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2

爱米利的米粒
首页 > 论文发表 > 课程教材教法发表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哆哆的卷妈妈

已采纳

已发表文章190余篇,其中在CSSCI杂志发表的文章(只记原发作品)如下:1.《西周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2.《当今日本学校近现代史教育状况评介》,《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4期。3.《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成就动机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4.《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5期。5.《【礼记·学记】教育论的现代意义》,日本《三重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纪要》第46卷,1995年3月版。7.《日本历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1995年第7期。8.《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9.《中日历史教育学研究之我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0.《试论日本社会科(历史)教育学的理论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中学历史教育评价的体系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12.《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测定概念、种类和途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3.《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科概念与特性》,《北京教育》,1998年第11期。14.《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北京教育》,1998年第12期。15.《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形态与教材》,《北京教育》,1999年第1期。16.《日本小学社会科的学习指导与方法》,《北京教育》,1999年第2期。17.《日本中学社会科教育目标的设计理念与内容》,《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18.《日本小学社会科的教育目的》(译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19.《美国学校社会科教育的诞生与发展(1916~198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20.《论与新世纪相适应的社会课建设》,《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第7期。21.《日本初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10期。22.《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7期。25.《试析社会综合课的课程理念与内容设计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6.《关于综合文科中宗教问题的处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27.《小学社会课程的基础和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28.《试论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知识整合原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增刊。29.《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0.《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4期。31.《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2003年5期。32.《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0期。33.《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34.《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35.《论我国社会课程的终结与再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6.《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本质是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课程理论与实验》,2004年第2期。37.《中国大陆社会科课程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名古屋大学研究纪要》,2004年10月号。38.《特色鲜明的加拿大家政课程》,《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39.《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技能的策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40.《现代教学理论在社会科课程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41.《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42.《历史教学的基本课题与方法》,《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43.《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44.《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45.《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指南》,《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2期。46.《中国大陆社会科蕴含的现代意义》,日本早稻田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2006年版。47.《历史与社会的内容精选与整合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48.《研究教学细节不等于讲究教学技巧》,《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49.《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50.《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理解历史能力》,《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51.《历史教学目标刍议: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52.《课堂讨论与交流技能》,《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5期。53.《谈谈学材是个什么样子》,《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54.《怎样帮助儿童了解历史》,《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55.《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历史教学》,2008年第4期。56.《怎样铺陈史实》,《历史教学》,2008年5月上。57.《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学习的价值》,《人民教育》,2008年第5期。58.《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59.《历史–理解–文化: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缩写),《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60.《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61.《怎样理解活着的历史——口述史》,《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4期。62.《我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再思考》,《历史教学》,2008年第12期。63.《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4期。64.《日本高中历史最新学习指导要领世界历史部分》(译文),《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65.《日本新编世界通史的特色》,《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66. 《日本高中地理最新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67.《历史教育学的学术归位与研究的学术化》,《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68.《日本新订世界历史学习指导要领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9期。被其他杂志全文转载(主要为人大复印资料)1.《对中学生历史学习成就动机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教学》,1994年第4期。2.《日本初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9、10期。/载入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397-405页。3.《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前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1999年第6期。4.《日本高中最新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译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6、7期。/载入中外母语教材比较丛书,《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16-426页。5.《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怎样的历史教学过程才是合理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01年第5期。6.《个性·创造性:新世纪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育的个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1年第5期。7.《制定历史学科人格培养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一般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3期)8.《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3年9月)9.《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3年10月)10.《知识教育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新课程》,2003年第10期。/(《福建教育》2004年2、3期转载)11.《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7期)12.《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8期。)13.《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侵华战争内容的处理》,《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12期。)14.《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7期。15.《历史教育与读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05年第9期。16.《日本教科书中的逆流》,《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9期。17.《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1期。18.《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教育为什么要有个全球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2期。19.《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12期。20.《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3日第6版。/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06期;《素质教育报》2007年23日第4版转载。21.《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07、08期。22.《社会科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12期。23.《历史–理解–文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第2期。24.《日本新编世界通史的特色》,《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9期。25.《我对历史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点看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学》,2011年第1期。

303 评论

阿蒙宝贝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297 评论

相关问答

  • 课程教材教法发表论文

    已发表文章190余篇,其中在CSSCI杂志发表的文章(只记原发作品)如下:1.《西周教育模式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2.《当今日本学校近

    爱米利的米粒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教育课程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决定着我们一年的职称评选,千万不能马虎,一定要谨慎,花点钱没关系,但一定要能做成事,不然花了钱还耽误了时间,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所以一定要选择

    好吃好喝好玩i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发表论文期刊课程教材研究

    1 《课程教育研究》2 《课程教育研究》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有关课程研究的期刊。该期刊始刊于195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学院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旨在推动我国

    神采飞扬0829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是省级期刊吗

    新课程研究是省级期刊级别的刊物。 新课程研究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出刊周期为旬刊,期刊创办于2004年。新课程研究是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雯香识女人coco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教师论文发表新课程教学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论文摘要: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

    杭州慕宇装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