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duola
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
代号为喵
具体要看你们学校的规定的,您可以咨询你们学校年长的老师或者学校的办公室。首先您得写好您的讠仑文,其次就是找发表讠仑文的渠道了,现在基本上都是找网站发表的,审稿的速度快,发表的也快。一定要选国家正规的期刊,在新闻总署能查到的那种。我之前在申请职称的时候是在壹品优上发表的,不知你听说过未。
xiaomao7taotao
首先,您说提对,我赞成,确实,有的教师教书挺好的,但就是因为论文没发表,就一直都评不上,但有些教师教书成绩不怎么的,花钱写几篇论文,就评上了。教书教得好,可以评上职称,也应该先评上职称,确实应该。但是,怎么能证明这一点呢?所以,您也得想想,发表论文就是你总结经验、提高知名度的有效方法。没有绝对的公平,再完美的评价体系,也会有漏洞,总会有人钻这个漏洞,我们中国人擅长这个。建议是:写论文,发表了,需要花钱就花钱。
可琪宝贝
最近,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引起了学术圈的广泛热议和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写那么多论文和专利,没有半点实际用处,都是在灌水,浪费纳税人的金钱。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难道真的没用吗?真的没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新期刊出现,为什么那么多教授仍然在拼命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写论文?为什么很多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他们众多论文的某一篇论文中产生的?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不会被取消和改变的,也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不能完全否定论文加快促进全世界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高校教师写论文并没有错,错在把论文看得太重,错在把论文与职称高低死死绑定在一起,没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就永远评不上教授,戴不上人才帽子,而完全不看在其他方面做得多好。因此,高校教师,不论愿意和不愿意,都必须要发表论文,而且现在几乎所有211以上的高校,都规定每年必须达到多少科研绩效分,换言之,就是每年最少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否则就会降低职称,从教授变成副教授,从副教授变成讲师,再从讲师变为助教。这种不升反降的职称政策,倒逼每个高校教师要拼尽全力去发表各种能够攒科研绩效分的、大大小小的论文,而不是追求这个论文贡献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才是论文之所以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以前俺的研究生导师说过一句话:“自己发表的论文,自己都不想多看几眼,这样的论文还能叫做论文吗?”因此,高校教师论文和专利数量多,并不一定就是灌水,而是一种严厉科研考核下的无奈之举。
9月8客馆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是真的,题主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在实验室的科研者,想必也知道外界对科学家的客观评价,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也不是看他的知识和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和发表了几篇论文,这听起来确实很现实。
第二个问题,你问导师有何看法?导师其实才是被学校割韭菜割得最狠的。因为毕竟大学生属于一次性韭菜,只要一毕业,除了读研,基本这辈子都不会再搞论文这一块研究了,但老师就不一样了,作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群体,老师是比大学生茁壮得多的韭菜,是能够无限收割的韭菜,是可再生循环利用的韭菜。因为写论文是老师们的一大基本任务,写论文就必须先看论文,看论文查重就得自己花钱买。等文章写好了,该拿去发表了,老师还得给期刊一笔版面费,价格从几百到几万都有,这种送钱的好事,有时候还得排队,排到半年以后也是常有的,等排完队、花完钱,论文发表,又可以开始准备下一篇论文了。老师也麻木了,并不会发表什么你所期望的看法,只会督促你好好修改论文,影响毕业是大事。
第三个问题,我对此的看法是寒碜,很寒碜。你想想,你做的实验,得了奖,导师夸完送学校评优,突然就被刷下来了,为啥?你论文没人家多啊,这才是唯一标准。其实也不能完全说这种制度只有弊端,学校鼓励发论文也能带动制造良好的学氛围,这是好事儿。但如果是单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会导致攀比之风,导致学术造假,某些学术不端的渣滓也会趁势得道。
首先你要做过研究有收获才会发论文,而且你自己也说在实验室的实践占多数,那么你就不可能没有写的内容,论文这东西,不在乎你研究得多深入,或许你的一些新奇的观点、看法才是最能引起别人注意的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那你写的文章也是唯一的,作为一个学者,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总结一下分享给其他人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呢。所谓的为了论文而发论文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毕业论文这项费用,学校每年都要得给知网打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并且每年知网都会涨价。以论文来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很公平,就跟高考一样,你得到的分数越多就越能录上好的大学,不管你品道德如何,人品如何,是不是反社会因子,唯一标准只有分数。
柠檬心的颜色
这个问题涉及目前的职称评定体系和指标,现在别说教师,有的地方种草种菜的评职称也要发表文章,这也催生了一个叫论文经济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有人花钱发文章,有期刊收钱就给发文章,甚至有人明码标价买卖文章,结果就导致了中国产生大量的垃圾文章。如果职称评定不靠论文,中国的论文质量可能会比现在高很多。但也没办法,可能是各有各的难处吧,如果有更科学而且可操作的公认评定体系,可能就不一定靠论文了。
刘小淼淼淼
论文,一般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做的深入研究之后再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对于搞科研,做学术的大学老师来说,发表论文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但每一年到高校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时期,对于大学老师来说,那真的是心中永远的痛。在省部级核心期刊,大学学报,甚至SCI上发表论文,而且有篇数的限制,是每个大学老师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必经之路。有些大学老师为了能够把职称评上去,通宵达旦地做实验,都在长年累月地付出,就是希望能早点发文章,在有些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要付费才能发表。特别是一些国外的期刊,大学老师发表论文之后,达到目的了,一般很少再去看,甚至可以说不看了。这样发表论文的意义何在呢?多少老师为了论文发表,为了职称的晋升愁白了头发。论文发表后,往事不堪回首,自己都不愿意去看了,同行也很少去看。其实这样的发表论文,真正的学术研究的价值达不到的,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真心希望职称评审制度能改改,不以论文多少论英雄。
1、学校也是一个等级是森严的社会组织,出来行政方面的等级外,职称是另一个等级系列,不同等级的教师获得的工资和津贴是不同的; 2、升职称要求一定数量和质量的
汇报一下某个领域学术成绩展现一下个人才华,才可为人师表
你是评中级还是高级职称,教什么课,发论文一定先确定范围,58论文网可以帮你找到合适期刊。
不一定,条件落后的地区,教师评职称不一定要发表论文。
这怎么是不务正业,老师本来就应该热衷于教育,研究教学,这也算他的本职工作吧,能发表出来教学论文已经比其他老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