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SGGS南都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 教育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科技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将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 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 渠道 。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 文化 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 种植 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3]黄美健.构建科技教育共同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广东教育,2013,(10) [4]李衍霞.创新科技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教育科学,2011,(1)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二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很好的解决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自己,就必须由科学教育大国转变为科学教育强国。科学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才;后备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就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技艺学科而言的。科学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包括数学在内的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或称为理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真实的写照。由于科学社会化使人们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社会科学化又对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教育便成为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在此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又力图赋予科学教育以新的内涵,人们从各自视角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如有人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人才储备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的特征为系统性,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简而言之指一个国家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实现科学教育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理论基础是实用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 经验 ”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到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走上正轨,为了使在“”中已经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迅速复苏,教育实际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单纯从富民强国的要求出发,大学教育成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三、科学教育人才储备过程中存在问题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把大学视为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厂”,大学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树人育人的主旨和要义,在科学教育的结构中被培养专家的目标所模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 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十一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 8倍。以有计划、按比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理想的科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却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1987年高校 毕业 生分配中,有35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1. 7%)人才奇缺,数额达19万人;与此同时,又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人数亦达10万人之多。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要求极为不符。与计划体制相应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重复设置严重,学校规模极小,大学教育效益低下。在大学内部,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和实验之间界垒分明,各类人员功能单一,相当多的大学教师成为只是教学的“教书匠”,导致大学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上述大学教育的弊端己经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善,但仍然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 四、如何有效的利用科学教育进行人才储备 (一)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贺麟曾说:“中国人如欲进科学之门,入学术之宫,一改崇拜物质、崇拜武力的世俗实用的态度,而认识理论的真价值,首先就须认识观念的力量,特别认识抽象观念的力量与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极富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科学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人才有限,而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科学教育改革也同样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科学学科教师要自觉克服唯科学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加强对科学史、科学教育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追求的。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是比较薄弱,宝贵的科学精神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敢于探索实践,勇于坚持己见,善于修正错误。 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在求真、求实的实践中形成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三 《试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 创新思维 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 科普知识 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 发散思维 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2] 江洋,邓继波,李学伟,等.小自然成就大气候――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FANS,2013(10). [3] 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技馆展项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14.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 2. 科技创新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4.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5. 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78952146984里
开展 文明礼仪 教育 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寻求礼仪教育的有效 方法 ,将有力促进对幼儿进行产生一生影响的品质培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礼仪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启发幼儿的心智、德育、礼仪、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给予幼儿适度的期待,能够从心底里给予他们自信,从而加速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本文将重点分析和探索“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具体的实践提供可行性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期待效应;幼儿礼仪;德育;人格
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 人际交往 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幼儿礼仪教育来说,通过教师的有效期待,对幼儿进行适时的鼓励,对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礼仪教育,作为幼儿教学的重点,通过“期待效应”的渗透,能够启发幼儿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德育水平,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1“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1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就幼儿礼仪教育来说,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个人礼仪 、亲子礼仪和师幼礼仪。个人礼仪,主要强调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亲子礼仪,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师幼礼仪,则强调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等。这些礼仪是幼儿整体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期待效应”策略能够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幼儿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德育和行为习惯。
1.2实现对于幼儿人格培育的有效“拔高”
“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人格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礼仪教育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并且能够自觉地展现个人礼仪的“魅力”,引导他们突破自我,展现出远远超越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潜能,实现有效的“拔高”“。期待效应”策略对于幼儿的人格培育和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对幼儿进行科学期待,杜绝盲目性
在对幼儿进行“期待效应”的时候,应该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期待,即给予幼儿有目的的“期待”,杜绝期待的盲目性。在幼儿礼仪教学中,每一项“期待”的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期待?采取这种期待方式的出发点是什么?这种期待方式带给幼儿什么意义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充分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期待效应”产生实际的意义,减少无意的期待,以此来实现幼儿和教师之间有效的心理互动,促进幼儿礼仪教学的顺利开展。
2.2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实现“有效期待”
在幼儿礼仪教学中,要遵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效应”。幼儿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生活背景、表现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很不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足够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有效期待”,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领会老师的“期待”心理,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促进礼仪教学效果的提高。
3“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
3.1准确把握和观察给予期望的时机
实现“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幼儿期望的时机。针对幼儿个人情况的不同来实现有效的期待,比如要明确幼儿性格差异,有的幼儿性格活泼,比较外向,在他们对老师问好、帮助同学的时候,应该进一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礼仪欲望,提升个人的德育素质。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来说,他们不太愿意自我表现给老师和同学,一般课堂的礼仪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的一点进步进行表扬,从而让他们战胜自我,实现突破;另外,还应该从幼儿兴趣点出发,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就可以带他们到动物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当活动礼仪,增加他们的热情。此外,要掌握幼儿情绪变化情况,在他们情绪低谷的时候适当激励,提升礼仪教育。
3.2善于借助其他辅助形式实现
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借助于一些辅助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对幼儿牵手、轻轻摸摸头、拍拍幼儿肩膀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期待,激发他们在礼仪学习中的热情;还可以通过奖品激励,可以通过每天评比“礼仪之星”的方式,获得“礼仪之星”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颗糖果、一张鼓励纸条等,让他们沉浸到喜悦中去,提升他们的礼仪素质。此外,实现有效的家长、学校与幼儿的三方互动,多举行礼仪活动,并将这些成果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和教师,在双方力量的簇拥下,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自信。
3.3对幼儿适度拔高,突破自我
给予幼儿最佳期待,并对幼儿进行适度拔高,可以引领他们突破自我,不断实现个人礼仪素质的提升。比如面对衣冠不整、不注重仪表的孩子,作为老师不能强求他们立刻改变过来,可以通过期待语言来对他们进行鼓励:没关系,我相信你明天一定会穿戴干净到学校的!这样,孩子就会从心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包容和爱,从而能够很自觉地重视起老师说的话,这样自发地开始改变自己的仪表,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礼仪教育。对幼儿适度的拔高,其实就是激发他们的感情和欲望,让他们改变自我,这是“期待效应”的最高实现形式。
4结语
幼儿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效应”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加速对于幼儿礼仪的培养,提升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期待的科学性、目的性,充分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做到“期待”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和观察给予期待的时机,善于借助于其他辅助形式来进行,病适度对幼儿进行拔高,实现自我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礼仪规范,为他们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沈亚娟.“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
[2]李红.分析"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6.
[3]胡碧霞.幼儿教育应当给孩子希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8.
[4]葛亦华.浅议幼儿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期待的建立[J].学周刊,2013,04.
作者:王思维 单位: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礼仪教育论文”
戆戆的囡囡
研究网络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重要通讯工具之一, 其特有的魅力与优越性使之成为了时代的标志。但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也正是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匿名等特点使之成为了民族分裂分子手中带血的匕首, 他们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 进行着民族分裂的可耻行径。民族工作者担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应该不断利用先进网络科技武装自己, 建立民族工作专题网站,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
关键词 :民族团结,网络社区,教育,模式
The Research on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Model under Community Network
Abstract: Internet,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s, has become a sign of the tim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charm and superiority.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jus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fast and anonymity and other features, Internet became a bloody dagger in ethnic separatist’s hand, which is used to publish the false information. So we can say that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the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platform, but also as a national battlefield,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national work website, to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Keyword: the unity of the nationalities,network community,education,mode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多民族共同体, 是一个共同繁衍、共同进步、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中的56个兄弟姐妹血浓于水, 休戚与共,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也就是说, 只有民族团结, 国家才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相反, 如果民族团结遭到破坏, 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国家动荡, 社会发展停滞。可见,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 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有重要作用。”也只有“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目前, 很多与民族群体相关的网站社区只是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传播优势, 忽视了民族群体在网络中的实际心理需求, 即只以多媒体的方式表面地将少数民族信息网络化, 却没有真正地实现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网络信息浏览或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代替了民族教育工作者的地位, 使得网络民族工作成为了简单的“人—机”对话, 从而使得网络社区没有真正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平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民族团结教育的平台失去了活力, 成为了被人们不停灌注的“一滩死水”。 因此, 可以说如何打好互联网阵地中的攻坚战, 更好地服务民族大团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一、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概念阐释
网络社区也可被称为社区的信息化、网络化, 通常是指依托网络载体出现的交流空间, 如论坛、贴吧、个人空间以及聊天群组等。随着当代网络社区的规模扩大, 在地球任何地域之间的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网络社区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社区为进一步加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 网络也为民族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份子提供了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平台, 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在世界不断蔓延, 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2] 模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诸如: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模式、社会运行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等, 通过“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所谓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是指:借助网络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体系, 它包括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原则、内容、以及构建途径等。通过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 可以更好的借助网络的优势,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 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二、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族工作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对象是少数民族人员, 是做人的工作, 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 这是因为以人为本与少数民族工作有着共同的目标, 即都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论, 应该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过程之中。其次, 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也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这就要求在网络社区民族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设置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 以“尊重”和“肯定”来赢的少数民族群体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2.“三贴近”的原则
“三贴近”就是指要贴近少数民族实际、贴近少数民族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众。在构建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中就是要在民族教育内容、民族教育方式上要呈现出“民族风格”, 贴近少数民族群体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 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将少数民族中的现实活动向网络化转变, 并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群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人们加深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社区与现实社会之间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而言网络社区的运行模式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 现实社会通过网络来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覆盖面, 所谓现实与虚拟性相结合就是指在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与现实社会相关联, 例如在网络社区中, 可以选拔少数民族优秀成员作为民族社区网站的管理者与运营者, 组成社区管理与宣传队伍,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是少数民族社区的负责人之一,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强化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并以这些优秀的民族成员作为扩散点, 使他们称为舆论的引导者, 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内容设置
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3]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全民族力量,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对于公民个人而言, 爱国主义又是当代公民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 应该进一步强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宣传教育、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等, 最后还应该不断的填充新的内容, 提高网络社区民族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变, 这首先是由网络社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社区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如果在网络社区中到处充斥着理论性过强的宣传标语以及口号等, 必然会导致人们产生厌烦的情绪, 最终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因此必须要坚持在理论宣传教育基础之上, 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整合, 尤其是要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 以生活化、时代化得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与时俱进。以志向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理想信念;以责任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维护祖国稳定、团结的责任感;以宽容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在与不同民族交往中的博爱之心;以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群体对邻里、社会以及国家的感恩之心。
四、网络社区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
当前网络社区以各类网站的博客、贴吧、论坛及微博等形式, 为网络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发挥网络社区中的“议题设置”功能, 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感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对一件事情是否予以报道或者报道程度有多大, 将影响着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美国著名新闻学家W·李普曼认为, 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 它形成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民族团结首先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作为内在支撑, 民族情感是民族团结构成要素之一, 指在多民族国家生活中, 人们在看待不同民族体系、民族活动、民族事件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不同民族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映的统称。因此, 在网络中可以发挥议程设置的重要功能, 通过构建外部环境, 从而影响民族群体的群体心理与行为。
2.丰富网络社区中民族信息等相关链接, 深化人们的民族认知
网络凭借其“超链接”功能, 能够使网民在上网阅读信息时, 除了能够获得信息“量”上的满足, 还获得了信息“质”的满足。网络“超链接”功能使与民族群体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更多背景资料的支持, 因此可以显得厚实且有深度, 使其能够更加“立体、多维, 有厚度、有质感”, 这就很好地让不同民族群体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 更好地把握信息中的内在精神, 不断深化自身的民族认知。
3.重视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坚定人们的民族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与情感认可,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 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概念, 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以区别他民族的一些稳定的属性和特征, 是此民族的成员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它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普遍心理等因素构成。意见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通过“意见领袖”对网络社区民族群体的舆论引导, 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 使得各民族获得对国家政治、经济或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知, 并借助主流的舆论导向, 促进各民族形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身份意识和观念。[5] 把握好“意见领袖”的引领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族团结示范点:多民族共存乃湖南之福》[J].民族论坛2009 (12) .
[2]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3]《列宁全集》28卷[M].人民出版社, 1990:68.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5]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 2011 (1) .
珠海有,,, 都是一些印刷精美的A4大的杂志. 主要广告是刊登一些房地产\高端品(珠宝\红木家具\茶业)的广告.具体电话地址查114或直接网上查.
发表专业教育论文有二种途径,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二是找合作的机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有很多,但是核心类的期刊对学术要求相对较高,建议您在发表之前对机构和期刊有所
您是说的《教育导刊》还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育导刊》不是最新2012年版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对文章质量都是有很高要求的,都是很难发表的!版面费都是很高的,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
论文投稿流程是:准备稿件—投稿—审核—答复通过(不通过)—办理版面费(修改稿件或换文章)—安排版面—出刊—邮递样刊这8个流程。 1、投稿。首先把自己的论文主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