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皆缘
人名,著名人物有云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四川中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讲师 。另有健美操运动员、 演员 、网络工程师 、足球运动员 、作者。一、云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1967年1月生,贵州兴仁县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1)用固相反应法结合冷压烧结工艺制备出当时国内最高临界电流密度的Bi系氧化物高温超块材(Jc~2000A/cm 2液氮温区);(2)国际上率先生长出不同结构的SiGe/Si量子阱发光材料,解决了硅基量子阱发光材料的关键生长工艺;(3)国内首先研制出SiGe/Si量子阱红外探测器;(4)国内较早设计并研制64×2的GaAsAl/GaAs正入射量子阱探测器面阵;(5)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为中德联合实验室解决了Si集成电路上粘附力强、低电阻的不同金属电极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6)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非晶硅基底上制备出Ge晶体薄膜,在国际上首先探索到Ge晶体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路子;(7)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7篇。二、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杨宇,男,195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80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攻读温病学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分配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1994年任温病学教研室主任,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温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承担研究生、七年制、本专科生、留学生、西学中班、高师班、进修生等不同层次的《温病学》、《方剂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温病学》(本科和七年制两种)的副主编;担任副主编的全国协编研究生教材《温病学说之研究》,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与张之文教授共同主编出版《现代中医感染性疾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共约150万字)。 教学科研中,侧重于温病各家学说的继承发扬。强调溯源求本,融各家之长,选择其治法与方药为切入点,以期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国家重大出版计划子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课题共8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已出版)8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借助中医药学知识,开展道教医学及道教养生学研究,在学校《学报》、《宗教学研究》、《东洋医学》发表相关论文,出版译著3种,赴日本东京出席“第四届亚洲传统医学大会”进行交流,并为本科生、研究生举办讲座和选修课。 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临床工作,挖掘温病学有效治法和方药,应用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受学校派遣,先后赴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会议、讲学和学术访问三、健美操运动员杨宇,男,浙江宁波人,宁波效实中学毕业。 2005年获首届甬城“十佳学子” 健美操国家二级运动员,浙江省、北京市男单二级甲组冠军。四、演员性别:男 身高:185CM 体重:76Kg 出生日期:1977年2月10日 从业经历: 毕业于北京北普陀影视研修学院 音乐剧《金沙》第二代男主角“沙” 199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80590部队文工团----任独唱演员2001年参加全军文艺汇演,演唱《报答》---- 获表演二等奖 2004年参加北京“明日之星”歌手秀----获冠军 2005年参加《金沙》音乐剧男一号沙 2006年参加《金沙》出访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任男主角 2006年授予优秀青年加入成都市青年联合会----青联委员 2007年担任香港“美学慈善基金会”----任慈善大使 2007年携《金沙》音乐剧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出,同年于上海大剧院参加亚洲国际艺术节团幕演出 2007年《金沙》全国巡演于北京(保利)、得港、澳门、深圳、武汉、宁波、温州、苏州、创下中国音乐剧500场演出记录 2008年入选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剧组特邀男一号演员 2008年参加四川省《锦绣天府》新年晚会 2009年拍摄MTV《谢谢您》刘家昌作词作曲,并担当音乐制作人 2009年成立别处娱乐有限公司 电视剧作品: 《人生大事》 歌舞剧作品: 总政歌剧团大型《玉鸟兵站》五、网络工程师杨宇,男,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出生于1978-11-16,中国联通黑龙江伊春分公司信息化中心网络主管,多年从事网络管理及网站建设,其文章《思科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网络优化》获得联通省级技术革新奖。六、足球运动员 简介 履历英文名:Yang Y 外文全名:Yang Yu 生日:1985-11-14 场上位置:前卫 身高:178厘米 体重:68公斤 惯用脚:右脚 出生地:成都市 (中国) 国籍:中国 代表国家队:出场0次,进0球 现属球队:已退役(2010)履历赛季 俱乐部 号码 出场 进球 国家 联赛等级 排名2009 北京宏登 13中国 2 122008 重庆力帆 12中国 2 2七、厦门大学讲师男,讲师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991-1995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 金融专业 学士 1995-1999 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分行 信贷部/风险管理部/国际业务部 1999-2001 厦门信息港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部 2001-2004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MBA(工商管理硕士) 硕士 2004-2008 厦门大学会计系 财务会计方向 博士 2004-2008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教务处教学科研情况: 1.《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权威刊物),2003年4月 2.《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探讨》——财务与会计(一级核心刊物),2008年第2期 3.《论财务会计要素概念的历史变迁》——厦门大学学报(一级核心刊物),2008年第4期八、动画作家《打,打个大西瓜》的创作者叫杨宇,四川泸州人,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CG动画,毕业后到成都的一家广告公司,但只在该公司工作了一年就辞职专注做《打,打个大西瓜》这部动画片,因为理想是做一个原创漫画家,杨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这部动画片的制作上。杨宇称,“三年半期间,我过的生活跟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饺克力”花了3年半的时间制作这个16分钟的动画,这3年内他几乎没有关注过外界的事情,就连他的QQ都是去年9月份才申请的。他一个人在家里独立完成了《打,打个大西瓜》。九、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姓 名 杨宇 职 务 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7年11月 籍 贯 广东省吴川市 学历背景 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2003年6月任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局党组成员。 工作分工 分管政工人事处、车辆管理处(机关车队)、业务督导处、机关文印中心。
吃买吃买吃买
从事中医温病学和中医儿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26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温热病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小儿肺系疾病研究。创新开展温病热郁瘀相关病机理论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擅长将温病理法应用到临床各科。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项目“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指南”、“小儿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麻疹中医诊疗指南”、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开放课题项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肺炎病机理论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温病热郁瘀相关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十一五”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温病学》网络课程建设研究”、“十一五”广西教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医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广西无症状HIV感染者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广西中医学院重点课题“阳气怫郁理论及其实验基础研究”等研究工作。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及评价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广西与东盟国家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项目“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基于关联规则的病毒性肺炎热郁痰瘀病机理论研究”,获得中医儿科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参编著作6部、参编本科及研究生教材5部,撰写学术论文50篇公开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
Tequila1114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22.3.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67.5.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28.6.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200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00127906.8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如果该期刊有网站,就在网站上投稿就可以了, 一般网站上都有投稿邮箱,还有编辑的联系方式。
人名,著名人物有云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四川中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讲师 。另有健美操运动员、 演员 、网络工程师 、足球运动员 、作者。一、云南大学化
来稿的要求:1.文稿: 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真实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结构严谨,数据准确,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来稿格式: 投稿清单
1.1 来稿请寄稿件处理费30元。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予登记编号并以电子邮件、电话或函件方式反馈稿件回执。自收到稿件回执起6个月内如未得到编辑部对来稿的任何处理意
朋友你好,《中华病理学杂志》投稿邮箱:、《诊断病理学杂志》投稿邮箱:(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