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樱花
1978年-1981年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修科。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完成人类遗传学硕士学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1991年获英国佩士来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5年在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完成高年资研究者工作。1996年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担任上海生命科学中心(上海脑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2000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Bio-X中心主任,2007年起同时担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小若1127
闵恩泽,石油化工专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闵恩泽同志先后任研究室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近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陆婉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专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汉族。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陆婉珍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至1985年任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工作,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共八册),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配合生产主持编辑了《重整工艺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手册;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烃类燃料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组织领导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及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价、质量控制和推广工业应用等。陆婉珍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出版多篇专著和论文,并指导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李大东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迄今已工业化了12个系列55个品种的工业催化剂,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232套工业装置上,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其主持开发成功的低压高活性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工艺(RN-1),获1989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全国十项金奖之一),1990年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1990、1991年分获中国石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开发的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业应用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著),2006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大东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汪燮卿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同志从事石油炼制技术及分析化学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从事应用近代物理仪器分析石油中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了弹性石英毛细管和新型毛细管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查清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内棺水的组成,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九十年代后,主持催化裂解技术(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汪燮卿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0余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何鸣元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基础研究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曾任国际学术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等。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与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何鸣元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积的Y型分子筛水热化学研究,发现了三种价态的羟基稀土离子在晶内迁移的不同行为,及达到骨架脱铝与固相补硅速度平衡的条件;取得固相补硅制备高水热稳定性高硅Y分子筛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局优秀专利奖和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从胶态粒子微观化学环境的基础研究,发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筛的新技术;研究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局部化学环境因素,发现液固界面的表面浓缩作用可形成有利于合成的局部化学环境,申请了多种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专利。为生产清洁汽油,研究催化裂化过程双分子反应与单分子反应所需的催化环境及其对汽油烃组成的关联,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裂化催化剂系列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何鸣元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70余件,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舒兴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舒兴田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舒兴田同志从事分子筛研究开发工作四十余年,从实验室开始到中试放大,以至工业生产和工业使用、推广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负责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类的PS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体化结合的β分子筛,以及采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筛。其中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采用SRNY分子筛配制的CHZ裂化催化剂获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舒兴田同志在分子筛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上的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子筛及催化剂品种的工业生产,产品批量出口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舒兴田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90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cuteorange290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发一篇《科学》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他共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曾经在香港h5n1传染病暴发期间研究了很多先进成果,在SARS爆发期间研究出SARS的病原冠状。
楼主,北华大学临床医学是合校前身之一,原吉林医学院的,未合校前就超重本线以上录取,省内仅次于白求恩,从学校名字看以前该是专业院校吧?难道合校就不专业了?服了,了
突出贡献和成就: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在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 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 )、约翰克劳瑟(John F. Clauser)、 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
这个,福建农林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的实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是看你想要学哪一方面的专业了,如果你对农林类的专业感兴趣,那么选择福建农林大学,要是你对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