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4

blackiron.sh
首页 > 论文发表 > 柳叶刀发表论文最早的华人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尚居装饰

已采纳

(1)先后在《实用癌症外科学》 《中国肿瘤介入医学》 《中国肿瘤生物免疫医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医学教育论文60余篇。(2)先后在《柳叶刀》 《科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期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多次在“全国肿瘤生物大会”“中国介入医学峰会”“诺贝尔奖医学获得者峰会”进行学术成果报告。(4)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人。

311 评论

秋刀鱼与禹

柳叶刀测试上提到的中国器官移植专家是余嘉燕教授。余嘉燕教授是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胸外科教授,担任中国器官移植协会副主席,入选北京市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万人计划”,曾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5 评论

whatever345

邵一鸣教授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查明全国HIV流行毒株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他领导卫生部专家组在建立我国五级HIV检测实验室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保证了我国HIV诊断工作规范有序的发展。他牵头测算出2010年将HIV感染者控制在150万内的指标成为国家规划目标。他提出我国不仿效美国将HIV抗原纳入血筛的建议,为国家节省了巨额资源。他运用进化理论鉴别HIV新近和既往感染,协助国家正确判断了我国艾滋病的疫情。他利用我国天花疫苗构建了原始性艾滋病疫苗,获得国际上罕见的完全保护猕猴不受病毒感染的结果,科学杂志予以专题报道。该疫苗现已获得国家批准,即将开始临床试验。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主持的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奖和部委的科技奖。邵一鸣十分注意团结国内队伍,参与国际竞争。他在卫生部领导支持下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团队获得了NIH的1500万美元的第一个国际综合性艾滋病研究项目(CIPRA),为国内艾滋病研究注入1500多万美元的资金,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艾滋病研究平台,并以此为平台为国家获得500多万美元的非典和禽流感课题经费。他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技术,以我国的天花疫苗为载体,培养出新的艾滋病疫苗。2009年结束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该疫苗的安全性。目前,二期疫苗已完成生产,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技术审批,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Ⅱ期试验将进一步验证其免疫原性,即是否有效。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复制型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31人注射第一针。据介绍,艾滋病疫苗有“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类。死疫苗在人体内不会繁殖,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活疫苗则在人体内分裂繁殖,效果强得多,也持久得多。两者相比,死疫苗相对更安全,但造价很高;活疫苗安全性不如死疫苗,但造价低。我国此次研究并试验的是活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将艾滋病毒片段截取下来,放在治疗天花的疫苗载体上,培养出新疫苗。与死疫苗相比,活疫苗“较低的造价”有利于成功后的推广使用。 近日,中国艾滋病疫苗联盟(CAVI)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艾滋病疫苗论坛上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国内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几十家研发单位自发组成,是我国第一个艾滋病疫苗研究组织。在随后举行的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上,CAVI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道:“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研究团队在短时期内解决,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加强合作。CAVI就是中国疫苗研究队伍团结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旗帜下,开展协同攻关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最佳平台。”艾滋病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艾滋病疫苗研究历经20余年未果。2007年,默克公司耗时10年研制的疫苗在临床试验时遭遇失败,使得全球艾滋病疫苗研制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HIV发现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题为《HIV发现25年:我们学到了什么》的大会发言。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她指出,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候选疫苗,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发现新的思路十分必要。本次亚洲地区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艾滋病疫苗企业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办公室和中国疾控中心共同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国际发达国家都有各种艾滋病研究组织,同时又有全球性组织。他认为CAVI的成立一方面能够联合国内科学家,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交流 我中心郑重声明:邵一鸣研究员等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2003-2011年中国抗病毒治疗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夫妻间传播的全国性观察队列研究》学术论文,不存在盗用数据和剽窃的行为,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特此声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五日 郑重声明 近日,我中心专家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2003-2011年中国抗病毒治疗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夫妻间传播的全国性观察队列研究》论文,符合杂志的相关要求,不存在“剽窃”和“盗用数据”的情况。特此声明。 事实澄清,报道失实.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2013-10-30[引用日期2013-10-30].

328 评论

mfiongfiong

主要成就

一、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二、论文著作

1、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60.

2、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526.

3、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5、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6、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142.

7、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53.

9、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128.

10、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6.

11、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370.

12、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31.

13、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913.

15、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32.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37.

17、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9.

18、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3.

19、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36.

20、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310.

21、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5.

23、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536.

24、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8.

25、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2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三、人才培养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

扩展资料:

获得诺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感动中国

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华人大奖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355 评论

123丶路亽曱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3] [4]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是谁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

    春天里的秋天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人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

    屠夫糖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武汉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的人

    柳叶刀测试上提到的中国器官移植专家是余嘉燕教授。余嘉燕教授是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胸外科教授,担任中国器官移植协会副主席,入选北京市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万人计划

    为爱浪漫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柳叶刀发表论文最早的华人

    (1)先后在《实用癌症外科学》 《中国肿瘤介入医学》 《中国肿瘤生物免疫医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和医学教育论文60余篇。(2)先后在《柳叶刀》 《科

    blackiron.sh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

    我还是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