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8

iamjiaying
首页 > 论文发表 > 德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称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gsunsun001

已采纳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且在研究镭的过程中,整整用了有好几年,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91 评论

liuruojing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877年转入柏林大学。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博士论文开始,普朗克一直关注并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发表诸多论文。大约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后称为普朗克常数,也是国际单位制千克的标准定义),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这一结果,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开始的伟大时刻。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至1937年及1945年至1946年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该学会后为纪念普朗克而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1]

119 评论

dyanne1987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 且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877年转入柏林大学,曾聆听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教授的讲课,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该学会后为纪念普朗克而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从博士论文开始,普朗克一直关注并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发表诸多论文。大约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后称为普朗克常数),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这一结果,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开始的伟大时刻。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54540.htm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4.23.―1947.10.3.姓名:马克斯·普朗克 职务:教授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900年,普朗克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汇出了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在理论上汇出这个公式,必须假设物质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某一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普朗克把这一最小能量单位称为“能量子”。普朗克的假设解决了黑体辐射的理论困难。普朗克还进一步提出了能量子与频率成正比的观点,并引入了普朗克常数h。量子理论现已成为现代理论和实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生平简介 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J.W.von普朗克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普朗克在慕尼黑度过了少年时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学。1877~1878年间,去柏林大学听过数学家K.外尔斯特拉斯和物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和G.R.基尔霍夫的讲课。普朗克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两位物理学家的人品和治学态度对他有深刻影响,但他们的讲课却不能吸引他。在柏林期间,普朗克认真自学了R.克劳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学的热理论》,使他立志去寻找象热力学定律那样具有普遍性的规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和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由于这一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与当时德国以及国外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有着密切联络。191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1937年他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在那时期,柏林、哥廷根、慕尼黑、莱比锡等大学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是同普朗克、W.能斯脱、A.索末菲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在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以一个科学家对科学、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纳粹分子展开了,为捍卫科学的尊严而斗争。1947年10月4日在哥廷根逝世。 二、科学成就 1.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此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 2.提出能量子概念 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创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虽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维恩(1864—1928)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企图弄清黑体辐射的规律,但是和实验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频范围符合,而维恩公式只在高频范围符合。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汇出了一个和实验相符的公式。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题目是《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它标志著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1906年普朗克在《热辐射讲义》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工作,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趣闻轶事 1.启蒙老师 普朗克走上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一个名叫缪勒的中学老师。普朗克童年时期爱好音乐,又爱好文学。后来他听了缪勒讲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建筑工匠花了很大的力气把砖搬到屋顶上,工匠做的功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能量贮存下来了;一旦砖块因为风化松动掉下来,砸在别人头上或者东西上面,能量又会被释放出来,……这个能量守恒定律的故事给普朗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但使他的爱好转向自然科学,而且成为他以后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一。 2.“普朗克行星” 普朗克进入科学殿堂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他献身于科学的决心。他的家庭相继发生过许多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1916年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1917年和1919年两个女儿先后都死于难产,1944年长子被希特勒处死。但是普朗克总是用奋发忘我的工作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悲痛,为科学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一生发表了215篇研究论文和7部著作,其中包括1959年所著的《物理学中的哲学》一书。 在普朗克诞辰80周年的庆祝会上,人们“赠给”他一个小行星,并命名为“普朗克行星”。1946年他虽然体弱,但却非常高兴地出席了皇家学会的纪念牛顿的集会。 3.墓碑号刻着他的名和h的值 普朗克为人谦虚,作风严谨。在1918年4月德国物理学会庆贺他60寿辰的纪念会上,普朗克致答词说:“试想有一位矿工,他竭尽全力地进行贵重矿石的勘探,有一次他找到了天然金矿脉,而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它是无价之宝,比先前可能设想的还要贵重无数倍。假如不是他自己碰上这个宝藏,那么无疑地,他的同事也会很快地、幸运地碰上它的。”这当然是普朗克的谦虚。洛仑兹在评论普朗克关于能量子这个大胆假设的时候所说的话,才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样灵感观念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刻苦工作和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得到。” 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病逝,终年89岁。德国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把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叫普朗克研究所。 普朗克的墓在哥庭根市公墓内,其标志是一块简单的矩形石碑,上面只刻着他的名字,下角写着: h=6.62×10-27尔格·秒。 有几点不明确或者欠妥 1 Planck在客观上也是事实上最早引入了量子的概念,但其主观初衷正好相反,他是在维护经典物理,只是用量子在调和实验与理论的矛盾,这点他自己都不否认,也许这才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真正在主观上刻意引入量子的是老爱,用途?解释光电效应 2 说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常数,只说h未免少了一个c?这样才能4分物理 3 说道对抗纳粹,有2类人,1类,老爱,费米,伦敦兄弟(London,Fritz; Heinz),Born,Max,他们直接离开了当时的纳粹德国或者义大利,第2类,Sommerfeld,Planck,Hahn,von Laue,Heisenberg都反对当时Stark提出的所谓亚利安物理学,(Stark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纳粹,赶跑了老爱,当上了威廉皇家研究所的头,二战后还被关了10个月),其实若不是Hahn和Heisenberg是反对纳粹,而消极怠工,最先造出原子弹的很可能是德国,历史恐怕也不会有现在这么简单,战后,Goettingen18著名科学家联名反对联邦德国发展核武器,所以德国至今没有核武,不得不与法国走到一起。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 从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后称为普朗克常数),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这一结果,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开始的伟大时刻。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和普朗特不是同一个人。

中国早在先秦时的墨子把几何学光学力学讲的超出西方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在明末还是先进水平清才落后你敢说贡献少吗?

323 评论

舞言李萍

普朗克普朗克(MaxKarl ErnstLudwig Planck,1858~1947)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少年时代在慕尼黑度过。在中学时他热爱劳动。责任心强,聪慧勤奋,成绩单上的评语是“尽管在班里年龄最小,但头脑非常清醒而又逻辑性强”。有条不紊一丝不苟是他的作风。1874年人慕尼黑大学,1878年毕业,次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880~1885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1885~1888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由于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人能量量子,荣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早年的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以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聚集态的变化、气体和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可是不久,他了解到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早已做过这方面工作。于是,便把注意力转向黑体辐射问题。1893~1896年维恩发表了他的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辐射密度P的分布公式,即维恩公式。这结果为当时实验所证实,但只有波长较短、温度较低时才适合,而且立论的根据是通过与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几率分布律类比而得的,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研究热辐射的能量分布问题。普朗克想到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理想黑体的光谱竟像万有引力一样与物质成份的化学性质无关?这里是否隐藏着更普遍的规律?他说:“这个所谓的正常能量分布代表着某种绝对的东西,既然在我看来,对绝对的东西所作的探求是研究的最高形式,因此我就劲头十足地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了。”他独创性地将熵这个基本概念引入振子、电磁波能量分布等问题中,认为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是最稳定即熵值最大的分布。1900年6月,瑞利根据黑体空腔内形成驻波及能量均分原理导出另一黑体辐射公式,其中的系数经金斯修正,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很符合,即瑞利-金斯公式。普朗克由此受到启发,利用内插法得出他的新公式,并于1900年10月19日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提出报告《维恩辐射定律的改进》,第二天一早鲁本斯(H.Rulens,1865~1922)就告诉他,这一公式与自己已作的实验数据十分相符。普朗克没有满足于“侥幸揣测出来的内插公式”,而是“致力于找出这个等式的真正的物理意义”。最后他终于接受了玻耳兹曼关于熵的统计诠释,找到了S=klnW这一重要的普适公式,它代表了宏观态与微观态的结合,即所有微观态的总组合是分立的集合,即必须假定物质辐射的能量E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份出现的,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e的整数倍。这样就可以解释他推导出来的绝对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而且他首先推出,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并首先给出h和k的数值。s只比近代值约高3.5%。他认为h、光速C和万有引力常量G是三个重要的普适常量,作为定义质量、长度、时间的自然单位制的基本量。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了《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总结了上述理论。这一天成了量子论的诞生日。当时普朗克对能量子e=hy的作用还重视不够,他后来谈到“企图使基本作用量子与经典理论调和起来的这种徒劳无功的打算,我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15年)”。普朗克关于辐射系统与辐射场间不连续的量子交换概念,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掀起了本世纪物理学革命的风暴,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相对论方面,普朗克也作出了贡献,他是最先理解和支持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之一。1906年,他导出了相对论动力学方程,得出电子能量和动量的表达式,从而完成了经典力学的相对论化。1906年他引入了“相对论”这个术语。1907年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推广了热力学1887年他还给出气体和稀薄溶液中化学平衡定律的普遍推导。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与当时国际上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有着密切联系。1894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912~1938年任常任秘书。191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30~1935年任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协会会长。为了表示对普朗克的崇敬,1945年以后,协会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普朗克一生著述甚多,有《普通热化学概论》(1893)、《热力学讲义》(1897)、《能量守恒原理》(第二版1908)、《热辐射理论》(1914)、《理论物理学导论》(共5卷1916~1930)、《热学理论》(1932)、《物理学论文与讲演集》(共3卷,1958)、《物理学的哲学》(1959)等。普朗克一生除物理学外还喜好音乐和爬山运动。80岁和84岁高龄时还登上3000多米的高山大威尼迭格峰。二次大战期间他为受迫害的犹太籍科学家提供过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344 评论

飞天舞88

从1820年起,他开始研究电磁学。欧姆的研究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不仅要忙于教学工作,而且图书资料和仪器都很缺乏,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仪器来进行有关的实验。1826年,欧姆发现了电学上的一个重要定律——欧姆定律,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为此付出了十分艰巨的劳动。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欧姆独创地运用库仑的方法制造了电流扭力秤,用来测量电流强度,引入和定义了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的精确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发现,给电学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人们为纪念他,将电阻的单位定为欧姆(简称“欧”,符号为Ω)。 简称“欧”,符号为ΩΩμγα(大写Ω,小写ω),又称为大O,是第二十四个希腊字母,亦是最后一个希腊字母。欧姆——以国际欧姆作为电阻单位,它以等于109CGSM电阻的欧姆作为基础,用恒定电流在融冰温度时通过质量为14.4521克、长度为106.3厘米、横截面恒定的水银柱受到的电阻。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1欧姆定义为电位差为1伏特时恰好通过1安培电流的电阻。 欧姆接触是指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而其接触面的电阻值远小于半导体本身的电阻,使得组件操作时,大部分的电压降在于活动区(Activeregion)而不在接触面。欲形成好的欧姆接触,有二个先决条件:(1)金属与半导体间有低的界面能障(Barrier Height)(2)半导体有高浓度的杂质掺入(N≧10EXP12cm-3)前者可使界面电流中热激发部分增加;后者则使界面空乏区变窄,电子有更多的机会直接穿透(Tunneling),而同使Rc阻值降低。若半导体不是硅晶,而是其它能量间隙(Energy Cap)较大的半导体(如Ga,As),则较难形成欧姆接触(无适当的金属可用),必须于半导体表面掺杂高浓度杂质,形成Metal-n+-norMetal-p+-p等结构。 欧姆杀菌是借助通入电流使食品内部产生热量达到杀菌目的的一种杀菌方法。原理:所用电流为50—60Hz的低频交流电。根据焦耳定律,在被加热食品内部的任一点,通入电流所产生的热量为Q=K(gradV.*gradVo)=K(ΔV)exp2Q——某点处的单位加热功率(W/m2),K——某点处的电导率(S/m)。S——电导单位西门子,它等于电阻欧姆的倒数gradV——为任一点处的电位梯度,V/m影响欧姆杀菌的因素(一)电导率与温度(二)电场强度E、频率f(三)流体在加热器中所处的位置与受热程度的关系(四)操作因子与欧姆加热速率的关系欧姆杀菌工艺操作(无菌工艺)1.装置的预杀菌用电导率与待杀菌物料相接近的一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的循环来实现。通过电流加热使之达到一定温度,通过压力调节阀控制杀菌压力,对欧姆加热组件、保温管和冷却管进行杀菌。其它设备用传统的蒸汽杀菌法。用电导率与产品相近的硫酸钠的作为预杀菌溶液的目的是避免设备从预杀菌到产品杀菌期间电能的大幅度调整,以保持平稳而有效地过度,且温度波动小。2.预杀菌液冷却后排出,引入待杀菌物料。通过反压阀利用无菌空气和氮气调节压力。3.物料加热杀菌,再依次进入保温管、冷却管和贮罐,供无菌充填。4.生产结束后,切断电源,先用清水清洗,再用80℃的2%的氢氧化溶液循环清洗30min。 欧姆表是测量电阻的仪表,G是内阻为Rg,满刻度电流为Ig的电流表,R是可变电阻,也叫调零电阻;电池为一节干电池,电动势为E,内阻是r,红表笔(插入“+”插孔)与电池负极相连;黑表笔(插入“-”插孔)与电池正极相连。当被测电阻Rx。

186 评论

相关问答

  • 德国发表本科论文

    有要求。1、选择德国留学论文符合的期刊。德国留学论文发表期刊众多,其中较为权威的是sci、ssci、ei和SCOPUS等,作者可根据自身专业领域选择论文方向的期

    Lindahellokitt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德国发表科技论文

    属于第一梯队的期刊。 Springer中文名字叫做施普林格。其实从官网的about上,我们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期刊。1842年,在柏林成立,是一个

    meimeimill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德国专家论文发表时间

    1882年3月24日。 1873年罗伯特·科赫在他30岁生日那天,他的夫人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显微镜送给科赫作为生日礼物,从此科赫把业余时间全部花在显微镜上,潜心

    屈小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科学家论文发表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

    馒头的馒头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德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称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

    iamjiayi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