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鱼vegfish
学术论文,俗称“文章”,英文称为“Paper”,哈佛大学的George M.Whitesides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题为“Writing a paper”的文章给他研究组的学生参考,其开篇即高度概括了什么是文章以及文章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A paper is an organized description of hypotheses,data and conclusions,intended to instruct the reader.Papers are a central part of research.If your research does not generate papers,it might just as well not have been done.”也就是说文章是你在科研工作中提出的设想、获得的数据和结论的有组织的描述,面向的对象是读者。文章是工作的总结,发表文章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没有发表成文章的研究工作可以认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要发表文章尤其是高水平的文章,必须要有好的研究工作,在已有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亲爱的苦恼博士,在你为发不出文章而苦恼时,请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1)你是否从你的导师那里获得了充分的指导;2)你是否从你的师兄师姐以及其他同学同事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3)你是否对科研有明确的目标和兴趣,以及是否为之而努力奋斗。
mrs探险家
毕啸天何许人也?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毕啸天,男,1993年出生,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是不是一看就很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能进入清华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况且专业还是如此亮眼。但是毕啸天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是如何变成一个段子手的?这要从一篇爆文谈起,在2017年春节期间,曾有一篇名为《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竟然这么大》的文章火爆网络,别开生面的观察思路,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幽默风趣的同时,又极具说服力,受到了无数网友的青睐。这篇风格迥异的网文,出自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之手,他就是毕啸天。一炮而红,也是毕啸天段子手生涯的完美开端。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不去研究他的化学知识,倒是研究起红包来了,这倒是让人很是好奇。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接下来毕啸天的行为和研究的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用热力学原理得出秋衣外穿更保暖的结论;他研究便便压水花;研究如何喝珍珠奶茶,研究薯片落地还能不能吃……
这些话题如此接地气,毕啸天用通俗的语言,科研的精神给人们进行阐述和研究,吸引了很多的粉丝关注和点赞,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科普,毕啸天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科学段子手”。
早在读大二的时候,作为班长的毕啸天就开通了班级的公众号,这也算是他自媒体的处女秀了,在公众号上发表了很多轻松搞笑的文章,大四的时候,还登上了央视媒体。几年过去,毕导的自媒体创业一帆风顺,收获粉丝无数,文章内容广告报价也高达四十万。
至于说论文,毕啸天好像的确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影响力的论文,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有关部门已经下达通知,要求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了,除了论文,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
高质量的论文并不能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甚至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的唯一标准。看似“无用”的科学研究,向人们所传达的是他严谨的科研精神与幽默独特的生活态度。
闪耀的尾戒
人各有志吧。毕竟学者并不是为了发表所谓高质量论文才做学术的,而且我觉得毕导这种能用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科学理论,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还增加了大家的求知欲。做论文的人很多,但向大众科普高等知识的人却很少。
毕导的本科、硕士、博士都于清华毕业,个人觉得有这样履历的人也是应该有能力去发表高质量论文的。
我是通过毕导的一个视频关注他的,讨论的关于乌鸦喝水寓言的真实性。时长很短,只有不到八分钟。但是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操作性的实验,还有简明易懂的模型,而幽默的语言无疑是毕导最出彩的地方。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毕导的大部分视频,也是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毕导科学的分析,对生活中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抢红包先抢和后抢的区别)。疫情期间,还有一期视频,使用数学建模的知识讲解病毒传染的过程,观看量目前达到了194万,有2万弹幕的讨论量。毕导科学地介绍“病毒传染”的过程,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宅在家里就能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毕导B站粉丝数量已达262万,在青年人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前几个月,毕导参与录制了一期青年大学习,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需要团支书催,就自觉观看了,可见其在大学生群体的受欢迎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的科普视频,获得大众关注,是会比发表一篇高质量论文更有成就感的事吧!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没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清华博士,认为只有发表高质量论文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但是我认为在寓教于乐中向大众向青少年科普知识也是令人尊重的学者!
后知后觉付
Ssci难发表的原因如下:
1、论文缺少新意:ssci期刊对论文创新性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内容只是一味地重复已发表的文献,毫无新意。
2、内容水平欠佳:作为国际权威期刊的ssi期刊,对所刊登的论文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质量平平是很难引起杂志社兴趣的,更不要说见刊了。
3、实验存在缺陷:实验设计有问题或是实验数据量太小,亦或是实验条件设置有问题等,无法精准对所要验证的数据进行充分印证。
4、语言问题多:英文并非我国母语,所以翻译后的论文难免会存在一些语法、语病、拼写等错误。这些错误如果充满论文全文,会影响论文质量,同时也会降低论文的可读性。
5、查重率高:ssci期刊对论文的查重率要求比较高,大家在ssci期刊|投稿前应提前了解投稿期刊查重率要求,不要拿普通期刊的查重率要求作为衡量在ssci论文查重标准。否则,也会导致ssci论文发表不出去。
6、句子逻辑混乱:国内与国外在语言表达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翻译后的论文也会出现句子逻辑混乱,或是上下文不连续的情况。
小壮壮长大
人各有志罢了 能做到博士 科研实力不会太差(只要能正常毕业)所以不是不能发 只是不想发罢了 他的兴趣不在这方面 但我说句实在话 我感觉他因为这个而休学 实际上有点本末倒置了 说实在的 一个科普尤其是这样看似脑洞大开 但是实际上并没多高深的技术含量的科普 让一个博士人才去浪费时间 实属遗憾 先不谈知识水平的问题 实际上大学有正规的科普类专业 这些人去搞这些不好吗?为啥要让博士休学去拍段子?
清华之所以会出台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本科期间是没有太多精力去发表论文的。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现在高校为论文弄只看论文,并以论文作为学位提升的标准,是不合理
没有关系,你没有,不一定别人就有,可以选择一些别的来说,比如自己以前在学校的表现,自己的优点,还有对学校的了解,对于考上研究生的渴望之类的。
1.1 与期刊主题不符合 投稿前,先看期刊接收论文的范围、类型。 比如有些杂志社已经明确注明不接受 Case report,你把Case report投到人家杂
影响发表论文的原因很多,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作者对这个论题不够深入去了解,才会导致这个原因
主要是因为有明确规定硕士生需要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且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的一定要求、还要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