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6

bluebirdtang
首页 > 论文发表 > 马克思论文发表小说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莫强求Jt

已采纳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资产阶级革命派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席位,但革命派并不甘心于这种结果,而袁世凯也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了与清末的民主与专制的争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当民国丧失了国会和临时约法的时候,民国就只剩下了一具躯壳。护法战争结束了洪宪帝制,随着袁世凯的死亡,他一生维系的专制和形式上的统一也结束了,然而推翻袁世凯的人们却不能建立新的统一,在旧的统一和新的统一到来之际,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它有着异常的特点:一是在军阀手里,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孙中山是目击身受,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益不聊生矣!”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此后的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的企图都不能不归于失败。梁启超于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从心、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很大一批消沉下来。连鲁迅本人也沉默几乎十年,以读佛经、拓碑刻、抄嵇康来排遣时日。在这万马齐喑、闷得透不出气来的黑暗王国里。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从日本回到上海。他认为,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缺少了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这一过程。这一课必须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因此,他把发动的这场运动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他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和民国初年中国黑暗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巨大的落差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的,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的陈旧文化的超越。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器物 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时期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 维新运动 君主立宪制革命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文化(观念形态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由此可见,第一步是科技进步;第二步是,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第三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开始时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将改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他认为的青年不仅是年纪轻体魄壮的人,更指“有脑神经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担负起新鲜活泼的责任。陈独秀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激起青年们的热情。一时,科学与民主成为青年最感兴趣的话题。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民主”与“科学”两个名词英语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赛先生”(Science)。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民主”与“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而孔学,2000多年的历史,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白话文小说,这是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用鲁迅笔名射向封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地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时,打倒“孔家店”成为青年最时髦的口号。在政治上、思想上给封建统治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反孔教,却不等于全盘性反传统,更不是“一意西化”。陈独秀等之所以激烈地批评孔教,是因为有人力图继续封建王朝时代,用孔教统一中国人心。而且中国的传统不仅仅是孔教,也不仅仅是孔学,还有诸子百家等优秀传统文化。如胡适,一生从未讲过一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话。留学美国初期,多次作讲演、发表论文,宣扬中国文化传统。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这个主张,他一生都未曾放弃。所以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中,也同样是主张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从中“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他一生在文化事业上,除了其他重要贡献之外,还主持了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整理国故,一是编译西书。前者旨在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后者旨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典籍。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求中西文化的互相结合。总之,新文化运动几位最重要的领袖,都不是简单的西化论者或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而是追求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先驱分子。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夷夏之辩,中体西用的思索,放眼世界,大胆拿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犹如脱缰的野马,闯进了死气沉沉的中国,整个中国为之一变,新文化运动否定2000年来封建思想的权威,人们敢于批判、敢于反对,这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1)意义: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它的评价为:“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2)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其实,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把中国与西方绝对对立起来,把复杂的现象作简单化处理。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当时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把中国之前途寄望于西方人的中国人无疑是当头一棒,看到战后欧洲的景象和西方物质文明的堕落,科技的进步不仅没能制止战争,反而加剧了战争的危害性和残酷性,这使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转而对资本主义文明深感失望、徘徊和痛苦,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1918年3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梁启超到欧洲考察,关于此行的目的,梁启超自己说,一方面想学点东西,也想看看战后的欧洲的情形。此行让他看到了欧洲经过一战后遭受到的破败和贫乏,他们挤在一起,用的是半湿不干的木柴和生产用过的煤渣,以致不得不靠身体运动来取暖,吃的也仅够果腹而已,完全谈不上丰盛与美味。他也直接体验到了欧洲资产阶级的悲哀和失望。梁启超:“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象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他们有句话叫“世纪末”,也就是世界末日的时刻到来了。李大钊:“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大了、发展了。”(毛泽东)“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土壤,加上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更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更为深刻。当时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李大钊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李大钊)这样,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走下去了。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要转向马克思主义?就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约翰·李德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介绍了十月革命,使世界人民对俄国刮目相看。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坐标,从此全世界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斗争的思想指导。在我国清末就传入了马克思主义,但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侧重于经济学与公有制,又与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混,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十月革命使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使在黑暗里苦闷中摸索的中国人发现,原来这种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即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可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救国的武器被中国人所接受的。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呢?(即十月革命对我们的启示)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这使陷入苦闷彷徨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如董必武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孙的路子不对头,总是靠军阀,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让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研究俄国的方式,因为我们从俄国的方式中看到了发动群众起来搞革命的力量。1923年12月,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占46%),高居榜首。而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仅仅51票。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获得了真正的接受的基础。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个案: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之际李大钊已在资产阶级的舞台上初露头角,他热切地向往着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热情地欢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他在留学日本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社会主义,东渡日本后,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潜心研究、热情宣传十月革命,从十月革命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动和中国的发展。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蚕食鲸吞,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个过程。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示威学生向天安门出发

325 评论

五爷威武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哲学的贫困》(1847) *《工人联合会》(1847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福格特先生》(1860年) *《剩余价值理论》(1862年-1863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7年)

267 评论

盛开的七月

客观需要,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醒;新文化的扩大和影响,十月革命的爆发和对中国的影响

120 评论

我的宝贝叫小啦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资产阶级革命派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席位,但革命派并不甘心于这种结果,而袁世凯也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了与清末的民主与专制的争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当民国丧失了国会和临时约法的时候,民国就只剩下了一具躯壳。护法战争结束了洪宪帝制,随着袁世凯的死亡,他一生维系的专制和形式上的统一也结束了,然而推翻袁世凯的人们却不能建立新的统一,在旧的统一和新的统一到来之际,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它有着异常的特点:一是在军阀手里,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 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孙中山是目击身受,他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益不聊生矣!”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此后的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的企图都不能不归于失败。梁启超于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 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从心、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很大一批消沉下来。连鲁迅本人也沉默几乎十年,以读佛经、拓碑刻、抄嵇康来排遣时日。在这万马齐喑、闷得透不出气来的黑暗王国里。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从日本回到上海。 他认为,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缺少了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这一过程。这一课必须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因此,他把发动的这场运动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他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由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和民国初年中国黑暗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巨大的落差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的,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的陈旧文化的超越。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器物 地主阶级改革派 鸦片战争时期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 制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 维新运动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文化(观念形态的革命) 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由此可见,第一步是科技进步;第二步是,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第三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陈独秀开始时把自己办的杂志定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将改 造社会的职责寄予青年身上。他认为的青年不仅是年纪轻体魄壮的人,更指“有脑神经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担负起新鲜活泼的责任。 陈独秀对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激起青年们的热情。一时,科学与民主成为青年最感兴趣的话题。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与“科学”两个名词英语译音的第一个音节,称“民主”为“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赛先生”(Science)。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与“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而孔学,2000多年的历史,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白话文小说,这是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用鲁迅笔名射向封建礼教的第一支标枪。“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地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一时,打倒“孔家店”成为青年最时髦的口号。在政治上、思想上给封建统治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反孔教,却不等于全盘性反传统,更不是“一意西化”。陈独秀等之所以激烈地批评孔教,是因为有人力图继续封建王朝时代,用孔教统一中国人心。而且中国的传统不仅仅是孔教,也不仅仅是孔学,还有诸子百家等优秀传统文化。如胡适,一生从未讲过一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话。留学美国初期,多次作讲演、发表论文,宣扬中国文化传统。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这个主张,他一生都未曾放弃。所以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中,也同样是主张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从中“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他一生在文化事业上,除了其他重要贡献之外,还主持了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整理国故,一是编译西书。前者旨在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后者旨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典籍。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在求中西文化的互相结合。总之,新文化运动几位最重要的领袖,都不是简单的西化论者或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而是追求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先驱分子。 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夷夏之辩,中体西用的思索,放眼世界,大胆拿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犹如脱缰的野马,闯进了死气沉沉的中国,整个中国为之一变,新文化运动否定2000年来封建思想的权威,人们敢于批判、敢于反对,这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它的评价为:“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2)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其实,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把中国与西方绝对对立起来,把复杂的现象作简单化处理。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当时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把中国之前途寄望于西方人的中国人无疑是当头一棒,看到战后欧洲的景象和西方物质文明的堕落,科技的进步不仅没能制止战争,反而加剧了战争的危害性和残酷性,这使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转而对资本主义文明深感失望、徘徊和痛苦,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 1918年3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梁启超到欧洲考察,关于此行的目的,梁启超自己说,一方面想学点东西,也想看看战后的欧洲的情形。此行让他看到了欧洲经过一战后遭受到的破败和贫乏,他们挤在一起,用的是半湿不干的木柴和生产用过的煤渣,以致不得不靠身体运动来取暖,吃的也仅够果腹而已,完全谈不上丰盛与美味。他也直接体验到了欧洲资产阶级的悲哀和失望。 梁启超:“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象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他们有句话叫“世纪末”,也就是世界末日的时刻到来了。 李大钊:“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既然西方人对自己都怀疑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呢?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大了、发展了。”(毛泽东)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土壤,加上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更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更为深刻。当时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李大钊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李大钊) 这样,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走下去了。 对西方的怀疑只是说明了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要转向马克思主义?就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约翰·李德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介绍了十月革命,使世界人民对俄国刮目相看。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坐标,从此全世界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斗争的思想指导。在我国清末就传入了马克思主义,但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侧重于经济学与公有制,又与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混,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使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使在黑暗里苦闷中摸索的中国人发现,原来这种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

358 评论

猪猪爱吃草

马克思: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恩格斯:整个有机界在不断地证明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或不可分离。◆ 19 世界中叶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 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反对忽略内容二单纯追求形式“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但是,不管职业诗人将会 对这种疏忽感到多大的震惊,而总的说来,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优点,因为我们的专事模仿的 诗人除了形式上的光泽,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马克思)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形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仅同一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多种内容,而且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可以表现相同的内容。二、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于做祭品内容的艺术形式,既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也 有利于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而不适合于内容的低劣的形式,则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 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马克思评论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时指出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和谐。 ◆ 恩格斯对“青年德意志”诗人卡尔·倍克的诗作的评价:“一首诗可能以诗句的流畅和响亮见称,具有美丽的外在形式,可是不能给人留下特别 的印象。”这位诗人“完全陷到自由主义的‘青年的意志’派关于犹太人的空谈中去了, 诗在这里销声匿迹。”1/10页4.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宋代润笔)亚“艺士术 多 产 德 生 : ” 一 概 切 念 技 的 术 想 都 法 和 生成有关,而创新就用思辨某种可能生成的东西怎样生成,它可 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些食物的开始之点式在创制者中,而不是在被创制物 种。生产与消费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②生产与消费的“互动”③从生产环节来说,生产生产着消费:⑵⑴生产决为定消消费费提供方对式象 3  ⑶生产创造出消费动力。“艺术的对象创造出懂得艺 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钢琴演奏者生产音乐, 满足我们的音乐感,不是也在某种意义上生产音 乐感吗?④从消费环节来说,消费消费着生产:⑴产品在消费中得到最后的完成⑵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目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 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巴黎对通俗喜剧和小说的极大爱好促使从事这些 创作劳动组织出现。5.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马歇雷队艺术“创造”论的批判哪些认为作家或者艺术家是创造者的主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主张。在人本主 义的意识形态中,人以一种外在自身的律令超越了自身的功能,获得了所谓的权力。个体通 过自我本质之源的界定,魔法般地变出了。任何创作,本质上都只能是一种生产,然而“形形色色的创造”理论都忽视作品的制 作过程,它们对生产不做任何解释。而认为创造要不是一种永不衰落的力量„要么创造是因 觑见了突现的神灵。然而出现的一种突发文思,顿悟真义,犹如神助的神秘状态。这两种情 况的任何可能的解释实际都已变得不可能。前者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后者对所发生的显 得吱吱唔唔。所有认为认识创造者的观点都将导致这样一个真知的泯灭,即“创造过程”准 确地说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劳动。

266 评论

百变珠珠侠may

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诞生并力量不断发展壮大。3、社会基础:民族危急严重。4、领导基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5、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6、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341 评论

相关问答

  •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表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

    小泥格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期刊投稿马克思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

    dt93001424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马克思投稿期刊

    《莱茵报》《前进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

    xieyoulia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求助马克思论文发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可以发sci。SCI本质为一个引文库,全名为“科学引文索引”。简要地说,全世界有许多可以发表科学论文的期刊,但这些期刊良莠不齐,能够被SCI

    周一小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马克思论文发表学报

    1、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再探索,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4月2、我国劳资利益关系理论的现状分析,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5月3、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马

    zhakuqinglo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