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91

lavender522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20岁小伙发表量子论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猫啃鱼头

已采纳

这种说法纯属是无稽之谈,造谣之说。无非就是潘院士近几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文章,就又被一些好事者拿来攻击了。

100 评论

carryalong

我觉得是真的,我们应该相信潘建伟,他是一个很精通量子的人,不能因为这个项目很难就说是假的,要选择相信。

349 评论

美食侦探01

他的比谷歌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怎么计算的?他的计算有一个案例吗?仅仅又是理论猜测?正如网友认为:一会儿量子卫星、一会儿一眨眼又量子计算机、一会儿量子之父!谁不知美国谷歌,⋯这些人利用了某些人喜爱高大上的厉害了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己经玩我高层于股掌之间,并已经达到极至。科学本身就是在质疑、在不断否定之中成长。忽悠们为什么怕别人质凝?还动不动什么敌对势力?说你是伟大,就是朋友,质疑你就是敌?什么混帐逻辑?我们等待他们的产品岀来吧,如果没有,就是一个大忽悠,如果有,也是谷歌在先。不要有一点试验,就又什么世界霸主了!超越美国了!一看就知道太不成熟了,狂热充满头脑。什么潘是量子之父呀!一派胡言,1900年普朗克发现量子,你怎么敢妄称“量子之父”?还有潘的信口开河,令人喷饭:什么所有日用量子产品都是!屁臭不臭?谁说量子科学,不用能用到民用?日用?无知!脚踏实地搞好自己的技术吧!本份一点,不要凭着弯道超车,搞了一点小动作,就狂妄无知,猖狂得比天高。一切让时间检验,是真是假拿出实证应用来说话,不要把理论猜测拿来忽悠高层与主媒,总有一天是要水落石出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38 评论

方孔金钱

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验证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我们的工作表明,量子通信技术对于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已经足够成熟。类似地,如果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国家量子网络合并在一起,并且如果大学,机构和公司聚集在一起以标准化相关协议、硬件等,则可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

这项研究成果由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

“论文是对上述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官方网站上称。

尽管研究论文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但是意义重大。自“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发射以来,研究团队在优化地面站接收光学系统、提高QKD发射系统时钟频率并应用更高效QKD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卫星对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生成速率比之前的工作高出约40倍;研究团队还成功地将卫星与地面的安全成码距离从1200公里拓展到2000公里,相应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达170 ,几乎可覆盖整个天空。

与传统的加密不同,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因此银行,电网和其他部门的安全信息传输的未来。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QKD),它使用粒子的量子状态(例如光子)形成一串加密字符串或者密钥,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任何窃听都会更改此字符串或密钥,并立即引起注意。

目前普遍的QKD技术使用光纤进行数百公里的传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对通信信道损耗很大;而利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自由空间进行千公里级别的传输,将地面光纤和自由空间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全覆盖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钥分发主要有光纤和自由空间两种实现方式。光纤QKD技术的信道稳定性较好,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安全码率,在城域城际范围内可以方便的连接到千家万户;在超远距离、移动目标、岛屿和驻外机构等光纤资源受限的场景,可以通过卫星中转的自由空间信道连接。

量子通信网络已接入多个行业领域

2017年9月底正式开通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长超过2000公里,覆盖四省三市共32个节点,是目前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基于可信中继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钥分发干线。研究团队攻关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监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建成后,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相关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以及大量的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及相关标准化研究,同时京沪干线网络的密钥分发量可以支持1.2万以上用户同时使用。

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包括金融、电力、政务等150多家行业用户。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

“本工作发展的相关技术也为量子通信系统小型化、低成本、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面表示,“最近团队成功研制了重量约百公斤的小型地面站,实现了与墨子号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国际多个地面站的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未来有望进一步做到可单人搬运;同时,在保证密钥分发速率的前提下已经成功研制几十公斤的小型化空间量子密钥分发载荷,这些成果也为形成卫星量子通信国际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根据《自然》论文,未来该团队将与来自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网络。他们还将致力于开发小型、经济高效的QKD卫星和地面接收器,以及中高地球轨道卫星,以实现空前的万公里级QKD传输。

另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在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大量测试结果及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ISO/IEC正在基于京沪干线的实践编制国际标准《QKD安全要求、测试与评估方法》,另一国际组织ITU也正基于京沪干线的建设模式起草可信中继安全要求、QKD网络功能架构等国际标准。

171 评论

留留恋恋

首先,是谁说的潘建伟院士10天就发一次重大突破?这种说法纯属是无稽之谈,造谣之说。无非就是潘院士近几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文章,就又被一些好事者拿来攻击了。

其实,我也很不明白,国外做量子通信研究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国内的某些人就总指着潘院士攻击呢?真是奇怪。再说,潘院士文章都发了,还是发的这种顶级期刊,为啥还总有一些所谓的“民科”质疑呢?真是不知道这些人知道不知道发论文代表着什么。说句实话,潘院士每在这种世界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就代表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当这种突破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会有了不起的实用技术革新出现。

也多亏了潘院士,我们才能在量子通信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一直以来,我们的研究和技术都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做,这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被动。而这次量子通信的研究,我们势必要走在前头,让别人跟在我们后面,好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至于潘院士为什么没进入今年的诺贝尔提名,那是应为诺贝尔奖在物理学领域更注重重大理论发现、对重大理论的验证和新发现等方面。量子通信的概念早就提出来了,潘院士则是在想尽办法一步一步实现量子通信,属于应用,当然很难得到诺贝尔的青睐。再说了,就算不得诺贝尔奖也不能说研究没有意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不是照样没得吗。

195 评论

爱宇冰冰

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在量子计算及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量子通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量子通信在全世界处在领跑的位置。

也许是跪久了不习惯处在领先位置;也许是人们更乐意相信阴谋论;也许是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几年前国内刮有一股妖风,说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直到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咬定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

你可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但这不妨碍你判断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不是。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并且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几年来,尽管有一些人扯着喉咙吆喝潘建伟搞的量子通信是,可从未有谁公开发表论文指出其中的错误,《Science》《Nature》等学术期刊也没有撤掉潘建伟的论文。这就是学术界对其成果的肯定。

而且,近几年来,因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潘建伟本人及其团队成员获得了兰姆奖、克里夫兰奖、蔡司研究奖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评委和《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一样,都是相关领域的最杰出科学家。他们比键盘侠、网络喷子熟识量子力学,他们知道潘建伟所取得成果的价值。

反观那些咬定量子通信是的人,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量子力学》学习,甚至连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薛定谔方程都不会写。他们攻击潘建伟的说辞也是顾头不顾腚,先前说墨子号卫星是一颗普通的激光通信卫星,是潘建伟为了蒙混过关胡乱发射的一颗卫星。可看到墨子号能够发射纠缠光子对后,便不提普通激光通信卫星的事了。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潘建伟的研究成果是公开发表的,不知道在学术期刊中查看第一手资料,反而在网络上搜索被咀嚼过多少遍的谣言。还有的为了攻击潘建伟,把量子力学都给否定了。也难怪那些人会这么做,毕竟他们连一节课的《量子力学》课程都没有学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可以没学过量子力学,但你该清楚在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真是假这个问题上,是该相信顶级学术期刊还是网络喷子。

293 评论

小白胖了

是真的,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领域已达到多项成就,并不是伪科学,我们应当相信潘建伟的理论研究。

118 评论

juan娟娟123

具体五个条件:一是成果能为人所知;二是时机;三是经历;四是包括语言、组织等相关能力;:五是助选。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21岁小伙发表了一篇论文

    后来他成为了最年轻的院士,已经无所不能了, 什么都会,他现在在里面的级别超过了很多人,他已经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了。

    yangwenmon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小伙发表期刊论文

    这个小伙叫黄皓,通过自己个人的一些能力和天才的见解从而破解的科学界将近30多年的数学难题,可见这个人也是在数学界的一匹黑马吧。

    茵茵一夏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小伙发表论文

    华人数学家黄浩,破解了多年的数学难题,为数学界提供了很大的贡献,以他的能力,他的路还很长。

    度兰度兰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20岁发表学术论文

    赵志强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北京中海医院特邀中医专家赵志强,出身于中医世家,为第五代中医传人。幼承家训,勤于治学,融会贯通诸家而精于仲景之学,探索《伤寒论》之

    jasmine792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22岁小伙发表论文

    韩晗,身高1.9米,来自南方,虽与张悦然、郭敬明等80后作家一同“出道”,却风格迥异。他的文字厚重踏实,曾在大陆、台湾两地独立出版学术作品五部,第一部为《中国当

    小牛丫头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