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的鱼汤面从清朝传至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味道鲜美,并伴有养生的功效。东台的西瓜也是非常有名,由于各种有利的条件使得本地的西瓜口味独特,色泽鲜亮,凭此使得东台成为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西瓜之乡”。东台市,江苏省辖县级市,由盐城市代管,东台市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东经120°07′~120°53′,北纬32°33′~32°57′之间,市域总面积3175.67平方公里。东台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截至2019年,东台市辖14个镇,另辖6个乡级单位,市政府驻东台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台市常住人口888410人。东台古称晏,又称西溪、东亭等,1987年国务院批准东台撤县建市(县级)。东台市内共有东台站(客货运)、富安站(货运)两个火车站,东台市自古以产盐出名。东台人多属江浙民系。东台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3]等称号。东台市历史悠久,有护国禅寺,弥陀寺,黄海森林公园,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等风景名胜区。其中,董永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台有钱是是因为当地有非常多的公司在此发展,从而让当地人民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总体的经济生产总值就进一步提高,东台自然就变得有钱。
你好。那是不可能的!东台的经济在全省处于中下,怎么可能变成地级市!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东台尽管只是一个县级市,但东台市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去年成功入选工业百强县,另外,它还入选了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1、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有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天地经纬、沃特新材料、贺鸿电子等6家企业列入省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2、12个项目入选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入选数盐城第一。3.技术改造深入推进深入开展“百家企业技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发展。4.智能制造创新澎湃持续开展“百家智能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全市100个智能制造项目全部实施、竣工88个。除此之外,市内还有安丰古镇,护国寺,黄海森林公园,生态园等景点。如此多的美景佳地足以让游客观光两三天。
好。芜湖2022年制定的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5%以上。到2026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人均达到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发展前景相当可观。芜湖市,安徽省辖地级市。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首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
芜湖虽然是省内第二大城市,实际与省内第一大城市合肥有着太大的差距,不仅仅是GDP与合肥差太多,其他综合实力也我远远不如合肥。下面从几个角度分析了芜湖发展缓慢的原因: 1、省内优质资源全部优先给了省会合肥。合肥因为是省会的原因,最好政策,省政府都会优先给合肥,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其他兄弟城市的发展,包括芜湖在内。 2、芜湖毗邻江苏省会南京,南京虽然首位度在江苏省不高,当是对于安徽部分城市,特别对芜湖的吸引力很高,形成了强大的吸虹效应,很多芜湖人才都被吸引到南京,并定居在了南京。 3、芜湖缺乏大学资源,芜湖211/985大学几乎没有。再加上芜湖房价高,工资低,更难留住人才。 芜湖发展缓慢原因很多,以上三点是芜湖发展道路上最显眼的绊脚石! 芜湖发展慢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大致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自己的大学。一座城市发展是要有基础的,大学就是一座城市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芜湖虽然有几所省属院校,但自己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大学,发展空间和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二是没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一座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科技 研发实力。只有多出原发性、开创性的 科技 成果,城市才有可能发展得一日千里、生机勃勃。 三是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少。芜湖在产业上联动效应不大,也没有形成发展的梯队规模效应,带动和影响作用不大,比较单一。 四是交通比较落后。芜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交通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强。虽然现在高铁、机场都开始有了,但还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其自身(市域)一体化也强差人意,交通瓶颈依旧是顽疾。 五是发展不平衡。芜湖的大龙湾、龙湖、荆山圩(四面环水的自然岛)、天门山等,都是中国甚至堪称世界一流的地方,都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1,人是核心,缺乏人口红利和人才优势。安师大,安工程,皖南医学院,作为芜湖几所核心高校,每年培养的优秀人才都流向南京,杭州,上海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带,能留在本地的都是往老师,银行,公务员等方向发展,很难给城市带来创造力和经济活力。同时本身的产业结构在人才吸引上也比较疲软,奇瑞,海螺以及国家开发区企业都还是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配置上还很落。 2,城市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芜湖作为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本身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还是很不错,但同时也带来弊病,小国安民的思想根植于文化中。从上到下,领导者不愿或者不敢去突破,更多是在原有基础上去维持,去升华。缺乏有魄力,有远见,有思想的领导者打破这种秩序,带动整个城市活力,站在更高的时代机遇和 历史 机遇面前去把握芜湖发展新使命。 3,地理以及交通环境。芜湖作为长江下游平原,水系发达,但当今国策是高铁兴路,芜湖在最近几年才抓到这个机遇。同时到目前与省内第一城市合肥还没有通高铁,使整个人才交流和城市发展严重滞后。同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整个城市主城区面积很小,向南发展已经到头,目前整个趋势往东发展,但产业配置远远不足。 4,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发展。由于目前整个安徽省资源和策略都是重点支持合肥,但目前合肥GDP还是没迈过万亿门槛,城市发展和人才优势很难给到其他兄弟城市支持,同时省内也很难腾出手来发展芜湖。第一梯队标杆还在成长中,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只能自力更生。同时,放在南京都市圈中,也很难辐射到一些好的政策,南京还在和省内苏州,无锡等城市较量,芜湖也很难分一杯羹。 综上所述,芜湖发展延后人是根本,组织领导力和决策力是核心,城市交通和经济是表现。但放在同类型城市中,芜湖机遇无可比拟,必须站在 历史 的潮流中突破,相信新一代的后浪努力下,芜湖一定更好,期待回母校时看到更好的芜湖。 以一个外地人眼光看芜湖,本地稍微有点钱的,飘啊,买个衣服,吃个火锅都往南京跑,难道芜湖本地不行吗?丢人吗?芜湖吃喝我感觉还可以吧[酷拽]芜湖就是3线城市,不能对他期望太高,300多万人口,GDP3000亿,还包含很多房地产成分在里面,所以小城市,就这样,再加上现在经济不行,出口受阻,内需乏力,老百姓六个钱包都掏空了,高 科技 没搞起来,低端产业有外迁的趋势,所以这几年都是很差的。请问安徽哪个城市快速发展了?举全省之力支持的合肥在全国也就中等(偏下)水平。 芜湖从九十年代起,就已经享受举全省之力,共建经济核心城市的红利,开发皖江,以芜湖为安徽经济核心战略,芜湖有了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最大的港口,造船厂,方特,海螺,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罢了,芜湖地域面积和人口限制了芜湖做大做强,教育医疗交通等都不发达,这是 历史 原因造成的 跟合肥没关系,因为彼时合肥去南京,火车都还要走蚌埠,芜湖的港口经济和南京高度重叠,且离南京太近,造成了对技术人才和投资的虹吸,说白了,安徽没有一个让人拿得出手的城市,他们都以在南京发展为荣,就像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即便现在,仍然以去南京消费购物为荣,这种心态,想做大做强,怕是不容易,所以,芜湖的朋友们还是要摆正心态,别一直以安徽小上海为荣,南京有资产为荣,这会让人真看不起,连对自己家乡都没信心,怎么发展,堂堂正正做个安徽的核心城市~芜湖市不好吗?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沉淀,芜湖终会成为大放异彩的城市。人间正道是沧桑! 芜湖发展不行,是因为芜湖不属于安徽的。除了官员认同自己的安徽的官。很多老百姓一出安徽省就自称是南京人。 一个南京人聚集的地区,离南京又那么远,差,正常。 我们反思了一下,芜湖在省内是很受重视的,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给了芜湖,而省会合肥之后多年间都没有这样的开发区,2003年左右,芜湖的GDP一度达到了合肥的接近一半(具体多少不记得了)。芜湖也有不少著名企业,比如从宁国搬过来的海螺水泥,省里大力支持的奇瑞 汽车 ,也有知名坚果电商三只松鼠等等都很不错。此篇回答试图从人口的角度做出解释。 芜湖排名82位,挑选了从50名到82名芜湖之间,人口总量近似(300万到400万之间)的城市,有以下几个: 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 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 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 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 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 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 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 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 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 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 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 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 一共11个城市在芜湖前面,排名再靠前的城市,由于人口总量比芜湖大很多,追上的可能性很小,这些城市中,厦门属于副省级城市、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开挂可能性很大。假设芜湖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3-5年后排名前进9位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七十三四名左右。真不好意思说什么第二!和相邻的江苏比比,还不如人家的一个县!这也就是在安徽。芜湖在十年前还有发展,近几年有什么?除了房价能和别人有一比。车多,路窄,房价高,工资低,人口少。看看步行街就清楚了。平时还有几个人。晚上十点街上就没什么人了。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在该省的地位还是经济都是一马当先的,但是近几年,安徽的另外一个地方——安徽芜湖的发展可谓是犹如雨后春笋一样,甚至还有的网友说芜湖有望成为下一个合肥。虽然这话可不能随便讲,但是网友这么说还是有事实依据的。安徽芜湖有望成为下个合肥的原因有:经济发展快、交通枢纽完善、拥有较多高等院校。1、经济发展快:最近这些年芜湖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它在工业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给它的经济总量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芜湖拥有很多的知名品牌,比如三只松鼠和傻子瓜子等,在全国各个地方的销量都很不错,也有效提高了知名度。另外它还能制造出动车以及汽车等,相对来说还是挺厉害的,丝毫不会比其它城市逊色。2、交通枢纽完善:它是属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还是很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有铁路,还有高速公路,港口等,除此之外芜湖还在开通地铁,交通一号线和二号线正在同步修建之中,很有希望在年底通车。随着芜湖的能力变强之后,它也在慢慢扩容,包含了很多的地方,拥有了五个区和一市一县。并且它的旅游资源也丰富,可以观赏到各种特色美景,山水风光唯美唯妙,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去,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3、较多的高等院校:芜湖现在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本科的院校数量已经达到五所。
众所周知中国地大物博包含了很多省份,由于各个省份处于的地段不同,从而导致发展会有一定的差异。如今各个省份都在努力之中,希望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让经济总量得到更高的提升,还能带动知名度,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今天要说的是湖北正在崛起的地级市,正跟武汉慢慢融合发展,未来有望撤市设区。
说起湖北都应该很熟悉,这些年增长的速度很快。说起现在湖北发展最好的城市,首先想到的就是省会武汉,目前经济总量很出色,在全国排名是第七的位置,做出了很耀眼的成绩。自从它的发展变好之后,周边很多城市都受到了辐射,尤其是这座城市,如今正在慢慢跟武汉融合起来发展,相信之后能够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它就是鄂州,就是湖北很低调的一座地级市,其实它还能说是最年轻的一座城市,成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主要就是在1983年,把鄂城市跟鄂城县等地方合并在一起以后,然后形成这座地级市,跟其它城市对比起来明显没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处于很优越的地段,目前是属于武汉城市圈里面的中心城市,还是属于鄂东水陆里面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
正是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从而导致它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加上受到了武汉的辐射,之后会有更好的成绩,很有希望能够撤市设区。同时它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拥有莲花山等知名的景点,每处的景观与众不同,加上便利的交通,之后还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它更上一层楼。对于湖北正在崛起的地级市,正跟武汉慢慢融合发展,未来有望撤市设区,不知你怎么看到这个地级市呢?
鄂州市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毗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紧邻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湖北省最大的内陆中心城市,是省会城市的“前哨”和“腹地”,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近年来,鄂州市政府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动能,努力构建新型城市经济体系,形成了经济发展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鄂州市将继续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明确了14个城市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为国际航空枢纽,郑州、天津、合肥、鄂州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14座城市中,鄂州是一个“例外”,因为无论是城市经济体量、人口或机场情况,鄂州皆与其他城市存在明显差距。鄂州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刚突破千亿,机场仍在建设之中,但却与其他城市共同纳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2016年,尽管鄂州经济体量尚未突破千亿,亦无机场,但当地政府已鲜明提出了建设“航空大都市”,这被认为是鄂州城市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外界看来,鄂州获得了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航空枢纽的机会。“与其说是获得,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争取。”当地空港城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郑州首提航空大都市概念
航空大都市(Aerotropolis),由美国学者约翰·卡萨达(JohnD.Kasarda)提出。根据卡萨达的理论,航空大都市并非直接与一座城市划等号,而是主要指以机场为中心,在航空产业辐射半径内所构建的复合型都市形态。
卡萨达在《航空大都市》一书中提出,“航空大都市是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书中列举了全球多个城市利用机场资源,重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案例。“在一个城市里面,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就是机场。”
如其所言,机场及周边的临空经济区在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参与全球分工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卡萨达在书中提及的美国孟菲斯市,正是依托机场资源从“棉花之都”发展为“货物之都”,并构建起了有产业特色的“孟菲斯式”航空大都市。
卡萨达的理论在中国应用,是在2011年。时任国家民航局局长的李家祥在2011年给河南省领导寄去了这一本书,获得后者高度重视,郑州成为国内最早提出建设“航空大都市”的城市,并成立相关研究院,卡萨达亦受邀成为郑州市的顾问,帮助其规划发展中国的首座航空大都市。
此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航空货运的增速上高歌猛进,是目前国内主要运输机场中,货运增速最快的机场。
但根据卡萨达建立的航空大都市的发展模型,其中不仅包括发达的机场,充沛的客货源,还需要完善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完善。
郑州公布的2020年航空港实验区的经济数据显示,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航空货运达63.9万吨,货运量累计增速在全国主要机场中居第1位。此外,郑州机场的国际地区货运量和全货机航班量在2020年末升至全国第5位。
在城市发展方面,郑州的航空港实验区在“十三五”时期建成各类学校170余所、学位7万余个,累计建成各类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09.7元。在各项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之下,这个临空经济区正向城市演进。
鄂州凭什么“逆袭”
建设航空大都市,并非一线和新一线等大城市“专享”,鄂州便是中小城市逆袭的代表。
鄂州机场的正式命名为“鄂州花湖机场”,定位为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发展目标是与北上广深等综合性枢纽机场共同组成航空货运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布局。
前述空港城管理部门负责人称,鄂州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依靠争取而来,从其争取过程看,亦体现了当地政府超前的发展思路。
2016年,鄂州在GDP未突破千亿之时,便提出要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2017年,鄂州又发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航空大都市的决定》称,将加快“传统钢城”向“现代港城”转型步伐,打造湖北特色产业增长极。从2020年到2035年,要建成全球重要的空港枢纽、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一流的临空产业基地。
鄂州是湖北地域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传统产业以钢铁水泥为主。但却决定与顺丰合作,修建专业货运机场,推进全球性的航空货运在鄂州集散。
这与孟菲斯的发展轨迹相似,皆依赖于大型物流快递企业,不受当地原有产业结构的束缚,而是围绕机场本身形成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鄂州航空都市区建设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余金安表示,鄂州的产业发展模式是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大物流、大数据为驱动,医疗健康、智慧制造并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航空物流、快递物流、仓储物流、医药冷链物流仓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多种类型。
根据测算,鄂州机场投入使用后,将产生20万个就业岗位,200亿元年税收,带动2000亿元的GDP增长。
在发展航空大都市方面,目前国内出现了两条不同的路径。第一是以郑州为代表的,以适空产业聚集为前提打造航空大都市,第二则是以鄂州为代表,依托专业化货运公司新建机场,筑巢引凤。
《航空大都市》中文版的译者、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曹允春认为,无论哪种模式,还是要强调机场、产业、城市的相互促进。“如果郑州仅有富士康,也不能形成航空大都市,还要吸引同类企业的聚集,赋予机场更强大的推动力。”
国家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认为,航空运输的特点,决定着它比海运、铁路运输具有更强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机场成为人流、商流和资金流的交汇点,这是临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郑州、鄂州、孟菲斯发展航空货运的条件,也提供给其他城市以启示。第一是与航空客运机场实现功能上的错位竞争;第二是其具备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第三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结合度好,便于货物转驳;第四是拥有较完善的口岸功能。
除了郑州、鄂州等地,目前西安、南昌、长沙等城市都注重航空货运的发展。“与航空客运不同,航空货运的主力客群是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发展航空货运,可有效地吸引这类企业的聚集,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曹允春说。
国内航空市场急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近日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35年要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机场的覆盖率和通达性成为其中关键因素。到2035年,国内民用运输机场要达到400个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国内还将新建160个左右机场。
当下中国的航空运输业发展现状如何?这成为了有多少城市得以依托航空产业,促进城市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受疫情影响,2020年城市机场的航空业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了2010年-2019年相关机场的发展情况。总体上看,这期间中国民航业发展迅速,而发展较好的机场体现出了与城市经济更强的关联性。
2010年国内的民航机场为175座,年旅客吞吐量在3000万以上的机场是36座;年货运吞吐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机场数量有18座。到了2019年,上述三组数据分别为238座、55座、29座。
旅客吞吐量方面,从增速看,9年中旅客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机场是重庆江北机场,达到183%,此外西安咸阳、昆明长水列第2-3位。这三座机场均位于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多项政策。其中,昆明长水机场的较快增长,还与昆明作为东南亚国家往来中国的主要中转城市有关,同时与昆明在2012年启用新机场有关。
航空货运方面,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航空货运总吞吐量增速保持稳定。杭州萧山从2010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5位。重庆江北机场从2010年的第12位,上升为第10位。
对比2010年数据,在2019年货邮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中,增速最快的是郑州新郑机场,受益于富士康等适空产业的聚集,该机场货运量从2010年的8.5万吨到2019年的52.2万吨。2010年-2019年,郑州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了508%,远高于其他机场,排名从2010年的全国21位,升至2019年末的全国第7位。此外,杭州萧山、西安咸阳和重庆江北三座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增长也超100%。
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均已规划建设空港经济区。
其中16座城市获批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个获批的城市是郑州,截止到2021年2月,后续又有15座城市获批。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广州、成都、西安、上海、重庆、杭州、南京、长沙、青岛、贵阳、南宁、长春、宁波、福州。
其中,北京、上海和成都为双机场城市,但目前仅有北京的两座机场均纳入了这一“国字号”示范区中。浙江省则是唯一拥有两个示范区的省份,即杭州和宁波。
这些城市被认为在发展航空大都市方面有更好的条件。
曹允春表示,衡量航空大都市的发展指标,和城市经济指标的相近。首先需要适空产业支撑,并建立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模式。
第二要考虑“城”的因素,航空大都市不仅为产业服务,也强调产城融合发展,因此需要提供满足人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需求,衡量标准如公共服务的能力、文化供给能力、消费供给能力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机场本身的发展因素。曹允春认为,航空大都市有特定性的条件,和机场本身的规模,比如客货吞吐量等有关,如果一座城市的机场规划很小,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的聚集。
第四,要考虑复合型的交通配套能力。航空经济不是孤岛经济,机场需要与高铁、高速公路实现连接,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事实上,这些拥有国家级临空示范区的城市,其航空大都市发展条件和定位不相同。尤其是在“十四五”时期,高铁乃至磁悬浮列车将进一步抢占航空客运市场的背景下,航空大都市所能构建的产业生态圈,将是机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方式。
电商业发达的杭州市,临空经济示范区战略定位之一是面向全球的跨境电商标杆。青岛在建设航空大都市方面,提出要对标荷兰史基浦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空港城。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2030年)》显示,上海将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将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成为国际航空枢纽、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全国公务机运营基地和低碳绿色发展区。到2030年,示范区将配合虹桥机场与浦东机场共同构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核心竞争力。
《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示范区将打造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将破800亿元。
宁波拥有海港和空港两种优势,通过开通阿姆斯特丹洲际全货机航线等举措,目标是构建以航空贸易物流、临空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河北省则提出,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促进“北三县”与通州区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对打造河北经济新增长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国文认为,空港经济是依托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形成产业生态圈。无论是形成微型的产业生态圈,还是形成了航空大都市,其本质是空港经济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
“关键的是建设功能多元化的综合体,将现代工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王国文表示。
非常好宜宾未来发展潜力是非常好的,现阶段城市化规划不断扩大,各区域的商超、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逐渐成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宜宾是四川省下辖的一座普通地级市,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网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宜宾经济体量还不算大,其2019年GDP为2601.89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人均GDP约为5.74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宜宾还是一个人口流失城市,有近百万人口外出务工。
首先宜宾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雨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土壤的呈现出酸性,比较适合种植茶叶。其次这里人口众多,茶叶的消费量比较大。选择发展茶产业可以很好的带动当地的就业,提高当地人们的收入。
宜宾未来的发展潜力,宜宾有五粮液集团的助力,其未来发展潜力比较不错。
会展毕业论文提纲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扩展阅读:会展业的作用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具体体现在:
第一,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收入;不仅能集聚人气,而且能促进各大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好的会展对经济拉动效应能达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获得优质资源。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着各行业在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会展业发展可以不断创造出"神话",博鳌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典型范例,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以其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竞争力,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会展业的支持和助力。其中会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会展经济能服务于和增强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会展经济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办展活动的增多,会展业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能拉动和促进就业。
第五,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展紧扣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大型和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据权威部门统计,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1:10,也就是说,会展收入为1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经济提高10,所以说个大城市都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会展经济,争相成为一线会展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目。 作为一线会展城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或者说是商家必争之地,比如北京;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信息辐射力,换言之是具有全球信息效应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次,就是具有非常活跃的经济因子,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如广州、深圳;最后,是具有特殊区域意义的城市,比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程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沈阳等城市。 除去几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都算会展二线城市,笔者所处的城市也算是二线会展城市。从事会展工作多年以来,总结一些会展的营销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 选题: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展会,其主题一定要与所在城市的行业基础相配套。通过展会促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行业的雄厚基础则是该主题展会的强大后盾。很难想像在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举办重工业展览会,即使办成了,其规模、生命力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延续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相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随之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哪个会题比较时髦、或者有成功的先例就上马立项。比如,大连服装节策划的很成功,现在全国各地每年有数十个服装节,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大连服装节外没有品牌展会,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办了一年就没了,办不下去了!很难形成象大连服装节那样的品牌展会。 所以说立项是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配套、这个行业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同类展会举办情况、目标参展单位的意向如何、是否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等。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是展会成功的绝对基础,甚至选好会题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半。 二、 组织机构的搭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展会的举办非常需要有个权威的组织架构,这不仅仅体现在招展上,对于行政审批、宣传、寻求合作等方面尤其重要。 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搭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特别邀请了带国字头的“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省市两级政府为支持单位,主办单位则是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这样,展会批文很容易拿到手,办理工商审批的时候更是非常的容易,尤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后期的宣传上,很多媒体了解到有省市政府的参与,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的详尽,大大促进了宣传工作。对于参展商来说,这个展会是很权威的,甚至在开幕式上可以和省长一起合影,共同参观自己的展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机会,所以招展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胡乱搭建组织机构,因为一旦主办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到会,或者领导的重量级不够,不仅媒体会有负面的报道,参展商会非常的失望,对展会的延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起纠纷。 记得年初的时候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在邀请函里面清晰的写着某某部级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讲。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就赶去参会,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主持人只是宣读了该部级干部发来的贺电,而且另几位行业专家也没有到会,只是给每个参会者发了一份据说是这些缺席专家最新的研究论文资料,这让参会的人员非常生气。也许这样的会议就没打算继续办,即使明年还有我也不会再去了。 所以现在会展行业总在提倡诚信办展的确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几个不规范的会议使整个行业蒙上阴影,毕竟会展这个行业方兴未艾,是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 三、 卖点策划: 每个展会的成功都离不开卖点的策划与执行,尤其二线会展城市的展会。 现代会展已经不再是80年代只要立个项,拿个批文就坐等收钱的时期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加剧,有了竞争就需要组织者有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开发足以吸引参展商眼球的卖点。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展会上大都同期举办一个同主题的会议,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吸引参展商参展并免费参会。当第一个使用这种方式组展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可是后来跟进的却显得盲目。 比如汽车工业展,非要在同期搞个汽车工业论坛,试想有这必要么,会有多少参展商会去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论坛?会有多少专业观众去听跟他们毫无疑义的论坛?毕竟车展是一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展会,它的专业观众就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没有必要参加什么论坛,他们不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何,只是关注车价降了没有、哪种车性能好价格便宜,总不能组织一大堆参展商去参加论坛吧,那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抛开专业观众而制造的噱头是没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展会配套性的搞一些论坛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特许加盟展览会,很多创业者需要有个接收专家指导的机会,参展商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传达一下自己的产品、理念以及优惠政策,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论坛才适合举办。 所以说卖点的开发是根据不同性质的展会而制订的,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展会主客双方详尽的分析制订营销思路。 1、 客观分析展会的目标参展单位是哪些,他们参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达到自己参会的目的。 2、有效分析展会专业观众是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他们想通过展会得到什么,是得到行业信息还是直接寻求合作,他们有什么群体性特点,善于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或者建议。 3、 自己的所掌握的资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如何弥补,如何取长补短。 4、 合理分析行业特色,行业发展阶段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长处和不足。 5、 客观分析全国同类展会举办的成绩与不足,了解成功点和失败点,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 6、 展会所在城市的环境弊端有哪些,如何规避。 经过这些分析后再制订展会的卖点,争取弥补以往展会的不足,制造出差异化的卖点策划,这样展会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才比较容易形成品牌展会。 四、 整合宣传: 展览会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对于二线会展城市来说,组织一个展会更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城市信息辐射力不够的情况下,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由于全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期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展会肯定有很多,如何能让自己的展会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展会与众不同,除了差异化的营销策划以外就是整合宣传了。 为什么说是整合宣传呢,其实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就是寄发邀请函,在报刊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根本谈不上整合,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开始注重宣传策略的整合,配合各种宣传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特点如下: 1、 加强传统宣传渠道,比如报纸、杂志广告的投放,还有各种新闻软文的大量发表;电视广告短片的制作;邀请函的大量寄发。 2、 开发户外立体式宣传渠道,包括户外看牌、道旗等媒介的广告宣传;公交车身广告等,这样广告到达率大大上升。 3、网络宣传。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展会组织者也开始重视网络宣传,笔者参与的江苏空调展就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展会网站,并大量与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链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发邀请函,既方便又快捷,省时省力。尤其很多专业网站需要这些信息,所以更促成了会展宣传与网络的密切合作。 4、展会宣传。主要是在自己展会开幕前到其他同类展会上直接与参展商沟通,笔者参与组织南京国际汽车展的时候,曾与其他同事一起参观了西博会汽车展、苏州汽车展等同类展会,并现场与参展商沟通,邀请其参加南京车展。 5、合作宣传模式。与相关媒体联合宣传,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与北京的《名牌时报》联合开辟了新的互相宣传模式,即由组委会提供资料以及客户资源,该报刊刊出《糖酒特刊》,专门报道展会进展情况,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宣传模式。 当然,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要根据自身展会的特点制订宣传策略,否则浪费资源是很不值得的。 五、 服务: 很多展会就是这样,一旦开展了,反正参展商也交了参展费,服务方面就差了不少。其实不然,作为成功的品牌展会,服务方面尤其重要,比如与展馆的沟通方面,很多时候需要主办机构直接沟通的,一旦主办者的服务不到位,参展商与展馆之间又经常信息不对称,这样问题就多了,而且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这对展会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组织者不可能让每一家参展单位都满意而归,但至少基本的服务要做到位。 现在很多展览会都是独立的展览公司,展会的举办必须租用专业展览馆,所以在服务上就分成了两块,即组织者和展馆。事情就是这样,三方的事情很难做到完美的沟通,所以要求组织者更要看重展会的服务工作,让参展单位有个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参展目标,这对展会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尤其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六、 后续跟进服务: 按正常来说后续服务也应该算服务,应该放在上一条里阐述,但是我认为会展的后续服务工作很重要,必须要独立出来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前文里笔者经常提到一个词,就是“品牌展会”,现在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非常缺少品牌展会,真正称得上是品牌展会就那么几个,“广交会”、“哈洽会”、“高交会”等,为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品牌展会,这样才会缩短与日本、德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创立品牌展会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就是后续服务工作。 笔者曾参与组织江苏酒展,在展会结束后,我负责把所有收集到的专业观众资料、论坛资料、参展商资料等收集到一起,刻录成光盘,寄给参展单位,或者把文字资料通过电邮、传真等方式也发给参展单位,这样,或许在参展时候有所遗漏,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以弥补,使参展单位非常满意。这项工作也许比较烦琐,但是对于下一届展会的帮助将是无形的。 现在很多展会根本不注重后续服务,笔者认为,成功的展会不仅仅是参展商多、专业观众数量大,还要有良好的服务系统,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后续服务系统。 一个成功的展会有很多不可分割的环节,详尽之处不是笔头所能记录,很多方面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我的经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走出会展经济与管理是学科还是专业领域的争论,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会展学科的归属及其持续发展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会展行业在中国的兴起是90年代以后的事,会展经济与管理在高校更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关于会展人才培养的论述国内较少。本文主要从分析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入手,分析了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三位一体”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专业人才;会展策划
一、会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国会展经济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昆明等会展城市为中心,会展经济市场利润达到25%左右,远远高于制造工业,且以每年约20%的增长速度,前景十分诱人。
会展专业人才在广义上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三类:其中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属于会展核心人才,核心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那些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属于会展业辅助性人才;而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人才则属于会展支持型人才。一个会展成功举办的关键在于会展核心人才,相比之下,会展核心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却也是目前最紧缺的。
会展核心人才的岗位大致有下面这些:
会展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的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分析标书应招、分析展出资料、设计各类标准展位及特装展位、建立项目工作组、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核算项目经费。
会展项目策划: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发新的会展主题,打破现有展会的局限性,为展会注入新的活力。往往要求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会展项目策划或者会展营销方面的 经验 ,有市场调研的经验,并且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会展销售:其职务是进行国内外各种展览业务的承揽工作。会展销售是会展业职位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外商投资的会展企业会细分会议销售和媒体销售等不同方向。
会展项目经理:行业内从业经验丰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承接会展项目和运作会展项目。要求熟悉会展业务,能够独立的承接会展项目,熟练运用英语,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培养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熟悉会展经济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培养模式笔者归纳为“三位一体”,即以政府为主导,分别从会展企业角度、大学 教育 角度和社会培训角度三个方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企业培养是核心,大学教育是基础,社会培训是辅助,这样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
(一)“一体”――以政府为主体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政府引导作为前提条件的,有了政府这个大背景,能够促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协调与良性发展。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政府强化对社会上那些会展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
随着社会上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剧,社会上相继涌出一些会展类的职业培训机构,但由于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以假乱真或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查,进而进行质量检查与监督,从而保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受培训人员的权益。另外,政府还需要对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高低层次进行指导,使初、中、高级培训机构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政府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仍需要投入和建设,比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派人员到国外进行访问、学习和进修等,都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对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是维护这些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笔者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合作,二者联合制定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搭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门槛,以保证会展行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4.加强国际协作
据统计,美国新、德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些著名国际展览机构,例如新加坡的国际展览局、美国的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德国的经济展览委员会等。笔者认为在为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政府牵头,与这些机构合作,吸收学习其先进经验,委派人员去该国进修、学习,从而提高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形成符合国内实际需要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位”解析
“三位”统指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1.企业培养
会展企业代表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方向,它一方面决定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注意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第一,内部培养。会展行业人才流动性强,导致会展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通常采取“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 方法 ,这样导致人才培养周期长,效果差。事实上,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会展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核心,他们决定着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应该把专业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首先打造和谐的企业氛围,通过内部熏陶和培养,形成和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外部培养。会展行业关联性强,它的发展受到经济、 文化 、 政策法规 的影响,会展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当前形势的变动,对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进行适时调整。另外,会展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为企业直接吸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内部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
2.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经过了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使这些会展人才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预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会展企业要求。在会展行业发达国家,75%以上的会展行业人员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23%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均为本科学历,他们普遍拥有10年左右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教育具体的实施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借鉴国际会展教育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邀请外国会展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国内业界精英参与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的会展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和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真正企业挂职工作实践中了解会展行业的运作过程,培养锻炼学生党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行业实践经验。
3.社会职业培训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业培训方式,其实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拓展。通过社会上举办的职业培训,一来可以进一步提高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者可以帮助那些有志于从事会展工作的其他专业人才仅仅通过短期高效的培训即可进入到会展行业当中,为会展行业提供多层次人才,缓解目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此外,有两点建议给那些会展方面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希望他们在培训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层次的定位要准确。在培养要求和规定方面,不同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他们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身为会展培训机构,应该根据硬件实力和软件师资情况,对自身的培训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并提供配套的培训服务。
第二,力求与国际化、务必结合实践。通过与国际上那些著名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可及时的了解当前国际上会展培训的总体状况,从而借鉴他们先进的培训经验,提升我们自身的培训水平,通过与企业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业务操作作为培训素材,提高学员与实际接轨的实操能力。
综上,在政府这一主体的指导之下,会展企业培养、高等院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三位”间既联系紧密、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摘要:会展 经济 与管理专业本科 教育 在 中国 刚刚起步, 目前 该专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教材缺乏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问题 ,因此,解决的 方法 是:应全力培养专业教师 出国 深造,并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各高校联合组织教师编写专业教材,在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合理构造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最终完善该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 工业 化 社会 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 影响 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 发展 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 现代 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
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 理论 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 理学 、营销学和 英语 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 研究 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 科学 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 经济 与 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 发展 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 教育 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 学习 ,获得先进的 理论 知识和 实践 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 中国 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 企业 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 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 内容 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 管理知识 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 社会 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 应用 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 规律 ,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 政治 素质课群、外语及 计算 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 问题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 方法 、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 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 现代 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 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 文献 :
[1]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2005,(2):48-52.
[2]郭肖华,余霖.关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厦门理 工学院学报,2007,(3).
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会展策划与管理论文
2. 有关会展服务管理论文
3. 有关会展风险管理论文
4. 会展政策与法规论文
5. 关于会展场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