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禁止发表病毒起源论文

禁止发表病毒起源论文

发布时间:

禁止发表病毒起源论文

疫情的起源是自然界,最早发现病毒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可能是由某种动物传染给人类。2020年4月8日,一篇由英国和德国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

论文内容显示,研究人员按照进化关系,将新冠病毒变种分为A、B、C三类,A类和从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为相似,更多的发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受感染者,研究人员称A类病毒为“爆发根源”。B类毒株是中国境内的主要类型,C类在欧洲大规模传播,亚洲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也出现此类型。

新冠病毒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至今已经有数百万人因此死亡,关于病毒起源的问题,国际上也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而专家们更加乐于将病毒的起源专注于某一个地区,其中首先爆发的国家成为了西方国家重点指责的对象。西方不少国家在这场灾难降临的第一时间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控政策,导致疫情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

在疫情难以控制之后,为了防止政府成为民众的怪责对象,于是西方国家就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对新冠病毒的起源下了定论,首发国就变成了起源国。当然,国际社会上不仅有这一种说辞,就在此前,还有专家称全球大部分的病毒都能够追溯到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变异病毒,类似于这样的结论太多之后,人们就更加难以判断,这种病毒究竟来自于哪里。现在并不是去纠结新冠病毒究竟来源于哪里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这场全球危机。

阻止疫情的传播的方法:

第一,要了解疫情的相关知识。我们不要一看到新型冠状病毒就谈虎色变,其实新型冠状病毒只有通过唾液(或叫飞沫)、体液之间,才能完成人与人的传染,所以只要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这种病毒的传染力度就会衰减,甚至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如果在外出时就戴着口罩,那疫情传播的概率就会大幅下降。

第二,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或者在那里长期的逗留,比如商店、地铁、飞机站、即使要去也要戴上口罩,回来后也要勤洗手,并且保持室内的通风。只要人人都按防控要求去做,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而对于用完了的口罩也要加入适量的消毒液,再将其丢弃。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式的蓝图。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电脑病毒的发展,欢迎阅读:

电脑病毒的发展: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式的蓝图。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资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式的程式来互相作战。

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宕机的程式,但是这个程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

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科恩的程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

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式称之为病毒。

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

这个病毒程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体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体被任意盗拷。

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体,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碟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

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 *** ,VDV。

各类扫毒、防毒与防毒软体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

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DOS时代的著名病毒:

所谓DOS时代的病毒,意思是说这是从DOS时代就有的老古董,诸位读者可别以为您现在已经进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会感染DOS时期的病毒。

其实由于Windows 95/98充其量不过是一套架构在DOS上的作业系统,因此即使是处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还是会惹火上身的!

耶路撒冷Jerusalem

这个古董级病毒其实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别称,叫做黑色星期五。

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别称?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每逢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这个病毒就会发作。

而发作时将会终止所有使用者所执行的程式,症状相当凶狠。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对于一些早一点的电脑使用者而言,真可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拥有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开朗基罗生日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叫做米开朗基罗的原因时,这个病毒就会以Format硬碟来为这位大师祝寿。

于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资料都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

国外有报道:美国研究过新冠病毒的实验,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在疫情出现之初,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曾被认为是病毒发源地,但目前这个观点已经被否定。而随着各国病毒研究的深入,开始有证据指出,美国才是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早在去年11月初,美国可能已经有新冠病毒传播的现象。

以新疆为例:

新疆疫情来源于同一传染源暴露所致,是聚集性活动引发的疫情,病例集中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天山区。

本次疫情呈现特点:是“急”此次疫情前期发展迅速、病例增长快,7月26日至28日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

武汉考察已经圆满结束,但对于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来说,武汉之行不是终点,而应当是起点。

2020年6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发布公告称,该校一个研究小组在2019年3月采集的巴塞罗那废水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

2020年11月,意大利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9月就已在该国传播,比意大利报告首例新冠确诊病例早了近5个月。

2020年12月,美国疾控中心发布政府研究,认为2019年12月中旬美国就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此外,法国、巴西等国也都曾发现发生在武汉正式报告首例确诊病例前的早期病例。

在世界展开多点溯源,对于摸清疫情传播脉络,尽早控制疫情十分重要。早在武汉报告首例新冠确诊病例之前,病毒已在全球多点出现,这意味着世卫专家还需前往上述国家开展溯源研究,找到病毒真正的源头。

国家严禁新冠病毒论文发表

不好写。因感染人少,不好收集各种数据。

新冠疫情的论文是可以写的,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需要引用最新的权威信息资料;2、需要充分考虑新冠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3、需要了解新冠疫情处理及相关政策;4、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您好,新冠疫情现在的论文还是可以写的,但是要根据当前的疫情发展情况来改变论文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反映疫情的发展趋势。此外,在写作论文时,还要注意收集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信息,以便在论文中提供最新的资料。另外,在写作论文时,还要注意避免重复,以免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

疫情快要过去关于新冠的论文能发出去。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现在关于疫情的论文还可以发出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才能发出去,疫情敏感,对学科专业的影响大,言之有理就行。

禁止发表论文

期刊embargo不是指论文发表后报道。

首先,embargo不是指论文发表后报道,embargo的意思是在论文发表前报道。比如期刊柳叶刀系列期刊实施某时间点前禁止发表制度(embargo),记者可以在论文发表之前获得文章和新闻稿,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时间窗口来撰写报道。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发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调查结果公布指控属实,并且对个别学员做出处罚,禁止参加未来15年内的ACM 旗下所有的活动。

中国博士生以死控告导师学术不端一事,美国计算机协会发布调查结果,证实其控告属实并给出严厉处分。佛罗里达大学中国留学生陈慧祥(音译)自杀身亡,他在遗书中写道自己被华人导师逼迫发表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他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发现难以自圆其说,因担心问题论文影响日后学术生涯,他向导师提出撤稿要求却被拒绝,最终在绝望心境下选择自杀。2019年6月12日的晚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出了一起中国籍博士生失踪案,传得沸沸扬扬。

这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被发现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其遗书写道自己被华人导师逼迫发表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向导师提出撤稿被拒绝,最终选择自杀。去年12月,陈慧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一篇有关人工智能加速器的论文,并向ISCA(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投稿,被该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之一成功选中。论文由李涛(其导师)指导,四人合著,陈慧祥是第一作者。

ISCA官网中的时间表显示,投稿者需要在去年的12月3号提交论文摘要,12月7号完成初稿。今年1月底,会议公布第一轮的入选结果,3月中旬正式公布中选论文,5月底定稿。但是,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认证, 他却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很大问题,很多理论完全说不通,导致整篇论文相当于废纸,没有任何价值,除非重头写。

他找到导师李某,希望能撤掉论文。 但导师不肯,执意要如期发表,在陈慧祥的坚持下,导师还丢出一句话:“如果撤销论文,你的6年博士生涯将全部荒废,被开除。”据其和好友的聊天记录,陈称,为了自圆其说,只能尽力做出一点类似的可靠数据。陈慧祥曾告诉多位好友,他反复申请撤稿却遭导师的拒绝,“他认为论文符合发表标准”。事实上,这篇学术论文可以说就是压垮陈慧祥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慧祥在自杀前精心设置好了定时邮件,逐个发送给自己的父母、导师、朋友和同学。也正是在这份遗书中,人们找到了陈慧祥自杀的原因:生前疑似与导师产生巨大矛盾,并在遗书中描述到那篇论文是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据报道,陈慧祥离世后,导师李涛依然带着这篇被陈慧祥断定“问题很明显”的论文,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在6月24日的ISCA会议上发表演讲。官方调查结果:控告属实,直至近日,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发布的这项处罚决定,禁止个别成员未来 15 年内在 ACM 旗下所有期刊发表论文或参与评审活动,这是 ACM 出版规定中对其成员最为严重的处罚。在此结果发布之后,ACM主席也已写信,将调查结果和决定告知了这位博士生的家属。目前,涉事高校(佛罗里达大学)尚未对此进行回应,这位导师依旧在岗。

“十个不得”的引入意味着将来,大学,研究机构和招聘公司在评估和评估时将不再以论文数量为标准,而是将更加重视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科研成果将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建立创新创造平台,更能激发科技创新人员进行科研创造的原始动力,对于继续被禁止的学术不端行为,将处以更严厉的处罚,从十不得中我们也看出了教育部对于论文的重视态度。

现在大学生对于论文的态度已经是很草率了,出台相对应的政策也是能够让其对于论文重视起来,能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做这一些专业的论文来给大家带来相对应的参考。

十不得具体内容

禁止发表的论文

期刊embargo不是指论文发表后报道。

首先,embargo不是指论文发表后报道,embargo的意思是在论文发表前报道。比如期刊柳叶刀系列期刊实施某时间点前禁止发表制度(embargo),记者可以在论文发表之前获得文章和新闻稿,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时间窗口来撰写报道。

论文发表注意事项:

1、发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

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列出了七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中科院明确“三禁止四不得”学术论著署名行为。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再次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次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向中科院全院发布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通知》提到的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等。

《通知》明确,为落实“零容忍”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日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了七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

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论著被期刊编辑部通知接收后,所有作者不得再任意修改署名顺序;不得违反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时的必要性原则而罗列过多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也不得因为有多个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而拒绝承担对整篇论文的责任;不得因作者所属机构变化而随意变更论著工作主要完成机构,不得虚构、伪造作者所属机构,不得把论著非完成机构作为署名单位;不得使用非正式联系方式作为论著作者的`联系方式,例如使用公众邮箱等社会通讯方式作为联系方式;不得故意排斥有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署名。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通知同时指出,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度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而向中科院全院发布的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身为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几年实验,最后的成果却与自己无关;与导师合作课题,从头到尾出工出力,到头来却连名字都无法出现……一直以来,种种侵害学生学术署名权益的现象,都是不少高校研究生心中的“隐痛”。在“导师-学生”这组二元关系中,学生往往居于弱势。个别品行不端的导师,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学术外包工”。受其影响的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维权途径,甚至因为害怕在毕业、求职中被“穿小鞋”而保持沉默。

2月18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其中第7条专门针对侵犯学生署名权的行为作出了规范。《通知》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一旦有人出现负面清单所列行为,将由相应责任单位开展调查,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出台的规定,虽然只能约束归其管理的科研人员,但对中国学术共同体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侵害学生署名权能被专门列入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清单,并强调“终身追责”,说明在中科院看来,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严重的学术不端。

科研体系中,在校研究生人数虽多,但经验、学识普遍有待磨砺,将来也未必会留在学术圈里,其贡献占比也许有限。但是,即便学生干的只是重复实验、搜集资料、整理文献之类的“力气活”,他们的智识劳动成果也应得到充分尊重。对一篇论文、一部专著、一个项目而言,哪怕再小的贡献,都理当被尊重、被认可。

那些侵犯学生署名权的导师,要么是蓄意要把学生的功劳据为己有,要么是根本不把学生的贡献当一回事。前者的本质与剽窃无异,而后者则充满了导师因手握权力而产生的傲慢。不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行为都应受到学术共同体的一致唾弃。由各个学术机构出面,主动表明严惩不贷、追责到底的态度,不仅能对科研人员形成震慑,压住别有用心者的念头,也能鼓励那些受到侵害的学生勇敢站出来,采取行动积极维权。

在一些情况下,能否在特定学术成果中署名,可能关系到研究生的前途去向,也可能对其经济利益有较大影响。这时,如何为学生署名、如何确定署名顺序,绝不是随口一说就能糊弄过去的事。也有一些时候,学生与特定作品没有太多利益牵涉,但即便如此,能否堂堂正正地在学术成果中署上自己的名字,依然关乎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为了保护学生的实际利益,加强对学生署名权的保障意义重大。如今,中科院出台规定,对此作出明确规范,各大学术机构不妨适时跟进,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病毒根源

英国剑桥大学及德国学者本周发表了一篇探讨新冠病毒传播溯源的研究报告,探讨新冠病毒从武汉到欧洲和北美的传播轨迹。研究发现,病毒毒株可分为A、B、C三种类型,而较为原始的版本"A型"虽然出现在武汉,但在武汉样本中更多的是变异的"B型"毒株,A型毒株在美国和澳洲研究样本上更为常见。题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谱系分析"(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的研究报告是由英国及德国学者共同撰写,于4月8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网络技术绘制出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的早期"进化途径"。该研究分析了从病患身上取得的前160份完整病毒基因组,得出新冠状病毒通过突变产生的不同病毒谱系。 "A、B、C"的全球分布 剑桥大学遗传学家、报告主要撰写人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介绍,由于病毒发生了太多快速突变,研究人员无法完整追踪病毒的家族谱系,所以采用数学网络算法,同时找出所有可能的谱系。福斯特表示,这项技术最为人所知的用法是通过DNA追踪史前人类的动向。 研究团队从"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库中提取了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之间收集的160个样本,发现三种拥有密切遗传谱系的的新冠病毒类型,将其分成A、B、C三种类型。其中较为原始的毒株A型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毒株最接近。A型虽然也出现在武汉,但并非武汉最常见的毒株。 研究指出,曾经生活在武汉的美国人身上也找到此类毒株。研究发现A型更常出现在美国和澳洲感染者身上,而在武汉更常见的是从A型突变的B型毒株。总体而言,B型在东亚更为普遍,而且较少在未变异的情况下传播至其它地区。研究人员分析,原因可能是武汉出现了遗传学上的"奠基者效应",或是东亚以外的人群更能"抵抗"这一型的毒株。 由B型变异而来的C型主要出现在欧洲,在早期的法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患者身上能找到。虽然在研究中的中国患者样本上没有出现C型,但见于新加坡、香港和韩国。 基本上,在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欧洲、美国和澳洲等东亚以外地区最常见的是A型和C型。B型则是在东亚最为常见。C型早期时出现在新加坡,这也是欧洲第一批感染者身上常见的毒株类型。 这一研究报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认为这份报告可以成为新冠肺炎不是起源于武汉的佐证。报告主笔之一Peter Forster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鉴于中美之间的政治纠纷,他明白病毒起源的议题是"烫手山芋",但这份报告以及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解释。 至于为何A型病毒没有在武汉大范围感染,福斯特分析可能是"A型无法适应当地人的免疫系统"因此变异成B型,另一方面A型病株则适应了美国和澳洲人的免疫系统。 该研究团队目前正将其研究样本扩大至1001个病毒基因组。虽然研究结果尚未出炉,但福斯特表示,第一批感染以及病毒传播发生在去年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间。研究人员认为,采用基因网络技术的分析方式将有助于预测下一个疫情暴发的地点。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的"一号病人"起初被认为是曾与前往武汉的熟人接触而感染,但后者身上并未验出病毒,寻找"零号病人"的过程最终陷入死胡同。福斯特的研究则发现,意大利最早的感染案例或可追溯至1月27日被通报感染的一名德国患者,另一名初期的意大利感染病例则与"新加坡感染群"有关。

日前,CGTN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就研究内容进行了解答。↓↓↓ 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因为有太多的快速突变,传统手段很难清晰地追踪COVID-19家族树,研究人员专门使用了一种“数学网络算法”技术。此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DNA以绘制史前人类种群活动图。这是其第一次被用来追踪冠状病毒的感染途径。 研究人员分析了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160个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数据,发现了三个主要SARS-Cov-2变体,并根据氨基酸变化不同将其命名为A、B和C型。 其中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为原始病毒类型,B型衍生自A型,C型衍生自B型。此外,三类变体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同,差异极大。A和C型多发现于欧洲人和美国人中,B型是东亚最常见的类型。 福斯特说,在武汉疫情明显时首先被发现的一个基因组是B型病毒。研究人员当时误以为B型是原始病毒,但事实并非如此,A型才是原始病毒,当时在武汉只是少数,不过B型之后成了武汉疫情暴发期间的主要病毒类,并且进一步突变为C型。 研究发现,感染A型的样本将近一半来自东亚以外地区,主要位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且三分之二美国样本感染的是A型。此外,A型虽然最早出现在武汉,但武汉只有极少的感染病例。有些曾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被发现携带A型病毒基因组。而B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亚洲以外的B型基因组都发生了突变。 C型是在欧洲传播的主要病毒类型,在美国和巴西也都有发现;但在中国大陆的感染样本中未被发现,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皆有分布。 福斯特表示,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传到人,并发生在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间。因此2019年12月24日从武汉采样的病毒基因组根本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疾病的起源

英剑桥大学确认,全球三种不同毒株,美中都有!谁才是源头?

英国剑桥大学分析了从去年12月到3月份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发展史,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密切相关的毒株,对这些类型毒株分析表明,最原始A型病毒可能来自穿山甲和蝙蝠向人类传染,研究人员发现,A型病毒最大的流行地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总共有超过40万例的COVID-19病例!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流行发展地图

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及其团队发现,英国和瑞士以及法国、比利时与德国和荷兰的病毒以B型为主,C型这是B型的另一种变异病毒,因此团队认为,SARS-COV-2正在以快速变异而适应全球不同人群的免疫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蔓延地图

英国的四分之三样本中都是B型病毒,欧洲极大部分都是型为主!从2019年12月份24日到3月4日的样本中确认,A、B、C三种病毒的关系是A为最原始的毒株,B为A的变异,C则为B的变异!福斯特博士团队发现,在中国流行的病毒中,主要是A和B,C是B的变种却没有在中国流行,这表明C型是在独立产生变异后传播的!

三个变种之间的关系

福斯特博士团队发现,B型病毒的大量样本中,在中国发现的一直没有变异,他认为这种病毒已经非常适应这个区域的人体环境!而在A毒株在中国流行规模并不大,但福斯特博士发现在美国西海岸仍然被大量传播!而且和东海岸流行的B型毒株都早已在一月份就已经发现,但研究人员获得的样本太少,无法进一步做分析!

不同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分解图

早先的样本表明,C类是欧洲常见的类型,但最近的数据表明B类也在快速传播,从瑞士患者身上采集的31个SARS-CoV-2样本中,除了一个样本,其余全部属于B类。而当前正在快速爆发中的纽约市采集的样本表明,这种感染是在2月底从欧洲传入纽约的!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纽约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数千个冠状病毒患者样本后得出结论美东如纽约州的患者病毒来自欧洲,属于B类。

病毒源头到底来自哪里?

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分析获得的样本后,认为现在全球正在爆发新冠疫情病毒源头来自中国武汉,而从这些样本的分析上却是证实了这一点,福斯特博士称原来认为在中国爆发的病毒可能都是最原始的A类,但B类也被发现,这有些处于福斯特博士的预料。

而追踪病毒基因的发展则可以了解到,纽约的爆发主要是欧洲的影响,时间是在2月底,过了潜伏期后在3月份开始了大爆发!自西奈山纽约大学伊坎医学院和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科学家研究了数千种冠状病毒患者样本的DNA后,得出的结论是,首批将病毒带入城市的旅行者来自欧洲,而不是亚洲。(纽约时报报道)

冠状病毒DNA“迁徙”路线

但种花家必须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些样本提供的先后和有保留提供的这些信息非常关键,比如在中国和美国都有最原始的A类病毒,而在一月底由于福斯特博士获得的样本太少,并没有作出结论,而早先在美国流感期患者的样本是否也请加入检测,以免福斯特博士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至少美国甩锅已经失败了

剑桥大学的福斯特博士团队提供了详细的追踪记录,表示在美国的爆发的疫情是二月底开始潜伏在三月初爆发的,这表示中国的预警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因为早在一月中下旬中国就发出警告了,而美国“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确诊是在1月31日,如果此时美国加强管控,完全不会有“现在”爆发的后果,而马首是瞻的西方国家,估计也不会搞到现在人仰马翻了!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福斯特博士判断的源头在中国的假设性结论上,但到现在为止福斯特手中的样本仅仅是部分数据,我们不确定博士的团队是否有美国去年流感疫情中疑似疫情的病例样本,在判断疫情真正源头的结论上,还需要更多的详细资料!

  • 索引序列
  • 禁止发表病毒起源论文
  • 国家严禁新冠病毒论文发表
  • 禁止发表论文
  • 禁止发表的论文
  •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病毒根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