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4

zcp1211小窝
首页 > 论文发表 > 有哪位博士后著作发表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福尔萝卜丝

已采纳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203 评论

张小繁繁繁

王玉辉,周广胜,2001.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羊草叶片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 12(1)(待刊)李宜垠,张新时,周广胜,2000. 植被与表土花粉的定量关系研究.科学通报, 45(7): 761-765.陈雄文,张新时,周广胜,陈锦正.2000. 中国东北样带树种的空间特征研究 (I) 地统计学与分形方法. 林业科学, 36(5)(待刊)。郑元润,周广胜.1999.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优势度增长动态. 武汉植物学研究,17(4):339-344.周广胜,王玉辉.1999.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 科学通报,24(44):2589-2593.周广胜,199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见:韩兴国,李凌浩,黄建辉主编,生物地球化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293-325.周广胜,1999.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资源科学, 21(5):46-52.周广胜,王玉辉.199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自然资源学报, 14(4):318-322.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9.中国植被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4(1):28-32。蒋延玲,周广胜.1999.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植物生态学报,23(5):426-432.王玉辉,周广胜,黄培佑.1999.以龟裂地植丛发生演替为例探讨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与反馈效应. 植物资源与环境, 8(3):29-33.陈四清,崔骁勇,周广胜,陈佐忠,李凌浩.1999.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CO2排放速率研究.植物学报, 41(6):645-650.周广胜,郑元润,罗天祥,陈四清.1998.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林业科学,34(5):2-11。周广胜.1998.西北干旱区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与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科技中青年优秀人才论农业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现 代化(王晓方,申茂向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240-246。周广胜,王玉辉,张新时.1998.中国植被/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 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P.322.王玉辉,周广胜.1998.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中国植物学会六十五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 文摘要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P.296.周广胜,张新时,高素华,白克智,延晓东,郑元润.1997,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植物学报,39(9):879-888。周广胜,张新时,郑元润,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展,地球科学进展, 12(3):270-275。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杨奠安,夏力.1997.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植物学报,39(9):837-840郑元润,周广胜,张新时,王建林,太华杰.1997.农业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学报,39(9):831-836。蒋高明,韩兴国,周广胜.1997,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大气CO2浓度草本层光合作用及土壤释放CO2变化特点, 植物学报,39(7):653-660。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1997,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地学前缘,4(1-2):137-144。张新时,周广胜,高琼,杨奠安,倪健,王权,唐海萍.1997,全球变化研究与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地学前缘, 4 (1-2):145-151。张新时,高琼,杨奠安,周广胜,倪健,王权.1997.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植物学报,39(9):785-799。周广胜,张新时.1996.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植物生态学报,20(2):113-119。周广胜,张新时.1996.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植物学报,38(1):1-7。周广胜,张新时.1996.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植物学报,38(1): 8-17。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 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6, 中国北方草原区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信息生态学研究(第一集),张新时主编,科学出版社,87-91。周广胜,张新时.1995.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初探,植物生态学报,(3):193-200。周广胜,张新时.1995.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1):11-19。周广胜,王辉民,邢雪荣.1995.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植物学通报,12:190-194。周广胜,1995.一个用于气候-植被关系研究的区域蒸散模式,资源开发、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570-573。王辉民,周广胜,卫林,邢雪荣.1995.中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植物学通报,12:102-108。周广胜,李迪强.1994.对全球变化反应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6-48。周广胜,隋方功.1994.水热联系方程及其在自然保护研究中的应用,绿满东亚(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暨CNPPA/IUCN第41届会议文集),环境科学出版社,555-559。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应用生态学报,5(1):43-45。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4.农田林网地区的边界层结构和防风效应评价模型,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31-336。周广胜,朱廷曜.1994.林网防风效应的机理研究,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51-355。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田林网地区风速减弱规律的探讨,应用生态学报, 4(2):136-140。朱廷曜,周广胜.1993.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及评价模型,林业科学,29(6):509-514。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 ─ 气候─植被分类, 植物科学综论, 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 234-245。周广胜.1993.气候─植被关系的研究(II)─植物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植物科学 综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46-254。周广胜.1993.林带阻力系数的估算模式,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 国防工业 出版社,1915-1918。周广胜,朱廷曜.1993.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的关系,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农科分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239-241。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谱,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44-58。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湍流统计,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76-84。周广胜等.1992.林网地区近地面层中的通量—廓线关系,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85-91。朱廷曜,周广胜.1992.防护林生态效益及近地面层物理特征的观测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12。朱廷曜,周广胜.1992.多条平行林带防风效应的风洞实验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62-169。朱廷曜,周广胜,孔繁智.1992.林网蒸发效益的理论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 170-176。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风效应初探,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 气象出版社,177-184。朱廷曜,周广胜,金昌杰.1992.林网化地区的动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区域性防风效应分析,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 物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201-208。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1992.林带阻力与透风系数关系的试验研究,林业科学,28(6):486-492。陈重,刘树华,周广胜.1992.林网地区的近地面层湍流微结构特征,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理特征研究,气象 出版社,36-43。朱廷曜,金昌杰,周广胜,王新英,尹洁芬.1992.林带阻力与林带透风系数的关系研究,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及边界层物 理特征研究.气象出版社,123-129。

87 评论

JojoYang1231

胡玥2016年入职华中科技大学 ,而她截止到2016年的一作论文如下,总共四篇。化学本身就是内卷非常严重的学科,这种水平的论文只能说太普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能拿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职。一查背景恍然大悟,外公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院士。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20 (28), 15027-15034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9 (1), 38-43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4 (7), 2509-2516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15 (36), 5864-587390后青年研究者,一月一篇 SCI ,可见科研潜カ之深厚希望她早日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从而更好推动我国特色色会注意科学理论建设,成为青年带头搞科研的先锋力量。要继续狠抓两个落实,把握四个关键,保证科研经费°用之有道,保障科研成果节节攀高。科研家族的形成减少人才流失率,不断有新的青年人オ从科研家族走出,持续为科研注入活カ。科研家族出来的初高中学生的科研成果已经可以超越研究生甚至部分博士生的水平,而未来也将有更多的00后、10后硕导博导,他们的出现也标志着科研强国建设之路的新成就,标志着我国应试教育的新里程。科研家族分分秒秒埋头干,生生世世做科研,国之栋梁,种花°脊梁,为早日建成科技强国提供了更强劲的动カ引擎!

264 评论

红枫叶马大姐

许国良 男,1967年2月出生,工学博士,日本静冈大学博士后,先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4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1项。1997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流化床气固两相换热研究”1次,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开缝钝体高效燃烧技术”1次。留学期间,从事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由日本共立出版社出版教材“热流体力学”(日文)1部、出版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专业软件(英文)1套。代表论文和成果: 1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The Concept of Known-Velocity Boundary for Automatic Setting of Boundary Conditions. Int. Comm. Heat Mass Transfer. Vol.29, No.3, 2002. (SCI、EI收录) 2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Visua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Using OpenG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Hokaito, Japan 2002 3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analytical treatment for combined heat transfer by radiation, convection and conduction within a heat insulating wall structur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0, 2004. (SCI、EI收录) 4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Two-Energy Equation Model for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Int.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4, 4375-4379, 2001. (SCI、EI收录) 编(著)教材 1 许国良,王晓墨,邬田华,陈维汉,《工程传热学》(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中山显,桑原不二朗,许国良,《热流体力学》(著)(日文),日本共立出版社,2002 专利 1 潘垣,许国良,卫军,周理兵,刘伟. 太阳能驱动气流发电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20111823.3 2 黄文迪,许国良 等. 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4246019.7

200 评论

berber1215

继续努力,追逐梦想。从兰州大学毕业后,马天琼立刻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继续追逐她的梦想。如此坚韧不拔,相信她在未来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90 评论

刘小刘1234

她可以称得上天才年轻人,也是靠她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我非常敬佩这样有志向的年轻人。

285 评论

相关问答

  • 博士工作后发表论文

    这要看是什么论文。如果是普通本科毕业论文那就不需要通过导师,本科毕业论文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如果是研究生论文或者博士生论文就需要通过导师了,因为研究生论文和博士

    深圳吃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发表后才有著作权

    法律分析:作品不是只有公开发表了才享有著作权,未发表的作品也享有著作权,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作者完成创作后,即取得著作权,与发表出版无关,并且能够对抗第三人的侵

    我的宝贝-童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有哪位博士后著作发表论文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zcp1211小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博士论文工作后发表

    不可以,因为博士论文已经收录数据库了,再发表时抄袭率检测不合格!

    yanrongsu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博士论文发表后出专著

    可以的,可以安排各大高端出版社学术专著出版,科学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吉林大学出版社等等,有无书稿均可,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优优妈妈050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