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00321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推荐人: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推荐理由:集中围绕大众媒体的一系列案例分析组织起来的。每个案例都蕴意深远,每个案例都揭示出现代传播实践方面的某种变迁,这些变迁共同改变了我们文化的运行方式。我们会发现普通民众如何把媒体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如何在响应大众媒体生产营销的内容产品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引人注目,同时又接触了解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里新媒体和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和公司化大媒体相互交织、媒体制作人和媒体消费者的权力相互作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无法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乌合之众》
推荐人:蒋亚平
人民网创始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推荐理由:在有关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中,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乌合之众》,对于处于变革时代的大众心理和群众情绪,有着独特的分析。他认为现在“千真万确进入一个群体时代”,但同时又对人是理性动物这个命题充满怀疑。在他看来,“大众民主”和独裁专制之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联。这是一个在当代中国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话题。此书简洁犀利,超越左右,于今人思索,当有裨益。
《人类之网》
推荐人:吴飞
浙江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推荐理由: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就有所体现。不过这本书这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主题,揭示了人类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麦克尔尼尔父子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们在这本书里面解释指出,人类彼此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交往网络,以及基于这些交往网络所建构的组织和交往规则,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是一本历史性的著作,但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间的问题与机会,掌推各种不同的社会网络的节点,进而为我们把握当今各种国际重大事务的处理方案,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报业转型新战略》
推荐人: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推荐理由:当下写报业转型的`论文和著作越来越多,此书是作为传媒研究者陈国权所写的一本涉及转型的著作。陈国权认为报纸不会消亡,有些会死去,有些会涅槃重生。他认为报纸与其他新媒体都属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不可能用一种媒介形态来拯救另一种形态。他提出的破解之策是进行平台再造,并要区分赢利平台和影响力平台。尽管有些观点与业界时髦潮流未必吻合,但对转型迷茫中的业界来说有些观点有可资借鉴的价值。传媒专业的学生也不妨了解一下这些观点,以拓展对媒体转型的看法的视野。
《公众舆论》
推荐人: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推荐理由:此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推荐人:董天策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推荐理由: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在传播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不同新闻理念的冲突性文本。既对新闻界面对的新的传播环境有所回应,也对新闻界传统的基本问题(如真实性、客观性问题)在新的传播背景下有更进一步的阐发。总体上显示出一种乐观的判断和积极的姿态。新闻是什么?应当怎样做新闻?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新闻理想和职业信心?读此书,将大有收获。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推荐人:赵丽芳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核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取整体性的历史视野,从而有可能超越具象对中国的传媒进行审视和思考。
《追寻失去的传统》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推荐人:张晓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推荐理由:傅国涌先生所著的“百年中国言论史”系列虽只是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典型报刊的短篇集成,但作者却以充满激情的笔墨、有血有肉的史实、散而不乱的结构,描绘了近代我国新闻传播史上一幅幅壮美的抗争画卷,展示了大批仁人志士的正气、志气、骨气和底气,也反映了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精神品格。可谓言近意远,发人深省。新闻学子不妨作为新闻史的补充读物,学会看天气,善于接地气,心中有正气。
火辣小白羊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此外,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当然,直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经典论著《公众舆论》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述而经久不衰。
嘟嘟198887
一般新闻理论的历史开始:“新闻”,:徐宝璜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新闻文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国内教科书级大作:”新闻理论基耐磨的甘希纷向前中国人民大学1983年版按。 “新闻与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过青春的等待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满足“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新闻与传播,一旦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现代新闻理论”,刘建明,民族出版社,1999年。 特殊的学习班:“新新闻”太阳徐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新闻不真实的措施培养学生林容强,官建文,未来,中国新闻社, 1986年“新闻文化符号”,刘智,科学出版社,1999年。“新闻眼新闻文化的哲学思考,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外国新闻理论著作:当代新闻,[方法] Waye娜着,新华出版社出版于1986年的中国版。 “新闻价值”[美]杰克·富勒,新华出版社,1998年。 “新闻学概论”[前苏联]普罗霍罗夫于198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的书(郑保卫翻译)。 “新闻学概论”,[日]和田洋一主编,中国新闻社在1985年的中国版的。 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开始:“中国历史的戈公振的前锋,中国新闻社,1985年(修正200)。 BR />或看到各种各样的其他版本。一般的教科书和著作:历史,中国的报纸,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材料,选择一个推荐的浏览器方寒气主编的“中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92年起中国当代新闻史(1949-1988),方寒气,陈,针织行业邵,新华出版社出版。”媒体中国“,刘墉的书。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现代广播简史”,赵裕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中国电视史上,这本书的郭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世界历史类的新闻:人际交往的历史,威尔伯·施拉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中国版本。新闻与传播的历史,线向亚洲,台湾图书出版,1995年。“世界历史的新闻,李湛着,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 “新闻世界通信发展的历史,李明水书,台湾晚报,1985年出版。”新闻世界大观“[美]约翰·美林向前,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的中国版。“外国新闻史上的汇编,张龙东,福贤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报“,1988年版。 “的世界历史和政策的新闻”,陈哩聃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外国新闻史,张含韵若,高宁远向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传播概述”,的罗特腓。马埃岛子着,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3,专题研究类:“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迎接前进,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 “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沪太春。 中国历史上的新闻传播理论“,徐沛桐丘周正毅,再按下,1994年。”传播科学和技术方面,“闵大洪,警察教育出版社,1998。 >通讯中国历史传播类:中国通信原理,孙徐沛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通信理论”,关绍基前进,台湾蒋介石书店,1994 “无形的网”吴敏感的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西方传播学类:一般的话语”传播学“,[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出版于1984年,中国的版本。大众传播模式“,[英]麦奎尔,温德尔至199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版。”大众传播朱“,[美国]德弗勒,鲍尔 - 洛其妻着,新华出版社出版于1990年的中国版。”人的延伸媒体通过“,[加]麦克卢汉向前,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楼1992年,中国版。 “传播理论”,[美]史蒂芬约翰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的版本。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坦卡德书,”中国报“,2000年,中国版。”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中国版“跨文化通过”[美]慕的等待,三联书店1987年中国版的泽圭太。媒体辩论:丹尼斯,E.&美林,J.朗文大众传播中的问题, 1991年批判学派“哈贝马斯交流”,陈学明,吴松,远东,针织,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文化帝国主义”,[英]汤姆林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的中国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美国],三联书店,1989年中国版本。 “思想管理者”美国席勒显著,王毅,一个红色的翻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 神话流行文化的解释[法]罗兰·巴尔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国的版本。 传播学“人到人的传播社会交换理论”,[美]迈克尔·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国版。 “无声的语言”爱中国馆向前,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版本于1995年。 “大众传播社会学,章拥划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组织传播学“[美国]凯瑟琳·米勒,中国版的中国出版社,2000年“非语言传播学”,:宋着窨宇宙出版社1999年版。国内传播学的杰作关于“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新闻报室通信, 1983年版的“每日新闻。 “的原则和传播学的应用,戴远光,Shaopei人,贡卫显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通信人体形象“的神秘面纱,沙莲香,中国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传播学导论”,李滨,向前,新华出版社,1993年。“现代大众传播”,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传播学课程:国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网络传播研究“未来之路”,[]盖茨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着,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的。
lavender522
01传媒的四种理论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豆瓣评分:8.5 内容简介:本书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本书的作者将传媒与其所属的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显示了研究传媒的一种综合视角。02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作者: [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豆瓣评分:8.1内容简介: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03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 詹姆斯·W·凯瑞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豆瓣评分:8.5推荐理由:本书让读者用新颖而有益的方法,思考传播研究中传递观对仪式观、行政性对批判性、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权力取向研究等两分法。凯瑞对一些重要事物与理论所采用的历史观,值得有内涵的学者一读。凯瑞这些论文所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04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作者: 伊莱休 .卡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豆瓣评分:8.6推荐理由: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看得更远。然而,巨人并非俯仰皆是 。这才有了编纂经典文本的必要。这本“经典”的汇编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必须全然牢记并认同入选篇目,恰恰是循着编者的视角,审慎对待所谓“经典”,以便重新发现这一领域被忽视的东西。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文本清单”,当你读完《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或者会发现传播学的经典有另一番容貌。用卡尔维诺的话说,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不断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lindadoncry
1、凡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1988) 2、费斯克:《理解流行文化》(1989) 3、奥利弗巴瑞特-波德、克里斯纽波德(合编):《研究媒介的途径》(1995)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1992) 5、 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社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扩散之回想》(1991) 6、荷伯特甘斯:《决定什么是新闻:对于CBS晚间新闻、NBC每夜新闻、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的研究》(1980) 7、 拓德吉特林:《打开黄金时段》(1994) 8、 格拉斯苟大学媒介研究小组:《获取资讯:新闻、真理、与权力》(1993) 9、 彼德戈丁:《媒介的政治经济学》(1997) 10、贤托阿岩伽、当那德金德:《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公众舆论》(1987) 11、塔码李伯思、伊莱休·卡茨:《意义的外销:对于〈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1993)12、索尼亚莉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1990) 13、约翰麦克马内斯:《市场导向新闻学:公民应否警觉?》(1994) 14、保罗玛萨瑞斯:《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1997) 15、约史华玛雅维茨:《失去的空间感: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1985) 16、莫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1992) 17、迪姆欧苏勒文等(合编):《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1994) 18、埃夫瑞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1995) 19、麦克尔刹德荪:《广告,艰难的说服及对于美国社会疑虑丛生之影响》(1986) 20、盖塔克曼:《制作新闻:对于现实构筑的研究》(1978) 21、约瑟辅特若:《媒介产业:新闻与娱乐之生产》(1984) 22、戴维沃萨德:《传播的生态:控制的文化形式》(1995) 23、雷蒙德:《文化社会学》(1981) 24、雷蒙德:《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语汇》(1981)25、赛佛林:<传播理论>郭镇之译本26、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诸论》27、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本28、小约翰:《传播理论》29、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30、麦奎尔:《传播学导论》31、巴格迪坎著:《传播媒介的垄断》32、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33、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34、英尼斯:《帝国与传播》35、英尼斯:《传播的偏向》36、大卫·阿什德:《传播生态学》37、彼德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38、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39、利贝斯、卡欧:《意义的输出》40、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请关注近期由华厦出版社出版的、由黄旦主持的传播·文化·社会译丛。)41、霍尔:《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良荣主编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42、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同上,个人认为此丛书唯这两本较好)
中国传媒科技 , 但是作者仅限限电视台、广播站的 科技传播 ,国家级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 新闻文化建设,新媒体研究,审核时间比较长,如果不着急,可以投稿试试 中
核心期刊:1.国际新闻界2.新闻与传播研究 3.现代传播 4.新闻大学 5.新闻记者 6.当代传播 7.新闻界8.中国记者 9.传媒10.新闻战线11.青年记者
《传播力研究》这个期刊非常的好。 《传播力研究》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出版周期为旬刊。国内刊号:CN 23-1598/G2 ,国
三月至四月见刊,最少200字最多500字,不要出现重复,回答您的问题要把您改成您。三月和四月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这两个月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具活力
1、新闻与传播研究 2、国际新闻界 3、现代传播 4、新闻记者 5、新闻大学6、当代传播 7、中国记者 8、新闻界 9、新闻战线 10、传媒 11、传媒观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