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45

柔情似水9999
首页 > 论文发表 > 院士什么时候发表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兰共舞

已采纳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他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每当谈起袁隆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时,我们都会想到杂交水稻,就是因为他这位一生躬耕于稻田的老人,让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数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杂交水稻之父”,正值建国70周年的大喜之日,袁隆平实至名归,成为了“共和国勋章”的建议人选之一,这也是一名农业工作者得到的最高国家荣誉。让他在晚年享受到了应有的荣誉。

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

1973年,三系杂交稻比常规稻产量高出20%以上,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较上一年翻了374倍,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在领奖台上,迎来人生第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直到现在,袁隆平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开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2018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最显著的变化是:在30多个参与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还具备广适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目前,他正在攻关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共和国勋章是什么?享受什么待遇?

共和国勋章指的是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有着卓越的功勋,道德非常高尚,群众公认的学习标杆和榜样,特此国家为这类人颁发的荣耀勋章。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共和国勋章作为国家最高荣誉,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其获得者应当受到尊重并享有相应礼遇。

311 评论

寄居小妖妖

对民国时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产生疑问,并不违反吧规。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5日是汪精卫叛变投敌,定国号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当时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林森不承认汪精卫的“国民政府”,称之为“汪伪政府”或“南京伪国民政府”等。中央研究院是在南京,是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后,成立以日本为主的伪南京政府。据胡适笔记记录了关于中央研究院院士筹备是在南京评议会1940年改选后的第二届。长达八年在南京筹备中,近六年是在汪精卫叛变投靠日本的伪政府时进行,是在汪伪政南京期间。事实上,中央研究院评仪员的资格要求等同院士,1928年-194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是评仪员。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伪政府估计是为了抹杀异议而成立的,从1940年开始培养和扶持亲日院士,因为院士的选举资格,对所习的专业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为此花了八年时间培养新知名人士发表论文以便符合院士资格,以无痕迹的手段主导中国科学去向,想要长期弱化中国必须从关键科学弱化做起或根本就是国民党弄假作虚自身一贯的行为。像王世杰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卖国内战,并且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成就,居然是第一届中央院士。还有大量没有科学成和学术贡献被选入成为中央研究院第一院士。以下列出一些完全符合第一届院士的要求,但被抹除掉第一届院士的爱国科学家先躯们,近代和现代强国所必须的人才,如航空航天,天文地理,气象人才。所列被抹除掉爱国科学家先躯们仅仅是冰山一角: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930年回国到1937年已写下了近百篇科学作品并汇编成册。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郑贞文(1891年—1969年) 中国近代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张钰哲(1902.2.16-1986.7.21)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1934年,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从1928年到1942年他所发表的著作多达十本。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林几(1897~1951),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1939年受聘于成都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长期发表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上。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中国近代和现代鸟类、动物分类学、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1946年回国,并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1946年-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同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有着开拓性影响。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中国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发表著作有星型发动机气阀的振动.清华大学工程季刊,1941(4)涨圈外形的研究.航空机械,1943(7)发动机动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喷气发动机理论.科学世界,1948(5)。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蒋丙然,(1883年~1966年),中国近代和现代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3年,任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教授,台长。发表著作有.论航空家不可不知星.观象丛报,1917,2(10),地球磁力浅说.观象丛报,1917,2(11),.论旋风之高度.观象丛报,1918,3(10),通俗气象学.观象丛报,1919,4(8),.气空之过去及未来.观象丛报,1919,4(9),.论气海之重量.观象丛报,1919,5(2),.最新之探空法.观象丛报,1919,5(4),.天文学与气象学.中国天文学会会报,1927,4,.近十年来中国之气候.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28,4,.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科学,1936,20(8),.气象器械及其观测法(上、下册).大华书局,1945。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李俨(1892-1963),中国近代和现代数学史学家以及中西数学家一代宗师,中西数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发表著作有《中国数学源流考略》(1919年))《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十卷,《中国算学史》(1937年初版,1955年修订版)《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六,七,八卷,《中算史论丛》l-5集(1928-1937年),《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 《铁道定线法》(1938年)。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庄巧生(1916.8.5-),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小麦育种奠基者。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特聘员。发表著作有遗传因子之生理作用.科学世界1942年,冻前灌水与小麦冻害之研究农报1948年。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1946年回国,发表著作有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pressible flow round cylinders at large mach nambers).British Aeronautical Research Council ReportNo.9873,1947。高亚声速下可压缩性流体绕似椭圆柱体的流动(Theflow of acompressible fluid past quasi-elliptic cylinders at high subsonic speeds).THE SCIENCE REPORTS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1948,Vol.V(No.1。 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赵承嘏(1885年12月11日-1966年8月6日),中国近代和现代药用植物化学的先驱者。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从1928年-1941年发表著作多达十四本。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李耀滋(1914.02.01—2011.08.14)1940年回国投入国产航空抗战,抗战时期,主持建造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李耀滋担任该飞机发动机厂的总工程师。他发表过约60篇论文,获近60项专利。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林同骅(1911年5月26日—2007年6月18日),1937年回国投入航空抗战,抗战时期,成功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训练机。1944年,成功造出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他不是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谁有资格是!

125 评论

与食俱进a

袁隆平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超过3000斤的好成绩。 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双院士”。 在马达加斯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比当地的水稻亩产量多出1-3倍。

134 评论

whiskey456

主要事迹: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

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

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恰恰成就了个人的梦想。袁隆平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隆平

344 评论

小七-279928530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筹备工作始于1946年。当时规定入选院士的资格有两条;一是在专业上有特殊著作、发现或贡献,二是主持学术机关在5年以上而成绩卓著者,由中央研究院于1947年3月通告全国各大学、专门学会和研究机关、要他们分别按数理组(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技术科学),生物组(含生物学、农学、医学、药学、人类学、心理学),人文学(社会科学)提名。当然,也可由评议员5人以上联署提名,提名之后,由筹备委员会进行初筛,拟出402人名单,再由评议会审定105人为院士候选人,最后于1948年3月由评议会选举,结果,有81人当选为院士,其中:数理组28人姜立夫 许宝騄 陈省身 华罗庚 苏步青 吴大猷 吴有训 李书华 叶企孙 赵忠尧 严济慈 饶毓泰 吴宪 吴学周 庄长恭 曾昭抡 朱家骅 李四光 翁文灏 黄汲清 杨钟键 谢家荣 竺可桢 周仁 侯德榜 茅以升 凌鸿勋 萨本栋生物组:王家楫 伍献文 贝时璋 秉志 陈桢 童第周 胡先驌 殷宏章 张景钺 钱宗澍 戴芳澜 罗宗洛 李宗恩 袁贻瑾 张孝谦 陈克恢 吴定良 汪敬熙 林可胜 汤佩松 冯德培 蔡翘 李先闻 俞大绂 邓叔群人文组:吴敬恒 金岳霖 汤用彤 冯友兰 余嘉锡 胡适 张元济 杨树达 柳贻微 陈垣 陈寅恪 傅斯年 顾颉刚 李方桂 赵元任 李济 梁思永 郭沫若 董作宾 梁思成 王世杰 王宠惠 周鲠生 钱端升 肖公权 马寅初 陈达 陶孟和

273 评论

villavilla

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只是他获得的大大小小无数荣誉中的一个。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立志学农扎根农业 5月10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这其实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从一位普通的城市学生到世界农学泰斗,他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终生。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在参赛那天,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从此,他酷爱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但袁隆平对自己的学生生涯却有着另一种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风趣而谦逊地说:“我的大学同学说我的爱好应该是‘自由’,特长是‘散漫’。现在听了这么多的赞扬话,我的压力不小啊!”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终于获得巨大成功。(资料图片)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279 评论

蓝精灵helen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303 评论

相关问答

  • 硕士论文发表什么时候发

    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门课程考试(以全国统考为最后一门课为例)→撰写、发表小论文→在考试成绩出来前,准备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大约七月底,八月上旬,公布全国统

    江苏友道木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博士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10月到12月。博士论文的出版是很多学者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术界出人才、促创新、塑学风的重要方式。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博士论文出版项目,重点资助学术基础扎实

    摇滚喵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护士发表论文什么时候

    当代护士付过版面费后大概1-3个月论文可以见刊,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king独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院士什么时候发表论文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他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每当

    柔情似水9999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博士的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研函[2022]085号各培养单位:      为保障2022年秋季学位授予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申请等相关工作安

    阿蒙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