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

发布时间: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首先说一下我的情况。我是二战生,本科二本。一战华东师范大学比文,文综:100,作文124,总分347(院线364,367录取);今年二战华东比文,文综:112,作文130,总分373(院线387,390+录),排名7-8名,两门专业课总分距第二名397,差2分。现在找不到调剂可能准备换学校再考。写下这些情况是想说明:好学校文学类考研一年一个情况,只会越来越难,不会简单,大家择校之前要对自己、对学校,对现在的考研情况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权衡利弊。

下面写下一些有关专业课方面的总结和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或想要参加考试的同学。帮助大家排除一些注意不到的地方或雷区。我将从不同专业课程的准备概况,分别阐述。

(华东初试专业课是文综:包括古代文论,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教程。今年第一年改题型:砍掉填空,论述4题都要答总分值达80分;+作文3篇:一篇记叙文,两篇议论文)。

古代文学的参考:

参考书目:袁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刘跃进,高等教育出版社)+朱东润文学作品选

准备资料:《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齐鲁书社)

《文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刘加夫)

各朝基本框架整理、重要作品整理、自己整理的真题分类、真题整理(明清小说速记—手写)、

复旦古代文论电子版、《一往》公众号买的历年真题答案汇编等资料。

参考视频:欧丽娟老师的文学史课程(B站有)

古代文学复习几个重要的点:

1. 脉络意识。

因为古代文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很碎杂。当对每个时代的大体脉络能了然于胸之后,自己的复习也会有侧重点。拿唐代举列。诗歌成就最高那么李杜,李商隐等也必定是记忆的重点。那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如何记忆,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可以采用名词解释或简答+作品的形式进行记忆),诸如此类。别的文体也是繁盛,并不是说直接掠过,而是要做到粗细自知。

2. 文学作品的整理和阅读。

提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也是因为我第一年吃过这个亏。复习到诗歌、元曲等,大家可能会觉得枯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回归文学作品。其一它能帮助记忆,其次在回答简答论述题时,大家可以举例,不至于无话可写。比如今年就有考到,建安时期作家和作品特点,结合作品阐述。华东很重视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

3. 背书不要偷懒。可以参考真题侧重方向,但并非迷信。

华东历年,一直偏重宋代对李清照,苏轼等人的考察等,元代基本没有考过(除了去年考了元杂剧特点——去年我就栽在这儿)。大家在整理出真题的侧重点时,不要一味觉得没考过的内容就不会考,哪怕它再偏,再不可能考。元代文学要重视起来,词学研究要重视起来等等。

2. 深入地系统性研究——论文的阅读

今年真题一题20分的论述:如何看待有人说“明无词”的现象。我当时在考场上就一脸懵,加上最后时间也来不及作答,回答的很潦草。现在华东真题的走向是:越考越广,越考越深。就是说我们光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冲刺期翻阅专业老师发表的论文,对一些很重要的文学现象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有考察到也能临场应变了。

现当代文学: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

准备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史出版社—可以用来背诵)、名词解释书、复旦现当代课程概要资料(作补充—电子版)、各时期框架脉络手画框(较详细)、真题分类整理、重点作家的重点整理(手写)、《一往》公众号买的历年真题答案汇编等。

参考书籍:《现当代文学名篇15讲》陈思和、《沈从文精读》、《现代文学课》(许子东)、《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王德威)、《铁屋中的呐喊》等。(电子版)

现当代文学复习几个重要的点:

1. 对脉络的掌握。首先最好对每一时期的时代氛围与思想状况,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样有助于理解作品。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学流派与派别,做一定的整理,加深记忆。(可以串成线性,帮助记忆)

2. 关于重点作家的整理。根据历年真题其实是有迹可寻的。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一定是重中之重。但是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有作品去填充血肉,形成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对作家的认识也会不失偏颇。对作家作品熟悉,形成自己的立体多维的理解。

3. 有所侧重,全面掌握。

如果对对往年真题消化的比较好,那可能都不会准备到郭沫若历史剧的具体内容,但今年真题就出人所料的考察了这个知识点。这就说明我们准备的时候,虽然是要有侧重点的,但同时也要对一般性的知识点有一些了解。如果真考察到,到时也不至于无话可说。

4. 多关注学校最近的教学研讨、讲座等和导师论文,研究方向。

今年真题一题20分的论述:试比较现代五四小说与解放区小说特点的异同,结合作品。其实这道题目考察的范围很广,这种类型的题目,不算简单,还需要自行结合作品。在作答这类综合性题目时,首先不会也不要慌张。五四小说可以找自己熟悉的具体作品,解放区小说也是。异同的话,先回想一下时代背景,再把握具体作家,可以从时代氛围、文学体裁、思想倾向、作品风格等多方面去回答。尽力去写满和比较。(题目来源也应是当时学校学术讨论方向之一,从别人那里打听到的)。

5. 可以以复旦的课程概要资料作为补充(相对较为全面,也有扩展的内容)。

外国文学: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立新)+《外国文学作品选》(陈建华)

准备资料: 《外国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很好用),手写整理框架(按国别),手写真题整理,一往真题答案汇编,重点作家专章整理。

神奇网课:《外国文学史》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电子版资料(很好用)

外国文学史复习几个重要的点:

1. 脉络清晰,了然于胸。郑克鲁版的教材可以说是文学类考研的经典教材了。内容比较基础,可以按照国别整理出来。结合历年真题,考察的重点也很清楚:卢梭,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法国启蒙文学等。

2. 对于经典的文学史的问题,可以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比如:典型人物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对比,比如卢梭《新爱洛伊丝》中道德观念等。这些真题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多查找一些论文,做写笔记,可以理解更深刻一些。

3. 复习全面,大小知识点都不要遗漏。基本每一门课程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我以为学校没有考察过这个或这类知识点,那就不用知道,直接跳过。比如:今年考察了《神曲》的二重性。文艺复兴是重点,那作为衔接两个世纪的《神曲》也同样不能忽略。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今年的名词解释:哥特式小说。

4. 作品多读。可以参考视频老师的讲解,对一些问题延伸思考。比如: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狂欢化思想,去年考的《麦克白》中的女巫的形象(有点类似《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就是要对一个人物形象最好能有一些更深入不一样的理解,结合作品。

5. 重点作家整理。个人觉得这点很重要。比如:莎士比亚,陀,托尔斯泰,卡夫卡等。莎士比亚这几年年年都在考。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形成原因,具体作品内容都要整理和熟记,以作品作为支撑。陀光了解《罪与罚》,也远远不够。也可以把他和托尔斯泰对比学习。

古代,西方文艺理论:

参考书目: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西方文论史》(马新国),《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王运熙),《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陶东风),《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伊格尔顿)

准备资料: 两份西方文论50页+的资料(很有用),西方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资料,文学考研公众号购买的《西方文论史—通关宝典》,自己整理的手写笔记(很好用)

1. 对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我觉得理解被直接去死背重要更多。第一年考研时,因为我学校的本科没有开设这门课程,都靠着自己去死背,结果考试前被吓得前一个月几乎弃考。二战时,因为从多方面,接触了西方文艺理论,对其理解也更深刻了一些。基本到最后每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比如重要的几个概念:陌生化,文学性,意图谬见,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新批评的主要观点,结构主义等等。重要的是,自己可以通过例子,理解到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文学的一般性基本规律。

2.有抓有放。不要因为西方文艺理论晦涩难懂就害怕。比如:福柯,德里达的观点,女性主义的思想。初试,老师一般也不会太去为难学生。对于很难懂的理论家,其实只要基本掌握理论家或流派的核心思想就可以了。(这部分,我觉得《西方文论史—通关宝典》这份资料,做补充很好用)

2. 古代西方文艺理论抓住几个核心。大家都知道文艺理论难学。古代文论那么多,那么庞杂,基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基础很一般的同学,比如我,我只会重点去背和理解柏拉图,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席勒,莱辛等耳熟能详的理论家的理论的基本内容,我觉得这些应该是足够的。同时最好能够在学习中有比较的意识,今年真题:中国古代文论“意象”的阐述。因为我对古代文论了解不多,但是我当时想到庞德的诗学思想,借鉴了中国的“意象”观点,我就旁敲侧击,简单阐述了我的理解,再引申到庞德。这题也应该失分不太多。

3. 最后关于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参考书:陶东风老师的书表述简洁,有趣,新颖;张文学述评我来回看了两遍做了笔记(容易懂,很能帮助理解)。

作文:

最后关于作文:一篇记叙文,两篇议论文。记叙文,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多练习,重真情。写的事情或人物最好可以别具匠心,不然就可能会落入窠臼。读完让人觉得焕目一新最好。可以读一读张爱玲,迟子建,鲁迅,汪曾祺的散文,找新意和好的表达。议论文:多练,多改。观点鲜明,逻辑清晰。去年我找本科老师帮我改了一篇,我觉得对我提升很大。(感兴趣的可以和我要,参考)。

写下到此。一是为自己的这一年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聊以慰藉那时很孤独却异常奋勇的自己。第二也想总结一些教训,为大家排除一些雷区和可能错误的方向,可以帮助到有困惑的。第三,也是想宽慰和鼓励自己。毕竟,一路上所遇到的挫折比成功要多的多,只当下落当飞翔吧。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风格,下面是我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内容摘要: 外国文学涉及大量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较之其它课程,教学难度相对更大。而传统的文学教学大多依据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主张在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期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探索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 文学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主体性教学

外国文学课担负着传播引介民族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由于它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异质文化性质,在精神心理、价值建构、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同时,外国文学涉及的范围广,作品多,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学思潮和现象纷繁复杂,同一思潮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国家里,不同的作品也同时存在相同点和独特性。因此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一般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做史选结合的综合描述:内容上厚古薄今,详远略近”;方式上基本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疑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大多文学教材采用“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节选”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编”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理念上形成了误区:教材定位的非学术化,文学史知识的纯客观化,操作方式上的集体化。于是,教材忽视了文学自身规律和特性,重点不够突出,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反映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性:

第一,从纵向上,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整个西方文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19世纪及以前的经典文学,对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无暇顾及或只是匆匆带过。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弊端:知识陈旧,即时性差,信息获取滞后于当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因此,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内容应做适当调整,“本着详近略远原则,把重点从古代移到现代”,尤其是20世纪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体现文明成果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转换,使学生了解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学思潮、批评方法。

第二,从横向上,压缩文学史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在以往的文学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作家作品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基础课程占用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探索和学生的自学研讨,也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在保留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对其大力压缩,并推出一系列专题选修课,比如:英美文学经典、西方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小说叙事研究、西方诗歌艺术研究、西方悲剧艺术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概论等。这样改革,极大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尤其是为我们的研讨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钻研和思考,完成文学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用于诠释文本的普遍理论,原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但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创作。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文学理论学派包括有:新批评、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学理论,便有可能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代文学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阅读。

总之,在编订外国文学教材时,我们应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原则,编写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学特点的外国文学教材。

二.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替学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外国文学课堂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能力。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依据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读者理解两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义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文学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精讲、少讲、不讲”的原则,即重点、难点的地方精讲;参考资料多的内容少讲;简单易解的部分不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达到“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能力,又能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第二,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沙龙式”研讨。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历史学批评方法,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为衡量作家成败、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一部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化容量还是美学内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建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在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文化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龙式的研讨中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给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作统一结论。学生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和个人经验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有人说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说它反映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悲观和彷徨;也有人说它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模式容易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活跃敏捷的主动思维。于是,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个人感受,甚至不放过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场景(花、蜗牛、机器轰鸣等),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和推敲。

第三,论文写作是课堂讨论的结果。经过阅读准备、教师引导、全员参与和互动的课堂讨论,每一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把握都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确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论文写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而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深谙教材的同时还要熟悉学生,在讨论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

三.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教育所担当的重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涵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灵魂,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挖掘和拓展,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张扬。由此可见,教是为了不教,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便是我们的文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任务所在。

外国文学史的编著是外国文学学科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一代学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的一种总结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

引言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学课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修课之一。它对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语感、写作及理解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国当下的教学状况来看,外文课的作用却日渐消退。[2]

(一)重视程度下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逐步迈入了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快速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接受到的信息质量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同样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开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虽然教师与学生都了解外国文学的内涵价值,但是最终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掌握程度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从我国高校对待外国文学课程的态度来看,除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外,还存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进行外国文学著作解读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无法将著作中的精髓和特点较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自我感悟提升时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造成高校对外国文学教学极大忽略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方法的选择不够与时俱进,学生对外国著作理解较差,因而兴趣较弱。开设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外国名著的解读来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因而在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活动都要回归到课程开设的最初目标中。但从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们对作品的解读并没有突破文学理论的禁锢,很少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思想、语言分析及写作内涵中去,因而也没有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

二、外国文学教学要突出认知诗学作用

在文学研究中不同的理论会对阅读产生不一样的作用。认知诗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众多文学大家的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认知诗学已经逐渐成长发展起来。认知诗学重在将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之后与现实事实进行联系。将认知诗学引入到外国文学的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外国著作中的内容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思想。[3]对学生深刻理解著作中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的美学价值并极大地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境界。当今高校对外国文学的日常教学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因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对当下高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平铺直叙的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应更多地站在认知诗学的视角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研读。目前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到位,同时也没有将外国文学对我国学生的学习作用进行合适的定位。而认知诗学的观点就是要做到对阅读、语言和写作能力进行同时培养,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将阅读与写作同时培养的方法,对学生的辩证性逻辑思维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4]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有着独立的思考理解能力,但是却无法较为系统清晰的表达。而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外国著作的品鉴,开阔视野。认知诗学提出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使人们获得思想层面的感悟与提升,同时促进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总而言之,阅读名著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莫大的益处。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理解与应用

认知诗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多地为同学们讲述文学史的知识内容。很多时候教师都忽略了对作品内容的精读,或者用较少的时间来开展此部分的内容教学。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述作品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故事概述上。而认知诗学所偏重的正是学生在研读著作时的理解和感悟等心理活动。这种观点也正逐渐被很多的教育家所采用,我们只有把认知诗学充分地应用到外国文学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做好从传统教学方式到认知诗学引领下的课堂的转变工作。

(一)教材编写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认知诗学的引入使得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阅读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然而要想充分地发挥认知诗学对教学过程的提升作用,就要层次渐进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改革活动。我国现存的教材更多地沿用编年体的形式来进行排版,这种固定的模式将背景及作者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按照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来看,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部分放在开头或重点推荐。[5]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关注度最大限度地引发,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内容的补充教学。

(二)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外国文学阅读兴趣

在课堂中开展外文阅读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讲解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将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面对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失去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这也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较大的难题。认知诗学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做了大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将文学阅读与现实日常联系在一起。将认知诗学的结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阅读障碍的问题,使得学生将生活与作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阅读的积极性。

(三)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与文学审美

文学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读者进行阅读时自我思考、提升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即读者将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思考方式融入到阅读里,从矛盾到融合,从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而在观念的摩擦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知诗学理论就曾经提到,在进行开放式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加入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之中,甚至能够想象出超越原作的内涵情境。我们也不妨将此类理论引入到外国文学课堂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作者的写作情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理念,并激发学生与切身实际经验相联系的通道。帮助学生以认知诗学的方式领略著作的内涵,并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很多高校的学者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偏向于注重实用性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更有很多人高举文学无用论,将文学阅读视为选修课。但是认知诗学理论认为,文学阅读可以达到成长教育和娱乐身心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读者通过置身于文学海洋来逃离现实世界的束缚,通过文学载体与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地关注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时的内心感受,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建立文学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思考和认知感悟的能力,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验文学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主张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6]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品读部分放在开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在课程评估方面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采用开放式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认知诗学切实应用到外国文学的教学课堂之中,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贾琼.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语法句法结构[J].语文建设,2013(29).

[3]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6]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与我国文学进行对比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了,所以应该进行改革,促进外国文学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改革后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并且分析了主要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外国文学;高校教学;实践;改革

一、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进行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文学史的发展历程谈起,进而进行综合性的描述,重点研究了西方的文学史。教学内容则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培养创新意识。外国文学的学习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理论知识为主,所以充分了解文学的发展史固然重要,但是缺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之中。无法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另外,外国文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有些院校甚至将其与文艺理论相合并。教师能够获取新鲜信息以及进行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中的文学资源越来越少,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后,图书馆的资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众所周知,学习文学就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写作特色,如果缺少了阅读的书籍,必然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内容,造成研究文学作品的时间缩短。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外国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首先是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令教学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宽,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变得更加宽泛了。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是一项明显的改革内容。具体来说,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对网络课件的应用,将其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并且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具有学术性的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另外,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影视资料也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很多外国文学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名著,通过观赏这些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理解外国作品发生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原著与翻拍的作品相对比,这种声情并茂的展现方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促进教学效果的进步,学生也会对外国文学拥有重新的认识。其次,教师素养的建设是高校外国文学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因为如果教师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那么就无法令学生信服,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自身的能力入手,加强素质方面的建设。“与时俱进”是教师素质建设的基本目标。外国文学同一般的文学学习有所不同,这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深厚的学科,所以对于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同时,在学生主动性方面的培养也是考验教师功底的内容之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欣赏能力,能够令他们在课堂上主动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要求。第三,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的教材背景与内容,是应该让学生接受这种与创新意识直接联系的批判思维的,而强化这种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批判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从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来看,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身及人文素质全方面都得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教师素养建设的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梦.论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32).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看个人喜好吧,不一定非要买,用电脑笔记本还是一样的。看哪个比较方便。由于自己喜欢在图书馆学习,正好笔记本也用了好多年,就换了个ipad。买之前问了一部分人,查了一部分资料。看了下性价比感觉还是不错的。反正主要就要用来看论文做笔记。都说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我感觉只要你有心去做一件事,所有的困难都会给你让路的。做什么都是一个道理。顺便给大家推荐几个看论文做笔记的不错的app:1.首推pdf+Xmind(是一款论文做笔记的神器,主要是下载论文格式是pdf还好说,如果是caj格式的话还需要在caj app里面转成pdf格式。然后用到分屏,可以一边做笔记,一边做思维导图,非常方便)。2.goodnotes和notebility,这两款都是平常做笔记的好帮手,非常好上手。3.平时看论文累的话,就用ipad开启绘画模式放松一下,常用的就是procreate。做点小涂鸦,非常随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觉长时间看论文带来的疲惫感觉一扫而空。言归正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提前预祝自己开题顺利。

首先,我非常不赞成买ipad看论文。诚然,ipad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工作、娱乐上的便利,但高校里面大多数同学还是以娱乐为主,看电影、刷美剧、玩游戏等是其主要作用。ipad毕竟偏娱乐,你若真想好好学习,可以入手一台好的超薄笔记本,轻量便携,于学习有更大的作用。看论文,你得先问自己,你喜欢看论文吗?有些同学喜欢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找想法、思路,徜徉在论文的海洋里,也很享受,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写;而有些同学不喜欢看论文,一看论文就头疼,而这种类型的同学比较善于动手实施。同时,我相信大学里有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类似的想法,比如我要好好练字,想入手一支很好的钢笔;我要学编程,打算买一台苹果笔记本等等。这种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想做一件事,不在于外在的工具,而在于你对知识的渴望和自我的严格要求。

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简述美国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它产生于“新大陆”文明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美国的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别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文学流派。 自然文学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意识 一、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就其字面理解,无非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自然文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新颖和独特。从形式上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美国的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美国自然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创新。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我们可以说,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 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17世纪的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德的《普利茅斯开发史》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被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欧美大陆的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他的代表作《旅行笔记》不仅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自然之人的哲学思想,而且对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人们通常认为,自然散文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成为一种独特文体,它以巴特姆的《旅行笔记》的问世,作为自己趋于成型的标志。 到了19世纪,随着诸如托马斯・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的问世,美国作家才开始把新大陆的风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源泉。在此之前,美国的作家与艺术家往往是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去寻求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化根基。科尔在《散文》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络不是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建立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吸引了一批被爱默生称为有着“新的眼光”的大自然的画家。后来,这个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长期以来,爱默生的精神及其人文思想一直是美国文化及文学的研究重点。但是目前在国内,将“爱默生与自然”作为主题进行挖掘与探讨的人并不多。其实,无论从爱默生所信奉的超验主义及其著作,还是从其生活和日记中,都不难看出他对自然的特殊情感与密切联络。就爱默生的著作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曾于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而《瓦尔登湖》也成为众多梭罗追随者向往圣地和效仿的原型。人们通常把梭罗视为爱默生的“圣徒”。从二者在自然文学中的作用而言,他们有着相似的灵魂。从现代的眼光看,梭罗在美国自然文学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爱默生更胜一筹。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 美国自然文学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从广度上,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的东海岸,而是覆盖了几乎整个美国本土。随着奥斯汀、迪拉德和威廉斯等女作家的出现,原来以男人为主导的自然文学领域开始有了女性的声音。这种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用不同的声音来描述自然的状况,使得美国自然文学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组合,因此而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他们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爱德华・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特里・T・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三、总结 总之,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在美学上,它展现了中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探索这一领域,将会像当初欧洲移民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在一个又一个新奇发现中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安妮・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Scott Slovic.Contemporary American Nature Writing.Tokyo:Fumikura Press,1993. [4]Don Scheese, Nature Writing.the Pastoral Impulse in America.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篇2 试论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摘 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字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悲剧; 幻灭 一、引言 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20世纪 20年代“美国梦 ”幻灭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主人公盖茨比与苔西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贫家子弟盖茨比在服役期间爱上了豪门之女苔西,苔西却不愿下嫁一无所有的盖茨比。 战后盖茨比对苔西难忘旧情, 通过非法买卖发了横财后与苔西重温旧情, 而苔西却仍无勇气放弃她已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在一次车祸后, 为保护苔西, 盖茨比主动承担责任,而苔西的丈夫汤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谋杀了盖茨比, 然后与苔西一走了之。 盖茨比以毕生心血构筑的美好梦想, 就这样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盖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菲兹杰拉德借故事叙述人尼克之口, 把盖茨比的梦和美国早期移民的梦联络在一起, 追溯了美国梦的渊源。美国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个人奋斗创造财富, 盖茨比把苔西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她。但社会的现实迫使他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盖茨比的发财之路说明了美国精神的腐败。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 20 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美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光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不甘心忍受困苦,离家自谋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污秽腐蚀 ,使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吃喝玩乐,对贫穷的母亲置之不理,为了和大资本家的女儿结婚,挤入上层社会,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达。作品通过克莱特从追求、挣扎到堕落、毁灭的一生,指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生活对克莱特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只要这种环境和这个制度不改变,克莱特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就将一代一代重复地继续下去。 三、破灭的“美国梦”的主题意蕴 这两部作品写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主题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美国梦”的悲剧表现。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追求和幻灭。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美国生活的深刻而冷静的体验,将它写成一部蕴意隽永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企盼,小说最终为盖茨比送终 ,也是为他们的“美国梦”画上句号。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根据 1906 年切斯特•吉莱特谋杀格蕾丝•布朗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德莱塞进行提炼加工,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悲剧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他所涉及的既是一个悲剧人物 ,又是一种悲剧文明。德莱塞把克莱特作为由环境所造就,受环境逼迫,并为环境所毁灭的人物来进行塑造。他怀着怜悯的心情去探索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而堕落成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的经历。《美国悲剧》采用了纯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尽量客观化的叙述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个人人生毁灭的悲剧,使作品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文字。它塑造了一个对金钱和地位充满向往的下层青年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两部小说,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美国梦”的主题却是不断发展的。盖茨比无论多么富有,依然不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而克莱特的个人悲剧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所 以,如果仅仅把追求财富和名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到达了非人病态的程度,这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 社会里“人的异化”的梦想早晚都要破灭,两位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杰拉德和德莱塞这两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创作也深受“美国梦”这个主题的影响,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把人们对“美国梦”的失望引申为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失望。 “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的力量,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 。“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两位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一生都在追逐著能够体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财富、金钱和权力。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奋斗和享乐主义的毁灭作用,表现出了带有悲剧性的时代幻灭感。 参考文献: [1]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 文学》〔M〕,北京: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 [2] 董衡巽等编,《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F.S.Fitzgerald. The Great Gat *** y. For 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TheodoreDr EIser. An American Tragedy. T. Y. Crowell pany Press, 1964.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外国文学史的编著是外国文学学科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一代学人的外国文学史研究的成就和经验的一种总结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

引言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学课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修课之一。它对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语感、写作及理解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国当下的教学状况来看,外文课的作用却日渐消退。[2]

(一)重视程度下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逐步迈入了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快速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接受到的信息质量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同样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开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虽然教师与学生都了解外国文学的内涵价值,但是最终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掌握程度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从我国高校对待外国文学课程的态度来看,除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外,还存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进行外国文学著作解读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无法将著作中的精髓和特点较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自我感悟提升时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造成高校对外国文学教学极大忽略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方法的选择不够与时俱进,学生对外国著作理解较差,因而兴趣较弱。开设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外国名著的解读来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因而在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活动都要回归到课程开设的最初目标中。但从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们对作品的解读并没有突破文学理论的禁锢,很少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思想、语言分析及写作内涵中去,因而也没有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

二、外国文学教学要突出认知诗学作用

在文学研究中不同的理论会对阅读产生不一样的作用。认知诗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众多文学大家的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认知诗学已经逐渐成长发展起来。认知诗学重在将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之后与现实事实进行联系。将认知诗学引入到外国文学的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外国著作中的内容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思想。[3]对学生深刻理解著作中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的美学价值并极大地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境界。当今高校对外国文学的日常教学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因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对当下高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平铺直叙的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应更多地站在认知诗学的视角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研读。目前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到位,同时也没有将外国文学对我国学生的学习作用进行合适的定位。而认知诗学的观点就是要做到对阅读、语言和写作能力进行同时培养,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将阅读与写作同时培养的方法,对学生的辩证性逻辑思维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4]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有着独立的思考理解能力,但是却无法较为系统清晰的表达。而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外国著作的品鉴,开阔视野。认知诗学提出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使人们获得思想层面的感悟与提升,同时促进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总而言之,阅读名著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莫大的益处。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理解与应用

认知诗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多地为同学们讲述文学史的知识内容。很多时候教师都忽略了对作品内容的精读,或者用较少的时间来开展此部分的内容教学。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述作品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故事概述上。而认知诗学所偏重的正是学生在研读著作时的理解和感悟等心理活动。这种观点也正逐渐被很多的教育家所采用,我们只有把认知诗学充分地应用到外国文学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做好从传统教学方式到认知诗学引领下的课堂的转变工作。

(一)教材编写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认知诗学的引入使得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阅读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然而要想充分地发挥认知诗学对教学过程的提升作用,就要层次渐进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改革活动。我国现存的教材更多地沿用编年体的形式来进行排版,这种固定的模式将背景及作者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按照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来看,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部分放在开头或重点推荐。[5]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关注度最大限度地引发,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内容的补充教学。

(二)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外国文学阅读兴趣

在课堂中开展外文阅读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讲解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将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面对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失去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这也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较大的难题。认知诗学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做了大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将文学阅读与现实日常联系在一起。将认知诗学的结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阅读障碍的问题,使得学生将生活与作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阅读的积极性。

(三)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与文学审美

文学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读者进行阅读时自我思考、提升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即读者将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思考方式融入到阅读里,从矛盾到融合,从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而在观念的摩擦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知诗学理论就曾经提到,在进行开放式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加入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之中,甚至能够想象出超越原作的内涵情境。我们也不妨将此类理论引入到外国文学课堂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作者的写作情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理念,并激发学生与切身实际经验相联系的通道。帮助学生以认知诗学的方式领略著作的内涵,并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很多高校的学者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偏向于注重实用性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更有很多人高举文学无用论,将文学阅读视为选修课。但是认知诗学理论认为,文学阅读可以达到成长教育和娱乐身心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读者通过置身于文学海洋来逃离现实世界的束缚,通过文学载体与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地关注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时的内心感受,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建立文学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思考和认知感悟的能力,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验文学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主张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6]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品读部分放在开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在课程评估方面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采用开放式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认知诗学切实应用到外国文学的教学课堂之中,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贾琼.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语法句法结构[J].语文建设,2013(29).

[3]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6]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与我国文学进行对比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了,所以应该进行改革,促进外国文学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对改革后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并且分析了主要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外国文学;高校教学;实践;改革

一、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进行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文学史的发展历程谈起,进而进行综合性的描述,重点研究了西方的文学史。教学内容则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学生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培养创新意识。外国文学的学习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理论知识为主,所以充分了解文学的发展史固然重要,但是缺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之中。无法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另外,外国文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有些院校甚至将其与文艺理论相合并。教师能够获取新鲜信息以及进行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中的文学资源越来越少,而学校扩大招生人数后,图书馆的资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众所周知,学习文学就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以及写作特色,如果缺少了阅读的书籍,必然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内容,造成研究文学作品的时间缩短。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外国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改革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首先是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令教学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宽,所以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变得更加宽泛了。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是一项明显的改革内容。具体来说,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对网络课件的应用,将其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并且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具有学术性的特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另外,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影视资料也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很多外国文学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名著,通过观赏这些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理解外国作品发生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原著与翻拍的作品相对比,这种声情并茂的展现方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促进教学效果的进步,学生也会对外国文学拥有重新的认识。其次,教师素养的建设是高校外国文学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因为如果教师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那么就无法令学生信服,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自身的能力入手,加强素质方面的建设。“与时俱进”是教师素质建设的基本目标。外国文学同一般的文学学习有所不同,这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深厚的学科,所以对于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同时,在学生主动性方面的培养也是考验教师功底的内容之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欣赏能力,能够令他们在课堂上主动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要求。第三,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的教材背景与内容,是应该让学生接受这种与创新意识直接联系的批判思维的,而强化这种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批判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从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来看,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身及人文素质全方面都得以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手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教师素养建设的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梦.论信息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32).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风格,下面是我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

内容摘要: 外国文学涉及大量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较之其它课程,教学难度相对更大。而传统的文学教学大多依据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主张在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方法,以期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探索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 文学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主体性教学

外国文学课担负着传播引介民族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由于它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异质文化性质,在精神心理、价值建构、审美追求等方面均显示出与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产生距离感、陌生感。同时,外国文学涉及的范围广,作品多,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学思潮和现象纷繁复杂,同一思潮在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国家里,不同的作品也同时存在相同点和独特性。因此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一般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做史选结合的综合描述:内容上厚古薄今,详远略近”;方式上基本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疑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大多文学教材采用“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节选”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编”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理念上形成了误区:教材定位的非学术化,文学史知识的纯客观化,操作方式上的集体化。于是,教材忽视了文学自身规律和特性,重点不够突出,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反映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性:

第一,从纵向上,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整个西方文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19世纪及以前的经典文学,对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无暇顾及或只是匆匆带过。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弊端:知识陈旧,即时性差,信息获取滞后于当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因此,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内容应做适当调整,“本着详近略远原则,把重点从古代移到现代”,尤其是20世纪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体现文明成果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转换,使学生了解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学思潮、批评方法。

第二,从横向上,压缩文学史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在以往的文学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作家作品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基础课程占用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探索和学生的自学研讨,也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在保留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对其大力压缩,并推出一系列专题选修课,比如:英美文学经典、西方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小说叙事研究、西方诗歌艺术研究、西方悲剧艺术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概论等。这样改革,极大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尤其是为我们的研讨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钻研和思考,完成文学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用于诠释文本的普遍理论,原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但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创作。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文学理论学派包括有:新批评、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学理论,便有可能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代文学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阅读。

总之,在编订外国文学教材时,我们应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原则,编写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学特点的外国文学教材。

二.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替学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外国文学课堂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能力。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依据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读者理解两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义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文学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精讲、少讲、不讲”的原则,即重点、难点的地方精讲;参考资料多的内容少讲;简单易解的部分不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达到“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能力,又能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第二,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沙龙式”研讨。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历史学批评方法,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为衡量作家成败、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一部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化容量还是美学内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建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在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文化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龙式的研讨中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给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作统一结论。学生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和个人经验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有人说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说它反映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悲观和彷徨;也有人说它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模式容易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活跃敏捷的主动思维。于是,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个人感受,甚至不放过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场景(花、蜗牛、机器轰鸣等),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和推敲。

第三,论文写作是课堂讨论的结果。经过阅读准备、教师引导、全员参与和互动的课堂讨论,每一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把握都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确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论文写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而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深谙教材的同时还要熟悉学生,在讨论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

三.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教育所担当的重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涵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灵魂,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挖掘和拓展,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张扬。由此可见,教是为了不教,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便是我们的文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任务所在。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太阳照常升起》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战后荒原的画卷,生活在其中的荒原人不仅身体千疮百孔,精神也失去了家园.他们迷惘的,痛苦的,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着.研究《太阳照常升起》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美国迷惘一代对于战争和生活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背景下,研究迷惘一代的悲剧生活,意义在于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发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精神,指导我们的生活.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 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格式

一、 正文内圆括号注释格式1、 圆括号内注释由作者姓氏、著作页码构成。例:(Eco 10)、(歌德 9)。2、 如果句子中已经提供了作者的名字(或姓氏),则括号内只需提供引用作品页码。3、 如果引用了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则在作者姓氏后提供相关作品的全称或简称,以及引用页码。例:(Eco,Open Work 11)、(Eco, Role of Reader7)。4、 圆括号注释所涉及的作品信息必须能在“引用作品”中找到。二、 “引用作品”格式I.引用中文作品A.引用专著例: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说明:1、作者姓名后加冒号,其余信息用逗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尾;2、引用著作为译著的必须在作品之后,出版社之前注明译者名字;3、如作者不止一人,作者姓名间以顿号分开;如作者为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在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这两点也适用于译者;例:赫尔量·海塞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斯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4、书名中有副标题的用破折号隔开,例:《性别、身体与意识形态——当代西方女性文学与社会嬗变》;5、如所引著作为多卷本,卷数直接置于书名号之后,中间不再加逗号,也可以卷数加括号的形式表示,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西方哲学史(上);6、出版年代后不加“版”字。B. 引用编著例:刘海平主编:《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说明:在编者姓名后必须根据原书信息准确地注明“编”、“主编”、“编选”等。C. 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例:麦·布鲁特勃莱、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的称谓和性质》,见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王守仁:《论哈代的史诗剧<列王>》,《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舒程:《漏译与错译的误导》,《光明日报》2001年12月20日。II. 引用外文作品A.引用专著例:Ransome, Arthur. Oscar Wilde: A Critical Study.? London: Methuen, 1915.说明:1、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2、各项信息之间用句点隔开;3、书名用斜体,正副标题之间用冒号隔开;4、如所引作品为译著,需注明译者;5、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除第一位作者的姓氏提前外,其他作者的姓名仍按照名字前姓氏后的顺序注明;三位以上的作者可以只注明一个,其后用“et al”表示省略。B. 引用编著例:Ellmann, Richard, ed. Artist as Critic: 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e.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0.Fallen, Patricia, Melanie A. Katzman, and Susan C. Wooley, ed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Eating Disorders. New York: Guilford, 1994. 说明:作者名后加逗号,再加“编纂”的缩写(ed.),其余同上。C. 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例:Kafka, Franz.“The Hunger Artist.” The Basic Kafka.?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1979. 80—90.McGlynn, Mary.“Janice Galloways Alienated Spaces.” Scottish Studies Review? 4.2 (Fall 2003): 82—97. Manning, Anita.“Curriculum Battles from Left and Right.” ?USA Today 2 Mar. 1994: 5D.Murphy, Cullen.“Women and the Bible.” Atlantic Monthly? Aug. 1993: 39—64.说明:1、文章篇名为正体,前后加引号,篇名后的句点放在引号内;2、文集书名、期刊名、报纸名或杂志名均为斜体;3、文集注明出版地、出版社以及出版年,期刊注明卷数、期数及出版日期,报纸注明出版日期和版面,杂志注明出版年月;4、必须注明引用文章的起止页码,如果引用自文集则在出版年后加句点再加起止页码,如果引用自期刊、报纸、杂志则在出版年后加冒号再加起止页码;5、引用文集的编者放在文集书名后,再加上出版信息及页码;6、引用文集的译者放在编者后,再加上出版信息及页码;7、引用书中的前言、序、后记等按照前言的作者(姓前名后)、前言、作品名、作者名、出版信息、前言起止页码的顺序排列,各项目之间用句点分开。例:Kiberd, Declan.“The War against the Past.” ?The Uses of the Past: Essays on Irish Culture. Ed. Audrey S. Eyler and Robert F. Garratt. Newark: U of Delaware P, 1988. 24—53. Bakhtin, Mikhail.“Forms of Time and of the Chronotope in the Novel: Notes toward a Historical Poetics.”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E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 Austin: U of Texas P, 1981. 84—258.Drabble, Margaret. Introduction. Middle March. By George Eliot. New York: Bantam, 1985. vii—xvii.D. 引用网上文章说明:一般顺序为:引用文章的作者名字(姓前名后,如果没有作者则不需要注明)、作品名、编者名字、电子版版权信息(日期、版权人或组织)、引用时间以及网址。补充说明:1、 中文条目均需提供英文翻译,将中文信息置于英文翻译之下用方括号标志。例:Eagleton, Terry. The Specter of Postmodernism. Trans. Hua Ming.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0.[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2、 “引用作品”一律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3、 引用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作者名字用三根虚线代替,例: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57.. ed. Sound and Poetry. New York: Columbia UP, 1957.4、在引用作品中,大学的出版社University统一简写成U;Press简写成P。例: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统一成U of Texas P;例: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统一为Columbia UP。 5、在文中引用互联网上的内容,在引文后标出(作者)即可。三、 编辑体例1、文章标题、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信息均需提供英文翻译。 2、“内容提要”四个字(英文:ABSTRACT),前面空两格,后面加冒号,五黑。内容提要的正文,五号仿宋。3、“关键词”三个字(英文:Keywords),前面空两格,后面加冒号,五黑。关键词正文,五号仿宋。每个关键词之间空一格,不用标点符号,字数控制在3—4个字以内。4、“作者”二个字(英文:Author),前面空两格,后面加冒号,五黑。作者名字加黑,后用尖括号注明电子邮箱,作者信息由作者名字,身份、工作单位及城市、邮编构成。如果文章是省级或省级以上项目,在中文的作者信息中标出项目名称、编号。5、本《体例说明》中未涉及的其他规定可以参考《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第5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的相应条目。四、 投稿须知《当代外国文学》主要刊登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及其研究论文,侧重研究8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流派。竭诚欢迎外国文学界的广大同仁积极向本刊投稿。来稿请按中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信息、英文标题、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作者信息、正文、参考书目的顺序编排。?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邮编210093,,勿寄交个人,以免贻误。本刊发表文章均为作者的研究成果,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予以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凡向本刊投稿者均以此体例说明为准。本刊审稿周期为4个月。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1.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二、提示【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赏析:外国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然性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服务于时代,教学制约于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到本世纪初毛入学率达到20%,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教育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方式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世纪前后持续扩招的10年里,这些新建地方院校与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担了消化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纪80年代)蕴积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任务的社会责任。在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中,他们对自身地位处境、办学目标方向、发展出路等问题未及进行准确定位思考,事实上高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形势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开门”,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和疲于应付的工作任务。办学思路、模式无需创建和开拓,只需延续精英教育阶段“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老路。在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地域封闭学缘校缘联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追求学术型大学建设目标。客观地说,在此宏大目标下,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使办学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是,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产生,且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困扰地方院校、困扰全社会,以至制约我国大众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院校是在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较差情况下,走与老牌综合大学同样的学术精英人才培养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学中,一方面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多年不变地守着同一个培养计划同一个大纲,竭尽所能地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驯化出来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学习基本被牵着鼻子转的学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满堂灌的课堂上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社会参与,导致常识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阅历积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录取的学生知识功底较弱的特殊问题,使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指针的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学生对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难于消化和理解,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反馈”与“互动”的良好关系。于是教师全情投入的教学就成了单边进行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校情学情,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同时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数激增,给日常教学带来种种困难。人数激增,班型扩大,使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教学形式更趋于易于操作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为易,曾经作为传统教学补充的研讨式、探析式、参与式教学难以坚持。另一方面是人数激增,使以拓展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人数激增,并列班级增加,教学场所紧张。教室流动使用,学生走班,学生学习及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名存实亡,使第二课堂以及其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于组织。在这两大问题之下,最终检验学校教育成效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毕业生的两大出口———考研和就业,均出现困局。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有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毕业生,首先在专业知识检验的第一道关口毕业论文(设计)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满纸荒唐言”。之后在被看作专业知识水平终极检验的考研中,整体成绩也不理想。成功率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生源质量较好又有深厚学术积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语。而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即择业的学生,在并不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直接对应的职业招聘考录中言不成文、语不成体,在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的面试中手足无措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现实是,一方面是学生苦读四年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录用到学用相适、上岗即能工作的实用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现今地方性院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数6/7的份额,已无可置疑成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这些院校办学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产出失衡、学生学用不适、校地人才供求脱节,不是个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由此造成的问题是: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线上发展扩大,越是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其教师在一心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课堂上传授越多,对学生掌控越多,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难以逃脱“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和“毕业即失业”,的魔咒。而国家,在缓解了人口压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压力的同时,却把就业压力抛向了社会,造成了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同质化教育引发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实体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识。同时也都预见到,随着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实际减小,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蕴积新的矛盾和危机,那就是即将到来的院校间残酷的生源竞争。生源竞争将是物质基础、学术环境都相对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那么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发展图存的希望何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谋发展,在自身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层级化发展思路,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内情与环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务一方为原则,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域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办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大学。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地位新世纪之后,国家和教育部持续适时颁发纲领性文件,实施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导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的战略性转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的基本路线,并以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资金支持,落实高等教育从“保量”到“提质”的切实转换。紧随其后的教育部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路线。到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而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方针。国家层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晰透明,这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及实践者对大众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诸问题的广泛探讨,更推动了学界和实体高校对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应用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继续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开辟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支持下,对于占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形成的成果结论看,刚刚建立的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出现新的“结构性短缺”。首先是学科分类内部结构失调。从大的学科分类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集中在理工类和新兴应用类学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学科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渠道的开发和建设。而既难言成果转化也难言实际应用,而一向作为提高人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的传统人文社科类遭冷遇、被搁置,在“应用型”理论和实践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继而在人文社科范畴内,外国文学课程所属汉语言文学及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因其既非“理论”也非“科学”,而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质等成果材料的汇集梳理,且不与当前经济社会特定产业、行业直接对接,不具备“实操性”和“应用性”,从而全局失利,在方兴未艾的“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失重失语。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绘制的“精文、强理、重应用”的发展蓝图中,文科的下行路线已十分明晰。进而在已经失重的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主干课外国文学又因其不具有文学及写作理论课对创作实践的先验指导性,也不具有语言课对言语文实践的经验总结性,而与中国各段代文学课一起与“应用”相关的一切断裂和绝缘。从“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学”,在当前经济社会,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无用处,丧失了安身立命的依凭。第二,是实践及理论探索的视域有所局限。统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材料和实践总结报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宏观体系建设方面,如制度保证、资金落实、项目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进等宏观因素。而对决定教育改革成败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教育活动主体内容———教学层面落实问题探索不足。还局限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则意见的提出,而对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评介考核等应用型改革与实践实操层面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实为缺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于以人才培养类型作为分类标准的高校分类,最终也要落实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院校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宏观体系构划业已就绪局面下,学科、专业、课程三级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无可退缩,它已占据大众教育改革深化最后攻坚克难的关键地位。而外国文学作为地方院校非应用类专业的主干课,也应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建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既是大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线教师当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务。任务重大而紧迫而,不容松懈。

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而言,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征。外国文学作品不仅孕育了外国文化,同时也推动了外国文学走上巅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外国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对外国文学的多角度解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着重讨论这一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接受美学;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法

引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以读者为基础,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作者为核心”的传统文艺理论模式。该理论传入中国后,必然会改变我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有模式。而实际上,这种文艺理论在我国很容易被接受。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来注重内敛含蓄,这种美学观点在国画里的体现是意蕴幽深的“留白”,在文学理论中的体现则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美与接受美学的内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这就为其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一类理论是否可以被一个国家文化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学就有了这种本土化的良好基础。所以,该理论成为指导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时代发展需要。[1]

一、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必要性

接受理论是一类以读者为重点,关注阅读接受的文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该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读者看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内核是将文本观点从创作者——作品转移至文本——读者,从而凸显读者“阅读”对于文本含义的构建作用。该理论首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长期以来都被众人忽略的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问题,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一同完成创造的。这一理论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历程来看待文学作品,此处提到的“接受”并非大众以为的被动接受,实际上这一种“接受”是指读者将作品看作给予的对象,将其“占为己有”。读者首先要接受活动,然后进行再创造,凭借自身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加工,然后将作品中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这种行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与再创造。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历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可以说该理论的最大意义是发掘了读者的作用。接受理论弘扬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品质,其凸显的是面对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凸显了个人的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以往阅读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

二、接受美学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解读作品

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首要地位,并且着重凸显阅读时的过程和感受的意义。在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也是对审美、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过程。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把外国小说当作典范进行学习,这对学生而言,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展现学生自身对于作品的再创作。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及文本是在同等的地位上展开对话的。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困惑,利用其自身的经验与视野糅合了文本历史中的异域视野,这对他们而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修养与理解力。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强迫人们接受文字信息,在文本可以给当代解读留下空间的时候,文学作品才能够永葆活力。学生就是当下的解读者,他们把过去的作品从被人遗忘的角落捡起来,而作品又反过来给人以新的启迪,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与素养。[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的低级需求在学习时无法被满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难以再生出对于求知审美的高级需要。学生在高校求学时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独立时期,自尊心也强于以往,他们可以对自己展开深入合理的自我评估,因此,被区别化对待与被尊重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接受美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可以从传统的墨守陈规的文本解读中挣脱出来,让他们可以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这种教学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多元化诠释当中。

(二)推动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体验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挣脱文本的束缚,从而给文学作品注入新的内涵,这些要求对于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十分有益。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只关注作者与作品背景,着重于解析作品的内涵与创作方式。多元化教学目标则要求在教学时需要多方面的提升与完善知识储备、过程方式与价值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将文学生活化,解析的重点要转移到人类学的样式分析。[4]这就需要从作者以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思索文学作品的创作。只有生活化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可以实现与学生个体经历的完美对接,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在生活领域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度与行为能力都很有帮助。在实践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接受美学的视域,促使学生充分激发出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观点,从而让他们体会历史并非客观精神的连续发展。他们会发现自身的解读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并积极加入到这种自我创造与开创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将领悟创作文学作品并让其得到广泛传播,时代因素可以造就一部经典文学。所以还需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多元化的诠释,深入发掘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意义。让学生和作品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解读,这对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很有帮助。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充分解释作品中的多样化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关系

在现实中,文学结构里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这点在阐释外国文学作品时同样成立。此时就要在作品的多样性与一致性间寻找平衡。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一致的情况多点,也可能多样的情况多点。要以创作者的立场为起点,意识到其在创作时就已经设置了“隐含读者”的位置,即创作者已经提前预估了各类读者可能对作品做出的诠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读者也需要设定出创作者的位置,依据其给出的预定条件进行再次创作,即想象。这个过程中,作者地位不会比读者高,或反之,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基础是作品中预留的空白和未定点,只有作品中留给读者想象与再创作空间才有利于进行多样化解释。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得到的所有信息均为文本所提供,即作品已经设定了阅读目标与可以采取的思考路径,能做出怎样的阐释实际上是作品本身已给出范围,所以作品的客观属性通常会限制人们的多元化解读。老师应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规避出现技术功利主义的情况。[5]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课的意义阐释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创作者设定的意义、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意义,还有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对作品诠释的“一元”与“多元”可以区分不同的诠释层次,基础层面是对创作者设定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诠释,发展层面是对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这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得出的衍生含义。以接受美学为基础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二)协调学生再创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授课时,相较于老师的讲授,学生是客体,相较于学生的学,其又变为了主体。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处于主导位置。两者的关系与接受美学中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存在类似之处。相同的是,两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同点是,授课时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需要加入其额外的意图。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作品解读十分有利,而在阅读时,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则是一对一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让外国文学教学有序开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感受力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一类常见的导入形式,用在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理论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十分合适。单独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一般老师在教学时还会使用多媒体导入或形象叙事导入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同时给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视界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和海洋有关的内容,同时让他们到海洋馆或自行准备阅读资料做好理解准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且控制好情境与其经验间的适应度,以课本主题为基础,不可以让人感觉太熟悉也不能太陌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学。例如,上课之前播放《老人与海》的动画短片,利用其帮助交代文本的背景。课后也可用同样的方式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动画,让文学作品与动画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6]在授课的初始阶段,学生就需要在整体上很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在解读作品时如果碰到疑惑再予以深入解析,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课堂上选择的教学文本大多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节选或是短篇小说,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就十分关键。学生在阅读时要创建一个结构上较为封闭的整体去体会文本内容。需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角色与细节,包括每一个情感的末梢,表现方式等。课堂上选择的不同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例如,《娜塔莎》的文本节选,学生在阅读每一段对话时都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各种细微的改变,要让学生对这些改变进行合理的描述。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时,他们体会到的是作品利用矛盾推进故事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以点带面的意识流表现方式。上述内容都不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体会到。

四、结语

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根基的外国文学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作品的角度。该理论着重于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倡的是平等自由精神,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阐释,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宋雅鹏.论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J].语文建设,2015(32).

[3]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4]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徐文君.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J].语文建设,2015(23).

[6]赵宁.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J].语文建设,2015(26).

摘要:在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高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时,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实践的进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前言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2]曹晓青.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83-85.

大国外交论文发表笔记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对于发表论文的事情,感觉离他比较遥远,但是你可以再自己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对论文发表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出比较好的学术论文。现在学术型论文还是相对于其他论文比较有优势,对于学术性论文是关于相关的,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这种长远考虑是比较有优势的。想要顺利的发表一篇学术性的论文,就要敢想敢做,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么你的同学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更加不会讲关于一个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就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解除自己的限制,然后取得最后的成功。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想要发表论文,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有思想上的准备,那就是我要发表学术性的论文。做到敢想之后,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发现大学生活中写论文的机会,并且牢牢把握住它,关于论文撰写你要了解报告文献综述和初稿等问题,都可以和导师以及任课老师进行一定交流,导师是你对论文的一个关键性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机会,这个方面有三点比较重要,那就是要主动积极的和导师沟通,一定要坚持到底,并且热情地去做每件事情,还要对论文的总体结构有一个现状分析问题,问题分析和相对应的对策分析。当然还要切记在和导师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礼貌和主动做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导师对你的指导和一些问题的纠正要虚心求教,再改完之后发给老师修改之后也要给老师查看,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全局把握及时的进行处理。再进行经验的累积之后,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是比较重要的,导师在选择的时候会喜欢那种积极向上主动好学的学生,就算没有机会出现,他们也会主动的去问一些有关于做论文的一些东西

《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读书笔记“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社会关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国际关系内在规律及运行机制的科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当发达。近代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来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1。威斯特伐尼亚体系(1648-1815年)2。维也纳体系(1815-1856年)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年)4。雅尔塔体系(1945-1989年)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两极格局解体,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1999年,其GDP总量达到91904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31%;与此同时,其国防开支约占全球的40%,“比排名紧随其后的其余20个世界军事大国的国防开支总和还要多。”从这些数字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依然占据“力量中心”的位置。而日本、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然会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强大的国力使美国的霸权主义势力迅速壮大,其充当“世界警察”,试图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野心急剧膨胀,妄图将美国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它国家和人民的头上,已经事实上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这点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相关的实例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当然,同历史上的任何霸权一样,美国霸权主义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命运。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更是给美国人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致使美国人的战略重点由遏制大国崛起转移到了打击恐怖主义以及谋求大国合作。从这一点上看,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也给了中国等“备受美帝国主义压迫”的其它国家以喘息之机。当然,恐怖主义也是要打击的。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根本原因。然而如果指望美国在恐怖袭击后从此“改邪归正”,“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大错特错了。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地推销其单边主义,2002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例,虽然遭到法、德、俄、中等国的反对,美国仍然坚持使用武力,这无疑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看到了其霸权主义的本来面目,欧洲的制约,对于美国来说,将越来越大。同时,伊战激化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这也表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方向。“多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国家:俄罗斯: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也随之土崩瓦解。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消失得无影无踪,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世界在国际社会上低位有所下降。同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作为“法定继承者”的俄罗斯,部分取代了原苏联的势力,尽管丧失了超级大国的低位,但仍是当代世界大国之一,尤其在军事方面,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苏联解体后,俄国的对外政策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从向西方“一边倒”,经过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到现在的“全方位”,实现了方向性的转变,也逐渐成熟起来。经济方面,普京上台后,持续萎缩的经济开始复苏,今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经过战后60多年的发展,从经济、技术、金融实力上看,已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之一。现在,日本正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向世界政治军事大国迈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日本经济繁荣背后的野心。近年来,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各任首相争相参拜“靖国神社”,欲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其无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对于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中国要提高警惕。对日本,中国再强硬也不过分。关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策略: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1。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20世纪50年代)2。“两个拳头打人”战略(20世纪60年代)3。“一条战线”战略,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4。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20世纪80年代)5。中国外交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迅速上升,经济、政治、军事势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但仍不是世界强国。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现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很难,特别是在一级杂志上,没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级杂志就那么几本,而全国有那么多博士生要发表文章,同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许多的是“人情”和“关系”文章,还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较公平的留给了自由投稿者。

尽管如此,我认为情况还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学术腐败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予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五、写作毕业论文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论文查重免费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论文查重免费版就是不错的选择, paperccb免费查重系统接近知网相似度,站内还有知网、维普、万方等多版本正品查重,还有自助修改、机器降重、在线报告等,更全面更安全的免费查重系统。百度搜索 paperccb

首先,你需要写出像样的论文,文章肯定不能是炒冷饭的那种,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所以在写文章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以确保此前没人发过类似的文章。多看一些好文章,从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观点或者写作方法。文章撰写完成之后,一定要反复修改,避免出现口语化的句子。如果是英文,还要注意语法,一定要按照英文惯用的表达方式来撰写文章。当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可以开始找期刊投稿。为了提高文章的接收率,找一个合适的期刊非常关键。所以一定要多看文章,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写的文章大概在什么样的水平,然后选择相应档次的期刊进行投稿。中文期刊包括中文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学报,英文期刊包括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收录期刊在中文和英文中是档次较高的期刊,也是很多人的投稿目标。此外,中科院把SCI收录期刊分为四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档次和难度依次降低。在确定要投哪个期刊之后,按照该期刊的要求把论文的格式改好。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把文章投出去。切忌,不要一稿多投!这样的做法只会降低你的信用,不利于以后的投稿,毕竟这个圈子不大。文章投出去之后,就是等待同行评审的结果。一般至少有两个审稿人评审同一篇文章,如果审稿人给出的意见都是修改(可能是大修或者小修),那么,只要按照要求修改好文章,最终一般都会被接收。如果其中有个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是拒稿,那么文章就不会被接收。但你也可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文章,然后再找一个更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

  • 索引序列
  •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
  •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app
  •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 外国文学论文发表笔记格式
  • 大国外交论文发表笔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