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1982
最美90后博导5年发60多篇SCI论文惹争议,大家争议的焦点是就是在5年内发60篇SCI论文,这件事情合不合理,背后有没有其他猫腻。5年60多篇SCI,这是很多专家都很难做到的,有些专家一年有1篇SCI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网友对这件事情产生了质疑,毕竟这个博导还这么的年轻。这里面会不会都是假货甚至抄袭等问题。
首先,发SCI论文难度怎么样。SCI论文发表,其实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单从SCI论文来说也分很多的档次,SCI被中科院分为了4个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真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sci文章多数集中在一区和二区,单单只说发表SCI文章,看不出什么。而且如果是三区、四区只是刷篇数,也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目前来说SCI是研究人员都需要重视的。一个研究生从进校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是看你对这个研究方向,研究的情况程度。一篇好的sci文章,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需要大量的研究数据与成果。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SCI还是很难被发表的。目前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目前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
最后、就是这位90后博导其实能力是很强的。她在大二就能跟院士一起做课题,这点就不普通。她大四,当交换生、拿到公派奖学金直博爱丁堡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拿到首次授予亚洲人的弗雷泽·司徒塔特奖。2018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这些都说明这位博导的能力,所以5年发60篇SCI就不奇怪了
楼兰陶瓷
男,安徽当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杰青,入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从事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在吸附、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2005年6月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为《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博士期间,于2002年3月至2002年6月,在韩国KAIST(Kore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做访问学生;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做访问学生。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功能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在超级电容器领域,首次将介孔设计的概念引入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率先研究了有序介孔炭孔系结构对电化学电容特性的影响,有关介孔氧化镍(J. Power Sources, 2004, 134, 324-330.)和有序介孔炭(Carbon, 2006, 44., 216-224.)电极材料的论文,分别被他引154和219次,其中后者于2008年被国际著名科技评论杂志《Science Watch》评为两年来介孔材料领域被引用最多的20篇论文之一,2011年被《Carbon》杂志评为“Most Cited Article 2006-2010”,即该杂志近5年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7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等刊物上的论文他引1400余次,H因子为19。有三篇论文被美国情报研究所(ISI)评为全世界前1%“高被引用论文”。共申请发明专利7项,已获授权5项。 现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电化学储能材料》(JQ2012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电解液中氧化石墨插层复合物的电容形成机制和离子传输特性研究》(51107076)、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生物质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210125)、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不同电解液体系有序介孔碳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2008BS09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氧化石墨插层复合物电极材料研究》(20110491570)和中国石油创新科技基金《Meso-SAPO-11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柴油异构降凝工艺中的应用研究》(2013D-5006-0404),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省部级基金多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ZR2011-1-1,排名第四,山东省仅1项)。3) 学术兼职:国际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化学工程领域编委。国际期刊《ISRN Electrochemistry》编委。国际期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客座编辑(Leading guest editor)。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arbon,J.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 Acta, Electrochem. Commun., Environ. Sci. Technol., Phys. Chem. Chem. Phys., Int. J. Hydrogen Energ., 等20余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染料与染整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编辑 (2008-2012)
三万英尺001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1年9个月拿到清华博士学位,一作发表SCI论文27篇,曾在国际大赛击败NASA.
医学界的“四大灌水神刊”—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在医学界一直流传着“四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真的非常的优秀,这个博导基本上就是一个月发表一篇论文,她的这些文章也让其他的一些学生吸取了很多知识经验,给很多人都提供了帮助,非常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