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宝lovyle
原因如下: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2、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3、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听风者三
儒家思想为了统治者服务的,你看看孔子当时的遭遇你就知道了(如丧家的狗呀!没有一个统治者理会他)。为什么后来的统治者又极力得推崇呢?我跟你打个比方,统治者推崇国家安定吗?肯定每一个统治者都想,那维护弱者的法律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不要对"政治"这个词太敏感,有时候统治者和我们是有相同的愿景的。
真巧穆斯林
法家、儒家都得到了推广。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就一直推行法家的治国理念。直到汉朝汉初采用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学说。与民休息。采用轻徭薄赋,尽量少发动战争。于是才有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开始变道术为儒术,重用儒生治国。但是并未独尊儒术。所谓独尊儒术,只是后世的曲解。就如同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秦始皇实际上并未坑儒,他坑的是方士。汉武帝也一样,他并未让儒术一统天下,他只是在选拔官员的时候更多地从儒生中选拔。当然,儒生更容易被选拔为官员,于是民间自然就兴儒术。实际上汉朝以及其后的各个王朝都是内法外儒。或者可以说是“王霸并用”。王道即儒术,霸道即为法术(法家学说)。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体系中一直是儒法并用。统治者即帝王用法术,而所选拔的官员用儒术。历来如此。大概只有王莽的新朝有些例外。他是从里到外都用儒术。结果有目共睹。中国儒法并用倒也不是什么心口不一,只是各有分工罢了。因为帝王术是怎么回事谁都知道。而且帝王大位早已确定,谁也不抱着当帝王的心思,于是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学儒术。而帝王在其幼年读书的时候,反倒不只学儒术,还要涉猎帝王术(即法家学说)。因为儒术可以使人向善,可以提高人的自身修养。而法家学说则可以防止人为恶。帝王当然要官员心地善良。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却不得不防人为恶,不利于社稷。儒法并用,从实用角度出发,是中国古代统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实际上从治国来讲单用儒术不行。因为儒家学说虽然可以使人向善,但是也最容易制造伪君子。有时候看看曾参的言行总觉得他是在作秀。至于法家学说虽然可以防人为恶。但是却也使人互相算计互相明争暗斗。或者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使人变得无耻。就像秦末人与人之间处处算计,处处阴谋。 法家并不是今天所谓的以法治国。它实际上强调的是帝王术——法、术、势并用。法家的法与今天的法律还是不同的。楼主最好读一读韩非的《韩非子》这样会更好的了解法家。 还有再说几句,四书五经不是从汉朝就确定下来的。而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出现以后,是朱熹确定的。而只强调四书五经是明以后的事。明朱元璋在确定科举考试的内容时,规定考题只从四书五经中出,而且以朱熹的注为准。考生只能代圣立言。而在汉唐时代儒生修习的实际上是六艺与六经。这些东西都学下来,那会成为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所以在这种教育之下,中国古代出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人才。如关羽、张飞(人都道豹头环眼猛将军,殊不知他精于书法,善画美人工笔)、王羲之(人们都道字圣书法,殊不知他官拜右将军是一员武将)、曹氏父子(且不说曹操横槊赋诗,有谁知曹丕亦精于剑术,堂堂猛将竟不是他的对手)李白(诗仙也曾仗剑行天下)、范仲淹(人们都道其文采《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有谁知范文正公,统兵西北、经略山西,几乎活活困死西夏)……明前之儒绝非清后之腐儒,还望9楼的仁兄多读读书,以免贻笑大方。如果依照阁下所说,中国历来是一个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的国家,如何能称雄世界,创立了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被断绝的文化体系。而且又拥有长达千余年的强盛。如何会出现“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豪气,又怎会有“一汉抵五胡”的神勇。其他国家如何又会臣服于中原王朝,恭奉中国皇帝为“天可汗”。 这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决定的,否则就陷入了英雄人物决定论的范畴。这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儒法合流使儒家教义即有了传统儒家的礼又有了法家的约束性规范,从而有利于王朝的统治,渐渐为诸王朝所取。 这要从先秦说起,春秋至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确立起来的那套礼仪制度已经不再有约束性,人们所尊崇的共主周天子在诸侯的心中没有了地位。各个诸侯国相互攻伐,谁的国立强谁就能生存,否则只能为他国所灭。因此诸侯国纷纷变法,采用各家学说,这也正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原因,而各家学说中,法家的学说更能在这一乱世,使一国变强,因为它强调功利性。秦的逐渐强大并最终吞灭六国更能证明这一点。 大一统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看错了形式,将法家绝对化,崇尚法律到疯狂,想做到一切皆有法式,这恰恰是做不到的,虽然他曾将法律深入到社会个方面,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法律。由于法律的苛刻,人们经常违背法律,因而人怨沸腾,致使强大一时的秦朝瞬间崩塌。 刘邦建汉后,陆贾一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使这为市井出身的小吏恍然大悟,他采“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来消除亡秦暴政的影响,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法律,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没有的。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此时国力非常强盛,北边匈奴却还气势汹汹,这让这位有抱负的皇帝受不了,“无为而治”显然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他必然会抛弃这一思想。儒家经过秦朝的沉寂后,在汉已经有所发展,它融入了法家、道家的内容,经董仲舒的推广,为武帝所采用,最关键的是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有利于封建统治。此后儒法合流继续发展,至唐朝时儒法合一,“出礼则入刑”,并有高度的律学水平。当一个王朝建立后,其制定的法律,必然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
佐必林家具2013
首先,儒家思想并不是一直被奉为经典的。比如秦朝就崇尚法家,而汉朝初期则奉行黄老哲学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包括唐朝初期都是佛教流行,统治之道也是儒道合一的,真正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是从宋明之后,而宋明理学的推崇也是为了对抗当时风行的佛学,才会有“存天理,灭人欲”一说。儒家的思想从根源来说比较利于统治者维护长治久安。
一、教师想要发表论文一般有2种方式: 1、直接向杂志社投稿, 2、通过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 ( 这两种方式,费用方面基本差不多,都是社里统一定的价格。)
辩论问题“道家比儒家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讨论。首先,道家和儒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但它们的实践方式有所不同。道家强调谦
知行合一(议论文,1500字)曾经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钻研《明朝那些事儿》,最近回头翻翻,发现最感慨的还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读万卷
原因如下:1、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格式要求:1、题目: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2、论文摘要: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突出论文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