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大米爸爸V
arXiv只是个提交论文预印本(preprint)的平台,而且里面的论文都没有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所以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比较有名的计算机检索数据库DBLP数据库可以检索arXiv里的文章,DBLP把arXiv归类为非正式发表(informal publication)。所以arXiv不应该算正式发表,在学术圈内也不被认为是正式发表。
小S妈是顾大厨
量子通信工程是国家品牌,很多测评专家的专业知识也在那里。量子通信的国际学术界也很权威,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说明量子通信真的很厉害。
墨子号推出已经快三年了。有哪些新发现?量子通信与大众有什么联系?是伪科学吗?1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说了很多话。
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以来有哪些新发现?潘建伟说,“墨子”作为科学实验卫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用。为了实现卫星与地球之间非常远距离的量子保密通信,它还有一个基本的科研目标,需要验证爱因斯坦严格意义上的“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
潘建伟透露,墨子推出后,性能指标远超预期,原本计划两年内完成的科学实验任务在两三个月内完成,所以性能上有充足的时间做一些改进,现在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墨子”将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密钥编码量增加了40倍,现在一秒钟可以传输约40万个密钥,可以满足一些保密通信的初步要求。
潘建伟说墨子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因为目前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的不太好,针对提出的测试协调模型。墨子做过实验,证明一些理论方案是不正确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潘建伟表示,希望量子通信能尽快投入实际使用,希望未来能研制出一颗中高轨道的卫星,使其24小时全天候工作,以弥补墨子只能在夜间工作的遗憾,保证密钥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生成。
近年来,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是“伪科学”。对此,潘建伟回应说,公众对量子通信技术有所怀疑,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很大不同,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对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公众会怀疑量子通信的科学性,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
潘建伟进一步解释说,创新通常经历从产生到广泛应用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当公众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时,最初的反应通常是不可靠的。比如最早的相机,大家都觉得灵魂被吸进了相机,不敢用。所以有人认为早期的量子通信是伪科学。等它成熟了,他们觉得这项技术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产生了怀疑。“现在,我们确实有许多创新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应该有信心。”
但潘建伟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普工作。“当量子通信被广泛使用时,每个人都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创新过程就完成了。”
至于量子通信的作用,潘建伟表示,信息安全对国家和个人都很重要,从银行账户的密码保护到不开车的远程控制都有。量子通信原则上可以提供一种无条件的、安全的通信手段,这将大大提高未来的信息安全水平。
潘建伟表示,中国目前在量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即使在某些方向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部分优势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强烈冲击。与传统的国际科技强国相比,中国以往的科研组织模式主要是短期科研项目,在满足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以及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支持力度上仍然不足。与发展相比
潘建伟表示,他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需要跨学科交叉融合和攻关。他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家实验室。
去年,在全国政协双周咨询论坛上,潘建伟发表了“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演讲。考虑到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已经启动,国际竞争激烈,潘建伟建议中国尽快实质性启动相关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同时, 依托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创新单位开展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具体负责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实施。
柔情似水9999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这些新闻,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国际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媒体,如BBC、《纽约时报》,还有《自然》、《科学美国人》等杂志,都报道了这个事件,并把它评为改变世界的十个重大科学事件之一。《华尔街日报》也以《沉寂了一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新之巅》为题进行报道。
以量子卫星为代表的来自中国的一系列量子信息技术成果,也直接或者间接触发了欧洲和美国的重大投入。比如,欧洲正式启动了量子技术旗舰项目,美国也通过了“国家量子行动法案”。
最近几十年,物理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即使有百亿亿个光子,在实验室里可以精准地控制一个一个的光子、一个一个的原子。这些技术正在催生“第二次量子革命”的一些新技术,包括安全通信、超快计算、精密测量等技术。
我国量子信息领域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可以看到,从1998年开始,高水平论文数量已经增长了80多倍,这也是我们国家科技方面在改革开放40年里进步的缩影。
未来在地面用光纤的方法实现城市里多个节点的量子通讯网络,再利用卫星实现超远距离,例如几千公里的安全信息传输,组建一个能够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骨干网,同时催生下一代的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量子通信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且我国是全面领先于欧洲和美国的。但量子计算刚刚从基础研究迈入技术积存和集中攻关的阶段,根据其实现难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量子霸权是一个学术定义,指能够造出一台在某个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机能力的量子计算机,我国有希望在未来的不长的时间内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2、未来的5—10年,能够实现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比如可以应用于材料设计、组合优化、大数据等的模拟机。
3、量子精密测量的实现难度比量子计算容易,它的应用将也会非常广泛。利用量子比特非常敏感的特征测量一些重要的物理量,比如重力、磁场、电场、温度等,从而把它用于导航技术、生命医学检测等方面。
虽然目前态势较好,但我国也面临着一些非常严峻的挑战。2017年10月24日,美国召开听证会讨论如何保证美国在量子技术国际竞争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提到:“德国最先开展原子弹研制,但美国率先造出原子弹;前苏联最先进入太空,但美国率先实现了登月。尽管目前中国在量子技术若干方向上暂时具有优势…”
“……只要美国有意愿,就一定能够再次领先……美国绝对无法承受在量子技术革命竞争中失败的代价。”
最后做一个总结,“曼哈顿计划”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第一次量子革命”时,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并没有太多的参与,但现在“第二次量子革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是一个能够使我们从之前的跟随者、模仿者变为引领者的机会,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希望在“第二次量子革命”里能够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露西亞嘉利
不算。arXiv只是个提交论文预印本(preprint)的平台,而且里面的论文都没有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所以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比较有名的计算机检索数据库DBLP数据库可以检索arXiv里的文章,DBLP把arXiv归类为非正式发表(informal publication)。所以arXiv不应该算正式发表,在学术圈内也不被认为是正式发表。
扩展资料:
arXiv于1991年8月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立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它是一个涉及物理、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e-print服务平台,其内容遵循康奈尔大学的学科标准。
该数据库收录有自 1991 年以来的 631,898 篇预印本文献,除此之外,还包括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Institute of Physics 等12种电子期刊全文,但不包括非学术性信息,如新闻或政策性文章等。用户可通过学科、标题、作者或关键词检索所需文献。
boboyoung198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地实现了长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创举,他们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将通信距离从先前的数百米记录一步跨越到16公里。此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再次创造了新纪录,他们将通信距离扩大到了97公里,横跨中国的一个湖泊。报告发表在预印本网站上。研究人员在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刚察湖上完成了这次自由空间信道量子实验,他们不是在湖这边发射光子,然后让它在湖对岸重新出现,而是利用量子纠缠——即两个量子态互相影响的粒子——在新地点重新创造出相同的量子比特。他们在四个多小时内向97公里外远距传输了1100多个光子。将量子通信距离延长到100公里意味着可以从地面与卫星进行通信,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正在变成现实。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IT技术的支撑性研究,并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基于我国2001年以来在量子纠缠态、纠错、存储等核心领域的系列前沿性突破,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力争在2015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量子隐形传态,还是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下行双通道量子纠缠分发均可行,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学原理检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高损耗的地面成功传输100公里,意味着在低损耗的太空传输距离将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基本上解决了量子通讯卫星的远距离信息传输问题。已量子通讯卫星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表明未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具备技术可行性。201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 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高维量子信息存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类比于传统的电子通信中为了补偿电信号衰减而进行整形和放大的电子中继器,奥地利科学家在理论上提出,可以通过量子存储技术和量子纠缠交换和纯化技术的结合来实现量子中继器,从而最终实现大规模的长程量子通信。量子存储的实验实现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量子存储问题,国际上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段路明及其奥地利、美国的合作者就曾于2001年提出了基于原子系综的另一类量子中继器方案。由于这一方案具有易于实验实现的优点,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然而,随后的研究表明,由于这一类量子中继器方案存在着诸如纠缠态对信道长度抖动过于敏感、误码率随信道长度增长过快等严重问题,无法被用于实际的长程量子通信中。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潘建伟、陈增兵和赵博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具有存储功能、并且对信道长度抖动不敏感、误码率低的高效率量子中继器方案。同时,潘建伟研究小组与德国、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在逐步实现了光子—原子纠缠、光子比特到原子比特的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实验实现了完整的量子中继器基本单元。重要进展:中科大网站2013年10月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 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高维量子信息存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13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高维量子态的存储是完全可行的。该小组通过两个磁光阱制备了两个冷原子团,利用其中一个冷原子团通过非线性过程制备标记单光子,并通过螺旋相位片使该光子携带一定的轨道角动量,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而后利用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将其存储于另一个作为存储介质的冷原子团中,实验结果清楚地证明了单光子携带的轨道角动量可以高保真地被存储。同时该小组借助于精心设计的Sagnac干涉仪,通过量子层析技术和干涉技术成功地证明了单光子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性也可以在存储过程中很好地保持,而态的叠加特性是量子信息之所以不同于经典信息的根本之处。 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 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量子通信基于量子信息传输的高效和绝对安全性,成为近几年来国际科研竞争中的焦点领域之一。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于2010年7月启动建设,投入经费6000多万元。经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历时1年多的努力,项目建成后试运行,各项功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项目2012年3月29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30日正式投入使用。具有46个节点的量子通信网覆盖合肥市主城区,使用光纤约1700公里,通过6个接入交换和集控站,连接40组“量子电话”用户和16组“量子视频”用户。此刻主要用户为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如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应急指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第三人民医院及部分银行网点等。合肥量子通信网的建成使用,标志着我国继量子信息基础研究跻身全球一流水平后,在量子信息先期产业化竞争中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刻,我国北京、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城域量子通信网也在建设之中,未来这些城市将通过量子卫星等方式联接,形成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展确实伴随着大量的矛盾与争议,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开始发展后,有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经洞察了量子通信的“伪科技”本质,并且还再三指责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
量子通信详见前些年发射上天的墨子号,大概也就是独步全球的水平,量子计算也走在世界前列
他的比谷歌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怎么计算的?他的计算有一个案例吗?仅仅又是理论猜测?正如网友认为:一会儿量子卫星、一会儿一眨眼又量子计算机、一会儿量子之父!谁不知美
arXiv只是个提交论文预印本(preprint)的平台,而且里面的论文都没有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所以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比较有名的计算机检索
在理论上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惊现破绽”?一篇研究量子通信攻防的论文引发广泛讨论,中科大量子通信团队迅速做出了多重回应,从学理讨论升级到实战演练。 先有中科大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