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6

阿布kingnine
首页 > 论文发表 > 耶鲁教授发表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瘦小的土拨鼠

已采纳

美国科学界为他专门举办了两次大型新闻发布会。在会上,全球500多名科学家频频向他起立鼓掌,人们将他和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赫胥黎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称他的科研成果的出现是继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以来演化科研领域最重大的事件。1999年,一位名叫季强的中国科学家震惊了世界。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记者采访了这位曾使全球科学家为之瞩目为之倾倒的人。季强,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7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1990年11月至1992年4月,得到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跟随盛肯堡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威力齐格勒导师读博士后。在学习期间,由于研究成果卓著,多次受到德国科学界的褒奖。1992年4月,季强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威力齐格勒先生担心季强得不到重用,特意给中国地质矿产部领导写了一封亲笔信。他在信中说:“季强在我这里非常出色,发表了好多文章和专著。我尊重他的归国志向,希望贵方给他的科研以支持。如果他遇到了困难,他随时可以回到我这里来工作。”这年11月,季强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三年以后,季强调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做馆长。季强不负重望。1996年10月,他在《中国地质》上发出震耳强音——“恐龙没有灭绝,现代鸟类就是现生的、会飞的、长羽毛的恐龙。”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鸟是恐龙变的”,142年得不到证明的假说,赫胥黎的沮丧,奥斯特隆的无奈1857年的某一天,一向以发表惊世骇俗观点闻名的赫胥黎心情很烦燥。32岁的他还是不肯像一般俗人所期望的那样安分。他头发凌乱地在宽大的书房里走来走去,不时地停下脚来去比较一下鸵鸟和恐龙(化石标本)的脚。忽然,他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接着快步走到书案前,抓起翎毛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了起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很快就向世人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人们以为赫胥黎又发疯了。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恐龙早已灭绝。即使是有证据,在赫胥黎所处的年代,也还是不能被轻易认可,鸟怎么可能是恐龙变的呢?无论出自谁的口都是疯话,出自赫胥黎这个“十足的疯子”的口就更是疯话。但是,赫胥黎是有根据的。他对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世界各地的恐龙化石进行解剖,发现恐龙有30多个特征与鸟类是完全一样的。可是,他惟独没有在这些恐龙化石身上找到鸟类所特有的构造,即叉骨构造。其实恐龙是有叉骨的,只是赫胥黎时代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标本。他的观点却被他的支持者们一直保留到今天。古今科学家们以顽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寻找证据。遗憾的是,140年来谁也没有找到可以强有力支持赫胥黎观点的有效证据。到了本世纪七十年代,支持赫胥黎的人们渐渐泄了气,而反对派却占了上风。但反对派的观点维持到八十年代初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时,演化界的权威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先生通过对德国始祖鸟、美颌龙和美洲恐爪龙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赫胥黎是对的,鸟肯定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屈于对这位大师的敬重,人们不敢说什么。可是,坚定的反对派却不免要在下面对奥斯特隆做鬼脸,而奥斯特隆对此又无可奈何,因为他的证据还没有能力阻止人们做鬼脸。赫胥黎是这样,奥斯特隆自然也不能例外。那么,奥斯特隆缺什么样的证据呢?他缺的是由恐龙到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他没有找到这种标本。他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缺了重要的一环。因此,面对做鬼脸的反对派,他只能耸耸肩而已。证据从中国地下“钻”出来,历史选择了季强告慰赫胥黎1996年8月12日,季强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突然门一开,进来一个农民。就是这个人的到来,一下子把季强推上了国际演化科研界的前沿,使他后来成为在国际同行看来是和赫胥黎同级的大科学家。这位农民很诡秘地打开一个布包,里面露出一块70公分×50公分的石头。他说,这是从他家园子里挖出来的。石头上有一个清晰漂亮的恐龙造型:头昂着,尾巴翘起来,后腿蹬着,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态。它前肢短后肢长,牙齿呈锯齿状。季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块典型的食肉性恐龙化石。这原来也没有什么稀奇。1995年4月,南京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所最早发现这种化石,当时南京的科学家把它认作一块简单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收藏在仓库里,没有进行科学研究。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被错过了,但也正因为这样,季强才变得格外幸运。季强反复地摩挲这块化石,他不肯轻易把它扔进仓库。因为这块化石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吸引了他,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从骨骼学的意义上看,它是一条食肉性恐龙,但是,从世界现存的资料看,所有的恐龙化石都没有这种纤维状皮肤衍生物,眼下这个标本,是世界第一例。科学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强变得异常兴奋起来。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赫胥黎和奥斯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他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名义收购了这个化石。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季强多次到“中华龙鸟”的故乡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季强和他的学生姬书安根据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合写了一篇论文,在这年第十期的《中国地质》上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象,这正是当年赫胥黎所没有找到的。”他分析道,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而不是毛发。为了区别于现代鸟类的羽毛,他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原始羽毛”。同时,在这篇文章中,他正式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命为“中华龙鸟”。这样命名的根据有三,一是化石是在中国发现并由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二是这种生物长有原始羽毛,那它就是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性生物,取名“龙鸟”意思是说它既像龙又像鸟;三是这种命名表明季强支持赫胥黎鸟类是由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一场罕见的世界科学家大战,季强舌战群儒。《自然》杂志一锤定音,大战以季强的胜利而告结束季强的文章引爆了一场世界科学家的大论战。有人说:“中华龙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小型兽脚恐龙。”季强沉着应战:“要知道中华龙鸟是不是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鸟。关于鸟的定义是这样的,即在动物世界中只要某种生物发育了真正翅膀和飞行羽毛,不管它是否会飞,就可以称为鸟。按这个观点,中华龙鸟当然要划到鸟的范畴。”有人说:“德国始祖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它之前的都是恐龙,它之后的都是鸟。”季强针锋相对:“我不同意德国始祖鸟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的说法,尾羽鸟和原始祖鸟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中华龙鸟实际上比世上最古老的鸟还要原始,它生活在晚侏罗纪,属于真正的鸟的祖先。”国际上,第一个做出反响的是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力普库里,他来到北京看了“中华龙鸟”标本,基本同意季强的观点。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又提出疑问,“是不是德国的美颌龙?”国内的一些反对派似乎在菲力普库里留下的这个疑问里找到了根据。他们发表文章称:“中华龙鸟身上的皮肤衍生物是毛发而不是什么原始羽毛”,甚至认为,“中华龙鸟”是个无效名称。季强奋起反击:“中华龙鸟与德国美颌龙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华龙鸟具有原始羽毛,而德国美颌龙没有;德国美颌龙尾椎只有30余节,而中华龙鸟尾椎达到58节;中华龙鸟的前肢具有三指,而德国美颌龙的前肢只有二指。至于命名是否有效,在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上有一个优先律,它讲的是一旦一个新的生物按照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则在正式出版物上被命名后,这个名称就应该是合法名称。”为找到更为翔实的证据,他在1996年到1998年三年中,多次到辽宁北票四合屯进行挖掘。1997年底,他在四合屯发现了原始祖鸟化石,1998年6月又在四合屯找到尾羽鸟化石,两种鸟都是属于中华龙鸟和现代鸟中间的过渡性生物,身上既有中华龙鸟的纤维状的原始羽毛,又有现代鸟的一些羽毛。1997年4月,季强带着中华龙鸟化石标本来到美国蒙大拿大学,请化石分析专家马利希瓦尔教授对化石做生物化学鉴定。羽毛和毛发具有不同的蛋白质类型,而不同的蛋白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抗体。根据这一原理,这位教授用羽毛和毛发抗体分别对样品进行试验,结果只有羽毛抗体产生反应,从而证明中华龙鸟身上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是羽毛,而决不是毛发。这是证明中华龙鸟是鸟的一个铁的证据。季强的这项科学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邹家华、宋健的大力支持。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表态,公开承认季强的科研成果。英国《自然》杂志是世界最著名综合性的科学刊物,能在这个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科学界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前些年,中国科学家一年只能在上面发一两篇文章。从1998年6月开始到1999年6月期间,季强在《自然》上发表了三篇有关中华龙鸟的文章,《自然》1999年6月号,为季强隆重推出了彩色封面文章,杂志社还特意请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凯文派丁做评论文章。这位知名教授在文章中说:“中国发现的这个东西正是我们要寻找的恐龙和鸟中间的那个过渡性生物。”最后,编辑部发表文章做结论:中华龙鸟的发展是解决鸟类起源问题的新曙光,龙鸟之争已经结束。全场欢声雷动,庆祝季强对演化科研的伟大贡献奥斯特隆异常兴奋。季强的成功,等于帮助了他的成功,他所支持的赫胥黎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被季强以铁一样的证据证明了。1999年2月,奥斯特隆在美国耶鲁大学为季强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主题是“中国长羽毛的恐龙与鸟类起源”。奥斯特隆专门邀请了全世界500多名科学家出席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耶鲁大学公布了蒙大拿大学马利希瓦尔教授对中华龙鸟的化验结果。全场欢声雷动。耶鲁大学特别为季强举行了“扬子之夜”的酒会,庆祝鸟类起源问题的彻底解决,庆祝季强对演化科研的伟大贡献。

305 评论

沫卡MOKOO

电化学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甲酸盐提供了一条途径,以减少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并生产增值产品。不幸的是,迄今为止,仅在阴极高电势下才能实现甲酸电合成的高选择性。

2018年12月17日,斯坦福大学崔屹团队在 Nature Catalysis (IF=30.47)在线发表题为“ Theory-guided Sn/Cu alloying for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 at low overpotential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铜和锡合金化对甲酸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反应能的理论热力学分析表明,将铜掺入锡中可以抑制氢的释放和CO的产生,因此有利于甲酸的产生。与理论趋势一致,与RHE相比,通过共电沉积设计的CuSn3催化剂在-0.5 V的条件下,甲酸生成的法拉第效率为95%原位Sn L3边缘和Cu K边缘X射线吸收光谱表明从Sn到Cu的电子供体,这表明在操作条件下CuSn3中Sn的正氧化态。

但是,在2021年5月5日,该文章被作者撤回,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得原始数据以及实验结果无法重复。据了解,这是 Nature Catalysis 首篇被撤稿的文章。

崔屹教授 是纳米材料及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崔屹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作为一名年仅四十余岁的青年教授,他已培养近60位博士和博士后,并在世界范围内培养了40多位教授,为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根据Google Scholar显示,其发表的文章总被引用次数已逾16万,h指数为189。 崔屹教授的另一个标签则是企业家 ,致力于将尖端 科技 推向产业化。

由于无法完全解释图4f的计时安培计图中的伪周期噪声模式,因此作者撤回本文。

该图的原始数据丢失了,作者无法在最初报告的相同条件下重现噪声模式。

这些问题降低了作者对研究报告的催化剂性能的完全信心,因此作者希望收回该文章。

WOSCI沃斯编辑,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SCI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106 评论

锐客家族

一、性质不同

1、剑桥方程式: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2、费雪方程式: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二、由来不同

1、剑桥方程式:1917年,剑桥大学的庇古教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货币的价值》的论文。提出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桥方程式。式中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与名义收入的比率,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的现金与名义收入的比率的函数。

2、费雪方程式:20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1867-1947)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该方程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重要步骤。

三、重视的问题不同

1、剑桥方程式: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 强调货币的支出;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

2、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 强调货币的持有;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214 评论

麦兜的秒杀季

编者按:

耶鲁大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 合著的新书《爱、金钱与孩子: 育儿 经济学》近期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评价道:作者创造性地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整合和阐释了来自多个学科的大量证据。这本雄心勃勃的书详细论证了家庭会如何影响孩子的 社会 和经济命运。

京领新国际 对Zilibotti教授进行了专访,请他讲述了这本书的背后的逻辑,以及他对中国家长 育儿 的看法与建议 。

Fabrizio Zilibotti: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本科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创立于1088年),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清华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他曾于2016年担任欧洲经济协会主席。曾获授予45岁以下最佳欧洲经济学家的Yrjö Jahnsson奖,以及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也是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并担任过多个编辑职位。目前他任经济学期刊《计量经济学》的联合编辑。

首先谈谈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大家知道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一直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为什么会想写一本和 育儿 相关的书?

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议题,我也想以学术角度,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力就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和理解各个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区别国家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认识,去 探索 在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每个家庭教育的情况。

育儿 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分歧就在于 如何去权衡孩子“当下的快乐与未来的成功” ,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社会 文化背景下的家长,是否在 育儿 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我认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去过非常多的国家,出生在意大利,后面去伦敦获得了博士学位,我的妻子是西班牙人,我们长期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奔波,包括瑞典、瑞士、英国,最后去了美国,我的女儿是在瑞典出生的,但跟随着我在很多国家上学和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我注意到了家庭 育儿 方式的多样性,我发现 育儿 方式的差异和各个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有联系的,甚至文化相近的国家在 育儿 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这激发了我的兴趣,我自己的经历是让我很适合做这样的研究。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的新书里面所具体分析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相信,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经济条件与 社会 文化环境之下,父母们的表现可能会差不多,但是这些前提条件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现在这个时代而言,笼统的来说,欧洲大陆,尤其是北欧,像芬兰、瑞典这样的国家,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更加放任和轻松的。

比如说瑞典,他们有着自由的 育儿 文化,鼓励宽容和放任的教养方式的,他们甚至认为要求一个学龄前儿童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是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言语恐吓和体罚了,后者甚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

美国和法国的 育儿 方式与瑞典相比就很大了,可以说是咄咄逼人。

在美国的华裔则更加严厉,许多美国人甚至担忧他们的地位会被亚裔赶超,但事实上,他们的严苛程度其实比不过中国本土的家长们,也就人们常说的“虎妈”、“狼爸”们。

总的来说,北欧倾向于轻松放任的教育,中国和美国的家长们倾向于以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者说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像是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都会为了进入知名大学而拼命努力。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很多人会说是文化习俗、 社会 环境之间的区别,但我认为经济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

我的这本书主要就是讲述 育儿 背后的经济逻辑。

我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和 历史 对 育儿 习俗有重大的影响,虽然经济要素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基本假设是家长都对孩子有深切的爱。

我们并不单纯认为富裕国家的教育方式更好,也不认为所有用责骂来进行教育的家长是愚昧的。

我们相信家长都想让子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经济环境导致父母面临了各种约束,每个家庭的金钱、资源、能力、时间都不相同,我认为经济是影响大部分父母教育方式的的主要因素。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式上,经济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比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在经济非常不平等且未来的收入、地位都取决于出生的阶层,那么父母让孩子怎么样努力都没有用。

当然,如果一个 社会 中,靠着勤奋取得高学历,能够挣很多钱,父母则会用尽全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

总的来说,就像我们在书中写到的: 我们发现在较低程度的不平等的国家和教育回报率低的国家,家长往往更加宽容 ,就像是我刚才说的北欧的那些国家。相反, 在经济不平等程度、教育回报率较高的国家,家长更严格,更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所以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直升机父母”和“虎妈”这样的角色,他们更容易呈现出忧心忡忡的状态。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与 社会 传统给予了父母们这样的刺激,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在学校表现优秀,取得好的成绩太重要了,所以中国的父母也会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或者要求他们去做这些事情。

我经常会讲述中国一部电视剧中展示的故事,这部剧由赵薇主演,她在剧中的妈妈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虎妈”,希望通过巨大的努力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其实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画像就是中国很多母亲的缩影,她们可能会在教育上做到“毫不留情”。

这背后的根源是经济不平等的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勤奋是跨越阶层唯一的方法,所以高考尤为重要,所以勤奋学习,取得高分非常重要。

另外,我之前做的研究里面是有数据支撑,即 家长通过让孩子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对于他们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积极影响的 。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父母真的费了很多心思。其实每个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会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在中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对孩子的未来是有益的。

当然,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去 探索 和学习能够激发自己热情的东西,但是家长们往往会结合 社会 的文化与经济环境进行抉择。

当然经济的原因是一方面, 育儿 文化的 历史 变迁也非常有趣,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的家教严格多了,我以为我对自己的孩子一定也会很宽松,但其实我对孩子教育的干预更多。

其实是因为我们的 育儿 方式取决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经济和 社会 环境,而非传承下来的 育儿 文化,我们想想,包括中国的家长也是这样,就像上个问题中谈到的,我们会为孩子报各种课程,督促他们做作业。

我认为家长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趋势, 同样的国家、 社会 文化、由于经济发展的 历史 变迁,使得 育儿 方式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比如我小时候的意大利,我上的是当地普通的公立学校,学校其实都差不多,学生基本都能高中毕业,那些没有去大学的人前途也不错,如果成为工人,他的收入和医生相差不大,这样父母没有什么动力去督促我们学习,而上世纪80年代,经济不平等急剧增加,这种不稳定性导致父母担心孩子落后于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干涉孩子的学习。

其实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释父母采取某种 育儿 方式的动机,而非提供某一种 育儿 方法。

当然,读者们也不用担心看不懂这本书,这本书是通过简单的经济规律来阐述不同的 育儿 方式,并不需要具备多少经济学背景知识。

那么,我想谈谈父母们能够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我们可以书中的研究发现 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父母都会做出对孩子最有利的选择,父母也会针对孩子成长的环境以及期望孩子未来的发展做出最好的反应,而这些环境是各个地方不同的政策导致的。

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升学机制、考试的重要性等等决定了家长所处的 社会 环境,当然政策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高考”,仍然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各有利弊,比如说我书中提到的专断型家长 ,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在低流动性的 社会 中很有效。

因为在这样的 社会 中,成功要求沿革服从于传统 社会 角色,叛逆可能带来很多麻烦。

当然,我也不认为完全放任式的教育是最好的,虽然 这样的教育可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孩子可能会更早接触到 社会 不好的一面,包括酗酒、打架等比较危险的活动中,同时学习成绩较差也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然,我们是持乐观的态度,即在经济发展的长期阶段, 育儿 的改变一般是朝着更好的方面前进,在美国和中国,我们能够看到专断性和体罚正在让位于给予孩子更多独立性的教养方式,我相信家长们的 育儿 方式会更加科学,对于孩子的 健康 成长也更好。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授发表论文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

    lovexuzheng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教授发论文

    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幸运吧201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耶鲁本科论文发表期刊

    研究生“横扫” 哈佛耶鲁等六所世界名校博士Offer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一个人居然能同时拿到六所世界

    Dark大先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耶鲁大学学者发表论文

    研究生“横扫” 哈佛耶鲁等六所世界名校博士Offer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一个人居然能同时拿到六所世界

    淡定的机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耶鲁博士毕业发表论文

    不算。美国博士毕业论文是不算公开发表过的论文的。

    michellelll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