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加小菲丨
1928年6月13日,约翰?纳什出生在西维吉尼亚州勃鲁费尔。
当纳什还是一名高中生时,就阅读E?T?Bell的著作《数学家》。他曾成功地证明了一项费玛的经典定理,即关于一个整数的P次幂,其中P是一个素数。
那时他也做电器和化学实验。以后纳什进了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学院主修化学工程。
纳什在卡内基(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享有全额乔治?威斯汀豪斯奖学金。纳什毕业时,有两个学校的奖学金供他选择,或者哈佛或者普林斯顿。由于普林斯顿出的奖学金高,离家近,且有德克教授在旁鼓励他去,最后,纳什决定去普林斯顿上研究生。这里的德克教授就是发现囚徒困境问题,并作博弈论研究的人。
1948年9月,年仅20岁的约翰?纳什来到普林斯顿的这个沸腾的研究环境。他来到数学系,带上卡内基工学院的R?L?达芬的只有一句话的推荐信。这封信简单地说:“此人是一个天才。”作为他的论文导师,德克教授几年后写道:“有时我认为这封推荐信未免夸张,但是我认识纳什愈久,愈倾向于同意达芬是对的。”
1950年,纳什毕业后,先在普林斯顿做了一年讲师。1951年夏,他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做C?L?E?莫尔讲师。在那里,纳什设法解了一个古典的有关微分几何的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与广义相对论中发生的几何问题有关。这是求证平直(或“欧几里得”)空间中抽象黎曼流形的等容积可嵌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虽然是古典的,被作为一个未解决问题却议论得不多。
1956—1957学年,纳什获得一笔阿尔弗雷德?P?斯洛安赠款,可以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做临时研究员。在那里他研究了另一个涉及偏微分方程的问题。问题也得到解决,但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恩尼奥?德?乔治比他早一点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他有资格获得数学家的斐尔德奖章。
对策论(即所谓的博弈论)于本世纪初由一些数学家率先提出,涉及到用数学公式表达棋、牌类选手下棋和出牌技巧。1944年,大数学家约翰?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相识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合作出版了《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该书标志着策略对策论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成功地把对策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从此,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对策理论研究中心。1950年,该校年仅22岁的数学博士约翰?纳什连续发表了两篇划时代的论文:《N—人对策的均衡点》、《讨价还价问题》。次年,他又发表了《非合作对策》。这一切为非合作对策理论以及合作对策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对策论在50年代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做出了创始性的贡献。
长期以来,纳什主要在纯数学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其数学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然而,他对经济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在对策论上,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纳什明确地区分了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并指出,在合作对策中可以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在非合作对策中,则不能达到;第二,对于两人以上的非合作对策,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纳什提出了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用“纳什均衡”来称谓。后来对策论的许多讨论,都是建立在纳什均衡这一概念之上的,或修正它,或完善它。
纳什均衡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得到更大的效用或收益。纳什进一步证明,在有限个局中人参加的有限行为对策中,至少存在一个这样的均衡。
如何来解释纳什均衡呢?假定在某一对策中,如果每一局中人都熟知他的对手们所选择的策略,局中人关于对策可能达成一致;但如果局中人倾向于选择一种不一致的策略,则就不会有人考虑这种一致而自我强迫服从这种策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我强迫协议是组成一个纳什均衡的必要条件。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纳什均衡都是一个自我强迫协议。
如何达成对策的一致呢(即纳什均衡)?纳什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所有局中人进行直率的谈判。我们并不能保证局中人会达成一致,也无法说会达成何种一致;但是,若达成的一致是上述自我强迫型的,则一定是一个均衡,而且是纳什均衡中的一个集合。
纳什均衡在对策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它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一个对局可能有一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第二,有一些对局则根本不存在纳什均衡;第三,纳什均衡假定:每个人将别人的策略视为给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即如果其他局中人不变换策略,任何单个局中人不能通过单方面变换策略来提高他的效用或收益。这种完全信息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第四,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最优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所谓“囚犯的难题”。参与一桩犯罪的两个罪犯被隔离审讯,每个囚犯有交待(并供出他人)与否定参与过两项选择。如果只有一个局中人交待,他将得到宽大,另一个将被罚6个月监禁;如果都否认,他们将依法监禁一个月;如果都交待,他们将都被监禁3个月。结果两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均将坦白交代——似乎是明智的策略,也是一种纳什均衡策略。然而,最终的结局并不是两人所期望的。这就意味纳什均衡并不导致帕累托最优。
fairycc0826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节点 由于传统认识对思想的束缚,我国经济曾承受重大损失。错误和挫折,更加促使了反思,解放思想并重新认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开始了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具体讲,我国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邓小平、陈云等先后提出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和必须重视市场调节等重要思想。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将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写入报告。 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命题,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依据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决定》明确指出:“按照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任务”。 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运行机制,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2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学界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市场化的讨论 (一)国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就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争”,如“兰格模式”。在美国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先后在《经济研究评论》发表两篇论文,提出 “兰格模式”,完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突破。罗卫东和蒋自强在《兰格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文中认为这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历史渊源之一。他们总结“兰格模式”体现出来的理论突破,归结为一点,即证明市场机制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社会性质之分,它可以被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利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中,选择计划和市场中的哪一种方式,让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不应根据旧的意识形态来判断,而应看哪种配置方式更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他们还认为,兰格对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从观念上打破了所有制、运行机制、分配状况“三位一体”的理论陈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机制竞争与公有制、与计划调节、与按劳分配相兼容的重大理论课题。 (二)国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1.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1978年底,我国的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理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同商品货币关系相排斥的,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有物。在这样的学术氛围里,冒着政治上的风险,仍然有一些经济学家坚持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取向的研究。 顾准是在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是废除了市场制度。因此,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可以选择的经济体制,是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来作出决策。卓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开路先锋,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计划市场、自由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规律、资金循环等属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等一系列范畴,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期孙冶方也发表了《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于光远也于1959年对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需要市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国营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也是商品关系,加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 尽管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需要市场化的看法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理论界不仅长期不是主流,而且时时处于受批判的地位 ,这种状态桎梏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逐步解放,对于传统理论的认识,有所发展并有所突破。总的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1979年底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第一阶段。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理论研究也趋于活跃。1979年4月,中国经济学界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全国经济理论讨论会,确定以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作为讨论会主题,并重点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扩大企业权限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以及价格这三个问题。然后又有对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大讨论,澄清了一些被颠倒的理论是非,过去令人谈市场色变的“市场”开始堂而皇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大厦,对传统理论进行冲击。 尽管如此,仍有人反对市场经济。李震中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应该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姚耐则批评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落脚点应放在计划经济上,而不应放在商品经济上。最终,这一阶段的讨论停留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这一命题上,经济理论的整体突破还没有完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大禁区,马洪在1984年《经济研究》中指出“在理论上承认计划经济的属性同商品经济的属性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在实践中是能够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形式和结合点的,而不是回到过去那种二者择一、非此即彼的老路上去”。但是这又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的理解,有人认为它的侧重点在“有计划的”这几个字,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指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经济”理解为这一范畴的主体;另一种意见认为侧重点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这一范畴的主体,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指这一主体的有计划发展。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在这个背景下,1988年广东经济学界围绕市场经济主题举行了系列研讨活动,时间持续一年,并编成论文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在全国理论界产生重大影响。但在1989年,针对这本书,曾有人指责说这是公开主张搞市场经济,就是公开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成为我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典型例子。 可见在这个阶段,理论界的争鸣与交锋异常激烈,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进展也都要冲破重重阻力,并且伴有反复。尽管如此,我国经济理论仍然对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宏观经济管理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的“三位一体”的改革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入讨论了改革过程中出现股份制、资本市场、产权改革和市场经济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观点。 从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首先是1992年年初“南方讲话”为标志,“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后是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宣告计划经济及其理论在我国的终结,为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资本及其机制被引入经济运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标志。接着是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相继展开对过剩经济、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的研究。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又实现一次新的飞跃,经济改革理论的总体形态正式建立了起来。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过程的启示 改革目标确立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现在的目光看,似乎没有必要。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每走出一小步,就是历史前进的一大步。改革是会遇到很大阻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改革目标确立过程是一个探索讨论的过程。伴随改革的开始,理论界就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方向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讨论。改革方向在理论界的讨论下也越来越清晰。所以只有进行探索,进行讨论才能进步。 改革目标确立过程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制度建设紧密联系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政策的实施都有理论界对其利弊进行探讨,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得到不断的进步。 改革目标确立了,但并不意味着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已经结束。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是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这样的“体制转换”下,现实的经济活动会出现某些混乱现象,有人将其归咎于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做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工作。
第一步--了解自己单位或者学校的要求是前提,比方说:关于期刊级别的要求是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多跑跑人事处或者科技处了解下对期刊刊号是否有特殊要求,字数有没有要求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哪本期刊,期刊不同刊期不同的,C刊 审核时间一般都在1-3个月左右,审核未过是直接退稿的,后面需要再次提交论文审核,又得从新开始审核,具体要看文
可以在一些相关的经济论坛中投稿。
经济研究期刊论文投稿要求 经济研究杂志 《经济研究》杂志,《经济研究》期刊杂志论文投稿要求?《经济研究》是一本入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
连发两篇acta的较高水平。Acta诞生于1953年,是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行业认可度非常高。发表的论文一般是长篇article形式,需要兼备理论深度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