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1

华师小超
首页 > 论文发表 > 溥仪前半生论文发表了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xia910000

已采纳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7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获得了出版的机会。本次出版对历次出版有所增补,刊发了大量以前未经发表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册页上,他是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和脱胎换骨的新生。因此,其作品世所瞩目,畅销不衰。这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该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适合对末代皇帝的生活感兴趣者阅读。节选部分: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O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寰,是道光皇帝文宁的第七子,清朝的第一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活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活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最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寰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后来,载活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螳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最后的最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205 评论

小宇巴波比

是,讲一些当皇帝的经历

309 评论

我是睡觉大王

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爱新觉罗·溥仪日记》记载,溥仪在大字本到小字本的进阶过程中,从1963年1月16日到1963年6月12日,曾19次来群众出版社参与审改《我的前半生》。这年8月22日,他根据全国政协有关领导指示,又到群众出版社联系,要求取回三份《我的前半生》付印前的清样(这里指小字本杀青前的清样。因为,全国政协在1963年10月决定此书杀青;中宣部在1963年11月决定此书杀青)。这年9月4日第一次看到了这部书稿的清样。据笔者“《我的前半生》出版始末”一文(发表于《纵横》2006年第八期)引用图书档案内容:“1963年10月15日,李文达与申伯纯通电话,问他是否要写个书面意见和见一面。申伯纯说:‘没时间见面谈了,因为就要出差。清样已经看过,没有什么原则意见,有些小意见都写在清样上了。’溥仪则将申伯纯批注意见的清样带回群众出版社。”足见溥仪有充分宽裕的时间了解、熟悉、把握小字本的清样和杀青样。而溥仪所写《从皇帝到普通公民》这篇文章,据《爱新觉罗·溥仪日记》记载,是1963年8月27日,《中国建设》杂志社副总编辑亲自向溥仪约稿的产物;译成英文后发表于该刊1964年1月号上。也就是说,催生《我的前半生》小字本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进行。溥仪依然留恋大字本,不放弃大字本的内容(笔者按,由于《爱新觉罗·溥仪日记》1961年只有一篇,阙1962年,故无从了解溥仪审改大字本的情况),反映出某些书稿或文章撰著人的共同规律:外来因素的左右甚至定夺,不能抹杀自己心中的偏爱或倾斜。书籍出版方的情况就不同了。作为《我的前半生》创作主体之一的群众出版社,面对小字本“千呼万唤始出来”,从讲政治和纳谏的角度出发,只能维护小字本。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对待溥仪这样的特殊人物,不希望有牴牾小字本的话语出现。我曾就于浩成的铅笔批字请教过他。他说:“当时政审很严,担心产生变化。”我理解“变化”的含义当指,如果任凭溥仪脱离群众出版社的认可而自由发挥,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实际上,李文达在书稿杀青后,已经被迫地修改有关内容了。于浩成铅笔批字所云“定稿”二字,我则理解为“出版”的意思。书籍出版方对定稿和出版的不同分量以及与其各自相适的工作,把握得是十分清楚的。其 他 2011年早春,我在收藏家方继孝家里,见过溥仪在“另起炉灶”一稿本(指1962年6月形成样本的《我的前半生》第一个送审大字本)的校样上的亲笔批校近百处,对其中的某些批校,溥仪自己进行了删削。时间在1962年3月之后。还在这位方苞的后裔家里经眼了上述“9月4日第一次看到了这部书稿的清样”后的溥仪亲笔批校。贾英华所著群众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曾云,溥仪在“另起炉灶”二稿本书稿的“天地”间,“留下了近百处、数千字改动的墨迹”。我尚未见到原始文献,不知“墨迹”在校样还是样本上,仅领略了书中的部分征引。也就是说,溥仪在群众出版社成为《我的前半生》创作主体之一以后,在所有书稿上,都留下了亲笔审改的痕迹,于是乎产生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罕见现象——“溥著溥批”。这些珍贵的史料,迟早会全部公诸于世的。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藏有溥仪所写“中国人的骄傲”手稿,据说是国家二级文物。我在电脑里过目,未见原件。其实这篇文章依然是李文达执笔,溥仪抄录出来的。关于“中国人的骄傲”之来龙去脉,笔者将另文探讨。我所见与《我的前半生》有关溥仪所写,还有爱新觉罗·溥杰为这本书作序时谈到的溥仪写给李文达的七言诗: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此诗原件在李文达的家属那里。群众出版社图书馆存有另一种原件:为祖国社会主义和人类最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书赠群众出版社一九六四年仲春溥仪群众出版社1960年1月版《我的前半生》(灰皮本)之作者所写,由于未见史料明确佐证,故不在本文叙列。溥仪和李文达在1960年4月至7月之间,曾在旧香山饭店搞了一个“剪剪贴贴”的“灰皮本”修改稿。我见过此稿原件,残损不全,为李文达修改字迹,就内容而言,当属编辑加工。此时,群众出版社依然停留在这本书的编辑主体层面上。事情的变化产生于1961年2月至8月之间,群众出版社采纳了李文达重写《我的前半生》的计划。本文所述为“重写”后之作者所写。此时,群众出版社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的前半生》的创作主体之一。(孟向荣)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发表提前半年

    如果是为职称发表论文,不妨至少提前半年投稿,最好提前一年 早做准备。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

    小笨猪sev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发表论文仪器型号写错了

    查得仔细的话,会影响内外审。不过问题不大。很好纠正。来得及就改为正确的,来不及就算了。查出来再改也行。

    天天大宝贝儿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职称论文提前半年发表

    在发表职称论文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前做准备,因为如果文章发表的晚了,可能会在上交职称材料之前拿不到书,这样就只能等下一次职称评审了。所以,大家发表论文尽量提前半年

    lilyran09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提前半年发表论文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

    来去匆匆的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论文发表流程用了半年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

    核桃丫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