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欣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地质力学学报》。
2008年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8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18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9项,其他类项目100余项。
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9568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经费390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95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经费993万元;地质大调查项目经费2736万元;其他类项目(包括所长基金及横向项目)经费1735万元。
2008年有12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其中地调项目评审成果7项,6项优秀,1项良好;自然基金项目5项通过结题验收。本所作为第二获奖单位和第三获奖单位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获奖单位获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本所青藏高原新构造与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5篇,出版专著4部。
副所长赵越研究员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长虹高级工程师
副所长李贵书研究员
所长龙长兴研究员
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
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张加桂、吴树仁、赵希涛、蒋良文、郭长宝、石菊松等。项目组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首次编制了铁路沿线及周边夷平面分布图,对区内51条活动断裂(带)的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性和活动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与铁路相交或近距离平行的20条活动断裂进行了重点调查、探槽揭露和取样测试,重新厘定了铁路沿线14条重要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评价,深入研究了铁路沿线特殊岩土体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提出了实用性的工程判别指标。综合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场、构造应力场、地形变场、工程地质岩组及地质灾害等因素,采用基于Arc GIS的信息加权叠加方法,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和工程近期规划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评价,提出了线路比选和优化方案,在指导铁路选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澜沧江断裂带
项目组人员在进行断裂测量
技术人员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沙山安装微地震台站设备
技术人员在安装微地震台站
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属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负责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XQ-2004-01)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的课题之一,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冯梅、安美建、史大年、陈宣华、区明益、王连庆、霍光辉、李会军、范桃园、李国岐、田晓娟、张西娟、蒋荣宝、李丽。总体目标任务是运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英雄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深层地质构造解析,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探索复杂地形区深部构造勘探的新方法。经过艰苦的野外施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波速反演和地质解释,首次在国内将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田深部构造探测,在国内没有可借鉴实例的条件下,经过近4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运用微地震台阵网进行中等尺度构造探测的台站部署原则、记录参数选取、高质量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确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速度结构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图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解释的准则;获得了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人工地震难以实施的柴西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在油气资源评价新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成果曾被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
狮子沟地区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结构图
东部叠合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为优秀等级。主要完成人员:龙长兴、周新桂、张林炎、刘和甫、范昆、李涛、王宗秀、肖伟峰。项目组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多学科结合,对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联合复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层次滑脱拆离,晚中生代—现今为统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变形系统的新模式;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100万前古近系和前侏罗系地质图,研究了中生代以来盆地叠加改造对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200万上、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图,并结合3次资评、深层油气勘探及成藏必要条件,围绕“有效生烃区和有利保存单元”两个核心问题,评价了深层油气成藏潜力,明确指出了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吉黑东部山区内生金铜矿床找矿模型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宪刚、邵兆刚、朱大岗、王津、韩建恩、余佳。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本项目取得以下进展:查明了区域构造体系及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控岩控矿作用,吉黑东部丰富的内生金铜多金属矿产的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受新华夏系、纬向系、经向系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划分了吉黑东部岩石圈单元和成矿区带,在本区进行了构造带矿化特征对比,构造层含矿性与构造演化阶段对比,划分了构造成矿序列。构建了本区宏观的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在宏观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中,简述了金铜矿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过程。对典型矿床进行构造控矿分析,根据X光岩组和磁组构分析,进行了分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总结了本区最特征的构造控矿类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个控矿类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东部地区的有限单元法数学模型和该区金铜矿床找矿模型。
华北北缘东西向右旋逆冲断层带考察
专家组验收项目成果现场
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脉与矿石产状
九三沟铜金矿床矿化脉
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吴珍汉研究员,项目成员包括胡道功研究员、吴中海副研究员、王双绪研究员、彭华研究员、陈群策研究员、苗放教授、王连捷研究员等。相关成果入选2006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对库赛湖断裂、西大滩断裂、温泉盆西边界断裂、安多盆北边界断裂、崩错断裂、谷露盆西边界断裂及当雄—羊八井活动断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断错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测年,揭示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断裂活动期次、运动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萨地块中段沿青藏铁路建立由15个测点组成的GPS观测局域网,完成3期GPS测量,为分析青藏铁路沿线现今地壳运动和断层速率积累了高精度实测资料。完成西大滩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应力钻探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获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地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建立西大滩体应变综合监测站、安多体应变综合监测站、羊八井体应变综合监测站、曲水三分量应力综合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应力应变综合监测系统。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ANSYS软件,计算分析了断裂诱发移动冰丘的形成机理、灾害效应及工程影响;发现83道班移动冰丘与错那湖沙害等灾害隐患,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包括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
安多盆地北部活动断层探槽剖面照片
项目成员沿青藏铁路开展冬季野外观测
吴珍汉研究员参加青藏铁路通车典礼
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环境调查与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完成人员:赵志中、王书兵、乔彦松、王燕、徐刚、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涛、刘宗秀、蒋复初、钱方、彭阳、李永昭、牟传龙、徐建民。成果如下:
(1)通过调查,若尔盖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及山间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风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开垦规模为主,提出对策建议。
(2)川西黄土红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 界限以及贾拉米洛事件,川西黄土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川西黄土兼具风尘和冰川特征,说明物质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冰水沉积物。红土成因分析说明其为风尘成因。
(3)昔格达古湖主要形成于高斯期,青藏高原东缘大湖阶段形成约4-3Ma BP。典型剖面记录了5个旋回,15个阶段,有机碳记录了凉→暖的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2.6Ma BP间古气候环境周期变化规律。
甘孜黄土剖面与磁性地层
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合影
测量黄土地层剖面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陈柏林、张永双、刘建民、董诚、彭华、刘建生、王春宇、吴乃芬等。取得主要进展:
研究表明祁连山北缘断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内断裂、龙首山南缘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东段等断裂属于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发现高台车站断裂、新民堡断裂等是祁连山北缘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中最前缘断裂,形成时代最新、全新世活动性最强。首次获得肃北当今山口现今地应力数据,特别是肃南地震和民乐地震前后的地应力值变化的宝贵资料。通过14个地区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量化,计算了区内128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参数,划分了3个极不稳定—不稳定区、2个次不稳定区。针对西气东输管线穿越极不稳定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车站活动断裂、丰乐活动等地段进行必要的现今地应力监测和位移速率监测”的建议。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质构造略图
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图
西部地区主要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柴达木部分):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类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陈宣华、李会军、王连庆、冯梅、李国歧、武红岭、蒋荣宝、李丽、安美建、田晓娟、王治顺、李中坚、王宝瑜、张梓歆、郭辉、尹成明、彭德华、江波。
主要进展:从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四个方面对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明确了盆地大地构造归属;编制了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石炭纪各门类生物地层对比表,进行了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编制了盆地地质构造系列图件;开展了盆地应力应变测量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对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2008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结果为优秀。
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向斜构造
项目组人员在盆地内进行现场考察
CATLION123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由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4个市级监测站组成,从业人员共计2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3人(高级职称者26人,中级职称者72人,初级职称者45人),其他人员91人(见表)。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从左至右:工会主席王连芳、副站长兼总工程师李天斌、站长兼党总书记张黎、副站长乔元朝、总经济师李玉珍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4年以前设银川、固原、石嘴山3个地质水文监测站,分别挂靠宁夏地质局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第二地质调查队,为宁夏地矿局下属单位。1992年为宁夏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下属二级独立核算单位。1998年在地勘行业战略性机构调整中,由原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地质矿产勘察院合并组建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又称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归属宁夏地矿局管理。2000年5月28日,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宁夏地质调查院)划归宁夏国土资源厅直属管理,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建于1984年,为公益性事业单位。2006年12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八十六次常务会议,贯彻落实《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地质调查院分设,宁夏地质调查院归属宁夏地勘局管理(只挂牌子,人员未作划分),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归属宁夏国土资源厅管理。现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宁夏唯一的一支承担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监测及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队伍。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区地质环境监测网和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调查、监测数据和资料的接收、汇总、分析、处理;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广应用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负责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监测等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全区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的评价和评估工作;负责土地现状、矿山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动态监测、预报工作;开展全国地质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汇交地质报告及找矿成果;完成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交办的与其业务相关的其他工作任务。为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并负责对全区4个地市级监测站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工作。
地市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进行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
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
目前,宁夏在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地热等方面开展监测工作。
宁夏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宁夏地下水监测覆盖面积3090km2,监测区主要在银川地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吴忠市利通区及固原清市水河平原北部地区,均由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构成,监测项目为水位、水温、水质。全区共有各类(观测孔、机井、民井、沟、渠、湖泊、泉等)地下水位监测点288个,水质监测点155个,其中,国家级水位监测点5个、水质监测点3个,全部分布在银川地区,其他均为省级监测点。地下水位、水温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测钟、万用表、普通温度计。监测频率市区每5天监测1次,近郊区每10天监测1次,外围每月观测1次;地下水水质监测每年枯水期(3~4月份)取水样测试1次,国家级水质监测孔每年丰、枯期取样各1次。目前,在银川地区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已安装20台自动化水位监测仪。
地质灾害监测网点主要分布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由群测群防点构成,是在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截至目前,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阳县、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吴忠市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青铜峡市、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灵武市、盐池县16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共布设地质灾害监测点370个,并建立了县、乡、村3级防灾责任制,为今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主要包括:各种大、小车辆5部;专门用于监测的摩托车5辆;钻机DPPP100型车2台;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0台;手持GPS18套、实验室1个。
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较为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测试数据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测试结果科学可靠。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建设
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3年,宁夏国土资源厅与宁夏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此项业务,具体工作由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宁夏气象台承担。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配置了台式计算机3台、电脑笔记本2台、传真电话机1部。同时与气象台联合开发了“宁夏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借助Skype集语音及视频为一体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系统,将气象与地质等相关部门有机连接,双方建立了视频会商工作平台,实现两单位预报员在线文字、视频、语音对话、传输文件等多种功能的会商。
(二)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
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信息网自2002年开通,至今一直安全运行,共发布信息1000多条。宁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启动以来,三级以上预报产品,均通过网站发布,扩大了受众面,提高了发布质量。除此以外,网站还为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
目前,宁夏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已建立了1991~2008年17年的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监测管理信息库;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已建立了石嘴山市、彭阳县、海原县、西吉县、固原县原州区、平罗县、同心县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而泾源县、隆德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卫市城区、中宁县、灵武市、盐池县8县正在修改和完善之中;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也在修改和完善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3年8月,宁夏国土资源厅和宁夏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宁夏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3年以来,通过宁夏卫星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49次,其中成功预报7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2008年,通过“银川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的开展,已初步安装地下水自动监测仪20台,实现了宁夏自动化监测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效率和监测水平,为协助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职责提供了决策依据。
六、法制建设
1.1996年,自治区政府颁布《宁夏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2.2004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宁夏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
3.2005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并组织实施了《宁夏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
4.2008年,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宁夏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印发了《宁夏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项目管理办法》。
美食风中沙鸥
如何发表论文如下:
论文发表,一个是可以直接投稿杂志社,一个是可以通过论文代理机构。
费用方面,杂志社肯定要比代理便宜。因为,杂志社只是收取非常小部分的版面费。而代理方面,收取的比较多。
时间方面,杂志社的编辑一般很少自己采集稿件。毕竟,每个编辑其实都会跟很多代理合作。他们会直接从代理方面得到稿件,并且从中抽取部分好处费。代理手中的稿件比较多,所以杂志社的编辑们一般都非常乐于跟他们合作。
关键是,自己也能从中得到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审稿方面,杂志社不是所有的稿件都给你发。当然,作为代理方,也不可能所有的稿件都能承诺给你发。但是,只要代理方面承诺可以发。那么,就百分之百可以发表了。
毕竟,只要是气候成熟的代理,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编辑有长期合作。这样,就会无形中生成一种关系户的效果。
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多。 也就是说,杂志社便宜是便宜,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审稿麻烦切周期长。而,代理方面,贵也贵不到哪儿去,审稿速度快,时间短。现在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时间方面大多都比较紧迫,而且论文方面也都比较麻烦。
项目:
校外:可以去的地方有大公司的研究机构(如MSRA IBM CRL等),有中科研的各个著名院所等。
校内:一种途径是参与校内著名实验室每年定期的暑期实习,比如电信学员的网安实验室,比如材料学院的微纳中心等,一种途径 是自己联系在科研上比如活跃的老师(此如自己的任课老师,
指导老师:找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很重要,他的作用=好的科研指导+好的科研推荐信+挂高质量论文的机会+给美国教授内推的机会
难。这一权威的刊物审核比较难,通过率比较低,全国基本为百分之36.4,职称和学历都有要求。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华
您好,中国地质大学第16组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小组,由研究生和博士生组成,主要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矿床学、环境地质学、地质勘查、地质工程、地
10.1.1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调查评价科技研究 (1)降雨诱发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近30年来,降雨型滑坡研究是滑坡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其核心是通过研究
煤炭资源在现在社会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业生产都产生着很大的作用。煤炭重要性不断增加, 人们因此增加了对煤炭开采工作的关注。在
一、内容概述 (一)主要成果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使地质灾害评价从易发性、危险性的评价延伸到风险评价,并结合国内实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