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msongsam
杨振宁的贡献是为中国建立了60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
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等。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我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巨大荣誉。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还在清华大学开授《普通物理》课,对于提高清华大学学子物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杨振宁先生的国籍也改回来了中国国籍,并且劝说了姚期智、聂华桐、林家翘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回国。
人物评价:
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杨先生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评)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组委会评)
以上内容参考:网易-“当世最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其实为中国做了很多贡献
你跑这么慢
杨振宁的贡献与成就是: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扩展资料:
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
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然后经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他们更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
明.设计
这个问题有多方面原因,我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一点,杨-米尔斯理论在物理界虽然声名显赫,已经在科学界被推到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的高度,然而他们两人居然没有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因为杨振宁已经凭宇称不守恒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无法在同领域再获奖。这理由虽然有道理,但其实并不成立,因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有反例。
输杨振宁与李政道
最典型的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桑格尔,他分别于1958年凭胰岛素测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凭DNA测序又获得一次诺贝尔化学奖,两次获得同一个奖还不算,两次的得奖原因还都跟测序有关……
弗雷德·桑格尔
另一位同领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是约翰·巴丁,他分别于1956年因对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研究获得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又因低温超导理论获得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巴丁
所以,同一个人同一领域不能二次得奖的理由不成立,而且杨振宁得过一次,米尔斯可没得过啊,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米尔斯的感受_(:D)∠)_
杨振宁名扬天下是因为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并被多个实验团队所证实,并于次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或诺贝尔奖最快的理论。而这个时候,杨-米尔斯理论虽然已提出数年,却未解决毒舌泡利指出的场的质量问题,因此已经被物理界打入冷宫,直到多年以后,他们的遗留问题被别的物理学家解决,杨-米尔斯理论才焕发生机。也许这就是米尔斯没能凭杨米尔斯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提出的理论是有问题的,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并不是他俩,如果要颁奖,那解决问题的是不是也得颁?超额了啊……
另一方面,杨振宁太多产了,除了宇称不守恒和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在多个物理领域还有十来项重要的理论贡献,随便一项都能让其跻身一流科学家之列。而相比之下,米尔斯确实就逊色太多了,在杨米尔斯理论之后,他就再无重要理论提出了。
刻有杨振宁13项重要贡献的奖座
在杨-米尔斯理论提出的1954年,杨振宁已经在科学家相当有名气了,他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跟李政道一切完成的。此时杨振宁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而米尔斯是一位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后来米尔斯也曾公开承认,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的,他只是参与了一些讨论和协助做了一些诸如计算等的相关工作。
杨振宁和米尔斯
总的来说,杨-米尔斯理论虽然是两个人共同发表的,但主要了理论框架是杨振宁建立的,由于杨振宁自己的数学就很厉害,所以可以说这次是杨振宁带米尔斯飞了,米尔斯也相当谦逊,从来不抢杨振宁的风头,所以他们一直能保持很好的友谊。
xiaxia910000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宇巴波比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因为杨振宁已经凭宇称不守恒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因为杨振宁已经凭宇称不守恒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因为杨振宁已经凭宇称不守恒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了,
我是睡觉大王
因为杨振宁是个理论贡献最大的人,而米尔斯仅仅只是辅助者。杨振宁是一名物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士,在1957年凭借着与李政道一起研究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因此闻名海内外,成为了物理学界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这之前,他还曾与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也是物理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但与杨振宁闻名于世界物理学界不同,他的合作者米尔斯却是默默无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米尔斯理论是在1954年提出的,当时的杨振宁已经逐渐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已经有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成就。虽然杨-米尔斯理论是以两人的名义提出的,实际上米尔斯在这个理论研究工作上,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当时的米尔斯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在物理学上也没有突出的表现。杨振宁很可能是找了米尔斯协助自己的研究工作。后来他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可能想着提拔、鼓励米尔斯,所以才将这个理论当成两人研究的成果。后来米尔斯曾说,这个理论实际上是由杨振宁一个人研究完成的,他在其中只是负责协助的工作。
另外,杨-米尔斯理论其实并不完美。当时这个理论提出后,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质疑,他们提出的很多关键问题,这个理论都不能解答。杨振宁也并没有再次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这个理论提出后并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关注。后来随着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不断地改进了这个理论,最终证实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回到杨振宁和米尔斯这两人身上,当时提出杨-米尔斯理论的时候,并不被人所认可。杨振宁除了这个理论外,还在做其他的研究,并没有继续这个课题。而米尔斯显然是能力不足以改进这个理论的,当然也就没人注意到这个研究生。
杨振宁和米尔斯不同的是,他是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一直从事着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在提出杨-米尔斯理论不到两年,他和李政道的研究就有了成果,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时的他才真正取得了自己职业生涯上最大的成就。之后杨振宁还专注于物理研究,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反观米尔斯,他并没有在物理学界做出什么成就,很难得到关注。
总的来说,杨振宁一心在物理学界发展,为物理学贡献自己一生,而米尔斯则没有什么成果,就连在杨-米尔斯理论的研究中,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此米尔斯才不被人所熟知。
lin12345610
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是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物理突破,旨在使用非阿贝尔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为,是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米尔斯在1954年首先提出来的。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1960到1970年代引入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与渐进自由的观念,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
这一理论中出现的杨-米尔斯方程是一组数学上未曾考虑到的极有意义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数学家注意到杨-米尔斯场中的规范势恰是数学家在20世纪30~40年代以来深入研究过的纤维丛上的联络。
1975年以来数学家对杨-米尔斯方程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纯粹数学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
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布罗克哈文、斯坦福、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筑波。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在杨-米尔斯理论发表50周年之际,这本无价的文集回顾了由这一美妙思想引发出来的基本粒子物理的发展和成就。
在过去的50年,作为理论物理不可否认的最重要的基础,杨一米尔斯理论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从各种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的研究,使理论以许多新的、没有预想到的面貌被揭示出来。在最近几十年,从高能物理延伸出去,该理论已经活跃地应用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诸如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和非线性系统等,使这一理论成为所有从事物理学工作的人无法回避的课题。在这本文集上发表文章或作更详细的技术上说明的是一个国际的专家团队,他们中的每一位专家都曾在这一非凡理论的发展中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些文章又从各位专家独到的视角凸现了这些新发现。
在过去的50年,作为理论物理不可否认的最重要的基础,杨一米尔斯理论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从各种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的研究,使理论以许多新的、没有预想到的面貌被揭示出来。在最近几十年,从高能物理延伸出去,该理论已经活跃地应用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诸如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和非线性系统等,使这一理论成为所有从事物理学工作的人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这本文集上发表文章或作更详细的技术上说明的是一个国际的专家团队,他们中的每一位专家都曾在这一非凡理论的发展中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些文章又从各位专家独到的视角凸现了这些新发现。
下一个路岔
一、学术成果
1、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2、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
4、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二、论文著作
1、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2、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
《杨振宁文集》(中文) 、《曙光集》(中文)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
2、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3、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4、作家江才健: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
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杨振宁的贡献是为中国建立了60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 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等。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
对于国内的成就,不相伯仲吧,首先李政道是美国国籍,杨振宁是中国国籍,杨振宁回国之后通过人脉关系,把清华理论物理从不入流提升到了在国际有一定地位了,李政道也一样,
杨振宁,1922年出生,美籍科学家,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1200余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