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学院师资队伍现有63人,其中专业教师55人,思政教师5人,教辅系列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52人。2.带头人拔尖人才情况学院先后聘请了中国科技大学赵保华、屈玉贵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泰山学者评审专家武传坤教授、加拿大Symanta Inc.首席技术官孙伟博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李成名研究员等为我院兼职教授,作为学院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学院现有人才队伍缺少带头人、拔尖人才,在国内知名的专家还没有,有一定影响的有1-2位,有培养前途的有1-4位。(截至2015年5月31日) 一是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并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2012年“物联网安全”项目被批准为学校第三层次重点建设项目,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学校组织的重点项目中期检查。2013年和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软件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显著,科研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日益完善。二是科学研究成果丰富。2011年以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密码课题1项;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省中青年博士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3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8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独立或首位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41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68篇;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已处于省内同领域研究领先行列,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信息安全研究先进单位。三是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由聊城大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聊城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自身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我院,成立聊城市信息化协会,在促进了聊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惠普、中兴、青岛软件园等企事业单位设立产学研基地11个,进一步密切了校地关系。学院承担重要横向课题的数量和层次提升明显,总额达到1267.2万元,2014年3项横向课题成果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其中1项获得国际先进水平,2项获得国内领先水平。
张兴堂,男,1969年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课程。主要从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民族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理论前沿》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孔繁军,男,1964年1月生,法学硕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任聊城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法律顾问室主任。主要讲授《宪法学》、《行政法学》等多门课程。主要从事宪法行政法学和卫生法学的研究。曾在《法学论坛》、《南京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理论与改革》、《法制日报》、《南方周末》、《健康报》、《医学与哲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等60余篇,著有《宪法原理》、《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等著作。主持司法部课题、山东省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学会课题等5项。张进军,男,1969年12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书记、副院长,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993年参加教学工作,在2000年以来的历次评教中均名列前茅。研究方向为《民法学》和《法理学》,已发表文章近2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2001年—2003年3次获得聊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曾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课题、聊城大学社科项目多项。杨道波,男,1973年9月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98年获得律师资格,并于同年在聊城大学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讲授课程:经济法学、商法学、金融法学、财税法学等多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与社会法学,目前主要方向为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及其在经济法、社会法框架中的运行机制。先后在《甘肃社会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河北法学》、《法学论坛》、《理论探讨》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聊城大学社科项目各1项。庄海丽,女,1974年5月出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1991—1995、2001—2003分别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学专业学习。任教以来,曾讲授《法学通论》、《民法学》、《债权法》、《合同法》等法学专业课程,尤其擅长《债权法》和《合同法》的讲授。科研方面,曾在《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和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法学论文10多篇。付东年,男,1968年1月29日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刑事法教研室主任。2003年在重庆师范大学主讲《刑法》,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聊城大学政法学院主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2005年3月至今在政法学院主讲《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多门课程。备课认真,讲课有激情,讲课内容涉及到的理论有深度,并注意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学习准备,治学态度严格。讲课能够使用较为流利的普通话,讲课水平得到了我院师生的好评。主要研究方向司法制度以及诉讼制度。由龙涛,男,1970年2月13日出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实践教研室主任。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2年调入聊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任教《法理学》、《刑法学》等学科。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中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2001年第5期《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绑架杀人定性浅析》,中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具体用途与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关系思考》等。曾主持山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王涛,男,1969年9月出生,在读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2003年7月在聊城大学政法学院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组织法》的教学工作。曾在《兰州学刊》、《行政与法》、《聊城大学学报》、《理论观察》、《经济论坛》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王仰文,男,1973年8月16日生于山东聊城,法学博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5)、西北政法大学(2002)和苏州大学(2008),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行政法专家杨小君教授、王周户教授、董和平教授和杨海坤教授研习宪法与行政法学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曾在政府机关和解放军某部任职多年,从事《军事法学》、《武装冲突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和《法律英语》的教学科研与法律服务工作。现在聊城大学法学院主要讲授《宪法学》、《政治学》、《法律逻辑学》等课程。在《中国军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求实》等军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4部。刘晓燕,女,1975年12月16日生,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自2003年来校后,先后讲授过经济法、企业与公司法、环境资源法学等课程。在科研方面,近年来在《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中华职教理论与实践》、《经济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秦莉莉,女,1974年8月出生,清华大学法学院双学士毕业。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2002年以来先后主讲婚姻家庭法、国际法、社会保障法、法治理论。授课效果以语言生动、说理透彻、通俗易懂、引领到位为特点,追求教学相长、思想互动。2002年以来撰写文章6篇,编著1部,参与科研项目1项。翟月玲,女,1973年11月生,法学硕士,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物权法》的教学工作。曾在《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黄河口司法》、《行政论坛》、《党史博采》和《聊城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刘洁,女,1980年7月出生,烟台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讲授《刑法学》、《犯罪学》、《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和犯罪学,曾发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探析》《新时期流动人口犯罪趋势及对策》等数篇论文,并参与多个科研课题研究。李永军,男,1969年10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2005年调入聊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主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律史以及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从2006年至今,共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篇。刘海江,男,1980年5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助教。主讲《国际公法》(双语教学)、《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以及非营利组织法等,曾发表论文6篇。庄玉友,1977年2月生,男,山东潍坊人,汉族,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法学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企业管理本科,经济学学士。现为聊城大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法、日本金融法、证券法。200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法律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获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2005年获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2007年获证券从业资格。曾在《证券市场导报》(CSSCI期刊)、《国际经济法学刊》(CSSCI集刊)、《民商法论丛》、《中国海洋法学评论》、《证券时报》等重要出版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孙洁丽,女,1983年9月出生,陕西省韩城市人。2002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认真勤奋,考试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获得过校“海航奖学金”及校“三等人民奖学金”。2006年考入厦门大学法学院公费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知识产权法学专家林秀芹教授。2009年7月顺利毕业后,进入聊城大学法学院任教,开始教书生涯。至今已公开发表法学论文3篇,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完成2万字左右。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冯玉厅,山西大同人,汉族,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主讲课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主要学术成果:《死刑程序问题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第34卷(2007)、《侦查监督程序完善刍议》(《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论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完善》(《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2期)。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简介 --中国著名万人高校,特色化新型的综合性高校 ——千亩生态水域校园,万名莘莘学生 江西渝州科技学院的前身是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始创于1983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江西省首批具有独立颁发文凭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和扶持上本科院校之一。学院座落在世界著名的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故乡——新余市。东紧靠省会南昌,西相依国家级旅游名胜七仙女下凡之胜景——仙女湖畔,是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龙头,以计算机、机电、艺术学科为强项,文、经、管、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化新型的综合性高校,现有在校学生20000余人,中远期将达到26000人规模。建有仙来、天工两大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亩,生态园林水域式布局。独具江南建筑造形的广厦崇楼20余栋,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50%,水域面积占15%。构建了一幅“青山迢递,绿水逶迤”美丽的校园风光,与情山爱水的美丽仙女湖遥相呼应,享有“江南高校生态人文校园新景观”之美称。 ——构建独特“升专达本”互通教育平台 学校已逐步形成了高等自考本科教育、大专教育和社会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中等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与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其独具匠心的办学理念,为初中、高中毕业生设计和构建了一个“升专达本,订单就业,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的互通教育平台。并具有在全国各省、直辖市招生资格。学校下设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应用电子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数控技术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应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经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抱石艺术学院、外语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等教育单位;学院并在江西赣州于都设立分校。我院电子工程与管理、计算机及其应用、机电一体化等3个专业列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电脑艺术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等5个专业列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涉外文秘、财务会计、英语、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8个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品牌专业。学校诚邀中科院士、专家领衔治校,博士、名师治教,师资水平,教育方法首屈一指。拥有一支900多人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158人,博士、硕士60多人。
外国语言文学2014年,总共招生37人,下设的应用语言学大概6-7人。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1英语(二外)或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③615基础英语或616基础日语(含阅读)
④813翻译与写作或814英语翻译与写作
参考书目:
242 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张宝钤 钱晓慧 高教出版社
243 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新版)初级1、2册,中级第1册(前1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
244 德语(二外)
《德语》(上下)吴永岸华宗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45 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孙辉
615 基础英语
《高级英语》(1、2) 张汉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朱永涛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高校英语专业现行“精读”类课程高年级教材
616 基础日语(含阅读)
《新编日语》周平、陈小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重庆大学英语专业参考书目615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1、2) 张汉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 朱永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高校英语专业现行“精读”类课程高年级教材815 英语翻译与写作《英语写作手册》(英文版) 丁往道 外研社 2004《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二外如果是日语的话,,就是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中级上册◆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50 01 翻译理论与实践02 语言学03 应用语言学04 专门用途及商贸英语研究05 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06 第二语言习得07 计算语言学08 语言测试09 辞典学10 对外汉语教学 01:范定洪陈晓莉胡燕平邓琪02:余渭深汪兴富杨小虎03:赵成平晏晓蓉谢遐均04:黄萍朱万忠黄赟琳韩萍蒋婷张爱文05:邹晓玲陈毅萍余渭深06:李红07:李伯约李良炎08:辜向东09:邹晓玲10:赵成平李红黄萍晏晓蓉陈毅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③615基础英语④815英语翻译与写作 1.复试科目:①外语听力、口语;②专业综合面试;③专业笔试:英语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
2.同等学力加试:①英美文化;②高级听力。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
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摘自网络)。
历史渊源
重庆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肇始于1932年成立的重庆大学文学院的外文系。建系之初,先后聘请了学贯中西的西方文学家及红学专家吴宓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朱文振教授、英语语音专家周考成教授等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系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外文系师资调整到外语教研室。1978年重庆大学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高校英语师资。1985年恢复外语系建制,系主任为国家级专家韩其顺教授,次年开始连续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5年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英语系成为学院最大的一个系。2000年5月,外语学院与原重庆建筑大学外语系、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合并,成立了新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三校英语专业合并成新的英语系。现任系主任毛凌滢教授是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第一个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教授。校学术委员李永毅教授是外国语学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师资力量与教研水平
英语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4名,其中既有在全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亦有新近毕业于国内外名校的年轻博士,以及多年耕耘于英语系成绩斐然的中青年教师。英语系现有教授及副教授14名,其中两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半数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有海外名校求学、访学经历,或者在国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近年来,英语系教师积极投身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英语系教师到目前为止共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研究、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重庆市教改研究项目等50余项,在权威期刊、A&H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译著10部,教材7部。英语系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英语诗歌,英语小说,英语戏剧、文学与传媒,比较文学,西方文化,口译、笔译、翻译理论、英语教育,语言测试、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语料库、古罗马等研究。其中文学与传媒的跨学科研究、古罗马研究、口笔译理论、二语习得、计算语言学和测试研究已经形成特色。
专业特色/专业水平
英语专业为重庆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重庆大学优势专业;“综合英语”为重庆市精品课程,“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为重庆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英语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及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通过四年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较强的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优良的基础。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正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既力图与国外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接轨,又兼顾国内专业改革发展趋势和中国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了专业教育从语言工具性向人文性的重大转变。课程体系设置和课堂教学不仅只重视语言的输入,更重视内容、知识的输入和能力的培养。本科基础阶段将语言技能和学术技能的训练贯穿于英语文学、英语文化、翻译、中西比较文学与文化、西方历史、艺术、神话、宗教、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教学中,高年级阶段主要以研讨型课程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人才培养成效与对外交流与合作
英语系一向重视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海内外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的联合培养,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迪士尼公司、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重庆大学 (004)
外国语学院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4)
商贸英语研究 朱万忠,黄赟琳,张爱文
1 (101)政治理论 见招生简章 (222)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张宝钤 钱晓慧 高教出版社 (625)综合英语(含英语写作、英汉互译) 《英语写作手册》 丁往道 外研社《高级英语》 (1、2)张汉熙 外研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朱永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416)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2 (101)政治理论 见招生简章 (223)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初级1.2 中级1 人民教育出版社 (625)综合英语(含英语写作、英汉互译) 《英语写作手册》 丁往道 外研社《高级英语》 (1、2)张汉熙 外研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朱永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416)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3 (101)政治理论 见招生简章 (224)德语(二外) 《德语》(上下)吴永岸 华宗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25)综合英语(含英语写作、英汉互译) 《英语写作手册》 丁往道 外研社《高级英语》 (1、2)张汉熙 外研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朱永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416)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4 (101)政治理论 见招生简章 (225)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孙辉 (625)综合英语(含英语写作、英汉互译) 《英语写作手册》 丁往道 外研社《高级英语》 (1、2)张汉熙 外研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朱永涛 高等教育出版社 (416)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教程》 胡壮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
我校共有电子科技、汽车工程、抱石艺术、数控应用、工商管理、新能源、物联网、太阳能、外国语、机电工程、房地产、土木工程、电子商务、智能化工程、财经、培训学院主要简介如下:1、电子科技学院成立于 2003 年,前身是 97 年成立的电子工程系,现为我校只培养统招大专生的三个学院之一,学院现下设四个统招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电子科技学院现有专业是我校办学时间最长、教学经验积累最丰富、教学成果最丰硕、实验设备最齐全、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现有实验室为: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PLC 实验室、家电维修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 EDA 应用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等,另外还有 PCB 板制作中心、 SMT 贴片机生产中心、电子产品组装中心等实训场所。 2、汽车工程学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主要开设专业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2012年预增汽车整形技术专业。本学院拥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及汽车综合实训基地(含整车实训室,地盘构造实训室、电器实训室、电控实训室、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实训室、涂装实训室)、 模数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备齐全。汽车工程学院坚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改革教学管理体制为基础,认真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职前上岗培训和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中级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试、驾驶执照培训考试等,实行“多证书制”,提高学生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按照学校“重在改革,办出特色和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院严抓科研与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年被列入我校重点建设专业3、设计师的摇篮 艺术家的殿堂抱石艺术设计学院是以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名字命名的高等艺术学府,也是众多工科院校中创办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995年装潢艺术设计培训班,1998年率先成立艺术系,2002年定名为抱石艺术设计学院。由傅二石教授担任名誉院长,现任党委支部书记为张培同志,院长为中国商业美术设计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新余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余周平担任。 学院设有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设计、音乐表演7个专业,学制三年或四年。 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工作室、画室等。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宗旨瞄准市场设专业,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学生课堂在教室,课后有设计工作室,假期到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室。每年大一学生学习基础绘画时,学校组织前往校外实地写生,夯实美术基础,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彻底解决了非艺术类生源缺乏绘画基础问题。同时也积极倡导学校提出的“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读”三苦精神,学生每年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频频获奖。以专科教育为基础,注重发展本科教育,培养创作、研究的高层次人才。面向全国、服务新余、积极参与市场合作与竞争,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传统修养和市场开发潜能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4、数控应用学院成立于200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办学规模较大、学生数量较多的院部之一,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他们大多在机电产品的开发生产、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操作及维修、CAD/CAM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制造、应用、维修、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控应用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思想素质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数控应用学院是全校第一大系。多年来,我院广大教职工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院实验设备齐全,拥有江西一流的数控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总投入达1000余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并引进了的CAD/CAM仿真系统、数控加工中心、快速成型机、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型 机等一大批先进设备。 我院现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十多个:力学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公差与配合实验室、机械设计模型陈列室、机械制图模型室、钳工实训室、数控车床实训室、模具数控加工实训室、CAD/CAM机房 等。此外,还建立了4个校外实训基地,并挂牌签约,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 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并注意在教学、科研和各类人才培训中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在质和量方面都不断迈上新台阶。全院教师在国家、省、市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5、工商管理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努力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发展有后劲、创业有本领。学院有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办学硕果累累,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实践能力强、上岗适应快”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历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为社会输送了3500多名优秀毕业生。6、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缺,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太阳能等新能源成为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大技术领域之一,其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受瞩目的项目。 其所对应的相关光伏产业为新能源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迅猛发展,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专业人才奇缺。新余市是目前国家唯一的新能源科技城,也正成为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城,有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新能源企业,为适应我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我校于二00七年十二月正式成立新能源工程学院,旨在培养新能源企业及相关行业的高新技术人才,解决行业人才资源短缺问题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 新余市有亚洲最大的新能源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可作为校外定点实训基地。该专业学生大部分采用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就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业内人士指出该专业正成为社会最热门专业和高薪专业,且有长远的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能源分委员会委员单位,同时也是江西省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新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新余市新能源协会会员单位7、物联网工程学院是我校重点工科学院,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本分院承担院级以上科技/教改课题项目8项;主编主审国家级高职高专教材13本、参编多本。现有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云计算等多个专业以及11个专业方向。拥有物联网实验室、计算机安装维护、多媒体技术、ERP、软件工程、网络技术等10个专业实验室,两个研发和培训中心。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验实训与培训基地8个。(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物联网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从事物联网设计与开发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适应物联网设计、维护、营销、服务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物联网与射频识别(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基础,物联网组网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二维条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2)软件技术专业:本专业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编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熟练使用国际上最新的流行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熟悉国际软件开发规范,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Delphi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 程序设计》、《VC 程序设计》、《C#》、《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测试》、《计算机安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英语》、《Java语言程序设计》、《VC .n et》、《XML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 、《Photoshop》 、《ASP.net》等。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实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设备的安装、测试和维护的能力,具备网络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并获得相应职业证书的高级人才。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RFID与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构建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ASP.net》、《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VC .net》、《AutoCAD》、《多媒体技术》、《VC 程序设计》、《虚拟与现实程序设计》、《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培养高、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目标,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物联网与电子产品代码设计》、《ASP.net》、《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数字电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Flash》、《Photoshop》、《AutoCAD》、《3DMAX》、《多媒体技术》、《VC 程序设计》、《虚拟与现实程序设计》、《计算机安全技术》等。 (5)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云计算方向):培养具有云计算服务端和各类终端技术开发能力的实用型工程师及移动项目管理高级人才。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移动云计算服务端技术、移动云计算客户端开发方法、、基于iPhone平台的移动云计算开发 、基于Linux OS平台的移动云计算开发、J2ME手机高级编程、Cocoa及Xcode 手机高级编程、移动云安全与隐私、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用户界面开发、手持设备开发环境导论、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增值服务概论等。8、--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简介 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前身是新余市渝州高级职业学校,隶属于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始创于1983年, 1999年经省教委批准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005年初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中专,2006年经教育部下文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专。为满足新余打造“世界硅都”对人才的旺盛需求,2008年新余市渝州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拥有独立校园150余亩。学校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重要的中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形成了著名的“新余现象,渝州效应”。2005年,中央电视台以《民校奇迹》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2006年,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两次报道了学校。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学校,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工作。2005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分会场设在学校,教育部部长周济莅临学校视察。此后,“渝工旋风”迅猛刮向全国,学校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瞩目的亮点。 9、我院外语系以培养高层次专科职业外语人才为目标,设有商务英语、法语、日语三个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本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邓小平理论、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汉语公文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英语翻译、英美概况、商务英语听说、电子商务等等。日语专业,通过教学、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强化等措施,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德语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邓小平理论、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汉语公文写作、国际贸易、英语、日语基础、日本国概况、日语精读、日语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等等。法语专业通过教学、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强化等措施,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法语人才。本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邓小平理论、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汉语公文写作、国际贸易、英语、法语基础、法语概论、法语精读、法语泛读,以及法语口语、法语听力、法语写作、法语翻译等等。10、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是由原机电工程学院和数控应用学院14个班组成,本学院开设汽车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7个专业,拥有独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其中有桑塔纳2000整车电路实验台、汽车空调实验台、自动变速器实验台、点火系统示教板、后桥驱动系统、发动机解剖模型、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示教板,能同时容纳70~80多人培训。数控专业有数控实训基地,其中有G-CN6135A数控车床12台、CTW320TB线切割机床4台、CTE3002K电火花机床4台、VDL6000加工中心机床2台、HEO-215实验台4台、XKN713数控铣床13台、XKN714数控铣床1台。还有金工实训基地,其中有通用车床10台、铣床12台、磨床5台、注塑机1台。机电专业有现代化的机、光、电一体化实验室,可同时容纳100~120人实训实习。学院拥有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院教职工34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4名,中高级职称教师7名,本科教师21名。机械工程学院以"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做好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学院由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学院转变。11、房地产学院成立于2012年2月,201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作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将来重点建设的骨干工科院系之一。目前院内设置工造价 1个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全学院专业建设,另外学院正在积极申报房地产营销和物业管理两个品牌专业。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考本科生、自考专科生以及统招专科生等多层次办学的分院。为了进一步发展,我院提出以下建设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院全面发展。加强对学院内部各学科进行拓展和改造,使我院各专业与江西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我院重点学科为平台,逐步提高办学层次;同时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在未来五年里使我院教师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为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流的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在现有的学科水平基础上,我院将以培养实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级设计类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的,使多数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2、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3月,2005年开始向全国招生,土木工程学院是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建设的骨干工科院系之一。目前院内设置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监理3个专业。另外,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结构教研室、工程施工教研室和建筑工程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了5个教学实践基地。自办学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发展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一路批荆斩棘,狠抓教学,勤搞科研。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学上,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与江西省建设厅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岗前资格培训,也使大部分毕业生取得了岗位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13、江西渝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5年成立电子商务学院。在我校“立校育人、办校为民”的办学宗旨指导下,我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管理促效益、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我院现开设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三个专业。14、智能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二级学院,吸纳继承了江西渝州电子科技学院经过几十年发展的强势电子专业优势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验设备,并有了新的发展。现开设的专业都成为学校的重点龙头专业。学历层次有专科(统招),本科(自考),开设有电子、通信两大类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本科),电子工程(本科),应用电子技术智能电子方向(专科)、智能化产品设计(专科)、通信工程(专科)。 教学实验设备有:多媒体教室、电工、数电模电、通信原理、3G通信、单片机、嵌入式产品开发、家电等实验室几十个。另有电子、通信综合研发实验室、生产线及实训基地。实现课后的实验、实训、产品项目研发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智能电子工程学院旨在培养、掌握智能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管理的工程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是学校重点精品专业,也是学院示范性重点专业。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和市场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晚自习办单片机、嵌入式产品开发、EDA培训。强化四大职业教育特色;1、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灰领”人才;2、实施“订单”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3、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白领”人才;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出版统编教材11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6项。《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路》等课程荣获省精品课程称号。学院学生连续12年在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蝉联一等奖,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一、二等奖,在2008,2009,2010,2011年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杯公开赛上均获得一、二等奖项。历年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15、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是在原有的经济管理学院的基础上整合了电子商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相关分院的部分专业班级之后而新成立的一个汇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于一体的学院。学院成立以来,在学校“立校育人、办校为民”的办学宗旨指导下,我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促效益、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面向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两年以来,我院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技能竞赛、实验实训、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分院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经验的日积月累我院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办学优势越发凸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今天的财经学院犹如一轮蒸蒸日上的红日正在满怀信心的大步跨进美好的明天创造着更加灿烂的辉煌成果。16、培训学院创建于一九八三年,办学二十多年以来,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方针;以“走技能培训之路,企业信息化加油”为经营目标。借助于连锁发展模式,依托江西渝州科技学院的技术背景。我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家电电子产品维修、企业应用电子及电工工业技术、模具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硬件维护和维修等多方位、多层次培训于一体的企业高级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在业界具有良好信誉,已成为民办高等学校职业培训的先锋。我院是劳动部门指定的职业培训及岗前培训的定点单位,同时,也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为全国各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等培训了60000人次的企业高薪电子工程师、计算机专业技术、模具技术等人才。 培训学院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运动、生活设施齐全。学校目前拥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有标准电脑教学投影,电脑网络教室及大型电脑微机室、电子数、模电实验室、模具、数控加工中心、电工PLC实验室等。此外,培训学院有自己的产品生产线、系统集成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院长期聘请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任教,采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短期强化速成的教学方式。“教室就是小企业,企业也是大课堂”是我们的培训准则。 我们承诺:充分的资源共享、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立足潮头的技术水平,必将使您在更广的地区享受到不变的培训服务!选择渝工,选择培训,为了共同的理想我们一起努力! 欢迎报读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科技职业学院!
巨荣良,男,1965年生,山东临朐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在读博士,聊城大学优秀人才。兼任山东省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2000年7月至2002年2月,任临清市副市长。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讲课程: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索》、省软科学项目《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出版专著《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居民个人投资》、《居民投资学》等4部。在《财贸经济》、《投资研究》、《经济学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摘或全文复印。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宋士云,男,1966年生,山东阳谷人,经济学博士,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聊城大学第二层次优秀人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等。主讲课程:金融学、社会保障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山东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研究》等多项。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出版著作4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李纯英,男,1948年12 月生,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教学经历、任课情况:1980年以来,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其中农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除为本科生开设,还为研究生开设。长期以来,教学精益求精,授课富有学术性、启发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主要科研情况:在《宏观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纵横》、《经济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近80 篇;独立撰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与人合作著书多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课题曾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扬。论著和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例如评价剥削、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我国农业为工业积累的时间界定、工业返哺农业的时间界定等问题上有重要的理论创新。王丙毅,男(1966- ),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98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1999年,任教于中共聊城市委党校,主要从事民法学和经济法学的教学及校刊编辑工作。2002年获山东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本科生《产业经济学》和研究生《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及《规制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中国经济问题。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教材1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学校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 马中东,男,1968年8月生,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美国北乔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产业经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外国经济学史等,研究生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产业集群;出版专著《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经济纵横》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引用多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辅助教学示范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获聊城大学教学科研奖励2项。 杨继武,男,1959年生,教授,双学士,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983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双学位班,获法学学士学位。先后讲授《形势与政策》、《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经济法》、《劳动法》等专业课;《劳动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研究生课程。目主讲:《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效果良好,两年来教学评比皆为优秀。多次参加教学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先后多次被评为校级“两课”优秀教师。先后主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品德》、《高等教育法学》等教材7部,先后在《理论学刊》、《青少年问题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曾获得聊城大学科研一等奖,多次为大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进行学术报告,均获好评。 张福明,男,1965年生,教授,在读博士,1988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聊城大学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理论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95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劳动经济学》等课程。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张兴堂,男,1969年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课程。主要从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民族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理论前沿》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篇。孔繁军,男,1964年1月生,法学硕士,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任聊城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法律顾问室主任。主要讲授《宪法学》、《行政法学》等多门课程。主要从事宪法行政法学和卫生法学的研究。曾在《法学论坛》、《南京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理论与改革》、《法制日报》、《南方周末》、《健康报》、《医学与哲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等60余篇,著有《宪法原理》、《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等著作。主持司法部课题、山东省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学会课题等5项。张进军,男,1969年12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书记、副院长,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993年参加教学工作,在2000年以来的历次评教中均名列前茅。研究方向为《民法学》和《法理学》,已发表文章近2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2001年—2003年3次获得聊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曾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课题、聊城大学社科项目多项。杨道波,男,1973年9月生,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1998年获得律师资格,并于同年在聊城大学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讲授课程:经济法学、商法学、金融法学、财税法学等多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与社会法学,目前主要方向为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及其在经济法、社会法框架中的运行机制。先后在《甘肃社会科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河北法学》、《法学论坛》、《理论探讨》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聊城大学社科项目各1项。庄海丽,女,1974年5月出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经济法教研室主任。1991—1995、2001—2003分别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学专业学习。任教以来,曾讲授《法学通论》、《民法学》、《债权法》、《合同法》等法学专业课程,尤其擅长《债权法》和《合同法》的讲授。科研方面,曾在《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和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法学论文10多篇。付东年,男,1968年1月29日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刑事法教研室主任。2003年在重庆师范大学主讲《刑法》,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聊城大学政法学院主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2005年3月至今在政法学院主讲《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多门课程。备课认真,讲课有激情,讲课内容涉及到的理论有深度,并注意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学习准备,治学态度严格。讲课能够使用较为流利的普通话,讲课水平得到了我院师生的好评。主要研究方向司法制度以及诉讼制度。由龙涛,男,1970年2月13日出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实践教研室主任。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2002年调入聊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任教《法理学》、《刑法学》等学科。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中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2001年第5期《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绑架杀人定性浅析》,中国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具体用途与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关系思考》等。曾主持山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王涛,男,1969年9月出生,在读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国际法教研室主任。2003年7月在聊城大学政法学院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组织法》的教学工作。曾在《兰州学刊》、《行政与法》、《聊城大学学报》、《理论观察》、《经济论坛》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王仰文,男,1973年8月16日生于山东聊城,法学博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5)、西北政法大学(2002)和苏州大学(2008),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行政法专家杨小君教授、王周户教授、董和平教授和杨海坤教授研习宪法与行政法学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曾在政府机关和解放军某部任职多年,从事《军事法学》、《武装冲突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和《法律英语》的教学科研与法律服务工作。现在聊城大学法学院主要讲授《宪法学》、《政治学》、《法律逻辑学》等课程。在《中国军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求实》等军内外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4部。刘晓燕,女,1975年12月16日生,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自2003年来校后,先后讲授过经济法、企业与公司法、环境资源法学等课程。在科研方面,近年来在《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中华职教理论与实践》、《经济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秦莉莉,女,1974年8月出生,清华大学法学院双学士毕业。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2002年以来先后主讲婚姻家庭法、国际法、社会保障法、法治理论。授课效果以语言生动、说理透彻、通俗易懂、引领到位为特点,追求教学相长、思想互动。2002年以来撰写文章6篇,编著1部,参与科研项目1项。翟月玲,女,1973年11月生,法学硕士,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从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物权法》的教学工作。曾在《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黄河口司法》、《行政论坛》、《党史博采》和《聊城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刘洁,女,1980年7月出生,烟台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讲授《刑法学》、《犯罪学》、《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和犯罪学,曾发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探析》《新时期流动人口犯罪趋势及对策》等数篇论文,并参与多个科研课题研究。李永军,男,1969年10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讲师,2005年调入聊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主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律史以及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从2006年至今,共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篇。刘海江,男,1980年5月生,法学硕士,聊城大学法学院助教。主讲《国际公法》(双语教学)、《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以及非营利组织法等,曾发表论文6篇。庄玉友,1977年2月生,男,山东潍坊人,汉族,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法学硕士,浙江工商大学国际企业管理本科,经济学学士。现为聊城大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法、日本金融法、证券法。2003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法律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获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2005年获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2007年获证券从业资格。曾在《证券市场导报》(CSSCI期刊)、《国际经济法学刊》(CSSCI集刊)、《民商法论丛》、《中国海洋法学评论》、《证券时报》等重要出版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孙洁丽,女,1983年9月出生,陕西省韩城市人。2002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认真勤奋,考试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获得过校“海航奖学金”及校“三等人民奖学金”。2006年考入厦门大学法学院公费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知识产权法学专家林秀芹教授。2009年7月顺利毕业后,进入聊城大学法学院任教,开始教书生涯。至今已公开发表法学论文3篇,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完成2万字左右。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冯玉厅,山西大同人,汉族,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主讲课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主要学术成果:《死刑程序问题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第34卷(2007)、《侦查监督程序完善刍议》(《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论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的完善》(《中国司法鉴定》2009年第2期)。
我国油田水文地质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旧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绝大部分沉积盆地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油气产量极低,只有玉门、延长等几个小油田。从事石油地质的技术人员甚微,石油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更是一个空白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与勘探工作。随着油气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相继进行了有计划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开始研究地下水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资料逐日增多。与此同时,北京、长春、成都等地质院校和其他大学开设了水文地质(包括油田水)课程,邀请苏联专家、学者来华讲学,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刊基本上是苏联的翻译稿,如:《普通水文地质学》(欧维奇尼柯夫);《水文地质学概论》(克利门托夫);《地下水普查与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质学讲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苏林);《油矿水文地质学》(苏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质生产与科研中,主要沿用着苏联的技术与方法,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进行工作。1955年初,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区域性综合水文地质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的倡导下,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在六盘山地区开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开创了我国水化学找油的先河。其后地质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玛依等地区进行了水化学找油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原苏联的经验、技术与方法,开始建立我国的油田水文地质事业,培养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2.总结研究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随着我国东部油气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等)和油田开发事业的飞跃发展,油田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日益丰富,许多油田(大庆、扶余、胜利、大港、冀中、江汉、河南、长庆、四川等)都配备了水文地质技术人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们从本地区油气勘探实际需要,一方面承担油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另一方面,探讨油气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结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征。例如:地质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综合研究队专设水文地质组,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研究油气运移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三延(延长、延安、延川)地区油气富集的水文地质规律、总结已知油田(永坪、延长、枣园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水化学找油试验,探讨水化学指标与方法;长庆油田水文地质科研人员(刘孝汉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统油田水特征及其与油气藏保存条件等进行了总结研究,系统整理了李庄子、马家滩、大水坑、马岭、华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田水分析资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刘方槐等)对四川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提出了地层水由盆地内部向盆地周边运动的新观点,得出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对川东地区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水文地质条件与构造内含气程度进行了预测;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等)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等)对四川盆地卤水形成、古水文地质条件及卤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形迹等进行了研究;玉门油矿水文地质人员根据鸭儿峡、石油沟和老君庙油田的钻孔水化学资料,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成果,建立了水化学垂直剖面,除水型随时代变老变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学成分(矿化度、变质系数、氯硫比值等)都没有出现原苏联学者指出的随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现象;在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王军、黄福堂等),总结了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以单一的NaHCO3型水、以Cl组、Na亚组为主、矿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组分。并根据矿化度和盐化系数(rCl/rHCO3+rCO3)二者的关系分为三类:较高矿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矿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5~10之间、低矿化度(<3g/L)的NaHCO3型水,盐化系数0.1~5之间,后者不利于油气保存。探讨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个油区油田注水过程中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初步总结了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指标,在注水过程中,由于氧化、溶解、油层温度、压力、生物化学作用和脱水过程中轻质馏分的损失,是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杨忠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数据,利用函数式计算了扶余、新木、红岗、乾安、农安等地区判别函数值进行含油气预测,并对水中可溶有机组分(苯、有机酸)等进行了试验总结;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济民等)总结了油田水特性指标的应用规律,以脱硫系数为主,结合封闭系数(rNH4+rH2S/rSO4)可以说明油气的存在,用成因系数结合矿化度,脱硫系数和钠氯比值的变化规律判断油气水运移方向,总结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学剖面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勘探研究院(谢家声等)总结了冀中坳陷古潜山和第三纪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的关系、地下水化学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机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挥发性有机酸、环烷酸和铵)与油气的关系;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汪义先等)针对着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阳凹陷)油田水为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点,提出适用于本区的水文地球分学垂直分带和水化学类型;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李际明、余莲声)总结了潜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矿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学成分(包括常量组分、矿化度、碘、溴、硼、锂等)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认为矿化度高达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发展盐化工业的重要原料,有宽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长春地质学院(孙杉、张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于地壳下部岩浆壳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冀中坳陷不同时代(第四系与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地下水为例研究了氢、氧同位素的组成、结合水化学成分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来源、成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成都地质学院(孙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国海相和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指出古水文地质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与破坏中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冀中古潜山油田探讨了古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提出了渤海湾盆地古水动力的四个区带;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汪蕴璞、王田荣、王东升、王焕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卤水的特点与成因;1975年和1976年分别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地质学报》发表了《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认为B、A苏林油田水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缚着我国油田水理论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等)总结克拉玛依油田水化学成分时,在三叠系(56#)油田水中发现了矿化度高达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与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现,在平面分布上介于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间;他还对《评苏林油田水理论中的个问题》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地质部石油101队(张金来、刘崇禧等)对我国已勘探开发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归纳了我国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组成——矿化度、离子比值、有机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氢、氧和碳)等;提出离子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的几种思考方案;进行了地下水的蒸发、溶滤等模拟试验及水化学找油方法的试验与总结;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开发了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我国油田水研究地飞跃发展,逐步形成了或迎来了一门石油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结合的边缘学科——油气水文地质学,并开始探索具有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特色的水文地质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为区域含油气远景预测评价及油田勘探开发服务的道路。
3.开拓创新发展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油气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与良好地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在合肥召开了“中国油田水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学术论文42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士聪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水文地质专家张宗祜作了书面发言。会议论文涉及的内容包括: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关系、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油田水起源、油气藏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水化学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古水文地质分析与油气远景评价、深成水在油气矿产形成中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在油田水研究中的应用,水动力条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等。本次会议是我国首次专门的油田水会议。石油水文地质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术气氛异常活跃。这次会议检阅了成果,交流了经验,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协作。对促进我国油田水研究、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业的发展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吸取国内外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经验,通过油气生产实践,使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进入了以石油地质为基础、围绕着油气普查勘探与开发的实际需要,走向为油气生产服务的道路。结合以勘探开发我国东部陆相油气田为主的总目标,重点研究了陆相油田水文地质特征,其后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独创特点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论文发表,按年份举例如下:
我国油田水的离子组合特征(地球化学,1978年,刘崇禧);我国油田水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讨论(地质论评,1979年,张金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地质信息-酚(古潜山,1980年,谢家声);天然气中凝析水和烃类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气工业,1981年,刘伦);油田水文地质勘探中水化学及其特征指标的综合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刘济民);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应用(石油及天然地质,1982年,杨忠辉);泌阳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实验地质,1983年,汪义先);泰州地区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龚与觐);四川盆南部水化学场及其成因(地球科学,1984年,汪蕴璞);利用地层水中的溶解气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天然气工业,1985年,刘方槐);济阳坳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杨绪充);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刘崇禧);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林九皓);论含油气盆地的地下水动力环境(石油学报,1989年,杨绪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区矿化度数据的三维分析(地质科学,1990年,张广锐);初探地下水溶解气及其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年,孙永祥);再探地下水对气藏形成的影响(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孙永祥);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地球化学,1993年,黄福堂);扶扬油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成因(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楼章华);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李伟);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学(地球化学,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的水文地质论证(中国海上油气,1997年,汪蕴璞);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水文地质控制作用(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池卫国);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年,陈建文);盆地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邓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烃研究及其应用(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陈传平);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蔡立国);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武晓春);碳酸根和碳酸氢根测定方法和自动测定仪(现代仪器,2004年,郑志霞);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水控气论(天然气地质科学,2005年,秦胜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论文是从覆盖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中提炼出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研究的现状与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不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多单位协作攻关的研究群体。石油工业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组织下,对全国各油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如“七五”期间的“四川盆地二叠系水文地质条件对油气运聚与保存控制的探讨”(四川石油管理局杨家琦等);“九五”期间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质与油气聚集关系的研究”(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和“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气所吴世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如“我国大陆区新生代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与地下水成矿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证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专院校的水文地质博士生也将油田水文地质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如“临邑盆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研究意义”(1991年,张作辰,中国地质大学);“泌阳凹陷石油运移聚集的水化学场与水动力场研究”(1992年,李广贺,中国地质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仅83级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为毕业论文。有些油田也将油田水文地质列入本系统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如:“克拉玛依油田八区油气水研究与油源重新探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油田水化学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与成因”(长春地质学院,孙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赵宝忠等,1984年);“济阳坳陷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东营凹陷重质油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任发琛等,1989年);“莺-琼盆地油田水化学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质研究院,1989年);“沉积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与区域地下水流动之间的关系”(中国地质大学,王明等,1991年);“泌阳凹陷古水文地与无机络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纪,1991年)“松辽盆地北部扶扬油层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油气藏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1991年);“东营凹陷流体历史与油气藏形成分析”(胜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业部等,2001年);“贝尔断陷地层水分析数据含油性的综合评价”(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年);“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特征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地下水与油气关系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伟等,2002~2005年)。汪蕴璞、王焕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质期的概念以区别于水文地质旋回。“期”是沉积盆地水文地质发育史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的地质时间段,以地壳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三个标志划分出:沉积作用水文地质期、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埋藏封闭作用水文地质期、构造热液作用水文地质期。并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为例,讨论了其意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家也十分重视油田水文地质学,并进行有意义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译文集》(1992年)写到:油田水中有机酸和CO2是控制储层中矿物溶解、沉淀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测试它们的浓度与组成,不仅对次生孔隙的预测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避免油层损伤和结垢采取新的工艺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学依据。林任子教授在《储层地球化学进展及应用》(1995年)指出:伴随着烃源岩的压缩失水过程,生油层中大量的有机酸被排挤进了储集层,形成了金属有机酸络合物通常溶于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机酸,可以在认识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趋势来预测孔隙度增长过程的发生和范围。王铁冠教授编译的《油藏地球化学》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由于石油含有多种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矿物基质之间呈现差异分配现象,在无相态变化的情况下,储层石油的组成是排烃成分加上运移途径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变化的函数。因而可以通过对储层石油和地层水中精心选择的化合物测定作出评估,如有机酸、酚类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体(水、气、油)的成分经常是非均质性的,通过使用灵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踪剂,可检测出微弱的非均质性,及利用地层水的变化评价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员等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探讨了埋藏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据油田水化学成分结合流体势变化追踪油气运移与聚集途径。
地质流体分析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沉积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内都贮存有流体(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体部分。在油气地质领域内,油气的多期次运、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分析沉积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有效途径。我国油气勘查家和水文地质家已经携手共同进行研究。
化验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测试实验室。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正向着系列化、标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油田水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方法,包括: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不稳定组分的现场测试——pH、EH、水温、溶解氧、电阻率、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样品的前期预处理技术(萃取、富集、提纯、酸化等);岩石样品的相关参数分析(孔隙度、渗透率、残余盐等);开发了油田水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技术方法(可溶气态烃、苯酚同系物及芳烃化合物、烷烃组分、有机酸等);引进了水中氢、氧、碳、锶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测试的等离子色谱分析;开创了三维荧光、同步荧光的鉴别分析技术等。油田水化学分析应用了色谱(气相、液相、色质等)、光谱、红外、质谱等现代测试仪器。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数据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后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实验手册与规程,统一了分析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福堂、蒋宗乐等,1995年)对油田水分析与应用作了系统的总结。油田水分析化验技术人员,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性质的论文,如:水沥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吴德云,1982年);水中气态烃的脱气方法(石油实验地质,崔秀荣,1982年);应用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谱测定地层水中的芳烃(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2年);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蔡映宝,1982年);薄层层析法分离与鉴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实验地质,伍大俊,1983年);电位容量法测定油田水中Ca2+,Cl-离子(国外油田工程,黄福堂,蒋宗乐,1989年)
20世纪80代以后,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者,对油田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了以下专著:
1987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矿部产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101队。《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年,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年,刘方槐,颜婉荪。《油田水文地质学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质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杨绪充。《油气田水文地质学》。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4年,高锡兴。《中国含油气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年,楼章华,高瑞琪,蔡希源等。《松辽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石油实验地质增刊。
1997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年,黄福堂,蒋宗乐等。《油田水的分析与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年,贾庆仲等译。《油田岩石与水地球化学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从20世纪末,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研究进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时代,他们继往开来承担着生产与科研的繁重任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些朝气蓬勃、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敢于创新的青年群体的涌现,以及密切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石油水文地质界人才济济,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一些为解决油气远景预测与勘探开发中实际问题的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水平。预示着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将跨入具有自身特色、为油气生产服务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我国油田水文地质工作,已经走出“学国外、跟国外、重复国外”的阶段,在陆相成油理论的指导下,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深化、自陆地到海洋、由陆相到海相、从石油到天然气(包括煤成气、生物成因气)、还涉及深成地下水,整体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进入了解决我国石油地条件下水文地质问题的新阶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国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总体来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油气运聚的水动力条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远远早于油田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原苏联是系统研究油田水化学成分最早的国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从研究陆相油田水化学成分特征及水化学找油技术方法入手,在吸取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水动力与水化学相结合、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同时研究的道路。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不是随时想法就可以发的,需要杂志社安排版面,如果下个月版面没,那么只能再往后安全了。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