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3

米儿土土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viewpoint发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ianping达人0459

已采纳

我有中文版,需要请留邮箱都发过了

354 评论

栤菊粅雨

少年时代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132 评论

信息全无

在进入人文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后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在进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朱宇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迁移、人口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主持承担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英国 Wellcome Trust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 Andrew Mellon Foundation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等资助的十多项相关领域重要项目,并成功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在福建师范大学主办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第八次国际会议。他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国际对比和理论、政策意义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同时活跃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和全国学术地位的优秀学者之一。迄今他已独立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合作出版英文著作一部、中文著作五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六十多篇(其中8篇发表于SSCI 、SCI源刊),并曾为十多家国际期刊和机构审稿 。他30 余次应邀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除成功组织和主持上述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第八次国际会议外,还成功组织和主持了第 25 届国际人口学大会“国内迁移的数据与方法”分组会, 并担任2009 年第26 届国际人口学大会“国内迁移和城市化”的主题召集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的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特色和学术成果可概括为以下 2 个方面:1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朱宇研究员这方面的工作突出表现在他对“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 )在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城镇化模式在当今发展中国家聚落转变中的普遍意义的研究上。他通过在福建省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中国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分析了中国就地城镇化的形成机制,提出中国就地城镇化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中国特殊制度因素的作用,又是当今城乡界线日趋模糊条件下人类乡村聚落的一种新的演变趋势的观点。他还结合对乡村就地城镇化所引发的城乡人口和聚落定义、分类的非二元化趋势的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新的多元多指标城乡人口和聚落定义、分类方法的建议。近年来,他还结合国际上对超大城市地区(Mega-urban regions )的研究,将研究拓展至 福建以外其它地区,在与发展中国家超大城市地区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空间发展阶段和机制。上述工作发表于《Development and Chang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多家SSCI 源刊、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出版的专著、他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以及《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并引起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权威学者的重视和引用,他本人还因此入选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城市化工作组,上述工作也成为该工作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该工作组主席、英国Newcastle 大学的Tony Champion 教授等认为“极为重要”、“十分有益”;被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地理学家 Richard Morrill 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大师 John Friedmann 教授、著名城市地理学家Terry McGee教授在其出版的专著中也大量引述或者引用了朱宇提出的中国“ 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及相关工作;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 2007 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也以案例形式引述了他和他所带领的课题组这方面的工作。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员还于1999 年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的“ 自发的城镇化(Spontaneous urbanization )” 和“ 国家支持的城镇化(State-sponsored urbanization )”双轨框架。这一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并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SSCI 源刊) 以及他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中,论文被收入英国 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城市研究论文集《 The C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一书(该书汇集了1920-2000 年间国际上发表的132 篇在城市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论文),并被英国城市地理学家 M. Pacione 教授在其编写的城市地理学教科书中作为推荐读物。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朱宇研究员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对比,并基于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分析了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区域结构理论在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城镇化问题上的局限,论述了中国乡村城镇化研究在突破基于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局限性上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 Friedmann的“中心-边缘”理论、McGee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进行了新的评价。上述工作发表于《人口研究》、《Asia Pacific Viewpoint》等中外刊物,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城市地理学家Peter Rimmer教授认为扩展了McGee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2 、关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式和机制研究2001 年以来,朱宇研究员在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支持下,在借鉴国际上对人口循环流动(Circulation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了多次流动人口流迁模式和机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揭示了人口流动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作用、影响因素和机制及其政策意义,是国内最早将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与国际上的循环流动(Circulation )研究接轨的学者。朱宇研究员在上述工作中超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在综合国际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出现的在城镇定居、循环流动与返回家乡的三维分化,在此基础上对将流动人口的流迁视为单向迁移过程的传统分析框架提出了有效的挑战,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迁过程的认识。他在这方面研究中还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如流动人口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它与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循环流动现象十分相似;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保持双向流动、流而不迁的状况不仅受制于户籍制度,它还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对暂时迁移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今后在认识和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中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自身利益和策略、流动人口使用单位的利益和策略的分析;我国流动人口问题既是区域差异扩大的结果,也是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他还组织研究团队将相关研究向农民工的社会保护领域拓展,揭示流动人口因其流迁模式而产生的社会保护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护不应局限于“城市融入”这一视角,而应渗透到其流动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政策建议。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员还将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相联系,并探索了这种联系在区域发展上的重要意义,是国际上较早介入这一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上述工作成果发表于《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SSCI 源刊)、《Habitat International 》(SSCI 源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人口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结果已为联合国人居组织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以及国内、国际上相关领域重要学者所引用。近年来他在国际人口迁移这一方向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已被邀请参加国际人口迁移全球委员会、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组织的多次相关学术或咨询会议,其成果被收入为2006 年9 月联合国国际人口迁移高层论坛准备的一部专著中,并被印度一大学出版社收入其所编辑的相关领域权威文献选集中。朱宇研究员的上述成果在国内也多次获省部级奖励。他还是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 在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其研究成果已被福建省有关部门所采纳 , 并被吸收进《福建省“十一五 ” 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项规划》。

148 评论

敏芳在上海

我也要。谢谢

215 评论

爱美食的飘飘

主要论文:[1] Chen,X., Huang,X., Chang,L., Wang,L., Li, D.* (2010). Aggression, Social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2(3),583-592.[2] Chen,B-B.& Li,D.* (2009). Avoidant strategy in insecure femal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25-26. (Commentary on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y Del Giudice)[3] Chen,X., Chen,H., Li,D., Wang,L. (2009).Early Childhoo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80, 1692–1704.[4] Li,D.*(2008). Adolescents’Video Game Playing and Aggression. 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54(2),10-13.[5] Cen,G.& Li, D.(2006).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s Conflicts Among You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Youth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Colette Daiute, Zeynep Beykont, Craig Higson-Smith, and Larry Nucc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陈斌斌, 李丹*, 陈欣银,陈峰(2011).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43(1):74-91.[7]李丹*,陈峰,陈欣银,陈斌斌(2011).文化背景与社会行为和适应: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34(1):93-101.[8]刘晓洁,李丹*(2011).集体道德情绪研究述评.心理科学,34(2):393-397.[9] 徐晓滢,李丹*(2011).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27(2):202-209.[10]丁雪辰,李丹*(2011).同一性风格与青少年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述评.心理研究,4(1):18-23.[11]丁雪辰,李丹(2011).上苍公正观的发展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9:38-42[12]黄蔷薇,李丹*,徐晓滢(2010).儿童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33(6):1444-1447.[13]萧倩,李丹*(2010).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的应对策略研究.心理科学,33(6):959-962.[14]傅锐,李丹*(2010).儿童的假想伙伴:理论与实证研究.心理科学,33(1):78-82.[15] 李丹*,刘晓洁(2010).生命教育对策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6]李鹃,李丹,吴玮,李玲玲(2010).家庭因素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 (7):46-49.[17]李丹*,陈秀娣(2009).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5(4):1-7.[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10年第1期][18]陈斌斌,李丹*(2009).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心理研究,2(2):16-21.[19]陈斌斌,李丹*(2009).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5(2):41-46.[20]黄莉莉,李丹(2009).观点采择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17-21[21] 李丹,陆文婧(2008). 0-3岁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3):8-14.[22]陈斌斌,李丹*(2008).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6(5):733-739.[23]李丹,周志宏(2008).青少年攻击性的媒体影响因素及干预技术.外国中小学教育,(2):19-23[24]黄显军,李丹*,杭文云(2008).中班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生态环境创设研究.学前教育研究,(9):7-10[25]李丹,刘士宏,周志宏(2008).青少年个性特征的生成与电脑游戏.当代青年研究,(10):29-34[26]李丹,周志宏,朱丹(2007).电脑游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家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30(2):450-453.[27]李燕,李丹,李娜,宗爱东,黄开宇(2007).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与功能.心理科学,30(3):712-715.[28]李丹(2007).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5近年发表的会议论文:Li, D. & Huang,Q.(2010). Th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f Children’s Responsibility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paper presented at the 21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ISSBD), Lusaka, Zambia.)Li, D (2009).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urban, rural and migrant children: A perspective of societal transi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workshop of ISSBD, Nanjing, China.)Li, D. & Fu, Y.(2008).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Wuerzburg, Germany.)Li, D. & Zhou, Z.(2006).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Computer Game Playing and Family factors in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ed at 19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Melbourne, Australia.)

136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表论文发表

    怎么样发表论文: 1、想要发表论文,事先要做的就是写好一篇查重率合格,且具备一定价值的论文,论文查重率的具体要求,要根据想要发表的期刊来定,若为普通期刊,则查重

    susanwangyu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发表发表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慧心永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发表论文

    六个发表论文的流程:准备论文、投稿、审核、录用、出刊、上网。 1、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

    wuyan84110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viewpoint发表

    我有中文版,需要请留邮箱都发过了

    米儿土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发表论文职称论文发表

    评职称很多人会选择发表职称论文,这就涉及到了期刊的选择,作者们在学术领域可能非常权威,但是对于发表论文来说,很多人可能还是个小白,有些作者文章是发表了,评职称时

    麻辣de火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