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5

A广州淘上居
首页 > 论文发表 > 侯读杰发表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满天星RF

已采纳

国家以及书法家列举:张家振、胡隆基、马子明、孙斌、张振海

一、张家振

1、简介:

张家振,国家一级书法家, 1949年6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十岁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已有50余年。现为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家、中国书法研究院会员、广东金融学院特聘教授,曾两次赴海外办展。

2、作品介绍:

张家振,1949年6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十岁开始练习书法,至今已有50余年。现为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家、中国书法研究院会员、广东金融学院特聘教授,曾两次赴海外办展。

1986年开始,张家振的书法获奖几十次之多,如:

1990年作品在“安徽西湖颍州碑林海内外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碑刻作品被收藏;

1993年作品入选参展首届中国书画博览会;

2000年作品在首届“敦煌国际书画大展”中被敦煌美术馆收藏;

2007年10月作品在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道教书画艺术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作品在全国道教圣地展示;

2010年6月作品在中国书画名家上海世博国际交流展荣获金奖;

2010年7月作品在东方之冠全国书画美术作品展荣获金奖并被组委会收藏等等;

张家振的家人也非常重视教育,想方设法把他送进当时仙桃市唯一一所高中就读,毕业后,张家振当过知青、也教过书,当过校长、25岁时,父亲去世,或许是曲折的经历,造就张家振的书法气势非凡,字字苍劲有力。

如何会对书法的痴迷,张家振认为,主要是小时候受到祖父的影响,祖父是一名医生,但是非常喜欢书法、绘画。在祖父的影响和熏陶下,幼年的张家振开始练习书法,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二、胡隆基

1、简介:

胡隆基,字治邦,号墨人居士,教授、中国著名一级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法研究会研究员。

196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出身书香门第,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作品和书籍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本人也被收入《世界名人大辞典》(中国部)和《名家辞海》。现任中华书法进修学院顾问、河南墨人书画院院长、教授。

2、作品介绍:

书法作品在“玉兔迎春 第二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中荣获“辛卯书法一等奖”,并获得“中国玉兔奖 书法类最佳创作奖”提名。书法作品获得“名家 名作”中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邀请赛金奖。

2001年中国书画名人名家金奖大赛中获金奖并荣获授予“画圣”、“书圣”艺术家称号;2001年中国书画艺术华表奖大赛一等奖,入编《百年中国书画名人录》。

三、马子明

1、简介:

马子明,男,1958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大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咨询中心主任;现任大同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青年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同大学书法专业兼职教授;国家一级书法家。

曾获1997年山西省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2000年新世纪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金奖、全国首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书法展二等奖、未名骏马闯艺坛全国书画大赛骏马金质奖等多项大奖;

书法作品分别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环球诗书画学会、香港硬笔书法协会、比利时华夏书画研究院、菲律宾、台湾等世界书画家协会收藏。

2、作品介绍:

他的作品在整体风貌上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将雄浑和灵动融为一体,劲隽求挺而不失之野,率直求秀又不失之媚。在熔铸古人取其精华之同时又不失地把握现代书风之脉搏。

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在参加各级各类大赛中,被分别刊入《魏都云冈中国书画大展赛精品集》、 《首届魏碑书法集》、 《’98中国广州国际文化艺术博览.大典》等多部书刊杂志,在新世纪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刊入《精品集》。

他撰写的书法论文分别发表于《书法导报》、 《中国书画报》并散见于我省、市各类报刊杂志。其书法作品分别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环球诗书画学会、香港硬笔书法协会、比利时华夏书画研究院、菲律宾世界书画家协会收藏。

四、孙斌

1、简介:

孙斌 1942年出生,男,字布衣,号轶仙居士,大学文化,天津市蓟县人。国家一级书法家、学者、中国和国际书画界名人,1997年被载入《国际名人录》、《世纪艺术家传略》、《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

2、作品介绍:

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展赛,多次获国际、国内金、银,铜等大奖,获“98世纪和平金奖”、“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98中国书画百杰”称号、“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和“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作品收录在《世界书画家铭录》、《当代书画大词典》等三十余部词书。作品在加拿大、美国、韩国、香港、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收藏。

现任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协会华北理事会理事(研究员)、艺术家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协会理事(研究员)年中外书画家联谊会名誉会长、吉林省文融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天津民族书画院理事、香港东方书画部理事、江苏老区书画协会理事、广西南疆书画理事、豫南画院名誉副院长、蓟县书画协会副主席。

五、张振海

1、简介:

张振海,生于1940年,笔名关中墨客,翰墨山庄主,祖籍陕西省西安市人。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老年书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一级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龙池书画院副院长。

2、作品介绍:

张老师出自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在先严指导下从遍临颜、柳、赵贴起步,后重点研习赵宋瘦金、二王和米芾,颇得要领、技艺精湛。

中年后偏钟于北魏诸贴之磅礴气势,逐选张黑女墓志入手,专心攻研力求惯通,达以融汇,1998年结业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专业高级班。

经多年探索,正、草、隶、篆皆得心应手,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神韵,尤其是以魏、受金二法见长,骨峻资端,墨婉锋张、疏密有致,布局严谨。

他的作品婉约处自然妖媚,着力处犹藏千台杜教部、中国文联组联部、香港沙龙艺术馆和各方人士收藏,远达日本、台湾及东南亚。

其传略已编入世界名录等十多部典集。曾先后三十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展,分别荣获金、银、铜及精品、优秀奖。

124 评论

fengzhenpeng

常国贞王永诗林红梅帅萍毕彩芹彭传圣

摘要通过沉积相、成岩相、岩石相结合对罗家地区砂、砾岩体进行储集层特征的地质描述,运用多井约束反演资料实现了储集体定量描述,点体结合,更好地建立了砂、砾岩体储集层模型。罗家砂、砾岩体中蕴藏丰富的稠油资源,而且稠稀油都有分布。针对罗家缓坡带砂、砾岩体稠油,本文以成藏演化为线索分析其成因,指出两类烃源岩、两次成藏期,是该区不同区块之间、同一区块不同构造部位原油性质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砂、砾岩体多井约束反演储集层模型原油性质稠油成因

一、引言

图1罗家地区构造位置图

罗家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西南部,陈家庄凸起北部罗家鼻状构造带上(图1),西与四扣-邵家洼陷相连,北以斜坡过渡至渤南洼陷,东与垦西地垒及三合村洼陷相接。该区沙河街组发育规模巨大,砂、砾岩体为沾化凹陷乃至济阳坳陷所罕见,砂、砾岩体中蕴藏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由于储集层非均质强且以稠油为主,尽管绝大部分井见油气显示但试油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探明地下稠油资源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笔者对该区展开了专题研究,

本文为研究专题的部分成果。

二、砂、砾岩体划分对比及空间展布

罗家砂、砾岩体发育于沙四段及沙三段下部,厚度100~300m,为一套砾石成分复杂、分选磨圆差、砾石大小不一、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极低的砂、砾岩体。沙四段下亚段为暗红色泥岩夹灰色砂砾岩,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碎屑沉积物;沙四段上亚段转为盐湖沉积,由湖盆中心至边部依次发育膏岩、灰岩和砂砾岩;沙三段是湖盆发育鼎盛时期,砂、砾岩体沿湖岸分布;沙三段末期湖盆抬升,顶部地层遭受剥蚀。

砂、砾岩体地层划分对比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地层模型,研究砂、砾岩体空间展布。同一地质体并非等时体,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它的等时关系依赖于地震资料。实践中岩-电性及沉积旋回性分析是地层划分的基础,地震资料应用是地层对比的关键,多井约束反演资料解释应用是对地层划分、对比可靠性的验证。

罗家砂、砾岩体厚度大,其内部缺乏稳定的泥岩隔层。扇体走向经合成记录标定的连井地震剖面显示:潜山顶面(TR)、沙一段底面(T2)两个沉积间断面是砂、砾岩体顶底界面。T2反射层之下南部砂砾岩向北相变为沙三段下亚段油泥岩、泥岩;北部砂砾岩位于T6反射层之下,并向南超覆尖灭于潜山之上,由此确定其地质层位为沙三下段、沙四段。旋回性是沉积岩的普遍特性,利用取心井段长、砂砾岩地层厚的代表井将沙四段划分五个砂组,沙三段下亚段分为两个砂组。这种划分对比方案与测井约束反演地质界面吻合较好。通过地质—地震有机结合,实现了大套砂、砾岩体地层的划分对比,明确了罗家砂、砾岩体为超覆退积型分布的地层模型。

图2罗家地区砂、砾岩扇体分布图

受古地貌、同沉积构造、气候条件及补给水道的影响,罗家砂、砾岩体以鼻状构造轴部为界分为东、西两支扇体,纵向上具有继承性。沙四段、沙三段各自为沉积单元,二者端部与根部叠置,平面上具有不均衡性:东部扇体规模大、岩性粗,主要为砾岩体,西部扇体规模小、粒度细,为砂、砾岩体(图2)。

三、储集层特征地质描述

罗家砂、砾岩体规模大,厚度大,岩石结构复杂,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成岩演化是影响储集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1.岩石相

罗家砂、砾岩属于复成分砂砾岩,以含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砾状砂岩为主,岩屑主要为碳酸盐岩、中酸性喷出岩。结构成熟度较低,常表现为杂基支撑,颗粒大小悬殊、分选差、磨圆差等特点。砾石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岩的碎屑填隙物主要为泥级细杂基和砂级、粉砂级粗杂基,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砂岩为长石岩屑石英砂岩、长石质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按岩石结构、构造及颗粒间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砂砾岩相和砂岩相。砂砾岩相是主要的岩石相类型。

砂砾岩相包括颗粒支撑砂砾岩、杂基支撑砂砾岩和混合支撑砂砾岩。颗粒支撑砂砾岩分为同级和多级颗粒支撑砂砾岩两种类型,前者砾石大小相等,颗粒呈点、线接触,充填物少或被砂质充填,物性好,含油性最佳;后者砾石大小不等,填隙物以粗砂为主,物性和含油性稍差。杂基支撑砂砾岩,砾石呈漂浮状,充填物为粗杂基、细杂基,泥质发育,物性较差。

砂岩相纵向上位于一个沉积旋回的上部或顶部,平面上位于扇体的扇中前缘或扇端,常见平行层理、块状层理。

2.沉积相

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冲积扇( )和水下冲积扇( )。

(1)冲积扇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山口处,主要为暂时性的洪水水流形成的山麓堆积物,可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

扇根亚相位于冲积扇根部,发育有单一的或2~3个直而深的主河道,其沉积物主要为河道充填沉积,一般无层理特征,呈块状构造。滞留物和冲刷面很多,反映了多次沉积侵蚀作用。其沉积序列为向上变粗的进积型反旋回沉积序列和向上变细的退积型正旋回沉积序列。测井曲线表现为块状高阻和自然电位波状起伏。

扇中亚相位于冲积扇的中部,沉积物主要为砂岩、砾状砂岩、砾岩。主要由辫状河道和辫状河道间两种微相组成。辫状河道微相沉积物具叠瓦状构造、不明显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刷-充填构造,与下伏层呈冲刷接触。其测井曲线特征为齿化或弱齿化箱形、钟形。

扇端亚相沉积物通常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岩和泥岩组成。西部扇体细粒沉积物较发育,分选较好。

(2)水下冲积扇

水下冲积扇可分为扇根、扇中及扇端亚相,指暂时性洪水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直泻入湖,并在湖盆边缘形成的水下扇形体。

扇根亚相沉积物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砾状砂岩夹少量灰色或灰绿色泥岩组成,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河道和主河道间微相。主河道微相由高密度洪水冲蚀而成,是该亚相中最具特色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砾岩、砂质砾岩和砾质砂岩构成,砾石大小不等、分布杂乱,砾岩多为粗杂基支撑的砾岩。测井曲线表现为正旋回特征,单个旋回为齿化或弱齿化的钟形或箱形,曲线组合形态为多个钟形或箱形的垂向叠加。主河道间微相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浅灰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该沉积在垂向和平面展布上夹于水下冲积扇扇根主河道之间,粒度分布主要由悬浮总体及少量跳跃总体构成,反映了快速搬运和快速沉积的特点。测井曲线表现为较薄层的低幅平直或微齿化。

扇中亚相是水下冲积扇的主体部分,为一套互层的砾状砂岩、砂岩和泥岩,可划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扇中前缘微相。辫状水道微相主要由三种岩石相类型组成:混杂组构砂砾岩、具正递变层理的砂砾岩或含砾砂岩、块状层理及平行层理的砂砾岩。上述三种岩石相类型组成两种垂向序列:一种是自下而上由块状杂砾岩、递变层理砂砾岩、块状层理砂砾岩组成,该序列反映了物源供给减弱,流体性质由重力流逐渐向牵引流转变,水体不断加深的沉积条件;另一种是从下到上由递变层理砂砾岩、块状层理砂砾岩或平行层理砂砾岩组成,测井曲线一般表现为正旋回特征,弱齿化箱形或钟形。辫状水道间微相位于水下冲积扇扇中辫状水道之间,后期辫状河道发育时对其冲刷侵蚀,厚度非常薄。扇中前缘微相位于扇中辫状河道前缘,系水流流出辫状水道后所携带的物质在出口沉积而成。在相序上与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沉积的砂砾岩密切共生,构成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

扇端亚相位于水下冲积扇的最前缘并与湖泊沉积相过渡,沉积物为砂岩、细砂岩、泥岩。泥岩具水平层理构造,垂向上与浅湖相碳酸岩或泥岩相叠交。

水下冲积扇沉积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厚度由厚变薄,形成一个自扇根到扇端的巨大正韵律层序,反映了向岸方向退积,并逐渐趋于废弃的过程。

3.成岩相

成岩相是成岩环境与成岩产物的综合,能反映储集层岩石目前面貌。在成岩作用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将砂、砾岩体储集层划分出以下五种主要的成岩相。

(1)杂基支撑压实成岩相及强压实压溶成岩相

杂基支撑压实成岩相主要形成于细杂基支撑及混合支撑的砾岩、杂砂岩中,杂基含量高,胶结物含量低,由于碳酸盐杂基的存在,容易遭受溶解,形成低渗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扇根及扇端亚相。强压实压溶成岩相常形成于以石英为主的砂砾岩储集层中,杂基含量较低,石英次生加大发育,属于致密储集层。

(2)碳酸盐胶结成岩相

早期胶结而晚期未发生明显溶蚀作用或早期沉淀晚期重结晶储集层类型。分布在水下冲积扇扇端亚相,少量分布于扇中亚相的辫状水道间微相。

(3)不稳定组分溶解溶蚀成岩相

该类成岩相次生孔隙含量高,杂基或颗粒支撑,粒间、粒内溶蚀孔隙发育,主要成因包括大气淡水淋滤及埋藏溶蚀。主要分布于冲积扇扇根的主河道微相、水下冲积扇扇根的主沟道微相及扇中的辫状水道微相。

(4)沥青充填成岩相

沥青充填是砂砾岩储集层的一大特色,其对应的成岩相是普遍发育的一种成岩相类型。沥青充填于砂砾岩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中斯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形成低孔低渗储集层。该类成岩相主要分布于冲积扇扇根的主河道微相、水下冲积扇扇根亚相及扇中亚相辫状水道,受构造活动控制,多发育于构造高部位。

(5)混合成岩相

常发育于构造高部位,主要受油气运移、砂砾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油气来源的影响,导致储集层中各种成岩现象并存。

四、储集层特征地球物理解释

经频谱分析,该区三维地震资料主频为21Hz。测井资料分析,沙四、沙三段的砂、砾岩体速度为3200~5000m/s,平均为4100m/s,若以A/4作为时间可分辨的厚度极限,纵向分辨率为25m;通常以A/8作为能量可分辨薄层的厚度极限,纵向分辨率仅为12m,不能满足储集层描述及预测砂体的需要。

多井约束波阻反演是以测井资料为依据,地震资料为控制,通过井旁地震道与测井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最佳波阻匹配关系,从井点出发逐步外推的一项技术。为了精确区分储集层、致密砂砾岩层等非储集层,解决波阻抗数据体中地层岩性及储集层的多解性问题,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波阻抗反演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自然γ、自然电位等测井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

储集层解释模型是一种能将反演数据体中非储集层信息剔除的模型。孔隙度是最能反映储集层信息的一项参数,但由于孔隙度反演数据是通过砂砾岩孔隙度与声波回归关系由声波时差转换得来,而该区的泥岩与砂砾岩的声波时差分布无界限可划,泥岩与砂砾岩所计算出的孔隙度无法在数据体中用来区分储集层与非储集层,这同时也否定了直接运用速度数据体和波阻抗数据体来剔除非储集层的可能性。然而,砂、砾岩体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关系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只要确定砂砾岩储集层与致密砂砾岩层孔隙度的界线值,就可将致密砂砾岩剔除。因此,可以通过先剔除泥、灰岩再剔除致密砂砾岩的方法来剔除非储集层。

罗家砂、砾岩体泥质含量较高,自然电位响应无法区分各类岩性。自然γ测井弥补了这一不足,泥质含量的高低能在自然γ值上产生响应,可以用自然γ测井剔除泥、灰岩。统计结果表明,泥岩的自然γ分布为35~60API,砂砾岩的自然γ分布为25~50API。确定二者之间界线的原理是最小误差原理,即该界线使各自进入对方区域的丰度近似且达到总误差最小。通过丰度曲线的交会得出该界线为42API,可信度达70%以上。统计还表明,砂砾岩的自然γ值多大于25API,灰岩的自然γ值多小于25API。自然γ区分泥岩、灰岩与砂砾岩是可行的,最终确定砂砾岩的自然γ门坎值为25~42API。

砂、砾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为5%~16%,非储集层的孔隙度为0~6%,同样应用最小误差原理确定储集层与非储集层的界线为5%,可信度达95%。

在用自然γ数据体剔除泥、灰岩所得的砂、砾岩体展布信息数据体的基础上,将该信息移植到孔隙度数据体,再用储集层与非储集层孔隙度分界值剔除不能作为储集层的致密砂砾岩,留下的数据体反映了砂、砾岩储集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孔隙度数据体本身又能反映物性分布特征,从而达到了定量评价储集层的目的(图3)。

图3砂、砾岩体储集层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流程图

五、储集层地质模型

储集层地质描述是基于对岩心及测试资料的描述技术,而储集层特征地球物理解释则是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描述方法,点体结合,全面地反映了储集层空间变化规律,从而更客观地建立了储集层模型,为精细油藏描述提供坚实的基础。

1.储集层结构特征

储集层建模的主要目的是将储集层结构和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变化表示出来。储集层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顺辫状水道方向,砂体具较好的连续性,砂体规模受同沉积断层的影响,断层下降盘砂体厚度较大,不同期次的砂、砾岩体呈超覆退积沉积序列;②横切辫状水道方向,主要为透镜状砾岩体与薄层砂岩体、薄层泥岩夹层和致密砂砾岩的复杂组合;③砂体宽厚比值较大,一般7~12;④砂体之间泥岩夹层主要分布于扇缘,砂砾岩主体连通性应与砂砾岩致密隔层的分布有关。

2.储集层孔隙度分布特征

储集层孔隙度分布三维模型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顺辫状水道方向,总体上扇中主水道储集层物性较好,砂体连通性较好,砂体之间有物性较差的薄层致密或扁长透镜状泥岩层分布;扇根和扇缘物性较差,主要表现为透镜状,物性较好的分布于物性较差的致密层或泥岩中。

第二,横切辫状水道方向,砂砾岩物性表现为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砂体连通性较差。辫状水道部位,物性较好,致密砂砾岩隔层厚度和分布密度较小;辫状水道间为透镜状物性较好砂砾岩零散分布于物性较差的厚层泥岩或致密层中。

第三,平面上,砂、砾岩体也表现为较强的储集层非均质性。物性较好的储集层主要分布在扇中辫状主水道,扇根及扇缘也有零星分布;物性较差的储集层多分布在辫状水道间及扇缘[1]。

六、原油性质及其高硫来源分析

罗家砂、砾岩体中原油物性变化大,除个别区块为稀油外,大部分为稠油分布区。原油密度0.8796~1.0806g/cm3,粘度15.4~3224mPa.s,含硫量1.15%~9.8%,凝固点-4~60℃。稠油具有“四高”和“三高三低”特征,即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和高含硫,高胶质、高沥青质、高非烃、低烷烃、低芳烃、低含蜡。按原油密度和粘度两项指标,参照国际上采用的重质稠油划分标准,将原油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正常原油(工类)、重质油(Ⅱ类)、特重油(Ⅲ类)和沥青(Ⅳ类)(表1)。

表1罗家原油类型分类表

随着罗家砂、砾岩体原油相对密度的增加,动力粘度量指数增加,含硫量呈线性增加,而含蜡量线性递减。相对密度和粘度主要取决于原油的族组分,即胶质与沥青质的含量,其中粘度主要受非轻(胶质)含量的影响,两者成正比关系,而重质油的相对密度主要受沥青质含量的影响,二者也成正比关系。而胶质与沥青质的丰度又与硫的含量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胶质和沥青质是富含氮、硫和氧原子的高分子量的多环分子。

石油中硫含量不仅是评价石油性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研究石油生成和转化的重要参数,因此分析原油中硫的来源及成因是分析稠稀油形成机理的关键。原油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生油母质的性质、演化程度及次生变化等因素。高硫含量是该区稠油的一大特色,而含硫量与原油密度、粘度(对数)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硫不是活的生物体的主要组分,因此原油中的高硫成分必然是后期从其他方面获得的。该区稠油中部分硫来自沉积物原始有机质中的氨基酸,但大部分原始硫来自沉积有机质和水溶硫化物(S2-)。

在强还原缺氧的情况下,厌氧细菌的作用使硫从硫酸盐中析出,由于贫粘土的石灰质淤泥含铁和其他金属少,不能消耗所有的硫根,这些硫先进入沉积物中与残留的有机质结合,导致成环作用和芳构化作用,形成富硫的Ⅱ型干酪根,其饱和化合物除由大量的环烷烃和中等链长的脂肪链所组成外,还存在大量的硫。当有机质进入生油门限时,首先以苯并噻吩衍生物而析出,而后又以硫化氢的形式释出,因此硫含量高通常与表明缺氧条件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存在相关性(如高C35升藿烷指数或低的姥鲛烷/植烷比值等)。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也能导致硫的富集,因为细菌优先消耗饱和烃,而对苯并噻吩衍生物和高分子量杂原子化合物很难发生降解作用,从而导致原油中的含硫量相对增加;微生物活动导致硫化氢和元素硫形成,它们可以和蚀变的原油再反应而生成多硫化物。

七、原油稠化机理分析[2~3]

1.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烃母质

渤南洼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有明显差异。沙四段烃源岩为咸水强还原环境,广泛分布,膏岩分布区位于湖盆中心,周边环绕灰岩相带。这种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富硫干酪根的生成。研究表明,相互交联的硫原子桥在碳-碳键开始裂开之前就已经破裂,富硫的干酪根在热力低级阶段就能生成石油。由于弱碳-硫键的破裂,硫从干酪根中分离出来,形成高硫的低熟油。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的水介质条件、生物标志物、有机质丰度、类型等与沙四段差异较大,生成低硫干酪根,大部分热降解为正常成熟原油。

经原油的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发现,沙四段下亚段原油碳同位素曲线形态相似,可对比性良好,说明来自同一油源;而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原油碳同位素曲线不完全相似,反映了混源特征。Ts/Tm为成熟度参数,该比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沙四段下亚段原油 Ts/Tm值(0~0.11)明显低于沙四段上亚段(0.10~0.48)和沙三段下亚段(0.11~0.51)。γ-蜡烷是由五个六元环组成的环状化合物,沙四段下亚段原油γ-蜡烷/C30藿烷为0.56~0.92,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分别为0.12~0.31和0.32~0.49。以上分析证实沙四段下亚段原油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而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原油来自于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

2.运聚过程及稠变作用

罗家砂、砾岩体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油气运聚过程,第一次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第二次在馆陶组沉积末期至今。

东营组沉积末期,沙四段烃源岩进入排烃阶段,油气穿过灰岩地层进入砂、砾岩体中,除一部分被圈闭捕获外,其余继续向上倾高部位运移,由于基岩不整合面与地表连通,地表蒸发氧化作用使原油稠化。大气降水入渗也使原油遭受了普遍强烈的次生改造,罗9井2340.9m原油烷烃色谱证实发生了生物降解,分析认为是古降解作用。

馆陶组沉积末期油气运聚方式与第一次类似,所不同的是沙三段烃源岩进入大量排烃阶段,油气沿基岩不整合面进入上覆的馆陶组聚集。由北向南渤南、罗家、陈家庄三个油田原油含硫量为低—高—较低的变化趋势,即油性为稀—稠—较稀的分布特点,是本期油气运移的加硫稠化和差异运聚的必然结果。

胶结物有机包裹体中气-液烃与沥青共存、成群分布,证实砂、砾岩体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油气充注过程。原油含硫量分布呈“双峰”特点,虽然两次油气运聚过程都发生了加硫稠化作用和轻烃散失滞留稠化作用,但前峰低硫原油为第二次成藏期产物,而后峰高硫原油则为第一次成藏期形成的较重稠油。

3.油气成藏后的稠化作用

对单个油藏,成藏后的稠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底边水的水洗氧化和重力分异作用。以罗801断块油藏为例,罗801位于构造高部位,原油密度为0.9267g/cm3,是Ⅰ类正常原油,低部位的垦5井原油密度为0.9851g/cm3,属Ⅱ类重质稠油,分析认为是底水或边水造成的分异作用。

第二,断层活动造成差异分离作用。断层作用使压力释放,将单相流体系统转化为两相系统,形成气顶,这些气体和轻烃运移到浅层圈闭中,导致其下部砂砾岩中原油更稠。罗东地区罗9-37断阶沙一段为稀油,而与之相邻的南、北断阶沙四段为Ⅱ类重质油,是断层导致的差异分离作用。

八、稠、稀油分布规律

统计罗家砂、砾岩体中所有的油性资料,I类原油占17.5%,Ⅱ类原油占42%,Ⅲ类原油占21.5%,Ⅳ类原油占19%;总体上砂砾体赋存的原油以Ⅱ类原油为主,其密度为0.934~1.000g/cm3,粘度100~10000mPa.s(80℃)。Ⅰ、Ⅱ类原油沙四段下亚段仅占20%,沙四段上亚段占62%,沙三段下亚段达65%。西扇体工、Ⅱ类原油占73%,东扇体则为51.5%。

纵向上,砂、砾岩体中上部含油性好。沙四、沙三段砂、砾岩体上覆沙三段、沙一段泥岩地层厚,分布范围广,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在成岩和成藏演化中,砂、砾岩体由早期作为油气输导系统的一部分,演变为若干套储盖层组合。物性改造过程中,中上部是油气运聚集中段,物性和含油性较好,而下部成岩作用更强,物性逐渐变差。砂、砾岩体中大部分井油气显示井段很长,解释的油层并不多,这是砂砾岩稠油油藏的特点。其原因是,早期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后期物性变差为干层,仍可残留油斑显示;二是早期作为运移通道,后期物性变好,仍为油气运移通道或构造部位低或原生油藏遭到破坏,残余油斑显示物性好,试油出水。斜坡带上一些区块属于这种类型。

平面上,西部扇体油性比东部扇体好。局部构造高的部位油层总厚度较大,向低部位过渡为水层或干层,储集单元的展布和构造高低决定油水层分布。不同区块之间油性变化较大,但同一区块构造部位越高油性越好。

受两种烃源岩、两次成藏期等复杂地质条件影响和多种稠变因素的控制,罗家砂、砾岩体原油分布具有东部扇体稠西部扇体稀;层位上,下稠上稀;油气运移方向上,远稠近稀和单个油藏底稠顶稀的特点。

九、结论

应用地质、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罗家砂砾岩地层划分对比,通过岩石相、沉积相、成岩相三个方面研究进行储集层地质描述,划分了两种岩石相、两种沉积相和五种成岩相。在此基础上,运用多井多参数联合反演资料进行砂砾岩储集层定量描述,建立了储集层结构和参数模型。

罗家砂、砾岩体稠油含硫量高,原油性质变化大。受两种烃源岩、两次运移期和成藏后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原油具有东稠西稀、远稠近稀、下稠上稀和底稠顶稀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裘怿楠,薛叔浩等.油气储集层评价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王铁冠,钟宁宁,侯读杰等.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曾凡刚,李赞豪,程克明等.中国重质原油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306 评论

瑷逮云暮

侯读杰,男,1964年11月生,河南唐河县人,博士,教授,博导,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沉积盆地能源地质实验室主任。198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90年江汉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98年在石油大学(北京)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底破格晋升教授。侯读杰同志98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99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99年获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成果奖。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从事油气油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近期主要侧重于油藏地球化学和开发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油气运移、页岩气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67 评论

小兔斯基801110

山东师范大学最厉害的教授

学术十杰

【学术十杰】山东师范大学第三届博士研究生“学术十杰”风采展

徐振国

教育学部201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冠文教授。在校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CSSCI 论文5篇,EI 论文4篇;主持校级课题3项,参与科研项目6项。读博期间荣获5项省部级奖励,4项校级奖励。

侯洁

教育学部2015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茂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CSSCI期刊3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荣获国家奖学金。

孙天蕾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崔永杰教授。读博期间,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独立撰写专著1部,主编1部,参编2部;主持1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4项厅级社科项目、1项名校工程项目、1项研究基地项目、1项科研团队项目,参加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孙连五

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宗刚教授。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华文文学》《传记文学》《中华读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10篇,其中CSSCI期刊1篇,主持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项,荣获2017年国家奖学金。

李崇辉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7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满宝元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其中一区2篇,二区2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7。另外参与发表SCI期刊论文22篇。主持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2016年校优秀研究生。

张艳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春阳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包括3篇Analytical Chemistry (IF: 6.320)和1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F: 6.319),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孙宇慧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唐波教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单独一作和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2篇,含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影响因子为12.124);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影响因子均大于8.0;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入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培育计划” ,荣获国家奖学金。

李婷

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安利国教授。在校期间,已发表篇SCI期刊学术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等。

赵传松

地理与环境学院2015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任建兰教授。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学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

田雨

心理学院2016级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高峰强教授。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S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在SSCI二区发表论文3篇。入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荣获2017年国家奖学金。

22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东营侯宇发表的论文

    今年1月份就会寄出邀请函了。。。。会在过年前进行复赛。。。。

    五月的史努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侯艳发表的论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

    ai我家小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李杰发表的论文

    1、《关于我国保险投资问题的思考》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1998,32、《对我国保险市场风险因素的分析》内蒙古金融研究 1999,13、《内蒙古保险业的现状及发

    小肚巨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侯飞发表的论文

    资料很多,我就找个1给你看。。。请仔细看,老君论文,只要我回答了,就铁定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网上随便搜的我就不给你了,你自己能找,我给的是文后参考文献。由于文献

    吃货爱漫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侯振挺发表的论文

    侯振挺(Hou Zhenting)1936年3月生于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纸房村,数学家。1960年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数力系应用数学专业大学毕业。毕业后

    maggiemous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