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3

DD大小姐
首页 > 论文发表 > 伊格纳罗发表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老根记

已采纳

1980年,一位科学家完成了一个精巧设计的实验,并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但对于一氧化氮来说却是个转折点,虽然这一年科学界并不知道那种特别的物质就是一氧化氮。这位美国药理学家的名字叫做罗伯特·F。佛契哥特,他在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肽(BK)等多种物质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遵循类似的机理,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佛契哥特发现有一种物质可以舒张血管,这并不是他的独到之处,早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有机硝酸酯对缺血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当时并不了解其作用机理。19世纪末,在诺贝尔以研制高性能炸药(TNT)闻名和发迹的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硝酸甘油(GTN)竟是高性能炸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人们对此困惑不已。既然这种舒张血管的发现并不特别,那么佛契哥特的论文为什么会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呢?原因就在于他用精巧设计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佛契哥特的研究与一氧化氮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关于乙酰胆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1953年他发表了首篇关于乙酰胆碱和组胺致兔离体血管条收缩的论文,这与当时公认的对整体动物静注乙酰胆碱或组胺会引起血管舒张的观点恰恰相反。但他坚持自己的实验重复性良好,且观察无误,并在1955年发表的《血管平滑肌药理学》综述中提出假设,认为犹如肾上腺素能有α和β两种受体,血管平滑肌上也同时含有运动性和抑制性两种胆碱能受体——现在看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一直被当做权威而被认可。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刺激内皮细胞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这次似乎是单刀直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释放某种物质,该种物质扩散至平滑肌并导致其收缩。佛契哥特像是受到某种特殊的启示,他回忆道:“那天早晨我刚醒来,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来到实验室,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被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0年的《自然》杂志上,论文的名字是《内皮细胞是乙酰胆碱诱发动脉平滑肌舒张的必需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内皮舒张因子,直到1982年,他们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关于缓激肽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的论文中,才正式提出内皮舒张因子这一名词。这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格纳罗(LouisJ.Ignarro)教授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从事有关内皮舒张因子的研究。内皮舒张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能被血红蛋白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灭活。长期研究亚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伊格纳罗与佛契哥特合作,针对内皮舒张因子的药理作用以及化学本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内皮舒张因子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GuanylateCyclase,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途径扩张血管。穆拉德博士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环磷鸟苷作为一种天然产物标志在尿中发现,相关酶类包括作用于环磷鸟苷的合成的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Cyclase,GC)、水解环磷鸟苷的磷酸二酯酶和选择性地被环磷鸟苷激活的蛋白激酶。穆拉德博士于1970年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训练后,决定将更多的研究精力从环化腺核苷一磷酸(cAMP)转移到环磷鸟苷,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激素类配基如何与它们的受体结合来调控鸟苷酸环化酶?第二,其分子偶合事件是什么?对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了解,有助于使用制剂或药物来增强或抑制激素在某些临床疾病中的影响。在得州大学医学院,多年来一直独立从事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作用研究的药理学家穆拉德博士早在1977年就发现硝基酯类药物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均可使环磷鸟苷的含量增高,他们甚至提出硝基酯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形成一氧化氮或某种活性物质来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进而使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至此,众多研究汇聚到一个焦点——硝基类活性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穆拉德博士与合作者就系统地研究了硝酸甘油及其他具有增强血管活性的作用的有机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发现这些化合物都能使组织内环鸟苷酸、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1977年,穆拉德博士发现硝酸甘油等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液流通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断还缺少实验证据。穆拉德博士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不同组织匀浆中(包括高速离心上清液和匀浆颗粒部分)都能检测到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但在这两种组织制备中,酶活性的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匀浆颗粒部分对基质三磷酸鸟苷(GTP)就活性呈现协同催化动力学,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被证实为典型的米曼氏动力学,这个发现提示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代表一个三磷酸鸟苷的催化位点。尽管推测鸟苷酸环化酶有不同的亚型,但由于粗制备物也含有竞争底物或产物的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而无法剔除不可靠的虚假数据,穆拉德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纯化、验证、克隆、表达和再验证这个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实验,穆拉德博士发现某些物质包括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制备物中,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也能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这些环磷鸟苷水平的提高与平滑肌舒张有关,显示为直线的剂量应答关系。硝酸甘油,一种从18世纪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心绞痛的药物,也可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的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中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引起平滑肌舒张。穆拉德博士称这些不断增长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名单中气管、肠胃和血管平滑肌的弛缓剂为“硝基血管舒张剂”,确信它们能被转化为一氧化氮,因为用化学法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激活所有测试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制备物。这些一氧化氮前药物质的作用机制因此确定。穆拉德博士提出了一氧化氮能起到调控激素和药物的细胞内信使的作用的假说,即一个自由基激活一个酶,且这个自由基是一个内源信使分子。由于被纯化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发生在纳摩尔浓度下,并且由于一氧化氮及其氧化产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法不敏感,在一氧化氮分析测定的新技术发展后的七八年,这个当年遭到学术界怀疑的假说才被决定性地证实和接受。穆拉德博士表示,人体内的一氧化氮有两个来源:一为非酶生,来自体表或者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一为酶生,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精氨酸脱胍基所产生。非酶生性的一氧化氮,大部分来自硝基血管舒张剂家族,包括硝普盐、有机或无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亚硝胺、氮芥、联氨等。比如有名的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脏病的功能都是通过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起作用的。酶生性的一氧化氮,来自于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例如精氨酸。摄入人体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在体内通过酶生性产生一氧化氮并发挥其生理功能。酶生性一氧化氮产生机理(L-精氨酸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生成L-瓜氨酸并释放一氧化氮)穆拉德博士的研究集中于由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的化合物对于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这不仅阐明了一氧化氮在体内扩张血管的作用机制,而且也为新型的药物和化妆品研发开辟了道路。穆拉德博士所参与的生物科技公司所应用的技术是一种能够产生一氧化氮的组合,分别为氮剂和酸剂,其中氮剂为亚硝酸盐或富含亚硝酸盐的植物提取物,酸剂为维生素C、柠檬酸等足够强度的有机或者无机酸。使用时,先清洁皮肤,涂抹适量的氮剂化妆品,再涂抹酸剂化妆品,两者缓慢反应释放出一氧化氮,渗入皮肤,提高毛细血管血流量,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改善肤质。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里斯(Griess)就研究和发表了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但当时对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并不了解。由于亚硝酸盐是一氧化氮在水溶液中进行氧化代谢的终产物而相对稳定,改良后的格里斯法至今仍是实验室间接检测一氧化氮含量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氧化氮与核酸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建立了“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的学说,即生命体的各种活动都是在3个信使体系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我们都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主要体现者,但不是生命本身。生命的本质是这些生物大分子之间,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有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是信息传递研究的基本任务。生命信息传递的真谛,就是细胞间通讯的细胞外第一信使以及外界环境因子作用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后,通过跨膜传递形成胞内第二信使的级联传递,以及其后的核内第三信使诱导基因表达和引起生理反应的过程。生命信息传递在应答环境刺激和调节基因表达、生理反应的同时,不仅维持着细胞正常代谢,而且最终决定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第一信使是指各种细胞外信息分子,又称细胞间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诸如内分泌激素,前列腺素,气体信号分子(NO)以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由体内各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后,能够通过血液、淋巴液、各种体液等不同途径,作用到细胞膜表面,引起细胞内的特定反映。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第一信使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跨膜传递机制激活的受体,刺激细胞膜内特定的效应酶或离子道,而在胞浆内产生的信使物质。这种胞内信息分子起到将胞外信息传导、放大、变为细胞内可以识别的信息作用。第三信使又称DNA结合蛋白,是指负责细胞核内核外信息传递的物质,能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这些蛋白质是在细胞胞质内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信使作用,因而称这类核蛋白为“核内第三信使”。所以核酸是细胞内的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NO属于细胞间的通讯物质,没有NO,再多的细胞无法协同工作,相互发挥作用,生命信息传递不出去毫无意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承担人体新陈代谢的任务。

175 评论

酸甜苦辣咸丫头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 生 物 谷 网 站(13:40)主持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史香林)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下午我来介绍一下下午第一个演讲人,在我介绍演讲之前先看一个短片。 (13:46)主持人:下面有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路易斯J.伊格纳罗先生,194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市,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药理学、化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药理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66至196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化学药理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5年至今,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药学系教授。1972年伊格纳罗发现一氧化氮促使血管扩张—一种血管加宽—和血栓的抑制,后者使得流向动脉和静脉的血流得到改善。 (13:51)伊格纳罗: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能够到北京来,并且我知道听众中有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为什么健康的饮食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都和我在过去25年当中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也就是因为这些工作,我得到了诺贝尔的医学奖。所有的关键是一氧化氮分子,我之所以谈这个,是因为心血管是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也是美国导致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可以预防的,可以治愈的。并且通过合作,也是可以将它消灭的。 (13:52)伊格纳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血管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控制住这个疾病,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我们得疾病就会少,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得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毫无疑问,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那是因为遵守健康生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而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生活方式的。 (13:53)伊格纳罗:换句话说,实际上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哪些,首先是体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如果胆固醇过高,可能导致心脏病也很高,这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直接的治病因素,吸烟大家都知道也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从一开始就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13:54)伊格纳罗:高血糖可能在中国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美国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原因。再一个长期坐着,如果运动量很少,会非常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最后一点饮食,如果你的饮食里有很多饱和脂肪,如果和欧洲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很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我们很有必要知道,如果长期肥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这些病都是事先可以预防,只是需要在生活方式方面做调节。 (13:55)伊格纳罗:所以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尽早养成就能帮助你预防,不得这种疾病,即使你已经上的岁数,并且曾经吸烟,而且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从现在做改变。尽管你可能已经成年了,但是只要你能够这个时候开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把这些疾病的得病几率再重新降低。如果饮食结构健康,并且能够长期锻炼,就可以帮助你的身体抵御心血管疾病。 (13:56)伊格纳罗:我想强调的就是它能够刺激你的身体生成一氧化氮的小分子,这个结论是在25年前发现,当时发现在体内的运作可以帮助你避免心血管疾病,是非常小的分子,但是它可以让细胞相互之间得以沟通。并且结构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个氧和氮的结合,如果有了一氧化氮就可以进入细胞之中,无论是在哪里生成,都可以跟周围的细胞发出信号进行交流。人体在好几个地方都可以生成,比如在动脉,在神经,或者在抵御攻击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的细胞中也能产生。 (13:57)伊格纳罗:在动脉中,一氧化氮是由内皮细胞产生,这里可以就是在内膜里,这个内膜实际上阻隔了血液和平滑细胞,看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内皮细胞,在右边是平滑肌肉细胞,在左边就是血管。一氧化氮在内皮细胞中生成,就可以进入到平滑肌肉细胞,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动脉能够扩张,这样就有更多的血流可以通过,并且可以减少血压。 (13:58)伊格纳罗:除此以外,当血液在流动的时候,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运动,也就是因为这个方式,一氧化氮可以减少冠心病和脑中风这些症状发生的几率。还可以防止其他的细胞发生功能的障碍。所以,如果有正常健康的内膜细胞可以生成一氧化氮,如果有少量到中等程度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一氧化氮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血管系统,这个保护必须是以健康的内皮的运作为前提,所以如果它受到损伤,它就会使得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它在人体中生成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由精氨酸共同生成的。我们所使用的蛋白质里都含有这个物质,如果有更多的精氨酸就有更多的一氧化氮能生成。 (14:00)伊格纳罗:下面专门谈一下精氨酸,它是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来自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很多来源,无论是鸡肉、鱼肉和某些蔬菜都含有精氨酸。下面我想谈一下抗氧化剂,有很多心血管疾病包括其他的疾病,他们在发生的时候都会有急性的炎症,这种炎症是氧化应激的表现,换句话说你的身体里形成很多氧自由基,其中有一个称作超级氧等等。所以不管怎么样,人体内有很多氧的自由基,他们可以和一氧化氮进行反应,并且把他们摧毁。 (14:00)伊格纳罗:所有这些氧化应激都会使得一氧化氮在体内的数量减少。动脉硬化是一个炎症引发的疾病,我还希望使大家知道,如果你学过化学,就能更明白这一点,就是一氧化氮是抗氧化剂,有抗炎症的特性,如果我们在体内没有很多这种东西,就能够防止过多的氧化。所以,抗氧化剂是如何完成这个功能的,在化学中有很多研究,尤其是在过去15年中,比如说人体内就有一个超级氧,还有一氧化氮,他们有一对不成对的电子,他们是不稳定的,并且是比较应激的,超级氧化是不好的东西,在这儿不想细谈,一氧化氮是我们称之为好东西的,因为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形成心血管疾病。 (14:02)伊格纳罗:在超氧化物和一氧化氮同时产生的话,这两者之间会相互发生反映。这当中不成比例的电子就会结合在一起,这样反映就导致另外一个分子的产生。所以,如果有太多的超氧化物,它就会抵消掉那些一氧化氮,会导致一氧化氮不足,怎么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抗氧化物是怎么作用的,这是存在于很多物质当中,能够消除掉那些氧化的自由基,所以它能保护一氧化氮,并且使得一氧化氮能够存活很长的时间。有很多不同的抗氧化物,比如维生素E和C,比如COQ—10等等,很多。 (14:02)伊格纳罗:我想专门提到另外一种物质,就是很多在水果、蔬菜当中包含很多物质,这都是有很多的抗氧化物,你吃的水果、蔬菜越多,你身体摄入的抗氧化物越多,一氧化氮破坏的几率越小,还有鱼也是很好的食物、黑巧克力、黑酒,酒不能喝太多,所以必须适量喝红酒。葡萄汁有充分的营养物质,还有不同的果汁都有很强的抗氧化物。所以抗氧化物能够综合掉氧自由基,保护一氧化氮。 (14:04)伊格纳罗:现在谈一谈锻炼的问题,现在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锻炼是好的。锻炼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我们知道如果习惯于久坐,即便你瘦,如果经常久坐而不运动,你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所以进行锻炼,饮食健康,这样可以形成合力,对人的健康有保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锻炼有助于健康。过去几百年人们虽然这么说,只有在过去几十年能够证明为什么锻炼能够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 (14:05)伊格纳罗:首先锻炼造成的血液流动加快,也会刺激一氧化氮的形成。因为一氧化氮是能够扩张血管,这就使得更多的血流进你的血管。一氧化氮不但是加速血液流动,从长期来讲,能够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疾病的困扰,这样能够激活那些能够生成一氧化氮的酶,这就叫内皮核酶,可以利用精氨酸制作一氧化氮,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你经常锻炼或者重复某一种锻炼,还能调节内皮一氧化氮和酶,因为能调节基因,这样使得持续不断地产生一氧化氮。所以通过这样的合成,能够持续合成更多一氧化氮。不断地锻炼也可以产生一些能够限制氧化自由基基因,能降低那些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基因,可以保护你身体上已经形成的一氧化氮。所以这又能够增加体内的一氧化氮。 (14:08)伊格纳罗:所以在你运动的时候,你的骨骼,肌肉当中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这样就可以跟周围的组织和细胞组织带来营养物,可以进一步加速组织的恢复。同时,新陈代谢也会加快,所以在运动健身之后,你习惯运动之后,你的腿和胳膊就不疼了,但是必须不断运动,一星期锻炼一天可能就会疼,因为一氧化氮的生成是不够,正因为上述的原因,锻炼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14:09)伊格纳罗:我还介绍一下我的同事介绍的两个实验,一个是用小鼠作为实验品,培训老鼠游泳,我们发现体内生成很多一氧化氮,这就缓解动脉硬化的程度,我们专门给老鼠吃非常油的食物,使他们生成动脉硬化,给食物里添加精氨酸和一氧化物。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个研究结果发表。第二个实验,我们认为锻炼可以增加蛋白质的生成,如果有更多的酶和蛋白质,一氧化氮也会增加。锻炼身体的动物精氨酸的生成就会更多,所以这些动物体内一氧化氮含量会高得多,他们病的程度会大大缓解。 (14:10)伊格纳罗:综合我刚才所说,我们认为锻炼身体能够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精氨酸也能减少动脉硬化。如果把一氧化氮和精氨酸结合在一起,会大大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所以不光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在中央神经系统里,一氧化氮对于作为神经传输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的运作方面有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大脑是非常复杂的器官,所以我觉得在脑外科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进行技术研究的空间,也就是说为什么一氧化氮在大脑内存在,很多不同的神经都能释放出一氧化氮,以及对大脑有什么作用,我们只知道它是能抑制炎症,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14:11)伊格纳罗:如果哪个器官发生炎症,一氧化氮能够抑制炎症,能够生成白血球。在肠胃系统,一氧化氮也是很重要,使食物加速运动,因为它能释放出肌肉的放松剂,使肠胃系统正常运作。在肺系统,一氧化氮能够降低空气进入的阻力,使大家的呼吸更加顺畅。一氧化氮对于膀胱的运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使得膀胱能够储存更多的尿液,同时对于男性的生殖系统也很重要,对很多一氧化氮能产生影响,我每周都在杂志上看一些文章,每周都能发现一氧化氮对人的好处,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了解所样的一氧化氮能产生的好处。非常感谢。 (14:11)主持人:现在请各位提问题。 (14:12)提问:会有多少种抗氧化物能够在膳食当中,因为有一些抗氧化物对身体是有害的? (14:14)伊格纳罗: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人体可以摄入的抗氧化物多种多样,我敢保证他们都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摄入蛋白质按不管是鱼还是大豆,他不吃蛋白质,如果每天吃三到四粒精氨酸,当然我提议每天精氨酸的摄入量应该是5克,除了每天吃的食物,我觉得这是很安全的。精氨酸跟大家吃的食物很类似,关于抗氧化物很难精确测量应该吃多少,但是他们都是安全,我不知道中国市场上有什么样的抗氧化物,在美国很容易买维生素C,也可以买其他的抗氧化物,如果在中国买不到,最主要一定要吃水果、蔬菜,每天都要吃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蔬菜,无论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如果多吃水果、蔬菜,可以确保至少每天都能摄入5克精氨酸,当然其他方面也要注意,比如锻炼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也是很健康的。 (14:19)提问: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你能不能提以下一氧化氮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14:20)伊格纳罗: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推断是合理的,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如果身体要产生一种分子保护自己,不一定同时让这个分子产生危害的作用。实际上人体能产生的一氧化氮是定量的,而且一氧化氮能产生很多好处,能调节器官的机能,还能保护心血管系统还有其他的内在系统,如果人为地来讲,生成太多的一氧化氮可能会有害,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说你一氧化氮作为药片吃下去,它就像气体,就必须通过呼吸来摄入。这个就得从化工厂买,然后通过呼吸摄入。但是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我们人体现在要摄入一氧化氮,主要是通过摄入精氨酸,即便是摄入精氨酸,也只是很的少一部分,也会转化成一氧化氮。所以一氧化氮应该不是过量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还不太担心一氧化氮会出现什么不好的效果。 (14:22)主持人:刚才伊格纳罗博士谈到好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就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问题,这几个病在西方很重要。在咱们国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病现在变得越来越常见,比如糖尿病现在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所以研究这个病的机理对我们很重要。伊格纳罗博士提出一氧化氮,他指出两点,一个是通过饮食降低,另外一个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一氧化氮的量。另外由于中国农村城市化,农村人进城和城市人的运动降低,更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研究机理,找到一氧化氮对于肥胖、心血管病的作用,对营养学来说也很重要,因此在这里我再次感谢伊格纳罗博士的精彩研究演讲。谢谢大家。 (14:23)主持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胡志红) 大家好,接下来进行演讲的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高福博士于1995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分子病毒学方向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免疫学与分子病毒学,在应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化学研究T细胞的分子识别和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方面有一定造诣。下面请高福博士做禽流感与新生突发性传染病的演讲。 (14:25)高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新生突发并传染病方面的问题,分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讨以禽流感为代表的新生突发病的问题。第一,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新生和突发传染病到底在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第二,跟大家一起回顾近30年来新生和突发传染病给我们人类到底带来多大的灾难。第三,进一步解剖以传染病为例子,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我们对禽流感的认识到哪一步。第四,跟大家讲一下微生物不光是大家听到的禽流感、SARS,其实微生物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以为我们人类造福,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各方面问题。要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微生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27)高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新生突发并传染病方面的问题,分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讨以禽流感为代表的新生突发病的问题。第一,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新生和突发传染病到底在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第二,跟大家一起回顾近30年来新生和突发传染病给我们人类到底带来多大的灾难。第三进一步解剖以传染病为例子,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我们对禽流感的认识到哪一步。第四,跟大家讲一下微生物不光是大家听到的禽流感、SARS,其实微生物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以为我们人类造福,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各方面问题。而要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微生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29)高福:第一,当我们兴高采烈,欢度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感觉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挑战好象人类已经取得很大的挑战,其实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近几年来,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003年SARS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恐慌,最后通过努力得到控制。进入2004年以后,我们国家又开始发生禽流感,当然这一次我们国家的禽流感主要是发生在家禽,而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在越南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人的感染,到2005年,我们禽流感已经开始在中国有人的感染,尤其重要的是在七八月份,在四川我们有一次造成大概38人死亡的猪链球菌对人的感染。 (14:33)高福:我国新生突发传染病的形势如何,刚才已经讲到SARS和禽流感,已经最近最近在山西发行的流行脑炎。在我国艾滋病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在90年代中期以卖血为代表的艾滋病,还有一个是以吸毒为主的。再一个看一看禽流感,大概在3月份,我们国家总共有19个病例,这里讲的主要是人的感染。为了我们能够把禽流感和流感问题讲清楚,有一个基本概念,先跟大家探讨。 (14:34)高福:我今天主要想讲禽流感。我们经常会得到感冒、流感和禽流感,感冒大家讲是着凉了,流感和禽流感一定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人的是流感,感染禽的就是禽流感。现在由于禽流感的出现,在家禽和人类从1997年香港第一个报告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为什么大家这么担心,因为历史上我们有这样的教训。历史上有四次大的流感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1977年俄罗斯流感。当然这些流感病毒引起都不是现在所说的禽流感H5N1,而是H1N1和H2N2等等。 (14:37)高福:在科学基础研究上,科学家经过努力,其实人类对流感病毒还是有认识的,流感病毒有一个特点,大家细看有八个基因组片断,大家看到八个片断,这个病毒现在对它的的侵入机制已经有所了解,大家看到的一个流感病毒,下面是一个细胞,在这方面跟大家提一下,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像艾滋病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就像类似流感病毒一样,使病毒挡在不仅如我们的细胞里,病毒一接触我们的细胞膜,使遗传物质无法进入,这就是第四代艾滋病药物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开始研究。 (14:38)高福:我们在863计划下已经取得进展,目前已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这个离我们的应约还是非常接近的。在研究禽流感方面有很多问题是困扰科学家,也是大家很关心的,医药问题,疫苗研究问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流感病毒为什么会变异,二是跨种间传递的机制。流感病毒在变异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基础,就是刚才提到流感病毒有八个基因组片断,它可以发生重排,这个表现叫做抗原转换,另外一个是抗原漂移,我们的基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突变。 (14:39)高福: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H5N1或者H1N1是怎么回事。由于科学的突飞猛进,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八个片断,就是八个基因,这11种蛋白构成流感病毒的病毒颗粒。在病毒颗粒的表面有两种非常重要的蛋白,一个就是上面画着黑的叫H,一个是红叫N。他们之间有不同的配合,导致了不同的病毒。在禽类主要是H5N1,H9N2、H7N7,由于通过H和N两个,我们把病毒称为亚型。水禽过程野生禽类在里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刚才讲八个片断,假如蓝色的八个片断和红色八个片断不同的来源在一个混合期经过混合,就会搭配不同的病毒,这就是流感病毒的重排,也就是流感病毒的抗原转换。这发生在什么地方,通常发生在野生水禽,在流感病毒的流行和变异过程中起到储存器和混合器的作用。 (14:40)高福:大家记忆犹新的可能是去年5月份发生在青海湖事件,很多鸥和鸟类死亡了,最后很多单位联合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青海湖这一群野鸟得的别度是H5N1,这说明打破了原来的正常循环格局,突破一个一群物种。刚才提到正常循环受到破坏,这有什么含义,这就意味这禽流感病毒确实毒力增强,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证明这次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力加强。我们要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突破了这么多物种,原理是什么,这些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14:42)高福:青海湖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保护区,有很多水禽每年都到这里来。青海湖的水鸟密度很大,这是去年发生的情况,去年发生这个事件以后,野鸟也有一个特性,鸟类的行为有所变化,可能禽流感对水禽的感染,可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影响。今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青海湖,大家看到的病毒是红色,发现今年的病毒和去年的病毒非常相似,很可能来源是一样的。 (14:43)高福:去年发生这件事情,大家知道这是野生迁移鸟,他们不断在迁移飞翔,最近的证据证明这些鸟可以飞向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度,最近已经通过无线电遥控已经检测到。大家看现在的箭头指的,青海湖的鸟类可能从东南亚飞来,再进一步飞下去可能到蒙古,鸟的飞行线路有八条,有三条经过中国,绿色、红色还有黑色路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很可能这些鸟都会聚集在一点,这些的聚集就意味这他们所携带的病毒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大的交换,这就回到流行变异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有的鸟都聚集在一起,产生了病毒。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提出像防治禽流感这样的疾病,要三管齐下,一是加强防治控制措施,二是加强科普教育,三是加强基础科研。 (14:48)高福:刚才提的我们只看到微生物一个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作为微生物科学研究院,微生物也可以带来好处。正如我们路甬祥院长提出的,高科技是一个科技成果,可以发展为一个大产业,这就是让大家意识到微生物的另一方面,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在说我们再过50多年,我们的化石能源会被用尽,我们必须开发新的能源,生物质能,这是去年8月份美国新闻周刊来讲生物质能源,如果要把秸秆也是纤维素,变成生物质能源,生物酒精等需要微生物。所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国际上都在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帮助人类产生新的能源。 (14:49)高福:全世界都在注意食品安全,这是我们科学家研究的一个产品,我们天天喝的饮料,饮料里要加防腐剂,如果不加防腐剂,会变质。我们生产一种可降解防腐剂,微生物可以除去防腐剂。大家记得每年冬天塑料大棚会有很多塑料地膜满天飞,这就会造成污染。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最后就是重新利用,进入物质的下一个循环。我的报告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14:49)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提问。 (14:49)提问: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对于禽流感这种灾难,公众最关心的是会不会发现,我想问一下你认为禽流感还是可以避免,还是在将来某一个时刻一定会爆发?

247 评论

熊猫小胖

绝对理学,我是生物技术毕业的。生物工程师工学。理学对学历相对较高,通常要读研读博,相对倾向于理论研究。本科期间学习很广泛,化学、生物化学都学,研究生期间会细化,如我师姐就都病毒系,还有我同学都生物化学系。。。。

你弄脏了你的新衣服。 问公园里 带着你们,没有埋葬的人们,在空中飞翔。 你纯洁的生命使它焕发红光, 燃烧着的希望后退著 在你的的这个哈哈

如果不打算继续读研考博的话,这个专业比较容易找工作,就是比较普通,小学老师,了不起以后混个小学校长什么的,没有什么伟大的前途。至于物理学、生物科学、数学与数学应用(别被应用两个字忽悠,其实应用数学是纯理论,如果偶像不是华罗庚的话,别报,类似的还有应用物理、应用化学这一系列),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要往博士念才有意义,你要慎重!应用心理学不是很了解,地理科学其实还算不错,不过一般是读了研究生进研究所。

sorry TVT 我找不到中国的 只有外国的~ —— 巴斯德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 获奖人及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义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 W.P.墨菲 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 E.B.钱恩 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 *** (美国人) 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国人)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赛(阿根廷人) 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 E.C.肯德尔 P.S.亨奇(美国人) 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回圈(三羧酸回圈)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韦勒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F.C.罗宾斯(美国人)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 D.W.理查兹(美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W.福斯曼(德国人)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 E.L.塔特姆(美国人) 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 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 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 P.B.梅达沃(英国人) 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 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 F.H.C.克里克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 A.L.霍金奇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A.F.赫克斯利(英国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 F.吕南(德国人) 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A.M.雷沃夫(法国人)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兰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G.沃尔德(美国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纳 研究遗传资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 A.D.赫尔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S.E.卢里亚(美国人)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 U.S.V.奥伊勒(瑞典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 R.R.波特(英国人) 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伦滋(奥地利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N.廷伯根(英国人) 1974年 A.克劳德 C.R.德·迪夫(比利时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国人) 1975年 D.巴尔摩 H.M.特明(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R.杜尔贝科(美国人)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 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D.内森斯(美国人) 1979年 A.M.科马克 (美国人) 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器(简称扫描器)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 G.D.斯内尔(美国人) 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J.多塞(法国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 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资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 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 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 G.J.F.克勒(德国人)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义大利人) S.科恩(美国人) 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G.H.希钦斯(美国人) 1989年 J.M.毕晓普 H.E.瓦慕斯(美国人) 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 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 E.G.克雷布斯(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 M.罗德贝尔(美国人) 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资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 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 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纳罗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发现氧化氮可以传递资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国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尔(美国人) 发现蛋白质有内部讯号决定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转移和定位~

科学家的经费来源有很多的,有可能是向国家申请立项,国家拨款;也有可能是某公司或者财团为了一定目的支援你的研究;也有一些慈善团体资助。在中国一般是第一种。而且大多数教授都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在大学里不仅要搞科研还要教课,还要想方设法发文章,还要带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会很忙。 在我们学校的教授是没有自己的工资的,都是靠申请立项,申请到了的话数目都以万甚至百万计。 我是学生命科学的,知道得也很有限。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的话,就走这条路,一切以你的兴趣为导向。尽量出国深造,对你是有好处的。加油!

巴斯德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1、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 5、袁隆平:农学家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8、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 11、钱伟长: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汤飞凡:微生物学家。 15、丁颖: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16、张孝骞: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一生确珍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

学习要靠自己 会学的人就会自己总结这些资料 拿个小本子从必修一看起 课间,中午,晚自习的时间 每天看一本 一个星期不要 就总结完了 而且容易记住 物理的发展历史也可以这样来总结 关键是网上太简洁的基本上没用 一般就给你一科学家和他的结论 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般不会说 而考试又常常考哪些实验用的方法 而且我个人总觉得 自己总结的靠得住 别人总结的不放心

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1822年,孟德尔生于当时奥地利西里西亚德语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幼年名叫约翰·孟德尔,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男孩。他的故乡素有“多瑙河之花”的美称,村里人都爱好园艺。一个叫施赖伯的人曾在他的故乡开办果树训练班,指导当地居民培植和嫁接不同的植物品种。孟德尔的超群智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服孟德尔的父母送这个男孩进入更好的学校继续其学业。1833年,孟德尔进入一所中学。1840年,考入一所哲学学院。在大学中,他几乎身无分文,不得不经常为求学的资金而奔波。1843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他进入了修道院,不是由于受到上帝的感召,而是由于他感到“被迫走上生活的第一站,而这样便能解除他为生存而做的艰苦斗争”。因此,对于孟德尔来说,“环境决定了他职业的选择”。 1849年他获得一个担任中学教师的机会。但在1850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他的成绩很惨。为了“起码能胜任一个初级学校教师的工作”,他所在的修道院根据一项教育令把他派到维也纳大学,希望他能得到一张正式的教师文凭。 就这样,孟德尔被准许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度过了从1851到1853年的四个学期。在此期间,他学习了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昆虫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数学。同时,他还受到杰出科学家们的影响,如多普勒,孟德尔为他当物理学演示助手;又如依汀豪生,他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恩格尔,他是细胞理论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由于否定植物物种的稳定性而受到教士们的攻击。孟德尔也许从他那里学到了把细胞看做为动植物有机体结构的观点。恩格尔是孟德尔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好的生物学家。他对遗传的看法具体而实际:遗传规律不是用精神本质决定的,也不是由生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真实的事实来决定的。孟德尔在这方面也受到了恩格尔的很大影响。 1853年,已经31岁的孟德尔重新回到布林诺的修道院。同时有机会在布林诺一所刚建立的技术学校教课。大约从这时起,孟德尔决定把他的一生贡献给生物学方面的具体实验。 1854年夏天,孟德尔开始用三十四个豌豆株系进行他的工作。1855年,继续试验它们在传递特性性状时的不变性。1856年,他开始了一系列著名的试验,八年试验的结果是产生了那篇在1865年“布隆自然历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这篇论文1866年发表于该会的会议录上。就是这篇当时被完全忽视而日后被发掘出来的论文奠定了孟德尔遗传学史上的地位。 1868年,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他的管理工作剥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在孟德尔的同代人眼中,这个有教养的老修士似乎是在用一些愚蠢的、但却也无害的方法来消磨时间。1884年6月6日,孟德尔死于慢性肾脏疾病。他的后继者烧毁了他的私人档案。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关于孟德尔的原始资料或灵感的直接知识。

247 评论

Blackstar01234

生物学家 简而言之,以生命无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因为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 著名的生物学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孟德尔和达尔文一样是生物学的创建者。然而,孟德尔的研究者远远少于达尔文的研究者。研究达尔文的传记、专著、论文、评论汗牛充栋,在生物哲学、生物学历史研究的学术期刊上,几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达尔文的论文,而研究孟德尔的却难得一见。显然,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难以比拟。达尔文是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数一数二的巨人,名字出现在所有"有史以来世界十大伟人"的名单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视为可与牛顿比肩的伟人,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无穷的魅力,他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有极其宽广、深远的影响。而孟德尔显得很普通,甚至一直有学者怀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学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后来的"孟德尔主义者"有意拔高的。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当所谓"孟德尔定律"在1900年被三位科学家同时重现发现的时候,他们都声称自己已独立地做出了同样的结果,是否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怀疑的,但他们都敢于同时如此声称,至少也说明了"孟德尔定律"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如果孟德尔不曾存在过,历史的进程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研究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文献数量如此悬殊,还有一个因素:有关达尔文的原始史料无比丰富。他身后留下了多达172卷的著作、论文、笔记和书信,光是他27岁之前所写的书信汇集出版时就多达702页,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者永远不愁不会挖掘出新东西。而孟德尔在身前极少发表著述,逝世后不久其手稿又被全部烧毁,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过是几篇论文和报告,一份申请中学教师文凭时写的简历,十几封书信和两首少年时代写的诗,一天时间就可全部读完。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写一部孟德尔传记,是一大挑战。一个办法是采访孟德尔的亲属好友、同事、学生,以口述补充文字的缺乏。早在1924年伊尔提斯(Hugo Iltis)就这么做了,他在这一年出版的《孟德尔生平》(Life of Mendel)一书向来被视为孟德尔的"标准"传记。1996年,奥雷尔(Vitezslav Orel)收集到了更多的资料,以现代观点写了另一本标准传记《戈里果·孟德尔:第一位遗传学家》。在已有这两本标准传记之后,又没有新的史料问世,认识孟德尔的人也都早已去世,还有必要再写一本孟德尔传记吗?美国专业科普作家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显然觉得有必要。她面向的是普通读者,采用的是文学写法,通过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讲述一个生动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孟德尔生前死后的遭遇无疑是非常有戏剧性的,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园里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就干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间、第二幕、尾声五个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悬念的戏。从吸引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这本奇特的孟德尔传记中,栩栩如生地再现的,是孟德尔所生活的环境和围绕着他的发现的种种事件,孟德尔本人反而只是个配角,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有关孟德尔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想把传记写成小说,有想象之处也一定用虚拟语气。 作者并非生物学的专家,书中偶尔可见生物学知识错误(比如把染色质当成给染色体着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讨论在介绍孟德尔时不能不面对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会被同时代的人所遗忘?孟德尔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才使得他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 并不是因为孟德尔的工作是个冷门。恰恰相反,当孟德尔发表遗传定律的时候,当时的学术界正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也不是因为他的工作不为人知。在1900年以前,他有关豌豆杂交试验的不朽论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余次,引用者有的还是植物学的权威。他也长期与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耐格里长期通讯。但是这些人都不觉得孟德尔的杂交研究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颇为不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幸处于巨人的阴影之下。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生物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研究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从事遗传研究的人,甚至包括孟德尔,都觉得自己也是在解决生物进化的问题--他在1866年的论文中提到,他从事豌豆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有机体的进化史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在当时的研究者看来,对进化论而言,物种间的杂交要比物种内的杂交意义重大得多。孟德尔本人也用菜豆和山柳菊从事过种间杂交,他的这些工作在1900年常被植物学家们提到,而他的豌豆试验,看上去不过是个琐屑的小工作,不值一提。 孟德尔被时代所忽略的,恰恰是他的天才之处。以前研究生物遗传的学者,当他们比较子代和亲代的异同的时候,是把亲代做为一个整体,又把子代做为另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他们相信的是,亲代存在一种"本质",子代存在另一种"本质",遗传就是这种本质的传递和变化。子代内部的变异被看做是可以也应该忽略不计的偏差,只有其平均的性质才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孟德尔在做豌豆试验时,却不抱这种本质论的思想,采用的是群体思维。在他看来,子代群体是由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个体变异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个体变异并不是偏差,而恰恰是遗传的表现。因此,别的植物学家在研究豌豆杂交试验时,只停留于对现象的概括描述:第一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第二子代两种性状又都出现了,等等,而孟德尔却知道要挨个挨个去数豌豆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不可抛弃。 孟德尔的天才之处,恰恰也是达尔文的天才之处。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们,在研究进化问题时,抱着的也是本质论的观点,每个物种都存在着一种代表它的本质,进化就是从一种本质到另一种本质的变化,而物种内的个体变异是可以忽略不计。而达尔文重视的是物种内的个体变异,这些变异提供了自然选择的材料,生物才得以进化。很难说哪一个变异更重要,现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变异,以后很可能成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优势变异而传播开去。这种强调群体内部个体的重要性的群体思维,可以说是达尔文的首创。 《物种起源》德语版在1860年出版后不久,孟德尔就已仔细地阅读,并在书上做了批注。孟德尔的论文在1868年发表后,他订了40份单行本,分寄世界各国的权威,其中一份也寄给了达尔文,但是达尔文从来没有阅读它--人们在达尔文藏书中发现它的时候,连页没有割开。这两位生物学的创建者,如果在科学思想上曾经有过交流的话,也肯定是单向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殊途同归了。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 孟德尔生平: 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 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伊春论文发表

    1 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自然因素的作用以及缺乏有效保护等因素。2 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包括森林砍伐、开发建设、乱烧乱放等行为,自然因素的作用如

    超级尺蠖爱和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伊政论文发表

    伊朗科学技术杂志期刊是学术期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伊朗科学技术杂志期刊(JournalofScienceandTechnologyinIran)是伊朗科

    泸州老叫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瓦格纳发表的一篇论文

    1849年以前,瓦格纳在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 《罗恩格林》这三部歌剧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践他的歌剧改革的理 想,1849年以后,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几年

    清晨一叶浮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格拉丘纳斯发表的论文

    确定管理宽度有两种方法:1、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法国管理顾问格拉丘纳斯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上下级关系后提出一个数学模型,用来计算任何管理宽度下可能存在的人

    太白小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钱伊弘发表的论文

    本人是上海大学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此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上海大学是一座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作为一个建校只有二十几年的学校,它有

    无忧快乐起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