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碧海蓝天
科龙事件前后:主流经济学家需反思顾雏军所掌控的科龙电器,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去年卷入“郎顾之争”,今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最近又被律师发起了一场“倒顾运动”,科龙电器以及顾雏军最近比较烦。据悉,科龙电器产品销售急剧下降,内部职工怨声载道。上周,科龙电器又发布了半年报预亏公告,可谓流年不利。科龙电器今天的境况,验证了以前郎咸平说过的一些话。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由“郎顾之争”所引发的国企产权讨论的意义。香港学者郎咸平先生对于我国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有凭有据,一针见血。当然,“科龙事件”也给在“郎顾之争”中那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想当初,郎咸平尖锐地指出,顾雏军用于收购科龙的资金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了资产总值共计136亿元的企业,这是一种时机、条件、谋略和操作手法上的精心设计的共同结果。郎先生毫不留情地说,顾雏军利用地方政府急于退出国企的机会,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花了点小钱就把大量国有资产纳入囊中,表面上是“双赢”,其实是在大量盗取国有资产。据此,郎咸平进而提出了对整个国企产权改革的质疑。这就捅到了一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的痛处。他们跳出来,召开讨论会、座谈会,纷纷接受媒体采访,大骂郎咸平是“哗众取宠”,是在污蔑产权改革的功绩,是图出名、捞资本。仅仅一个科龙不能说明所有国企改革都有问题,但是,科龙确实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进入2005年后,事态的发展,似乎在一步步应验郎咸平当初的几个假设,例如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在收购中存在关联交易、财务数据作假、挪用科龙资金用于收购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科龙出事后,当初力挺顾雏军的经济学家开始集体失语了。据媒体报道,近日当记者试图再次联系当时的有关专家时,始终找不到人,据说专家最近一直很忙,所有采访一律回绝。而另外也有一些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想谈”,“不想就此事发表具体评论”。笔者不明白,这些经济学家当初开讨论会、座谈会,接受记者采访,发表公开宣言的劲头到哪里去了?现在为何就“很忙”,就“不想谈”,就“不想发表评论了”?甚至连人影也不见了呢?这种遇事就溜之大吉的经济学家,怎么对得起“主流经济学家”这个称号呢?围绕“科龙事件”发生的“郎顾之争”以及“严顾战”,都需要各个方面进行深刻思考。有关方面应围绕“科龙事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进行调研、总结,为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证券市场改革、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训和启发。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应该端正态度,从这些事件中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一下如何正确对待学术争论,如何面对挑战自己观点的不同意见,反思一下自己建言献策的改革观点和理论是否真的对改革有益。
麦麦咔咔
郎咸平表示,其演讲根源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研究完全根根据格林柯尔以及顾雏军所拥有的公司所公开披露的资料,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而得到的结果,因此是个学术性论文。学术论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实际数据说话,因此根本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如果顾雏军认为自己披露的数据不正确的话,欢迎来函指正,他会很乐意接受。据了解,一直以来,郎咸平在证券市场上都以斗士形象出现。但是,不管是“民企风波”、“仰融是非”、“银行上市”、“香港基金黑幕”,还是其后的“炮轰”TCL、海尔,被“炮轰”的企业一直都保持沉默,并未公开回应过郎咸平的指责。昨天,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了郎咸平收到的律师函。顾雏军透过律师向郎咸平提出:第一,郎咸平需要详细书面汇报,有关媒体的报道是否正确地记录了自己的演讲;第二,如果媒体没有正确地记录演讲内容,那么郎咸平需要向东方早报、香港商报和有关网站要求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并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给顾雏军;第三,给顾雏军一份演讲稿件。顾雏军要求郎咸平在8月16日以前完成第1、3两项要求,在8月17日以前完成第2项要求。否则,顾雏军将会采取包括法律手段等一切必要的手段。郎咸平则表示,自己8月14日(上周六)才签收8月13日顾雏军方面发来的律师函,因为是周末,“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对于顾的三点要求,他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明确回应道:“第一,我绝对而且充分地尊重媒体的知情权与报道权,媒体只要对任何人的演讲有着最大程度的理解并公正地报道就是负责任的报道。因此绝对不会要求媒体向顾雏军做任何形式的道歉;第二,也绝对不会向顾雏军披露我的演讲稿件,请顾雏军有空的时候自己去找;第三,郎本人绝对不接受这份律师函所表达的顾雏军的那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践踏学术尊严与自由的口气。”他表示,从上周六开始,自己接受更多记者的采访,大范围揭露顾雏军的“七板斧”就是他回复顾的行动。“我个人及学术界绝不容许企业家以威胁口吻发律师函来践踏以研究为本的学术自由风气。而这也是欧美各国以及香港多年所贯彻推行的‘终生职教授’制度以保护学者发言权的基本精神。”
贝贝781213
在商业史上,很多创业者都是九死一生,得到善终的很少,大起大落的人占多数,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其经历用大起大落形容完全不够,他的经历之坎坷完全颠覆了人的认知。 他曾经拥有5家上市公司,曾是我国有名的“冰箱大王”,但也有过7年的牢狱之灾,还有过6年的申诉之旅,最后告倒了证监会,拿到了国家的43万赔偿金。 他就是原科龙电器的董事长顾雏军。2004年,他还是五家公司的董事长,2005年,他在北京机场被捕,2012年出狱,随后开始了艰难的上诉之路,2019年他赢得官司,拿到43多万的赔偿金。 顾稚军似乎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上,无论是最初的创业,还是后来的公司上市,以及后来的艰辛上诉,都会引来众多争议,舆论对他始终褒贬不一。 不过,今天我只带大家回顾他的经历,不做是非评断,个中道理相信大家自会领悟。 顾稚军出生于1959年,江苏泰州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小时候比同龄人聪明,父母便竭尽全力培养他。 可惜他的少年时期处于特殊年代,因此也经历了上山下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顺利成为第一批幸运儿,考上了江苏工学院。 在大学里,顾稚军就是风云人物,在同学面前总有一种“吾非凡人”的气势,曾经扬言要拿下诺贝尔奖金。 因为他成绩优异,思想敏锐,很有创新意识,学校想留他任教。可是他毕业时跟班长闹了矛盾,一怒之下,当众扇了班长两个耳光,留校之事自然泡汤。 但这没有阻碍他的进步,他马上考入了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读研究生,成为该校第一个外来学校的研究生,自此又在这个学校风光起来。 在天津大学学习时,他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理论脱离了工程实践,于是抛开普利高津,自己钻研结构热力学理论。 毕业后,他留在母校热能研究所工作。那段时间,顾稚军醉心制冷剂的技术研发,每天等同事们走了以后,他就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因为他工作勤奋,接连发表了很多论文,年纪轻轻就被人称为顾教授。工作四年后, 他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同时提出了“顾氏热力循环理论”。 虽然林柯尔制冷剂至今还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环保节能型制冷剂。但学术界对顾雏军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并不看好,很多专家直接说这个理论是“伪劣科学”,他的研究生导师吕灿仁更是直接指出这个理论就是人的。 顾稚军可不买这些权威人士的帐,他义正词严地指出,这些人侵害了他的名誉。彼时的他不到30岁,一人独自挑战学术界,这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凤毛麟角。 那几年,顾稚军一边用笔与学术界打官司,一边为自己的顾氏理论寻找商业机会。1989年,顾稚军去英国考察,无意发现了商机,决定就在当地创业。 他凭着超强的说服力,在国外到处宣传自己的理论,大谈自己的创业计划,终于打动了一个马来西亚的富商,为他投资了300万。 那一年,他成功在英国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商业纵横之旅。1993年,他又在加拿大成立了公司,并将业务拓展至美国。 1995年,学术界关于顾氏理论争执的终于停息,顾雏军在国外的商业版图已经成型,他开始返回国内发展。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轻易地争取到了中资金融机构1000万元的投资,名声赫赫的“格林柯尔系”就此起步。 顾稚军虽然是科研出生,但是技术研究只是兴趣,商业融资才是一生所求,在国外看惯了资本风云的他,回到国内就迫不及待地打算运筹资本。 1996年,顾稚军来到香港,开始搭建自己的资本平台。经过三年的运筹帷幄,2000年7月,格林柯尔 科技 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上市那年,他顺利融资5.5亿港元,然后卖掉旧股,套现3亿多,外加分红1个亿,财富剧增,立刻成为当时企业家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次年10月,他收购了科龙公司,彼时的科龙是中国冰箱产业的四巨头之一,早于1992年上市,是中国少有的驰名商标。 因为科龙的名气,顾稚军在国内名声大振。他以为这是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笔收购,却没想到这是多年之后牢狱之灾的起源。 收购科龙后,顾稚军乘胜追击,用两年时间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包括美菱电器的步伐股权、扬州格林柯尔有限公司和亚星客车,商业版图越来越大。 第二年,顾稚军又收购了两家欧洲 汽车 公司,自此拥有了4家A股公司和1家香港创业板公司,打造了一个横跨冰箱、空调和 汽车 三大产业的巨型跨国集团。 遗憾的是,他想低调,他所在的行业和环境也不可能让他低调,他在商业上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众人的评说,从第一桶金到后面的收购,一直都是媒体的热点新闻。 在讲顾稚军的下一段 历史 之前,我们给大家分析下顾稚军的资本运作方式,可以说,在资本运作上,他简直就是一个天才,他入主每家公司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 首先,他会控制该公司的高层,有时候干脆自己亲自上阵,这样,等资本入主后,他不但拥有该公司的股权,还可以自如地腾挪资金,拉高当年的收购费用,造成公司巨亏的局面,同时降低收购费用,由此就有了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也为后面资本的再次运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因为他很早参与了公司的管理,所以大部分费用被抹销,入主后的负担大大减轻。 经过这样的运作,顾稚军每次入主一家公司后,这家公司就会有一年的巨亏期,他接手一年后,很快扭亏为盈。他就是用这种办法顺利收购了五家公司,个人财富也迅速攀升。 2001年,顾稚军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20名。41岁的他,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非氟利昂制冷剂的生产厂商之一。 他还曾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也一度是政府的座上嘉宾,因为他收购的都是国企,很多政府都认为他解决了国企的危机。 只是,中国有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顾稚军的快速发展,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2004年,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专门谈到了格林柯尔的快速收购问题。 郎咸教授,当时人称“郎监管”,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经常在各大 财经 频道上发表经济评论。 在那次演讲中,郎咸平用最传统的财务分析法,指出很多国企在改革过程中被私有企业吞并,造成了“国退民进”的现象,重点分析的案例就是顾稚军的几项收购项目。 顾稚军一听,气不打一处来,直接驳斥他,对企业管理一窍不通,还到处站台收广告费。商业界闻名的“郎顾之争”由此展开,两人开启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口水大战。 一个星期偶,顾稚军在香港上诉郎咸平,起诉他涉嫌诽谤。到了这个阶段,“郎顾之争”变成了公共事件,全国兴起了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激烈讨论,经济学家纷纷参与进来。 顾稚军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证监会开始对他的公司进行调查。正好那年科龙爆出巨亏6416万,证监会立刻入主科龙,调查真相。 随后,格林柯尔系的ST襄轴、亚星客车、美菱电器、科龙电器四家上市公司也先后被证监会调查。调查了3个月后,顾稚军在北京机场被捕。 更戏剧的是,当时的科龙电器内部也出现问题,董事长自动辞职,全厂掀起了一股“倒顾运动”,而美菱电器也为了自保与他翻脸。这种情况持续两年后,格林柯尔系自此崩盘。 2008年1月,顾稚军因虚报注册资本罪、挪用资金罪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0年,他的商业生涯正式结束。 2012年9月,在牢里待了5年的顾稚军减刑出狱,一般的企业家此时会选择低调,甚至归隐江湖,过过普通人的日子。 但顾稚军却不这样,他出狱后却高调起诉,甚至还实名举报。从出狱那一天起,他就开启了长达7年的申诉之路。 出狱8天后,顾稚军有了一个新的头衔:超天才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名誉董事长。同时,他聘请知名律师,向最高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他说自己完全无罪,当时法院受了证监会和某些官员的压力,所以给他判了罪行,而这些官员与他的对手美的有利益纠葛,他还当场点了时任广东省证监局局长刘兴强的大名。 他也说出了自己未来的打算,坦言自己在狱中又读了很多数学和物理书籍,加上早年的底子,去美国申请物理教授没多大问题,他准备拿着狱中写的论文去申请教授职位。 发布会后,他所提到的证监会、美的和刘兴强都公开发言,说他无凭无据,如果继续喊下去,会在法庭上告他诬告。 新闻发布会后,顾稚军写了一封长达27页的举报信,列出一系列与自己案件有关的官员,意图证明自己的清白。 2015年7月,顾稚军要求证监会公开当年的“科龙案”,证监会立即回复不方便公开。同年1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是宣判,证监会必须对顾稚军的提议给予答复。 2019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撤销顾稚军的部分罪名,改判5年有期徒刑,鉴于他多坐了2年牢,顾稚军获赔43万损失费。 但是,顾稚军根本不满意,因为该判决只是撤销部分罪名,他要的是完全无罪。他公开宣称说,只要还有一条罪名,他就不会罢休。 如今的顾稚军,一到花甲之年,头发早已花白,但依然在为自己的清白申诉,除此之外啥事不干。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他一直还在“牢狱中”。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顾稚军用6年打赢了官司,获赔40多万,可以他的才华,这六年不管干什么,赚个几百上千万都不难。 也有人说,顾稚军的申诉,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所有的民营企业家,他的成功,为民营企业大大出了一口气。 只是写完顾稚军的经历,我的脑海浮现了一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顾稚军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参考资料】: 顾雏军诉证监会终审胜诉!十年“争命”清白至 顾雏军获国家赔偿,但属于他的商业时代已远去 五家上市公司没了,获赔43万,走出牢狱的顾雏军“仍在狱中”!
因为老师当久了么,没有年轻人那种激情了,很多人都习惯了不劳而获,而学生无权无名,即使剽窃他们的,他们也很难伸冤去,更多的还会被胁迫。
疫情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你的论文受到了影响,或受到了启发,都可以写上,这样更真实。
是 。熟鸡蛋是不可能重新孵化为小鸡的 ,完全脱离了现实 ,违背了生活原理 。
我们都在等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下帷幕,等可以摘下口罩的那天,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到那时,让我们静待樱花开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议论文600字,欢迎阅读
那个学校师质还不错,就是学费有点贵了,去那里读,好好把握的话,还是很有前途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