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2

五月的史努比
首页 > 论文发表 > 天文学论文在哪发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凤凰来临

已采纳

截至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获得了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31项。 重要成果如下: 1、中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0年来,叶叔华院士负责的 “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四大部委的100余名科学家,把各自的研究资源、历年观测数据和外业成果,统一协调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监测与研究、精密地球参考系的建立和维持、地球自转变化、青藏高原动力学、中国重力场和海平面变化、自然灾害预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灾害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基础资源。该项目不仅促进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报》项目的建立,推动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协作计划的建立,也带动了许多受国家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支持的研究项目。2、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与天文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上海天文台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对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并最先成功地预测到引起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1991年厄尔尼诺事件(此成果已在Nature上发表)。后来又成功预测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及2001年底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对非大气影响的日长年际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10%,并提出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暖池运动可使一天延长几微秒。3、在国际上率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未能解决的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的难题该研究结果已成为 IERS空间测地资料归算规范之一。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研究和航天部的登月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研究的工作。建立和维持地球和天球参考系,积极开拓和发展有关观测技术,在深空探测、近地小天体(人造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深空探测和战略资源储备作出贡献。4、“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获重要成果景益鹏研究员主持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课题,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首次发现了小质量暗晕的成团性比PS理论的预言要强得多,并提出了暗晕成团的精确公式,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和暗物质的成团性质,该工作也引发了许多修改PS理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晕密集因子的对数正则分布公式,并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的观测性质;发现暗晕的内部密度轮廓的幂指数在-1.1和-1.5之间,该工作已成为高精度研究暗晕结构的最有影响的三个工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最早提出了构造星系相关函数和速度弥散的星系团低权重模型,并已发展为目前流行的暗晕星系占有模型。该项目继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通过对位于银河系中心被称为人马座A*(Sgr A*)的神秘射电发射源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发现了支持“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观点的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迅即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科技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这项研究工作,Nature在同期的栏目内还配发了专题评述。6、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徐烨博士与南京大学天文系、美国哈佛-斯密松宁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专家合作,使用世界上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仪,将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作为基线,采用三角视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测量的相对精度为2%,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学中该类距离测量精度最高的。该论文在2006年1月6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正式发表,杂志还采用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7、主持“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为主线,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与演化和银河系结构与演化两大密切相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队伍汇集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精英人才,由来自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8家单位的64位研究人员组成。 发表论文 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度Attitude and Spin Period of Space Debris Envisat Measured by Satellite Laser RangingDaniel Kucharski2014Assessment of InSA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Using Both MODIS Near-Infrared and Infrared Water Vapor ProductsChang, Liang2014ARE HIGH VELOCITY PEAKS IN THE MILKY WAY BULGE DUE TO THE BAR?Li, Zhao-Yu2014Arcsecond-Scale Radio Jets of Ultra-High-Energy Synchrotron Peak BL Lacs (UHBLs)Wu, Zhongzu2014An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view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HI gas in galaxiesWang, Jing2014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Meng, Y.2014An Inhomogeneous Je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 Lacertae ObjectsChai, Bo2014An adjoint-based FEM optimiza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follow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New insights for the limits of the upper plate reboundPulvirenti, Fabio2014ACTIVE GALACTIC NUCLEUS FEEDBACK IN AN ISOLATED ELLIPTICAL GALAXY: THE EFFECT OF STRONG RADIATIVE FEEDBACK IN THE KINETIC MODEGan, Zhaoming2014Accuracy assessment of applying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o calculate ground-based GPS/PWV over ChinaZhao, Jingyang2014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utside the Plane (APOP)Qi, Zhaoxiang2014A vertical resonance heating model for X- or peanut-shaped galactic bulgesQuillen, Alice C.2014A toy model for the X-ray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Cao, Xinwu2014A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Earth's oblateness variations from global GPS observationsJin, Shuanggen2014A TALE OF THREE GALAXIES: ANOMALOUS DUST PROPERTIES IN IRAS F10398+1455, IRAS F21013-0739, AND SDSS J0808+3948Xie, Yanxia2014A single radio-emitting nucleus in the dual AGN candidate NGC 5515Gabanyi, K. E.2014A simplified and unified model of multi-GN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Chen, Junping2014A search for double-peaked narrow emission line galaxies and AGNs in the LAMOST DR1Shi, Zhi-Xin2014A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MERGER RATE OF GALAXIES AND THEIR CLOSE PAIR COUNTJiang, C. Y.2014A new spectral method to compute FCN (Invited)Zhang M.2014注:论文太多未全部显示,详情见参考资料 专利项目 专利名称第一发明人授权日期蓝宝石谐振腔主动型原子钟及其谐振腔的制造方法张燕军地面授时氢原子钟张为群主动型氢原子钟的真空装置张为群双频段高效率射频功率放大器李明昊一种GHz超宽带数字下变频方法项英一种氢原子钟用的微波腔谢勇辉一种用于被动型氢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林传富空间射电望远镜的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充气式空间射电望远镜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用于太空中的接收天线陈昭宇2008-3-19周期法频率稳定度和精度测试仪林传富2001-4-5频率相差和频率稳定度测试仪沈季良2001-3-29隔离放大器沈季良2000-10-28实用型氢原子钟脉泽振荡的结构翟造成1999-11-27丢笔自捡的数码显示屏邬林达1998-4-2频率同步钟结构沈季良1998-3-1电子钟表测量仪沈季良1997-11-8便携式闪光安全灯邬林达1995-9-4有定时功能的吊扇电子调速器韩长根1992-10-7 《天文学进展》(季刊) 《天文学进展》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天文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学术刊物(季刊)。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反映其最新进展。主要发表对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进展的述评, 也适当发表少量的研究简讯、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导。适宜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大专院校学生阅读。《天文学进展》1992年起被确定为中国国内天文学类的核心期刊, 并被国内外四种文摘性刊物和数据库所收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前身为创刊于1905年的佘山观象台《天文年刊》,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并仍继续出版,直到1966年出版第26卷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79年复刊,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下称《年刊》),于1980年出版第1期。《年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上海天文台主办的以反映本台最新科研动态为主的天文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通过新华书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已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年刊》主要刊载本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论文、工作报告、实测资料、仪器研制报告和研究简讯等文章,内容涉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与方法、时间频率、天文学史研究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研究等领域。本刊也适当接受其他台站及国外学者的科研论文。

114 评论

猪猪钕神

艺术家笔下描绘的金星,以及金星高云中的磷化氢分子。 ESO / M. Kornmesser / L. Calçada / NASA / JPL / Caltech

一个由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Jane Greaves为首的国际天文学科研团队昨日通过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宣布,他们在金星的云层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分子——磷化氢,这种分子在地球上的自然来源只有一个——生命。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在毫米波段上对金星大气进行了观测,并从中发现了磷化氢的光谱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金星大气中的磷化氢分子的含量极少,每10亿个金星大气分子中,大约只有20个磷化氢分子。然而在对阳光、矿物、火山和闪电等自然成因进行了分析之后,科研人员发现,这些自然成因中没有一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它们产生的磷化氢最多只能达到光谱分析所见含量的万分之一。而假如这些磷化氢由地球微生物来生产,它们只需要有最大效率的10%即可制造出来。

在地球上,某些细菌能够将磷酸盐转化为磷化氢气体。这种转化需要耗能,因此它们这么做的原因尚不清楚。磷化氢可能只是一种副产品,但也有可能是细菌间生存竞争的产物。

研究人员认为,磷化氢可以作为其他行星上存在厌氧生命的“生物标志”。这是因为这种恶臭化合物光谱特征很明确,难以与气溶胶结合,且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知道有什么非生物机制可以在自然界中生产磷化氢。此外磷化氢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还很短,很容易与其他分子发生反应并消失,因此假如我们在某个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它们,那么一定有什么东西正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它们,且量还不小。

对金星云中是否有生命的争论由来已久。天文学家曾经怀疑,金星云层中的某些能够吸收紫外线的神秘暗条纹,可能就与微生物有关。

但是就此断定金星上有生命还为时过早。虽然在地球上某些细菌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尽管金星云层上部的气温能够维持在30摄氏度左右,但是那里的硫酸含量高达90%。因此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微生物而言,这都是个问题。

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343 评论

邱shannon

据介绍,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在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吞噬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这是天体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在正常星系中发现的第二例超大质量双黑洞绕转系统。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天文台、中山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 当今主流的星系等级成团理论预言宇宙中应存在大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然而,即便是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学家仅在少数几个活动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质量双黑洞。 由安徽师范大学舒新文教授领导的国内研究团队,以黑洞引力潮汐瓦解恒星事件为突破口,监测事件发生后X射线辐射的演化特性,最终成功发现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第二例双黑洞引力潮汐撕裂恒星的罕见现象。该成果对于刻画正常星系中休眠双黑洞的分布、揭露星系增长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机制、检验现有的引力理论、以及为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提供有效波源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奇妙天体,具有独特的时空结构,存在视界面,即进入视界面的所有物质包括光线都无法逃脱并最终落入奇点。英国牛津大学彭罗斯教授因为黑洞奇点的理论研究成就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已知的黑洞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遗留的产物,质量在几倍到几十倍太阳质量之间,称作恒星级黑洞;另一类质量为太阳的百万倍以上,称为超大质量黑洞,一般位于星系的核心。2015年人类首次探测到恒星级黑洞并合触发的引力波事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启了引力波与电磁辐射相结合的多信使天体物理学研究时代。根据现有等级成团星系演化理论,宇宙中应存在大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然而,即便是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学家仅在少数几个活动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质量双黑洞。如何寻找和探测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是当今物理学和天文学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 当一个恒星运动到太靠近黑洞的位置时会被其强大潮汐引力撕裂瓦解,进而被黑洞吞噬,同时释放出短暂的剧烈电磁波辐射,称为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通过探测星系中心的X-射线或紫外/光学闪耀信号,可以窥视黑洞如何影响周围物质的行为。理论计算表明当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之一潮汐撕裂恒星产生X射线闪耀时,另外一个黑洞的引力会间歇性阻断被瓦解的恒星碎片内流,导致X-射线闪耀急剧变暗进而恢复亮度的奇特光变图案。 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美国宇航局Swift卫星和欧洲空间局XMM-Newton卫星观测资料,在一个距离地球约26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成功发现了理论预言的急剧变暗和可重复的X射线闪耀现象,给出双黑洞吞噬恒星的强烈观测证据。这是继论文的合作者、北京大学刘富坤团队发现首例双黑洞吞噬恒星事件后的第二例此类罕见天文现象,对揭示正常星系中休眠双黑洞的分布、构建黑洞潮汐撕裂恒星的全景演化图像、检验现有的引力理论、以及为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提供有效波源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通讯》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多学科杂志,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于2010年推出,目前已在全世界所有的科学期刊跻身前2%。《自然·通讯》对论文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目前,我国一个省每年能在此杂志以上刊物发论文仅两到三篇,且都集中在高校。 据悉,这是安师大物理学科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子刊系列发表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自然·通讯》论文的链接: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中在哪发表天文学论文

    汉中地区,历史行政区划名,存在于1968年至1996年,位于陕西省西南部。1968年由汉中专区改称为汉中地区;199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

    o0大鹏0o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翟天临论文发表在哪里

    我觉得翟天临确实再次被打假,我希望这些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否则以后真的是论文的检查会越来越严格。

    王子麻麻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天文学论文在哪个网站发表

    问题一:有哪些论文网站可查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维普资讯网 一般在学校图书馆会有免费入口进入 网上也会有不定时的免费入口和免费账号登陆下载

    同济装潢设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天津大学潘婷论文发表在哪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研究生怎么在CN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下半部分来喽~快点进来看看吧!(侵、私、删)

    今天天很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翟天临小论文发表在哪

    我觉得翟天临确实再次被打假,我希望这些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否则以后真的是论文的检查会越来越严格。

    国王的咖啡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