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库伯发表论文

库伯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库伯发表论文

——公共伦理分析之五关键字:公共伦理 管理模式 决策 方法 时下处理公共伦理冲突的基本做法是,确定某些公共伦理的标准或者说是准则,对于涉及公共伦理问题的争论,将其套入这一现成的框架,进行评价。当然,在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空间范围内,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当然,还要假定这套道德标准是适用的。但是,当着全球化、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社会潮流滚滚而来,这套规则就遇到挑战,如果硬性照办套用,结果难免削足适履,捉襟见肘,这正是目前的伦理困境。所以,与其直接拿出一套现成的标准,倒不如首先分析解决伦理冲突的途径和方法,然后,在确定一些程序规则,使得各方的争论能够在同一的话语空间和对话平台上展开。 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库柏认为,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方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感表达层次,就是对于伦理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性。“这些自发的、未经思考的情感表达也许是价值判断的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情感表达既不想引起回应也不想劝阻别人;既不提供有关事态的证据又不提供详细的事态描述。然而,根据是谁说出的和强烈程度如何,它们可能会变成更为系统和理性的处理办法”。[1] 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规范层次。“这是严肃提出问题并予以严肃回答的第一个层次:我们指出与问题相关的恰当的行为方式并开始评估各种可能的办法及其后果;我们根据某些被我们奉为道德指导准则的规则、格言、谚语来思考这些行为过程及其可能的后果”。[2]大多数时候,问题就是在这个层次里得到解决的。因为当着遇到有关伦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思考了替代的行为方法及其可能性后果,另一方面是将之与相关的道德规则联系在一起,在这两个过程中,可替代的方法变得越来越有限,最终只有一两种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方法。我们基于实际的后果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的相关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决策”。[3] 第三个层次是伦理分析层次。“当可利用的道德规范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当它们互相冲突时,或者当它们给行为开出的药方似乎不对症时,就需要对我们的道德规范进行基本的再思考”。“有时候问题会太独特、太复杂或者其后果影响面太大,以至于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重新审查我们的常规行为标准中隐含的伦理准则”。 “对‘准则’简洁而恰当的定义是‘给行为提供一般的法律和规则指导’”,“伦理准则指的是为实现某一价值所必须具有的行为方式”。“它明确的将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4]在这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称为伦理准则的基本形式。比如,公正是公共伦理准则之一,其基本价值是“一视同仁”,公务员招录采取“凡进必考”的规定,同时规定了统一的考试资格,给予具备这些资格的人员以考试的机会,这就是公正伦理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四个层次叫做“后伦理层次”。“大多数行政人员都不会到达这一最为基本的哲学思考层次。只有在被特定的顽固和乖戾的对手的逼迫下,或被一种深深的理想破灭的失望感觉仅仅抓住时,或者面临全面的个人危机时,我们才会运用这一层次。”“在这一层次里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和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为什么我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一问题时后伦理层次的例证。”[5] 如果说,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层次上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一些基本的准则、规范,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必须质疑并证明这些基本准则、规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了。比如,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都不怀疑公正、忠诚、诚信、责任等准则,但是,当着这些准则本身受到挑战时,或者这些准则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就要质疑:为什么需要公正?为什么诚信重要?比如,如果遵行诚信,可能会公开一些对公共部门不利的“秘密”,与对所属组织的忠诚规则发生冲突,选择忠诚还是选择诚信,就是棘手的问题。后伦理层次必须将有关规则进行比较排序,有如解决法律规范的竞合关系一样,需要确定处理规则冲突的规则和程序,追寻这些规则设定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处理伦理冲突问题的过程一般循着上述的四个层次渐进展开,但是,并非处理每个具体的伦理问题都需要走完全过程。一般说来,简单的问题只涉及情感表达,这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好恶相联系,比如,“千夫所指,不病而死”,仅仅是借助道德舆论的力量就足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伦理问题了。社会上的“缺德”“没良心”的简单评价,普遍适用于大量的基本伦理问题。稍微复杂的伦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这样两个层次。“正是在这两个层次里可以培养决策技巧,也是在这两个层次里我们试图思考出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两个层次里还有有意识地和具有某种程度地系统性地处理问题的方法。”[6]显然,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的层次上,我们不仅要对特定的伦理问题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还要确定处理这一伦理问题的行为方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表达上,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反之,过多沉湎于后伦理层次的价值观反思,在行政哲学上或许能够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来说,或许是过于高深而不务实了。 从实践的角度看,解决伦理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伦理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程序和方法的统一体。大体的过程是:首先,认识伦理问题,通过描述事实情形,定义伦理问题来确定伦理问题;其次,界分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是要采取发散型思维,尽可能多的设想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解决该伦理问题的若干解,但是,是否是最佳解还需要对方法进行评价;再次,设想可能的后果,其中包括不采取任何对策的后果以及采取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能后果,同时比较各种后果的“损益值”;最后,在各种后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某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做出伦理决策。从决策模式的基本形态来看,有关决策理论和方法具有通用性。但是,与工程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的决策所不同的是,伦理问题涉及的变量大多是心理、观念、价值等变量,具有主观模糊性,因此,预测价值观念方面的“损益值”是又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价值观念本身又是具有相对性,对于某些社会群体认为是又价值的,而在其他群体看来,可能是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这就增加了伦理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特里的观点,解决行政伦理问题需要构建负责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两个基本因素组合而成,并在实践中交互作用产生合力。这两个要素是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和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前者具有统一性和绝对性,就是说,公共部门要履行职责,那么,所有的公务人员都应当具备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组织制度、组织文化和社会期待。在个人道德品质缺乏基本要求、组织制度形同虚设、组织文化腐朽堕落、社会期待不抱希望且无约束力的情况下,要求公共部门切实负责,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具有独特性和相对性,这是在达到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的水准之上构建起来的,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限定和超越组织、对组织权力进行约制的法律和制度机制的外部环境,更加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 二者的结合,就产生负责任的行政行为。具体地说,第一,在行为方式上,前者是在现有的伦理法规和伦理立法范围内活动,后者是在政治共同体和个人意识的价值观范围内活动;第二,在知识系统方面,前者拥有和完善公共职业领域内的系统知识、关于组织、组织使命以及政策领域的知识,后者拥有和完善当前和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拥有和完善关于个人价值观、信仰、信念、世界观以及生活重点等方面的知识;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前者致力于为组织工作和组织使命贡献精力和时间,后者保持和培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决策导向上,前者决策要与组织的法定使命相一致,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对组织使命实施法定改革;在行动自由度上,前者对组织等级制度负责,后者质疑、抵制与组织使命、职业法规以及政治意识价值观不一致的命令,建议为防止报复行为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在遵守组织纪律方面,前者遵从组织的非规范准则和程序,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修改准则、规章、制度和程序;在活动范围上,前者在特定的组织制度框架内活动,后者鼓励与其他组织的部门之间、民选官员以及与公众之间进行合作。[7]所以,可以这样说,一个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是在基本的负责任行为标准上,发挥每个公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这样,既保证了公共部门的基本伦理水平,也充分整合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同时,对于公共部门的等级制度、刚性规则和僵化体制是一个有效的冲击和改造

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是他逝世后留下的遗稿。它原定以“古代调式的宗教歌曲”开始,以“酒神的盛宴”结束。这首第十号只有后人整理完的一个乐章。在二十世纪8O年代之前,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 被人们认为是幻想的传说中的作品 , 许多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人们只知道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从来没有想到过还会有 “第十交响曲”。多年以来,这一直是一个迷,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的乐谱手稿,或是有关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材料 。直到1977年,著名的贝多芬研究者——彭波-温特尔称:贝多芬虽然没有写出“第十交响曲”,但是据他的研究,贝多芬曾经设想过要写一部新的交响曲 ( 即 “ 第十交响曲” ) 。在这之后,有两篇关于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论文发表了,一篇是布赖登勒的,另一篇是贝多芬手稿研究专家库伯的。在他们的论文中提供了贝多芬在 l 8 1 2 年至 l 8 2 5 年间关于 “ 第十交响曲”的许多重要草稿 ,并且认为是可以肯定的不容置疑的。由此说明贝多芬“ 第十交响曲”不再是幻想的了,而是确定存在的。 人们发现了在贝多芬去世前八天的一封信,也就是l827年3月l 8日,在这封信里贝多芬提到一个新的交响曲早已起草。还有他的朋友卡尔-赫兹声称曾亲耳听到贝多芬用钢琴弹奏了完整的第一乐章。我们可以认为卡尔-赫兹是个可靠的证人 ,因为在贝多芬的最后十八个月里 ,他与贝多芬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贝多芬对于这首新的交响曲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在草稿的某一页上,他写到这是一首新的交响曲 ( 这当然是在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后) 。贝多芬的这些草稿不像他的其他未完成作品 的草稿那样凌乱,不易辨认,而是比较完整,其中有一段音乐长达约二百五十小节。卡尔 -赫兹也对他所听到的那个不同寻常的乐章作了如下的描述 :首先以降E大调轻柔的开始, 紧接着就是有力的 C小调快板乐段 。这和我们现在听到的“ 第十交响曲”的曲调是相吻合的。库伯是在研究贝多芬手稿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个交响曲的草稿的, 这个草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交响曲,而是第一乐章的大部分。后来库伯续完了这个乐章.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虽然没有完成,但仍然有着许多意义。首先 ,它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如果贝多芬创作了上百部的完整的交响曲,即使有一部未完成, 人们可能也不会太在意它是否完成, 或是能否演奏。 然而贝多芬只有九部交响曲,并且这九部交响曲是他所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贝多芬有没有创作“ 第十交响曲”?他的 “ 第十交响曲”到底是什么样的? 便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其次,他的这部交响曲已有比较完整的雏形,如果贝多芬只写了几个音符 ,那么别人试图要去完成它也是荒谬的。库伯仔细研究了贝多芬这部作品的草稿,发现其第一乐章已包含了足够的基础材料 ,而无需再加入新的主题 。关于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构思,可以追溯到l8l2 年,那个时候,他正在从事第七交响曲和 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并且打算创作另一部新的交响曲。他总共写了十几篇草稿 ,其中有三段是 D小调 ,这有 第九交响曲的迹象,但最长的一段是降E大调,很像是“第十交响曲”,当时的那个草稿有许多部分是降E大调和 C小调的。这些草稿与后来的“ 第十交响曲”在调式、节拍、情绪 、风格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在那些草稿的底部 ,还有关于后面乐章的设想,这些都和 “ 第十交响曲”有许多联系。从贝多芬的那组草稿中看出,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计划似乎是在l8l5年底中断了。在以后的几年中他确实也想继续创作它, 但当他开始致力于下一部新的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的时候 ,他便停止了“ 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这时候正是1815 年底。到了1817年, 英国伦敦爱乐曾请求贝多芬写两部新的交响曲,他回信表示愿意为他们写作。1819 年,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说交响曲已经写了一部分了。到了1 8 2 0 年,有人拜访他的时候 ,也发现他正从事着这部交响曲的创作。这些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谈话录里得知,《第九交响曲》的草稿也是这时期写的。另外“ 第十交响曲”的手稿有一部分还发现于 1 8 1 8 年的零散的谱稿中。贝多芬的那些谈话录是被一个叫Gustave Notablne的人发现并且发表。在贝多芬的草稿中曾写到:慢板,在一种古老的方式中,一首交响性的歌曲出现了。这或许是为第二乐章定的基调。贝多芬对自己作品完成的时间估计,或者说承诺过于乐观 。如弦乐四重奏作品1 3 0号,他说将在十天左右完成,而事实上却经历了三个月。关于他的这部作品,他也曾说过,他已基本写好 ,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写了一个乐章的基本内容。此外,贝多芬的 “ 第十交响曲”中有许多曲调和其他作品中的音调有着相似。在 “ 第十”的草稿 中有一段小步舞曲还被用在其他乐曲中,并且已在 1 8 2 2 年演出过。像这种变动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很多见。我们可以从贝多芬这部 “ 第十”的草稿中看出,他是极力想完成它的,他的这部交响曲大约有 3 5 0小节,其中2 5 0 小节是第一乐章的。他断断续续的写作从 1 8 1 2年一直持续到 1 8 2 7 年,然而他却在 1 8 2 4年先完成了 第九交响曲 。尽管贝多芬最终没有完成他的“第十交响曲” ,但他为此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我们可以说是死亡阻止了他的创作,因为就在他去世前的八天还提到了这部作品。从这部交响曲的音响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声音好象变了,就如同一个老人经历了一生的斗争、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像第九交响曲中所表现的为全人类的光明和幸福而奋斗终身的那种精神。在这里,贝多芬仿佛要一种休息、一种调节,或者是一种灵魂的安息,好象是在寻找那种莫扎特式的恬静、安详。但是 贝多芬毕竟还是贝多芬,在音乐没有进行多久,他又掀起了一个个亢奋的音浪。贝多芬最终到底要追求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有人说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并且发展了他。但也许晚年的贝多芬要走另一条路了。我们知道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满着斗争性和哲理性, 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苦难经历的搏击与反抗精神,这些因素与内容无疑都是贝多芬音乐中的主要精髓。然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寓意,那就是对人类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无限期盼。 这两种因素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中始终贯穿如一的, 应该说是他的音乐创作中最伟大的思想内容。贝多芬这部“ 第十交响曲”中,即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又表现出了那种英雄的搏击精神。目前,这部作品的激光唱片已经出版发行,一个是由莫里斯 ( 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版本 , 另一个是由韦莱 (Weller ) 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的版本。前不久,还在美国得以公演,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现在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在人类的规定范围之内是绝对的,但是离开这个范围之外就不是绝对的了。

看过电影《道士下山》的人一定对影片中神奇的“猿击术”惊叹不已,想必道士何安下将来肯定技艺超群。中国的道士真有那么牛么?翻一翻连环画《劳山道士》,你会发现还有更加神奇的事情——某些道士居然有毫发无损穿墙而过的道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对普通人来说,从墙这头到墙那头,除了翻墙外别无他法。且莫要沮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穿墙而过”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并不发生在我们宏观世界,而是在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里。

“天赋异禀”:是波也是粒子

在经典物理中,一个粒子如果想要去“山”那头,只能是翻山越岭。而在量子物理中,它完全可以从山脚下打个隧道穿越过去,这个过程称之为“量子隧穿”。

为什么微观粒子可以“穿墙而过”?大多数人更熟悉经典物理描述的世界,对量子世界可能比较陌生。大体来说,量子世界里的微观粒子并不像我们在宏观世界看到的一个个小球,它们除了具有“粒子性”之外,还具有“波动性”。比如,对于微观世界的一个电子,它既可以像个有体积有质量的粒子一样和别的微粒发生碰撞,又可以像一束波那样向前传播能量甚至绕过障碍物。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行踪捉摸不定,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它某时在某地出现的概率来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在山的这头还是那头,完全是个概率事件。如果下一时刻,粒子跑到了山那边,就意味着它发生了“量子隧穿”。

不过,对于微观粒子而言,穿越虽非幻想,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行的。即使面对蹦跶一下就能够得着的“高山”,粒子穿越的概率也一般小于百分之一;如果这座“山”再宽十倍变成厚墙,这个概率立马会下降到十亿分之一甚至更小。如果要让一大波不同粒子群体同时穿越,可能性基本上是零,这正是宏观的人类无法穿墙的原因。

好在,微观世界电子数目多了去了,总有那么一小撮不安分的家伙想跑到山那头去看看风景,于是,被科学家“俘虏”并加以利用。

穿越带来的第一个神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隧穿电子的呢?如果用原子尺度的针尖去接近材料表面,在无须触碰到表面原子的情况下,材料表面的电子就可以隧穿到针尖上,通过隧穿过来的电流大小进而得知材料表面电子密度的分布,就像伸手去“触摸”或“感知”原子一样。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了名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神器,具有能够“看到”原子的火眼金睛,是现代科研常用的尖端仪器之一。

从个体偷渡到成对私奔:库伯电子对

在一般材料内部,电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它们喜欢自个儿“偷渡”到另一物体里,而懒得理会同伴。但是,如果把两块超导材料放在一起,情况就大不同啦!在特定温度下,超导体电阻会消失为零,其奥秘就在于材料内部的电子之间发生了奇妙的故事——某些能量相同但运动方向相反的电子会擦出爱情的火花而“两两配对”。这些超导电子对又被称为“库伯电子对”,是以理论预言该现象的物理学家库伯命名的。

在超导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库伯电子对,这些幸福的对儿在受到干扰的时候会“互相鼓励”——如果某一个电子在运动过程能量受到损失,那么和它配对的那个电子的能量就会增加。因此,作为整体,库伯对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也就不会产生电阻,导致超导体的宏观电阻为零。当电子们都配成对儿后,就像整个班里的同学都陷入早恋一样,它们会保持整体步调一致,大伙儿按照共同的节奏行进,物理学上称之为“相位相干”。

“打群架”打出新神器:超导量子干涉仪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种新的情况,如果把两块超导体靠近,中间隔上一层薄薄的绝缘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假设A班的某男生要转学去B班,那他肯定对自己在A班的女朋友依依不舍,因为B班那边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好吧,那么干脆带着女朋友一起转学去B班吧!等他们手牵手穿过墙壁,去B班的教室一看,咦?怎么B班的同学们成双成对地在慢走呢?步调和自己的根本不协调呢。于是,这对刚刚发现新大陆的同学就回去拉A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过来参观。两个步调不一致的班碰到一起,难免要有点磕磕碰碰,于是就发生了物理世界所谓的“干涉”(打群架啦!)。这种超导“库伯电子对”的集体隧穿,称之为超导隧道效应。

利用该效应制备出的一种高大上的仪器叫做“超导量子干涉仪”,这种干涉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由于干涉效应的存在,随着外磁场变化,超导量子干涉仪里面的电流会出现强度震荡。哪怕是穿过环间的一根磁通线发生了变化,通过干涉仪的电流强度就会出现响应。

看得见的现实与未来:从诺贝尔奖到超导量子计算机

超导量子隧道效应又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是以其理论预言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命名的。

约瑟夫森发现超导电子对可以发生隧穿效应,并顶住业内前辈们对这种新奇思想的抗拒,坚持发表了论文。不久之后,超导隧道效应的实验获得了成功,“约瑟夫森效应”一词终于被人接受,约瑟夫森本人也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微观世界电子们手牵手成对儿穿越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开启了超导应用的新世界。

以超导约瑟夫森效应为原理制作出了很多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尤其近年来,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家族里冉冉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超导量子比特。打开你的电脑机箱,就会发现主板上的核心部件——CPU,其原理就是经典半导体比特。

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每秒的运行次数随着年代在持续增长,但是总有一天会遇到尽头——因为经典比特里的电路宽度不能无限小,而是会触碰到量子极限。当集成电路单元越来越小的时候,量子效应的凸显会让所有经典电路失效,最后电脑里只能越来越多个核,而不是一个核集成越来越多的电路。

当然,这个临时解决办法也会在未来十年里走到绝境。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并不是逃避量子效应,而是主动利用量子效应。其中,超导量子比特就是替代经典半导体比特的选择之一。

量子的世界十分神奇,如粒子隧穿是概率事件一样奇妙的是,两个量子放在一起,它们的状态并不是“1是1、2是2”,而是互相叠加甚至纠缠在一起,体现出更加复杂的量子态,结果是1+1远大于2。

一个量子比特能携带的信息是常规电子计算机里面经典比特的两倍,如果N个量子比特和N个经典比特PK,那么量子比特群能携带2的N次方倍的数据量。这是什么概念?仅仅需要32个量子比特就能存储4GB的信息量!显然,量子比特完胜!

利用超导材料制作成的超导量子比特,还具有形式多样、宏观尺寸大,以及良好的设计加工自由度,易于集成化规模化等独特优势。这意味着,超导量子比特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更重要的是,由于超导态下电阻为零,超导量子器件是零能耗的,从此再也不用发愁CPU温度过高的问题了。

如果把超导量子比特组装成计算元件,就可以造出超导量子计算机。其计算性能也将是现在经典计算机的指数倍。比如说,普通计算机算一年的工作量,在超导量子计算机里也许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做一部IMAX高清动画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也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儿,未来的美好简直不敢想象!

不过先别兴奋太早,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还处在初步阶段,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量子比特系统还十分脆弱,任何调控和测量都会对其产生干扰,而某些小的扰动则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甚至直接回到“原始社会”——彻底摧毁量子系统。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一直在为人类的梦想而努力。新一轮关于超超级计算机的竞赛,已经在如火如荼得进行。你,会想加入其中吗?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超导与航天新战队罗会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如需转载请与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办公室 联系。)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

伯伯唱歌发表论文

傅雷家书中的林伯伯原名应叫林俊卿,他的烟音教学法备受争议,被认为是错误的理解了唱歌的技术动作。林俊卿出生于1904年,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博士、教授,又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后来,他成为我国嗓音医学的开拓者,曾任声乐研究所所长。他曾对"烟音"练声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摸索出一套以"咽音"为基础的练声体系。著有《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等。

[动物唱歌比赛]

清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游戏,动物唱歌比赛。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小学生作文《动物唱歌比赛》。“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动物唱歌比赛〕【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乌鸦丝丝看见,报了名。

赶快吹起了牛说:“这次冠军非我莫属,有谁的声音比我动听?”还没等乌鸦说完,小松鼠说:“你的声音好听?那我们的金丝雀露露怎么办呀?”说完,其他的动物齐声说:“是呀!人家露露,拿过的奖项比你多。就连长相都比你好,你比得过吗?”丝丝说:“就算赢不了,但是我爸爸是乌鸦音乐学院的院长。

我妈妈在美国深造过。露露的爸爸妈妈有吗?”小松鼠说:“虽然没有。

但是人家有实力。”就这样说着。

时间过得很快,比赛的那天到来了。

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猴子博士说:“前面8位竞赛不分上下,接下来有请我们的音乐公主露露。”

只见,闪光灯照着中间,里面有一个黑影,慢慢地走了出来。露露今天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歌名叫《下一个路口见》“咦,这不是李宇春的歌呀!”只听见台下有一位观众说。

“露露,唱的歌真好听”评委们议论纷纷,结果评委们都打了一个满分。最后,一位是丝丝。

它唱的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唱的也不错。 最后,评委推论后,下定了心中的想法。

“第一名是——露露,第二名是——丝丝,第三名小白兔。”评委麻雀宣布。

丝丝听了哭着飞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不做是不对的,只有说到做到才对。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第一届森林歌唱大赛终于如期开幕了。

动物们都激动不已,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恨不得一口气从家里跑到表演现场,展示一下自己的非凡魅力。花枝招展的参赛者和观众纷至沓来,一时间表演现场车水马龙。

裁判大公鸡准时发出了动物们期待已久的声音:“我宣布,第一届森林歌唱大赛正式开始!请参加决赛的四位选手按顺序出场!”第一个出场的是信心满满小猪。下面的观众们大声地叫道:“加油呀!加油!”“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小猪吐词清晰,裁判给它评的分数是七分,观众们立刻为小猪鼓起掌来,台下顿时掌声如潮。

第二个出场的是自命不凡的小狗。“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小狗唱得慷慨激昂,大公鸡给小狗的评分是八分,观众们的手拍得可欢了,现场掌声雷动。

第三个出场的是斯斯文文的小绵羊。“咩咩咩咩咩咩咩……”小绵羊唱得如痴如醉,裁判给它的分数是九分,观众们报以此起彼伏的喝彩声。

最后出场的是谦虚谨慎的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小鸭子唱得动人心弦,裁判给小鸭子的分数是空前绝后的十分,观众们欢呼起来,叫道:“小鸭子,你真棒!小鸭子,你唱得太好了!”一时间,欢呼声响彻云霄。

大公鸡不得不声嘶力竭喊道:“我现在宣布:季军是小狗;亚军是小绵羊;冠军是小鸭子。有请上台领奖!”伴随着悦耳动听的《运动员进行曲》,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就这样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动物唱歌比赛]小学生作文:动物唱歌比赛正文:

清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游戏,动物唱歌比赛。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小学三年级作文《动物唱歌比赛》。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动物唱歌比赛

这次活动要评选出我们。

首先是第一轮 比赛 — 唱歌 。. 发表于2011-11-19 04:37 在左边的小梅花鹿正抬着头在唱歌,它的歌声优美动听,如果, 动物唱歌比赛 的话冠军非它莫。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

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1303631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

“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

“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

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

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

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

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乌鸦丝丝看见,报了名。赶快吹起了牛说:“这次冠军非我莫属,有谁的声音比我动听?”还没等乌鸦说完,小松鼠说:“你的声音好听?那我们的金丝雀露露怎么办呀?”说完,其他的动物齐声说:“是呀!人家露露,拿过的奖项比你多。就连长相都比你好,你比得过吗?”丝丝说:“就算赢不了,但是我爸爸是乌鸦音乐学院的院长。我妈妈在美国深造过。露露的爸爸妈妈有吗?”小松鼠说:“虽然没有。但是人家有实力。”就这样说着。

时间过得很快,比赛的那天到来了。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猴子博士说:“前面8位竞赛不分上下,接下来有请我们的音乐公主露露。”只见,闪光灯照着中间,里面有一个黑影,慢慢地走了出来。露露今天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歌名叫《下一个路口见》“咦,这不是李宇春的歌呀!”只听见台下有一位观众说。“露露,唱的歌真好听”评委们议论纷纷,结果评委们都打了一个满分。最后,一位是丝丝。它唱的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唱的也不错。

最后,评委推论后,下定了心中的想法。“第一名是——露露,第二名是——丝丝,第三名小白兔。”评委麻雀宣布。丝丝听了哭着飞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不做是不对的,只有说到做到才对。

比赛作文 | 2014-11-26 09:34“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

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

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7383936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

她得到了一个铜牌!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

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

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小松鼠住在松树上。有一天,小松鼠从树上爬下来,到地上来玩。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看见一个大梨子。这个大梨子又大又黄,小松鼠使出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个大梨子抬回了家。

到了家,小松鼠把梨子分成了两半。顿时,梨子发出了一股浓浓的香气,充满了整间房屋。小松鼠先吸了一口梨子汁,啊!真甜呀!不一会儿,一半梨子就被小松鼠给吃掉了。小松鼠看见还有一半梨,它舍不得吃,准备用来干什么呢?这时,小松鼠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用剩下的梨子和自已的胡须做成了一个梨子提琴,它想:今晚我就开一个梨子提琴音乐晚会。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小松鼠要开梨子提琴音乐会,都有非常的好奇,大家都互相转告。到了晚上,小松鼠家门口聚集了许多小动物,有狮子、有老虎、有小白兔、有小鸟、还有狐狸,连天上的月亮也都有来听小松鼠的梨子提琴音乐会呢!音乐会开始了,小松鼠拉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小动物们都有被子迷住了,梨子提琴也散发出了浓浓的香气。

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散去。

温驯的小羊,会啼明的雄鸡,能看家的小狗,灵巧活泼的小白兔,会唱歌的小鸟,能报信的鸽子……那么,怎样如实地把它们描写出来呢?首先就得熟悉它们,仔细地观察它们。

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观察的时候一般可以从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生活习性等几方面有顺序地看。

在动笔写的时候,要把观察的结果,有选择,有重点,有条理地加以描摹。具体地说,描写小动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描写外形样子和活动情况 描写一种小动物,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样子,要仔细看它的头部、尾部、毛色、四肢 是什么样的,形状、特点、颜色是什么样的。

如下面写小狗一段的话: 1“星期天,我从姥姥家回来,在客车上,看到一个大姐姐用紫色的包拎着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小黑狗头上长着一对像毛片片一样的三角形耳朵,软软的向下耷拉着,有趣极了。

两只圆圆的黑眼睛不停地望着四周。圆圆的黑鼻头像个茸嘟嘟的小茸球。

嘴巴紧紧地闭着,一声也不吭,多像一个不吵不闹的乖孩子啊! 我真喜欢这只趴在包里的小黑狗。” 这篇习作是一位仅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写出的。

文章虽短,却描述得很全面:时间、地点、所描写动物的样子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所有的比喻及修饰词都很形象、贴切。

2 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把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例如: 小鹅儿 “哦哦,小鹅儿出壳了!小鹅儿出壳了!”我拍手高兴地喊,我最爱小鹅了。

这些刚出壳的小鹅儿一身水淋淋的,毛色不算好看,但是红红的小脚激起了我的兴趣。 第二天,我把这些小家伙放出来喂食。

它们的毛已经干了,金黄柔美,尽管它们脚还软,站不起来,但是一个个都很活泼,放下地就一扑一扑地,像在摔跤,真逗! 小鹅儿睡觉的时候,小颈缩短了,那脑袋就像用绒沾在上面的。它们很容易醒,轻轻地脚步声,它们都会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声响了,再睡。

十多天以后,我刚揭开遮鹅笼的罩子,它们就要争先恐后的出来,一个小鹅站在另一个小鹅身上一跳,居然跳出来了!它们的毛开始变白了,脚也不软了。一下子就跑到我脚前要吃的,我先放些饭在碟子里,手里拿着两大片菜叶,它们嘴在呷饭,眼睛却盯着我的菜叶。

菜叶似乎比饭更好吃,一只小鹅索性蹦起来呷着,摔了一跤!引得我大笑起来。 这些小家伙很通人性,我一到家它们就跑到我的脚下转悠,亲热的很呐。

我常常跟它们说话,有时它们还回答呢!所以,我把小鹅看成我的朋友。 文章活脱脱地展现出小鹅出壳、吃食,睡觉和性情,语言活泼,条理清晰,形容逼真,童趣盎然,字里行间包含着小作者与小鹅之间的情感。

3 描写小动物的样子侧重于静态描写,描写小动物活动情况,侧重于动态描写。按照从静态到动态有条理,有层次地观察和描写,可以把小动物写得清楚、细致、感人。

请你阅读下面的作文: 猴子 我最喜欢猴子,它在动物中恐怕是最聪明的。当我们来到它们跟前时,一只猴子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

它的长相很奇特:一个很小的鼻子向里凹着,一张凸起的小嘴发出‘吱吱’的叫声,浑身的毛不但亮而且黑里透黄。小耳朵竖着,两只小爪子不时挠着头皮,做出怪模样,使人发笑。

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它,不料,它没有接,只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又缩了回去,还用眼晴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又用央求的目光看着我,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一块糖给它。

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读了这篇片段作文,小猴子的可爱的形象会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所以产生这样感人的效果,是由于小作者从静态——外形样子,动态——生活习性两方面仔细观察,认真描写的结果。 在描写外形样子的时候,作文先用“长相很奇特”一句,概括了总印象,然后依照次序描写了它的凹着的鼻子,凸着的小嘴,黑里透黄的毛色和不断挠着的小爪。

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对小猴子产生喜爱之情。然后笔锋一转,写了小猴子吃面包的情景。

作者扔给它一块面包,小猴子先是“没接”,只是用“爪子试探”,还用眼睛看着我,最后才是“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一步步地描写,写得细致,写得具体,产生了感人的效果,也把小猴子可爱之处,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了。

我们用提纲表示出这篇作文的思路:猴子:一、外形的样子:1、概括——长相奇特;2、具体——鼻子、小嘴、贸色、耳朵;二、生活习性:抢吃面包。 读原文,看提纲,可以更好理解这篇文章的思路和写作顺序。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观察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要把喜爱之情写进作文里 作文是用我的手来写我的心。

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我们喜爱小动物,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要把自己喜爱的感情,用笔融合在字里行间。

让读者一读文字,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喜爱之情。 表达感情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有时候用简洁的语句直抒感情;有时候,把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敞孩搬绞植悸邦溪鲍娄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蔡文伯发表论文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罗伯特发表论文

罗伯特·科赫(1843-1910),英文名Robert Koch,是德国医生和细菌学家,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科赫对医学事业所作出开拓性贡献,也使他成为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令德国人骄傲无比的泰斗巨匠。

最早发现细胞并将其命名为cell的学者是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

细胞的发现得益于光学显微镜的研制和发展。第一台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詹森(Hans Janssen)在1604年发明的。 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胡克发现的只是死的细胞壁。

胡克的发现对细胞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后,生物学家就用“cell”一词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胡克将他对各种物体的观察结果汇集成册,编写出版了《显微图集》一书,其中收集的就有著名的软木切片细胞图。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Antonie vanLeeuwenhoek, 1632~1723)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列文·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 列文·虎克的一生致力于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发表论文402篇,其中《列文·虎克发现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类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最早专著。

罗伯特·爱德华兹 (Robert G. Edwards), 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生理学家,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1948年毕业于北威尔士大学农业和动物学专业;1955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动物基因研究生学位;1956年至1978年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1983年至1984年创立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研究会,并创办《人类生殖》杂志;2001年,由于在人类不育症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美国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因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独享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早在1950年,爱德华兹就认为IVF可以有助不育症的治疗。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并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试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细胞培养皿)中受精。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对爱德华兹的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将IVF进行改良,并将其与世界分享。到目前为止,因为IVF而得以出生的人大约有四百万,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年,甚至有的已为人父母了。在罗伯特?爱德华兹的引领下,对IVF疗法的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一门新医学领域也由此诞生。他的贡献代表着现代医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010年10月4日,梵蒂冈猛烈抨击今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斥诺贝尔医学奖评审机构作出有关决定“不恰当”。代表教廷响应医学道德问题的宗座生命学院院长鲍拉(Ignacio Carrasco de Paula)周一向意大利通讯社ANSA指出:“我肯定选择爱德华兹为得主是完全不恰当。”鲍拉称:“没有爱德华兹,世上便没有售卖数以百万卵细胞的市场,也没有大量放满胚胎的冷冻库。”他续称:“在最好的情况下,那些胚胎会植入子宫内,但他们最有可能的下场却是遭弃置或死亡,这个问题要由新出炉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负责。”不过,在鲍拉接受ANSA访问的文字记录中,鲍拉的谈话内容显然经大幅修改,语调温和。文字记录显示,爱德华兹获奖是令人理解,这位科学家不应受到低估;文字记录还强调,鲍拉是以个人名义发表意见。教廷向来将体外受精视为不道德,因在有关过程中,有大量胚胎遭弃置。总部设于梵蒂冈的国际天主教健康照护联盟发表声明指,他们对爱德华兹获奖感到“惊愕”。 “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爱德华兹二战后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1958年,爱德华兹进入英国医学研究院,开始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从1963年起,爱德华兹开始在剑桥大学供职,并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研发出体外受精技术。基于这一技术,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其成就可谓惊世骇俗。随着路易斯·布朗的健康成长,并为人妻、为人母,人们看到了体外受精技术的巨大贡献。“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没人愿意在伦理方面冒险。许多人对我说,那些孩子(试管婴儿)不会正常发育的。”罗伯特·爱德华兹许多年前曾对媒体说。

发表阿拉伯语论文

丁雪英 (1941.12-),女,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65年赴法国格雷诺布尔大学进 修一年;1984年赴法国巴黎二大新闻学院进修;1991年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修。1998年赴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讲学。目前担任法语系四年级和研究生课程。曾参加全国法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主要研究法国与法语国家、地区国情;法国传播学,法国文学。主要译著有:《悲惨世界》(简写本)、《当代新闻学》(合译)、《万有百科的翻译》《人生拼图版》(合译)。在瑞士以及加拿大、法国的《Année Internationale Francophone》年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篇文章。2001年5月赴巴黎参加国际研讨会并宣讲论文。参加了《法汉大词典》及《现代法语疑难词典》的编写工作。�� 马大品 (1941-),男,汉族,河南柘城人,中共党员,教授。专长中国古典诗歌研究。196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至今,1998年聘为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佛道诗歌总汇》(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三百首》、《历代赠别诗选》、《中国诗歌大词典》(副主编)、《留学生多功能辞典》(副主编),并参与编写《古代神话故事》、《华夏文化辞典》、《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等。�� 尹城 (1944.12-),男,汉族,天津人,教授。1980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班,以现代俄语为研究方向,1993年9月被授予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经担任俄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实践课、硕士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理论等多种课程教学工作。曾任系副主任、高年级教研室主任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曾在莫斯科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进修,在波兰华沙大学东方学院汉学系任教。现任《俄语学习》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现代俄语语言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汉俄语言与文化比较。代表性著作有《俄语完成体及其汉语对等值》、《类型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俄译汉中对偶体的处理》、《论对比语言学》、《语际干扰与外语教学》。代表性译著有《实用汉语课本》(俄文版)、《现代汉语课本》(俄文版)、《外国人学中国话》(俄文版)、《电话里的罗曼史》(中篇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篇小说)。 �� 王立礼 (1941-),女,汉族,河北易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59年至1964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本科的听说读写译各种类型课程。1983年至1985年作为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在美国斯密斯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进修美国文学;1991年在史坦福大学研究美国华裔文学;1993年至199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妇女文学和华裔文学。代表性著作有《高级英语》(合编)、《英语视听说教程》(合编);译著为《纯真的年代》(合译)。参与编写:《美国文学名著精选》、《欧洲文化入门》、、《外国文学(欧洲部分)》、《外国艺术形象词典》等。�� 王克非 (1954.10-),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至1986年在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湖南省首届高教自考英语考试,获优秀毕业生奖,评为湖南省青年自学模范。1986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许国璋教授,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兼在职博士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著作有《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翻译文化史论》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篇,译文译著约30种,编著9种,其中《中国翻译研究专号》(英、法文)(两主编之一)在加拿大出版,论文为国际权威检索SCI收录。近年开设"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英汉比较与翻译"等硕士生课程。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科研项目,1998年获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招标研究项目。自1990年起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之一),自1994年《外语与翻译》创刊起兼任该刊高级编审。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副所长、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大项目负责人)、北外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和语言学博士点的翻译与英汉对比研究方向负责人;另有多种学术兼职。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炳钧 (1955.2-),男,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任《德语学习》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在德国的接受史》、《文学与认识--德语文学教程》;数十篇文学评论论文以及《经验与贫困(本雅明美学文集)》等著作。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福祥 (1934-),男,汉族,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就读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文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55年考取研究生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959年毕业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起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任俄语系教研室主任。1969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北京军区52817部队任副参谋长、参谋二部科长等职。1978年9月回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1979年后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至1997年先后任副院长、院长、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现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俄语教学》杂志主编、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主席团成员。主要科研成果:专著《俄语话语结构分析》、《俄语实际切分句法》、《主从复合句分类原则》(用俄文撰写)、《现代俄语句法》、《话语语言学》(用俄文撰写)、《汉语话语语言初探》、《话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汉诗撷英》、《日本汉诗与中国历史人物典故》、《俄罗斯诗歌撷英》;编著《俄语句法论文集》、《话语语言学论文集》、《对比语言学论文集》、《日本文章学论文集》、《文化与语言论文集》、《中国语言现状与展望》;论文《中国的俄语学》、《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论并列并系与并列结构》、《论复杂句法整体》、《论现代俄语中的分解结构》、《论重复关系与重复结构》(均用俄文撰写)等。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1987年获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颁发的"普希金奖章",1990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名人荣誉证书并被录入《澳洲及远东名人录》,1994年获泰国清迈皇家师范学院颁发的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1995年获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的名人荣誉证书。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邓淑碧 (1943.5-),女,汉族,重庆人,中共党员,教授。1965年4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柬埔寨语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亚非语系副主任。1976年1月至7月,担任中国赴柬疟疾防治考察组翻译。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先后为柬方来华人员担任培训翻译,涉及火炸药专业、摄影洗印专业、医学化验专业及坦克驾驶等。1988年12月,被聘为柬埔寨语专业副教授,1994年11月至1995年11月公派赴泰国教汉语,1996年至1999年为北京大学东南亚文化专业的研究生开设柬埔寨历史与现状、中柬友好关系史、柬埔寨文化等讲座。1999年9月被聘为柬埔寨语专业教授。编著有大学教材《柬埔寨语》第三册,《柬埔寨语语法》(合编)。80年代至今,在全国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译著10余篇,担任10多部大中型辞书、专著中有关柬埔寨部分的编撰工作。�� 冯志臣 (1937.5-),男,汉族,吉林敦化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罗马尼亚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至1965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语文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65年回国后,在罗语教研室任教至今。主讲罗语本科各年级实践课、罗马尼亚史地、文学、政论、外刊、翻译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罗语通论、罗文学研究等。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现代罗语理论研究、20世纪罗马尼亚文学、比较文学专题研究。曾任罗语教研室主任、《东欧》杂志主编、东欧语系系主任等职。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汉罗词典》(主编)、《罗汉词典》(主编)、《雅西大学》、《东欧戏剧史》(合著)、《东欧当代文学史》(合著)、《罗马尼亚文学》等。译著有《考什布克诗选》、《呓语》(合译)、《公正舆论》、《罗马尼亚戏剧选》(合译)、《权利与真理》、《卡拉迦列讽刺文集》(合译)、《吉德里兄弟》(合译)、《萨多维亚努短篇小说选》(合译)等。曾参加《外国文学家大词典》、《外国名作家大词典》等多种辞书的撰写工作。发表文学研究论文10余篇。2000年获罗马尼亚颁发的"埃米内斯库诞辰150周年"荣誉证书。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史希同 (1940.7-),男,汉族,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9年考入外交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1962年转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继续学习阿拉伯语专业,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评为教授,1997年任博士生导师。自1964年起,长期担任基础阶段精读课教学,也教过语法课、泛读课和口语课。自1977年起先后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精读、阿拉伯历史、口译、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阿拉伯文化及中阿文化交流等课程。自1982年起为研究生开设阿拉伯历史课和阿拉伯文化课。自1998年起开始带博士生。现任系研究生教研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合著),该书1995年荣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译著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第三册(合译)、第五册。主持编写《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参与编写《阿拉伯语基础口语》、《阿拉伯语速成》(1-2册)(合著)、《阿拉伯语》第一册(语音部分)、《阿拉伯语速成》录像90小时(主讲)、《阿拉伯语速成》录音8盘(主录)、《阿拉伯语语音》4盘(主录)、《阿拉伯语》第一册录音5盘(主录)、《基础阿拉伯语》第一册录音6盘(主录)。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外国大事典》、《外国历史名人传》撰写词条约3.5万字。发表《浅谈阿拉伯语及其语音教学》、《文化与现代化》论文等6篇。于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史铁强 (1954-),汉族,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教授。1977年考入辽宁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俄语,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考入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俄语教研室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先后讲授过俄语本科高、低年级的实践课、口译课、笔译课、听说课、阅读课、经贸课,以及研究生的修辞学等多门课程。1992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97年被评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俄语修辞学、话语语言学、对比语言学。1995年起担任俄语学院副院长至今。此外兼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等职。主要科研成果国内发表文章有《漫谈俄语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略谈俄语熟语的修辞性活用》;《超句统一体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等10多篇;国外发表的文章有:《罗佐夫戏剧中的滑稽言语手段》;《俄语小品文中的喜剧手段》等6篇;著作及辞书有《经贸俄语(合著,为第一作者)等。�� 白春仁 (1935.12-),男,汉族,哈尔滨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夏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两年。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3年任俄语系主任。1990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7年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俄语组组长。现兼任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中外文论研究会理事。多年从事俄语修辞学、文学修辞学、诗学、汉俄语文比较、翻译等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兼作文学研究与文学翻译。用俄语著有《文学修辞概论》、《俄苏作家风格分析》。出版中文专著有《文学修辞学》、《俄语语体研究》(合著)。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刘永信 (1939.8-),男,汉族,江西广丰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后转西语系学习西班牙语语言文学,1965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79年至1981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进修,1988年至1989年和1994年至1995年两度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担任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先后为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精读、泛读、西班牙文学导论、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西班牙文学。发表论文《西班牙社会小说评价》、《孔子的哲学原理》、《西班牙语综合教学法》(第一作者)等6篇,教材《西班牙文学选集》(第一编者),译著《红豆》等3篇(汉译西)。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现任系党总支书记、校党委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语葡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96年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刘家海 (1942.8-)男,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教授。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1965年2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2年至1984年在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进修,1991年至1992和1997年至1998两度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担任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的教学。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精读、泛读、西语国家报刊导读、对象国研究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对象国研究。曾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主要译著有《小癞子》、《大森林的故事》等中译西小说3篇、西译中小说6篇。1997年获学校基础阶段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刘润清 (1939.10-),男,汉族,河北武强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65年留校任教。1978年入本校英语系研究生班学习,1980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习,获副博士学位。一直在本校英语系任教,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英语实践课、语言学导论、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流派、语用学、文体学、语言测试、科研方法等课程。1992年调到外国语言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1994年后任所长,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全国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专著有《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西方语言学流派》、《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等。主要论文有《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世纪的英语教学》、《外语教学研究的趋势》等。主持过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全国外语教育抽样调查、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全国英语职称等级考试大纲的制定、同等学历者申请硕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大纲的制定。从2000年3 月起,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吉庆莲 (1941.9-),女,汉族,上海人,教授。1959年9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1964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5年至1986年、1990年至1991年间,分别在突尼斯大学文学院和巴黎第八大学进修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和法语语言学。1981年至1983年在中国派往贝宁医疗队任翻译,1999年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过笔译工作。主要译作有法国当代作家勒克来兹奥的《人间仙山》;法国作家乔治·桑的《贺拉斯》、《莱昂纳·莱昂尼》、《莱丽亚》;法国作家左拉的《肉体的恶魔》;意大利作家布扎蒂的《海怪K》。发表的文章有《从新小说到新寓言--50年代以来法国小说的演变》、《法国当代女性小说扫描》、《法国为何兴起自传体小说热》、《莱丽亚和乔治·桑》、《肉体恶魔序言》、《走红法国文坛的端木松》等6篇。曾参与《法语缩略语字典》,《法语新词新意辞典》,《大法汉辞典》的编写工作。�� 孙成敖 (1943-),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6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西语系教授过精读、语法、翻译等课程。1982年赴巴西坎皮纳斯大学进修葡萄牙语及巴西文学。1984年由西语系调入外国文学研究所。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文化处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93年至1995年应聘在澳门大学教授葡译中翻译课程。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参加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20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等编写工作,是《拉丁美洲文学史》的作者之一,著有《巴西文学》一书。主要译著有《加布里埃拉》、《葡萄牙当代短篇小说选》、《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金卡斯·博尔巴》等10余部。�� 孙桂荣 (1941.5-),女,汉族,河北人,教授。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目前担任法语系本科三年级的法国文学史课和研究生二年级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课,并不定期参加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世界文学讲座课,承担法国文学部分。1985年至1988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良知》、《水晶瓶塞》等5部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家的作品、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米歇尔·维诺克的《知识分子的世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安娜·埃贝尔获法国费米纳文学奖的作品《狂鸥》,和小说《卡穆拉斯卡》,共400多万字。为迎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主编了加拿大女作家文集《房中鸟》,并翻译了其中多部作品。1993年参加为台湾锦绣出版社的法国拉胡斯文化百科全书《万有百科》的翻译工作,担任其中第十章《作品与杰作》和第十一章《发现与发明》的翻译,共80余万字;1998年为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著作《魁北克文学史》,即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庄绎传 (1933.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54年本科毕业,1957年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工作,曾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著作英译本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以及国内重要文件的英译工作,并在国内外参加联合国文件的汉译及审定工作。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工作或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汉英翻译五百例》、《英汉翻译教程》、节译After Babel(《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合译The W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 East Lynne(《东林怨》),Gone with the Wind(《飘》)。汉译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英汉翻译教程

脚注的横线是跟随正文格式,修改正文段落-文字方向为,从右向左即可。

发表学术论文确实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很重要,晚发不如早发!

  • 索引序列
  • 库伯发表论文
  • 伯伯唱歌发表论文
  • 蔡文伯发表论文
  • 罗伯特发表论文
  • 发表阿拉伯语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