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1

吃土少年Hollar
首页 > 论文发表 > 介绍一名化学家及发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桃大丸子子

已采纳

姜雪峰,1980年12月出生于甘肃兰州,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主页)主要从事新方法导向复杂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在全合成中寻找需要解决的方法学,在方法学中探究如何绿色全合成。我在这里整理了著名青年化学家姜雪峰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著名青年化学家姜雪峰

姜雪峰共发表独立通讯论文6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10 的10 篇),外文邀请专著6章,申请发明专利43项(2项国际专利),已授权21项。

2014 年,姜雪峰作为亚洲五名代表之一(中国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在塞浦路斯举行的欧洲化学会第六届青年有机化学家论坛(6th YIW of EuCheMs-Organic Division)并作邀请报告。

2015年,受美国有机化学家Eric Block教授邀请,姜雪峰作为大会主席之一共同组织了美国化学会泛太平洋有机硫化学会议(2015-Pacific Chem-New Organosulfur Chemistry)并作会议邀请报告。

2016年,姜雪峰受德国有机化学家Wolfgang Weigand教授邀请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第27届国际有机硫化学会议(2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ic Chemistry of Sulfur)并作大会邀请报告(中国唯一代表)。

2017年,受Springer邀请作为主编组织撰写《Sulfur Chemistry》工具书。2018年,姜雪峰受邀担任《亚洲化学》Guest Editor of Homogeneous Catalysis from Young Investigators in Asia 。

2018年,姜雪峰担任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in Group Chemistry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 (MACOS)国际顾问和并作邀请报告。

这位“80后”教授,先后荣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霍英东”基金,上海市“东方学者”和“科技启明星”各类称号;获得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日本ACP Lectureship Award,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姜雪峰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担任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化学教育》编委,Wiley旗下《Heteroatom Chemistry》编委,Taylor旗下《Phosphorus Sulfur Silicon and the Related Elements》编委。

研究概览及近期代表性成果

姜雪峰教授课题组主要从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的视角来构建一系列独特、高效、实用的反应方法学体系进而运用构建的方法学体系、试剂、配体实现高效绿色的全合成。并对完成的高活性系列天然产物进行化学生物学机理研究,同时解决药物化学机制问题。

白坚木属生物碱是单萜吲哚生物碱中知名度高且重要的天然产物,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但自然界中丰度低、提取难度大,因而探究其化学合成吸引了许多化学工作者的兴趣。2017年,姜雪峰教授课题组从廉价易得的溴代吡喃酮和手性烯胺原料出发,通过选择性exo-[4+2]环加成反应高效构建全氢吲哚骨架(C和E环),后续又通过还原/Wittig桥环开环串联反应、Pd/C氢化串联环化反应和Fischer吲哚化等反应获得三个白坚木属生物碱,最后经过简单的官能团转化又得到其他11个白坚木属生物碱,从而实现了该家族天然产物的发散式合成。

呋喃并喹啉酮和吲哚并香豆素骨架在配体调控下的高效构建[2]

平面生物碱,即没有手性胺的生物碱,这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物活性,例如从喜树中提取分离的抗癌药物喜树碱,如何发展高效构建这类结构的方法学是合成化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姜雪峰教授课题组以独特的视角对呋喃并喹啉酮和吲哚并香豆素这两类结构差异性较大的骨架结构进行逆合成分析后,发现它们都具有共同的2-羟基-2′-氨基二苯炔和羰基结构片段。鉴于此,课题组运用PdII为催化剂,借助配体效应、配位电负性以及插羰速率的微小差别,大幅度的扭转了反应途径,高效实现多种多并环结构生物碱的多样性合成。

引领世界的绿色硫化学研究

除了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及发展新颖高效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之外,近些年姜雪峰教授更加致力于发展绿色的、环境友好及可持续的硫化学研究。2018年7月,第25届IUPAC国际化学教育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姜雪峰教授被遴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标志着姜雪峰教授的硫化学研究获得国际认可。

姜雪峰教授课题组运用“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理念,构建起独特的“3S绿色硫化学”(Smelless/Stable/Sustainable),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绿色硫试剂并解决了它们在水相转移、可见光催化、绿色氧化等方面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独特的硫试剂及合成方法为含硫药物的工业生产及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鉴于多硫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食品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8年,姜雪峰教授课题组在知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报道了一类新型亲电过硫试剂(RSSOMe),借助甲氧基的“面具效应”使得与其相连的硫原子发生“极性翻转”(即RSS+),再利用甲氧基的电子效应很好稳定了硫硫键,进而实现了与多种亲核试剂间的过硫化反应,为更广阔的多硫生命现象解释和多硫药物发现开辟了新道路。[3]

工业4.0时代的绿色硫化学梦想

——专访华东师大化学学院姜雪峰教授

古往今来,人类都相信地球万物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朴素的信念从近代以后找到了科学证据: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一直坚信光合作用是所有地球生态圈的基石。但一次太平洋东岸Galápagos Rift的深海科考,却向世人呈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在漆黑无光的海底热泉,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冰水熔岩生态圈,如外星生物般的庞贝蠕虫、管状水母、铠甲虾等物种,在散发着硫化氢异味的地裂深渊处,千奇百怪却欣欣向荣地野蛮生长。

自此后,千姿百态的海底热泉(hydrothermal vent)在全球各地被发现。各种板块边界、大洋中脊的火山口,难以想象的极端环境中,许多神奇的微生物从不依赖恒星的光芒,却只对热泉喷射的硫化物和重金属化合物情有独钟。利用化学能量自给的硫化细菌与古细菌成就了热泉食物链的底端,为更加复杂高级的生命演化铺就了另类的舞台。

硫化物蕴藏着怎样的能量,可以为生命本源的探索提供不一样的剧本?硫化学的探索本身,对于生命之谜的阐释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又会绽放出怎样绮丽的华彩?让我们跟随硫化学专家——华东师大姜雪峰教授一同走进奥妙的硫化学世界。

“硫”砂坠简,书写生命元素传奇

药明康德:硫元素与硫化物质对于生命演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姜雪峰教授:硫化学对于生命本源的探索有非凡的意义。自然界与银河系的硫化物丰度并不算高,生命体却能将各种形态的硫富集:硫元素并不是生物大分子的主要成分,却与碳、氢、氧、氮、磷元素构成了人体中六种最为重要的常量元素。硫元素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生命元素,是因为其在核酸和蛋白质分子形成、血氧传输、人体能量代谢等大量生命现象中的生化反应中充当还原剂、稳定剂。

自然界存在硝化菌、铁细菌、一氧化碳细菌等多种无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但它们都无法支撑独立的生态圈群落。至今,人类只在海底热泉的火山口,发现完全以硫化细菌为食物链基础、与光合作用生态圈迥然相异的生命体系。很多学者形成的共识是生命的初始舞台诞生于极端的地质环境,因为一马平川的环境很难产生剧烈的物质转化与化学反应,只有星球撞击、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才能孕育丰富的地貌与生命的火花。而海底热泉的极端生态,很可能与地球形成的早期环境类似,无疑是我们探索生命本源的极佳样本。

硫元素对于人的饮食健康也非常重要。榴莲、洋葱、大蒜这些有着“怪怪味道”的果蔬富含硫化物,其实是大自然因地制宜赐予人类的保健品,可杀菌消炎、活血化瘀、促心肺功能、抗血管老化。比如,有两种重要的硫化物,具有强大的解毒和免疫调节作用:二甲基砜(MSM)对于镇痛消炎、疏通血管、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促进糖类物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含有硫巯基的谷胱甘肽(GSH)则具有广谱解毒功能,也是人体细胞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可通过持续清除自由基的方式,保护众多含巯基蛋白酶的活性。

药明康德:请您介绍一下人类应用硫化学的历史和现状各有哪些亮点。

姜雪峰教授:单质硫磺作为一种重要化学材料,很早就被人类发现并使用,起初应用于熏香漂白、洗发去屑。中西方许多著名温泉中都富含硫磺,古代西方一些公共浴池也直接利用硫磺消毒。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开发天然硫磺矿藏,用于四大发明火药的制造。

如今,人们更加认识到硫元素价态丰富,可形成结构多样的化合物。硫化物是当代许多畅销药物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小分子药物合成中,含有硫元素的基团是抗击不少病原体的活性位点,比如青霉素、头孢、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过硫键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和青蒿素中的过氧桥一样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也具备抗真菌、病毒、原虫的潜在药用价值;过硫键还是抗体偶联药物(ADC)中常用的连接子(Linker),以缀合大分子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形成对肿瘤靶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绿色硫化学之路:“面具侠”妙手通关

药明康德:您认为研究和发展绿色硫化学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针对无机硫替代有机硫的绿色试剂,您的团队还提出了新颖的“面具策略”,请您介绍一下。

姜雪峰教授:不少硫化物(比如硫巯基化合物)散发强烈的刺鼻恶臭,虽然没有让所有化学家望而却步,但确实使硫化学的发展、应用和生产受到严重阻碍。其实,由于硫的孤对电子化学性质活泼、价态丰富,也导致易氧化、容易使金属催化剂失活并终止催化循环,这些都是横亘在硫化学研究者面前的严峻挑战。但硫元素对于生命活动、医药和化工研发意义重大且前景广阔,我们应有的社会担当就是要在现阶段介入相对初级的研究项目,从而开拓未来的科学新领域和产业新方向。硫化学研究一旦解决相关的棘手科学问题,就可以同时实现两方面的突破。

从无机硫到有机硫的转换看似简单,但要跨越较多障碍,硫醚、过硫、亚砜、砜、磺胺等化合物的合成都需要不同的价态思考。我们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重要含硫有机物,设计建立几类多功能硫试剂,并建立起试剂的多样性使用规律,系统地打造绿色硫化学转化体系中的所有硬件和软件。我们希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目前已经完成了某些“路基”的铺设,希望未来这条绿色反应体系的康庄大道能被世界学界和产业所铭记。

面具策略的主旨即在硫化物反应底物上引入一个“面具”基团,恰到好处地控制该底物的多样性反应活性。可以在数量上控制“单硫”、“双硫”、“三硫”、甚至“四硫”的引入,还可以在氧化态上控制引入“硫醚”、“亚砜”、“砜”,针对多官能团药物修饰的不同需求产生“亲核硫源”、“亲电硫源”、“自由基硫源”的多样性功能,以满足不同药物的合成与修饰需求。我们继续运用“面具”理念,将作为“面具”基团的SO3分子引到裸露的巯基上:SO3分子可对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产生吸电作用,弱化硫对金属催化剂的毒化作用(电性要求);SO3分子的大位阻还可掩蔽硫电子轨道并避免其氧化自偶联(位阻要求);再者,SO3分子的电子共振效应可调节硫原子电子流向(共振要求)。这一概念利用无臭绿色硫化试剂,为过渡金属催化的硫化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特性。

药明康德:这么看来,单独硫原子引入的一些瓶颈问题已经有了较好突破,那么你前面提到的其他形式的硫呢?

姜雪峰教授: 举一个“过硫试剂”的例子:传统过硫键构建两个硫原子分别来自两种不同的反应对象,不仅限制反应效率和适用范围,还带来诸多硫巯基氧化不兼容、毒化金属催化的问题。我们团队至今已经设计了四代过硫化试剂,不同的“面具”让它们各自分别拥有了不同的属性。然而新的矛盾又再次出现:硫硫键键能远低于常见的其他化学键键能,反应活性极高,此时如何“保持弱键,断裂强键”便成了试剂成功使用的另一个挑战。运用“面具”的电子、立体以及偶极性质,依据动力学与热力学的交互调控,即可如我们所愿高兼容性引入敏感而有用的“双硫”。

最近,我们又在过硫结构的外端成功的装上OMe这个新型的“面具”,从而反转了电性,获得了更为广谱的亲电过硫试剂。随后的试剂使用探索表明,该类试剂可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与各类功能分子作用,获得与碳亲核试剂、氮亲核试剂、硫亲核试剂的多样性偶联,实现了多种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后期修饰,建立了丰富的多硫结构化合物库。这一过硫试剂的设计与建立,为更广阔的多硫生命现象解释和多硫药物发现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期待着“硫循环”藏宝图的全面展开。

利用多种策略,我们还对许多药物进行了无官能团保护的直接后期硫化修饰,从而筛选出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来那度胺的硫化衍生物,活性远高于来那度胺本身,且可以应用于对来那度胺无效的淋巴瘤细胞,目前该化合物正在做进一步生物利用度评价。

被梦想叫醒的清晨:相信奔跑的力量

药明康德:工作之外您还有哪些爱好?对学习科研有哪些正面的促进效果?

姜雪峰教授:我喜欢跑步,长跑会带来独特的灵感思辨和感恩顿悟,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奔跑,在四季变换中感受天地自然的馈赠,冥想每个课题的困惑,感恩父母师友的激励。痛苦与挫折都是生命的张力,只有酸甜苦辣掺拌才是真实丰满的人生。不论平凡的你我还是闪亮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挑战,只要尽力就已足够。

在一场又一场马拉松的较量中,一时的快慢和名次并不重要,每一个驿站都是人生的积淀。所以,坚持不懈而不轻言放弃,不应冒进却要步步为营:有时候当你为某一个科学问题朝思暮想却无法突破,貌似读书百遍又回到原点,然而每一次你回到原点的高度都会有所不同,许多科学突破正是通过这种螺旋式的上升来实现。在科研攀峰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不断制定明晰切实的小目标,也要珍视每一个灵感并在细节上保持耐心和平常心,即使小失败也可能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药明康德:绿色化学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您对硫化学的未来有哪些激情的畅想?

姜雪峰教授:化学工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生产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大家对化工产业缺陷的关注需要理性看待,对缺陷的批判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创造物质的化学挑战人类智慧与耐力的极限,要实现全面清洁和安全的合成体系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

有机合成从19世纪发展至今,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却仍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化学家几乎可以制备出所有人类想要的小分子,然而与功能性相伴的却是污染与安全风险两个痛点。如果我们为了合成某种药物去治疗100位癌症病人,而导致环境污染使1000位健康人面临患病风险,那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其实社会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正需要青年科学家重新审视合成化学的新需求。

多年来试剂绿色化和步骤经济化始终是我们团队的宗旨,希望能够最终构建从无机硫向有机硫转化的绿色硫化学体系,实现我们对“硫循环”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为打造工业4.0时代的环保无污染的医药生产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大总结

1.零价法

用法:无法用常规方法确定化合价的物质中各元素均为零价,然后计算出各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值,并使元素化合价升降值相等,最后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例1】试配平 Fe3C + HNO3- Fe(NO3)3 + NO2 + CO2+ H2O。

分析:复杂物质Fe3C按常规化合价分析无法确定其中Fe和C的具体化合价,此时可令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化合价均为零价,再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Fe3C → Fe(NO3)3和CO2整体升高13价,HNO3 → NO2下降13价(除了Fe、C以外,只有N变价)。易得 Fe3C + 22HNO3= 3Fe(NO3)3 + 13NO2+ CO2 + 11H2O。

2.平均标价法

用法:当同一反应物中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出现两次且价态不同时,可将它们同等对待,即假定它们的化合价相同,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予以平均标价,若方程式出现双原子分子时,有关原子个数要扩大2倍。

【例2】试配平 NH4NO3-HNO3+N2+H2O。

分析:NH4NO3中N的平均化合价为+1价,元素化合价升降关系为:

NH4NO3 → HNO3:+1→+5升4×1价

NH4NO3 → N2:+1→0 降1×2价

易得 5NH4NO3= 2HNO3 + 4N2 + 9H2O

3.整体标价法

用法:当某一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多见于有机反应配平)在某化合物中有数个时,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予以整体标价。

例3:试配平 S+Ca(OH)2-CaSx+CaS2O3+H2O

分析:NH4NO3中N的平均化合价为+1价(NH4中-3价,NO3中+5价),元素化合价升降关系为:

NH4NO3→HNO3:+1→+5升4×1价

NH4NO3→N2:+1→0 降2×2价

易得 2(x+1)S + 3Ca(OH)2 = 2CaSx + CaS2O3 + 3H2O

4.逆向配平法

若氧化剂(或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只有部分改变,配平宜从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开始,即先考虑生成物,逆向配平;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宜从生成物开始配平,即逆向配平。

例如:P + CuSO4 + H2O - CU3P + H3PO4+ H2SO4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P、CuSO4,还原剂是P,以反应物作标准求得失电子数比较困难,但是氧化产物只H3PO4、还原产物只CU3P,所以以1mol H3PO4和1mol CU3P作标准物容易求得失电子数。

答案:11 15 24 5 6 15

5.有机反应的配平法

有机物参入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首先规定有机物中H为+1价,O为-2价,并以此确定碳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再根据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与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原则,结合观察法配平。

例如:H2C2O4 + KMnO4 +H2SO4- CO2+ K2SO4+ MnSO4 + H2O

解析:H2C2O4中,令H 为+1价,O为-2价,则C的平均化合价为+3价。1个H2C2O4化合价升高数为2,1个KMnO4化合价降低数为5,最小公倍数为10,故H2C2O4的系数为5,KMnO4的系数为2。

配平的方程式为:5H2C2O4+2KMnO4+3H2SO4=10CO2+K2SO4+2MnSO4+8H2O

6.缺项方程式的配平:

如果所给的化学方程式中有反应物或生成物没有写出来,在配平时,如果所空缺的物质不发生电子的得失,仅仅是提供一种发生反应的酸、碱、中性的环境,可先把有化合价升降的元素配平,再确定出所缺的物质,把系数填上即可。

例如:BiO3-+ Mn2+ +- Bi3++ MnO4-+ H2O

解析:首先根据化合价的升降配平有变价元素的有关物质:

5BiO3- +2Mn2+ + - 5Bi3+ +2MnO4-+H2O

根据氧原子守恒,可以确定H2O 的系数为7,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规律可以确定反应物所缺的是氢离子H+。

答案:5 2 14H+ 5 2

除这几种常用方法外,还有一些简易方法也可用于一些方程式的配平。

(1)奇偶配平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平从先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它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把短线改为等号,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2)观察法配平

有时方程式中会出现一种化学式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可通过这个复杂的分子去推其他化学式的系数,例如:Fe+H2O——Fe3O4+H2,Fe3O4化学式较复杂,显然,Fe3O4中Fe来源于单质Fe,O来自于H2O,则Fe前配3,H2O前配4,则式子为:3Fe+4H2O=Fe3O4+H2由此推出H2系数为4,写明条件,短线改为等号即可:3Fe+4H2O==Fe3O4+4H2

(3)归一法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

做法:选择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最复杂的化学式,设它的系数为1,再依次推断。

第一步:设NH3的系数为1 1NH3+O2——NO+H2O

第二步:反应中的N原子和H原子分别转移到NO和H2O中,由

360 评论

我喜欢小吃

门捷列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五天。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道尔顿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道尔顿一生宣读和发表过116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两册。拉瓦锡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语: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化学之父"(father of chemistry)、"现代化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chemistry)。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他帮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贡献促使18世纪的化学更加物理及数学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Traité 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曾任税务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居里夫人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戴维汉弗莱·戴维,英国化学家、发明家,电化学的开拓者之一,1778年出生于英国彭赞斯贫民家庭。17岁开始自修化学,1799年他发现笑气的麻醉作用后开始引起关注。在化学上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开辟了用电解法制取金属元素的新途径:即用伏打电池来研究电的化学效应。电解了之前不能分解的苛性碱,从而发现了钾和钠,后来又制得了钡、镁、钙、锶等碱土金属。他被认为是发现元素最多的科学家。1815年发明了在矿业中检测易燃气体的戴维灯。1820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

299 评论

核桃丫头

如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个人简介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 门捷列夫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重大成果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一份包括当时已知的全部63种元素的周期表(表1)。同年3月,他委托N.A.缅舒特金在俄国化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元素的属性与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点: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②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③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单质的发现,例如,预料应有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元素。④已知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1871年门捷列夫又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依赖关系》论文,对化学元素周期律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还重新修订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表2),把1869年竖排的表格改为横列,突出了元素族和周期的规律性;划分了主族和副族,使之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及制作周期表的过程中,除了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并且考虑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订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预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在1869年的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为4种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留下空位。1871年他又发表论文《元素的自然体系和运用它指明某些元素的性质》,对一些元素,例如,类铝、类硼和类硅的存在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原子量做了详尽的预言。这样的空位共留下6个。门捷列夫的这些推断为后来的化学实验所证实。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激起了人们发现新元素和研究无机化学理论的热潮。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几百年来关于各种元素的大量知识系统化起来,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系,进而使之上升为理论。门捷列夫还曾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于1860年发现气体的临界温度并提出了液体热膨胀的经验式。1865年研究了溶液的性质,提出了溶液的水合物学说,为近代溶液学说奠定了基础。1872~1882年,他和他的学生准确地测定了数种气体的压缩系数。门捷列夫因发现周期律而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他还曾获英国科普利奖章。1955年科学家们为了纪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门捷列夫运用元素性质周期性的观点写成《化学原理》一书,曾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其他详见

278 评论

8888一美食家

拉瓦锡,1743年8月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拉瓦锡五岁时,他的母亲去世,拉瓦锡因此得到了一大笔遗产。 拉瓦锡自小爱好广泛,涉猎了数学、天文学及化学知识,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754年,拉瓦锡进入当时有名的马扎林学院,21岁毕业取得法学硕士学位。遵照父亲的安排,拉瓦锡继承了父业,成为一名律师。但他对科学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仍执着地进行天文学和化学研究。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石头,甚至卷宗里也能抖出矿粉出来。 1765年,拉瓦锡基于对石膏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系统研究,发表了第一篇化学论文,引起了科学院的注意,一致决定发表他的论文。第二年,拉瓦锡又因改良城市街道照明的设计而荣获科学院的金质奖章。这件事促使拉瓦锡决定投身科学。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律师职业,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771年拉瓦锡与同事的女儿,14岁的玛丽-安娜·皮埃尔波泽结婚。皮埃尔波泽通晓多种语言,多才多艺,她替拉瓦锡翻译英文文献,并为他的书籍绘制插图并保存拉瓦锡实验记录,协助丈夫进行科学研究。拉瓦锡自从接触到化学知识之后,便对当时流行的燃素说产生了怀疑。1772年,他用金属燃烧增重的实验公开对燃素说进行了质疑,到此,燃烧的本质才被揭示,拉瓦锡把统治化学界70年之久的陈旧的燃素说彻底推翻了,他用崭新的燃烧理论给化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的革命。 1787年之后拉瓦锡社会职务渐重,用于科学研究时间较少,主要进行化学命名法改革、自己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新理论的传播工作。他先与 克劳德·贝托莱 等人合作,设计了一套简洁的 化学命名法 。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许多科学家受到了迫害,拉瓦锡也没能幸免,以阴谋反对人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1794年5月,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科学界的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令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无不扼腕痛惜。 ◆知识拓展 ◎拉瓦锡不仅否定了燃素学,还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了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他在1789年出版的《化学概要》中,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将元素分为四大类。这部著作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系统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为近代化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拉瓦锡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当时称之为“ 物质不灭定律 ”,但这一定律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拉瓦锡在用硫酸和石灰合成石膏的过程中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他进行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知识链接★ 《化学纲要》是集拉瓦锡的观点之大成的教科书。在这部书中,拉瓦锡总结出三十三种元素(尽管一些实际上是化合物)和常见化合物,使得当时零碎的化学知识逐渐清晰化;并成功地将很多实验结果通过他自己的氧化说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系统进行了圆满的解释。这部书被列入化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114 评论

蝶澈0825

普利斯特列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列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293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医学期刊投稿介绍及攻略

    可以自行选择期刊,不能进行一稿两投。对口期刊选择、文章格式完美、语句通顺(尤其符合英文习惯)

    微雨燕双飞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介绍一名化学家及发表论文

    姜雪峰,1980年12月出生于甘肃兰州,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主页)主要从事新方法导向复杂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在全

    吃土少年Hollar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nature期刊介绍及投稿交流

    当然不行,一般没有牛人的推荐,人家又不认识你, 99.9%的概率是,标题都不一定看完全就直接丢垃圾箱。 要先搞定一切才能去奋战啊,

    末末很烦躁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介绍ssci及发表论文的好处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

    himawari3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专家介绍发表论文scixx篇

    虽然没有什么多大的了解。但是我觉得能够在清华读书的,一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yjqs221990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