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gdaxiang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阻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据2020年10月首都文明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科学》《柳叶刀》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60.3。
qq810833606
研究疫情的人是科研人员。
人物名片陆君安,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40余篇,合著著作4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武汉大学75岁的陆君安教授感到万分焦虑。他时时关注疫情动态、心忧社情民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学术经验,准确把脉疫情趋势,助力疫情防控。
研究疫情的过程
陆君安受武汉市卫健委的邀请,加入新冠疫情风险评估小组。陆君安与其他专家学者一起,针对疫情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和研究,进行科学风险评估。最近无症状感染者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风险评估小组根据武汉市、湖北省其它地区和其它省(市)检出率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专家们的智慧和成果发挥出强大的效能。熟悉陆君安的人都知道,他身上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贯强调研究科学问题要求真务实、多元兼容、与时俱进。多年前,陆君安曾参加过卫生部和WHO卫生技术合作项目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能力和中澳卫生项目新(再)发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研究。
袜子飞了
1、有责任、有担当。
面对严重的疫情,钟南山选择逆行,他号召人民不要出门,自己却面临着被传染的风险,第一时间赶到武汉,毅然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查病源,找疗方,抢救宝贵的生命,积极参与救治和防控工作,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
2、医者仁心。
疫情严重时期,他扛着万千重担,不遗余力地亲赴一线,转战各地,与千万医护人员同风雨,共战斗,展示的正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和舍生忘死的敬业精神。
3、敢医敢言的求是态度。
钟南山以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前往武汉,使命就是查明未知新冠。经过调研,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存在人传人的情况,从而拉响了疫情防控警报,扭转了疫情防控局面,加快了疫情防控进程。
钟南山主要成就:
1、研究领域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
2、成果奖励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取得中国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5年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
3、论文著作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了《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Asthma》《现代呼吸病进展》《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论文前文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
当然算论文,是“没有发表的论文”。 如果自己觉得质量还可以,当然可以放在简历里,作为证明科研能力的一个参考。不过要当心自己的成果被剽窃啦。
有人数上的要求的,要求在30到50例以上。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