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7

神经女大王
首页 > 论文发表 > 清华发表学术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cifer487

已采纳

四川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马良就被班上的同学称作“24K纯金学霸”。将会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

看下他的履历吧!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还主持参与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二项校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这两天,他已经准备前往北京大学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了,在此之前,他拿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直博生资格,将被北大和清华联合培养。

高“研”值被北大清华相中

知道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是多高大上的地方吗?

它是我国生命科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不再按照传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准备和能力。学生进去之后,由北大、清华多个院系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还可以在两校的多个院系轮转,师生双向选择。这种两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你说洋气不?

这几天,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马良就要奔赴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了解导师研究方向,选择导师。要知道,他可以在北大、清华的教授中选择3个导师,跟每个导师学习两个月,轮完之后在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导师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瞬间觉得这种培养模式也太安逸了对不对?

不过,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选拔有多严苛。今年6月份,马良提交了申请材料,凭借学院专业第一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获得了面试资格,面试时老师不仅需要考察科研能力,还考察翻译英文文献的能力……

想知道马良凭什么会被录取吗?看下他的经历,或许就会有答案。

高分专业户35门课90分以上

翻开马良的成绩单,你会被上面的高分震惊到。

大学三年,45门必修课程中,35门在90分及以上,30门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每年考试都在祈祷着及格的你们,求一下自己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马良出生在四川南部县的一个山村中,因家中发生重大变故,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自小成绩都不错,或许是因为高考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最后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本硕连读)专业录取。“我自己是农村人,对农村是有感情的。”马良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村子里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靠这些活下去都很困难。当时,马良就希望自己学下农学知识,将来回村子里搞些养殖业、种植业什么的,改变一下农村的生存环境。

因此,进校之后,在专业的学习上,他也从来没有懈怠,早上7点出寝室,晚上11点回寝室,中间不是教室、图书馆,就是实验室,“其实大学里,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抄袭,好好地完成,考试的时候好好准备,成绩就一定不会太差。”大学3年,马良上课一直坐在前排,保持跟老师互动。这是他高分的秘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99%的汗水炼成了“24K纯金学霸”。

实验室检测700多个小麦样品

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计算一下马良在大学3年所拿到的奖学金,可高达3万5千多元。而他也是靠着这些奖学金,和亲戚的一些支持,完成了大学学习。

为了进一步深造,马良还特别重视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大一时,他就加入到学校小麦研究所祁鹏飞老师的课题组中,跟学长学姐们一起做小麦品质的检测工作。实验室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小麦品种样本多达700多个,他需要把这些样品测容重、千粒重,磨成粉末,测面筋参数、沉淀值,这些数据对小麦的育种非常有作用。

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马良参与到了学校王强教授指导的一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当中,他需要养玉米苗,养出相应的菌,在一定的时间让菌去侵染玉米,定期取样,检测玉米基因抗药性的变化。最终发表学术论文《玉米萜类植保素代谢关键酶基因对小斑病侵染的防御响应分析》,并被CSCD核心期刊收录。

“在面试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老师也会问你关于你科研项目的问题。因为是自己做的,所以回答还挺顺利的,这对我面试成功也有很大帮助。”马良说。

消灭每个不认识的英语词汇

跟着导师做项目,导师会经常发下来一些经典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当一些同学忽略了这些任务或者只是马虎完成的时候,马良通常是选择通篇精细地翻译。“我英文不是很好,正好也趁机可以多多学习一下。”英文文献中有成百上千的专业词汇,甚至有许多连电子词典都未收录,查也查不到,他就只能一个个的做好标记,拿着问导师或者问师兄师姐,详细地了解清楚。除此之外,他还会自己找一些最新的文献来阅读,一方面提升英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了解最前沿的科研。

而这个技能也让他在面试的时候收获颇多。北大的面试官考核一篇英文文献,要求通读完文献并翻译,当他刚刚翻译完题目,面试官便叫停了。马良以为自己的翻译达不到要求,第一句便让老师无可忍耐,没想到面试官却笑着说,从题目的翻译便能看出他的文献阅读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拿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联合中心的offer,赴北京攻读博士学位,马良说,自己还是会选择植物学、化学等与农学相关的专业,改变农村的梦想也不会改变。

279 评论

fairyzhangyanting

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让博士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观念,可以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位。

274 评论

哈哈2974

这个举动主要是为了保证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172 评论

yuyu88yuyu

他是个狂热的足球爱好者,“足王杯”是全校一年一度的足球盛会,作为班级的主力队员他和伙伴们一同订购球衣,一同拼命训练。在高二时,他和队员们成功赢得了“足王杯”冠军。 他叫乔明达,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 外公是清华56级机械制造系学生,很小就对水木清华充满了向往 2014年被顺利保送清华姚班,立志要做“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 希望他能在清华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明确新的目标,继续自己前进的脚步。优秀是习惯,梦想是力量。——乔明达父母 在南外期间,他先后获得 2011年亚太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2012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3年国际信息学竞赛金牌(全球第二名) 2013年“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第一名 南京外国语学校“周恩来特等奖学金” 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启了计算机竞赛之路。 看见同学用计算机编程来画图和制作动画出于好奇就报名参加了信息学的培训班。 一年后在全省小学生编程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从此,他对信息学竞赛兴趣大增。 他的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初二和初三时,他两次止步省队选拔的最后一轮,未能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这留下了遗憾,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进入高中之后,每天完成课内学业后,他都刻苦训练,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全力投入 ,大年三十,他都独自在书房调试程序。为了参加国外网站的在线编程比赛,他经常半夜爬起来用冷水洗脸,独自鏖战。终于,努力有了回报, 他进省队,拿全国金牌,又进国集,被保送清华,再进国队,拿国际金牌。 乔明达从小将清华视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了十多年。在通往清华园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国际奥赛金牌的喜悦,也有止步于江苏省队选拔的酸楚。但是,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他心中的梦想、信念,没有停止的是他对目标的追求。——清华大学 在清华期间,他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新生奖学金”,“清华学堂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高通奖学金”,“百度奖学金”。 2015年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全球总决赛金牌, 2017年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15000元”。 他曾被公派赴牛津大学、悉尼 科技 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参与机器学习理论的研究。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隆奖得主Ariel Procaccia,曾这样评价乔明达 “Mingda is absolutely phenomenal, I believe he will be one of the top5 CS PhD applicants worldwide this year . ” 作为主要完成人,他曾在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五篇,有两篇发表于国际机器学习顶级会议COLT17,他的研究给出了接近最优的上下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表示, 中国在2030年实现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目标,首先需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乔明达正是姚班研究人工智能理论的翘楚。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人工智能等方向上仍然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研究,增进人类对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的理解,并在未来推动世界的改变。——乔明达 从一名优秀的信息学竞赛选手,到一位优秀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乔明达在这一路上取得了优异成就, 立足于自己扎实的竞赛基础,也得益于自己从竞赛经历中获得的宝贵品格, 他遇到挫折时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信息学竞赛不同于课内学习,也与其它学科竞赛有所不同,缺少全面、权威的教材,竞赛所需知识也是日新月异,需要借助网络查阅论文和资料,需要请教全国各地的竞赛高手。 通过参加竞赛,可锻炼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可结识志同道合的各地朋友,通过解决问题,可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可发现面向未来的专业兴趣。 乔明达认为,这些都是竞赛带给自己的宝贵财富,让自己受用终生。

123 评论

叶丽美11

去年三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 上,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引人注目——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信歌。从两次高考失利,到在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斐然成绩,张信歌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已在顶级期刊发帖多篇。他的多项科研荣誉曾被新华日报、中国光学专门报道,受理、授权国家专利多件,各种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

张信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82.48。其中1篇为电气电子领域排名第一(1/266)的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IF=27.5)、2篇为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 Advanced Science(IF=15.84),均被选为期刊封面、1篇为国内领军期刊 Science Bulletin(IF=9.511),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更是荣获无数荣誉奖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3次“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研之路,虽苦却甜。在科研方面,张信歌主攻的是智能电磁超表面领域,面对艰深难懂的学术问题,张信歌没有表现出畏难心理,而是把其当作一种“超能力”来培养。从隐身器件到到通信系统,超材料的应用正显现着很强的潜力和广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亟需当代优秀青年填补的科研空缺。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得了很多成就,但获得荣誉的背后并不是一帆风顺,只有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纍、无数次的尝试,在后退与前进之间来回甚至跌倒,才有可能窥见成功的曙光。

在学术道路上,导师蒋卫祥教授给予了张信歌非常多的帮助。2018年元旦,得知张信歌有科研困难,蒋教授冒着大雪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为张信歌答疑解惑;生活上,蒋教授也对他关怀备至,通过组织户外活动的方式尽量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这些,都让张信歌印象深刻。蒋卫祥,1981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应用数学专业,再到博士开始研究电磁波,三跨专业后又成为年轻的80后博导。曾在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次年被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

张信歌在实验室与导师讨论

张信歌说,“蒋老师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科研学术方面,总是以高标准来要求我,并不断鞭策我前进,我感到受益匪浅,成长许多。"张信歌在与导师蒋卫祥教授进行了多番交流与探讨之后,他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着力于开发一种全新的光调控智能电磁超表面,在该平台上可用不同光照图案实时远程调控电磁功能,创造性地解决了以往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物理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 ,“News and Views”栏目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评述,国际著名科技媒体Tech Xplore、新华日报“最前沿”专栏、中国光学官微及东南大学主页等进行了专门报道。

因此,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科研之美在于科研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也正因如此,于我而言,科研是件‘根’虽苦但‘果’却甜的事。"不受局限,成果落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技术并服务于生产,就必须不断地科学研究。现实的生产力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科研成果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张信歌正是如此,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而是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在进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张信歌在国际会议上与外国学者交流

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Nature electronics,3,165-171,2020),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目前已有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以及难以实现非接触式远程调控的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5G/6G战略技术发展。

选择热爱,且行且歌

张信歌曾表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清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纍的过程,我们应把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把它当成全部,求成心切,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无暇顾及其它事情。每天我们既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也能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张信歌会经常去游泳锻炼,并且每周都会参加2次组内的羽毛球活动。此外,他还会定期约几个好友,一起去探寻美食、闲谈、享受生活。“我非常喜欢剧情类电影以及舒缓型音乐,这些都能给我平时的科研生活解压。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科研达成和解,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学着去享受科研,这样才能达到内心平和。"

谈及日常生活,张信歌直言自己非常感谢父母家人对他的支持,是一路上家人的陪伴与鼓舞,让他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他感慨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张信歌坦言,自己非常热爱科研,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做出科研成果,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国家。

236 评论

相关问答

  • 清华大学老师发表学术论文

    清华吴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他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拥有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拥有多个学术论文,获得

    橘子汽水204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清华新规学术论文发表规定

    之所以清华会出现这样的规定,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因为对于目前的高校完全都是以论文为主。 一直以来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比较发表一定的论文才能够进行毕业,

    爱吃哒小胖纸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清华大学发表论文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众多大学的排名都获了提升,从而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

    nanami小明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清华学生发表论文

    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严格,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然后在学术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成就也比较高,写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够产生

    家有一宝C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清华大学论文发表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众多大学的排名都获了提升,从而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

    古董的杂货铺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