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5

lostangelus
首页 > 论文发表 > 16岁发表天文学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啵嘶小王子

已采纳

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1548—1600)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手段,把他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诺贝尔 炸药 炸死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设想到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由于自身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身边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极大,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献身科学 造福人类——记中国留美科学家郭申元 “他是一个总在琢磨新点子的科学家,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他的妻子欣欣说。“他从小热爱生命科学,16岁就发表研究论文,从上海中学保送进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学习的一年半里,他翻译发表了20余篇论文,编译一本介绍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展最新成果的专著。”他的年迈的父母回忆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查尔斯·理查森认为,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艾威斯评价道:“他在我们这里的教授和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的实验室中最好的博士生。” 这就是郭申元,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学子。在美国辛勤奋斗10载,对生物化学科学研究前沿———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就在他满怀信心向科学高峰迈进之际,凶恶的肝癌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 郭申元199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从大学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研究方向是遗传物质DNA主要构成物质的合成和复制。1998年3月,他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化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受到了美国许多分子生物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后,郭申元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享有盛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理查森是他的合作教授。在哈佛,郭申元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DNA解旋酶的作用机制。DNA解旋酶是国际生化界极为关注、众所求解的领域,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实验,郭申元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鉴定出起解旋酶功能的蛋白质部分,为解旋酶晶体的制备成功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奠定了基础;他对解旋酶和引发酶这两种重要复制酶的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连接位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是世界上首次揭示此类解旋酶的结构,为开发新一类治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郭申元4年内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细胞》、《国际生物化学学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5篇论文,第六篇也即将问世。他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令同行佩服不已。 郭申元在美留学期间,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基础科学研究,对自己心爱的事业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获得了“全美优秀生”的称号。1996年成为只有美国主要大学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参加的荣誉学术团体PhiKappaPhi的终身会员。他本科毕业时,曾有美国公司向他提供薪水不错的工作,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深造。理由很简单:“我来美国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学本领。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郭申元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从住处到实验室,实验室到住处。午饭、晚饭都是在实验室解决。干到深夜两三时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 今年初,郭申元经历了肝脏被切除80%的大手术之后,稍待体力和脑力恢复,就让妻子帮他整理资料、修改论文。随后不久,他再度踏进了实验室大门,开始新的科研设计。他的身体本来恢复很好,一家人十分高兴。可是,2月下旬,病魔再度“造访”,郭申元又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郭申元自己是研究征服癌魔的专家,深知癌症的厉害,但他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癌魔。住院期间,他乐观、豁达,极力安慰自己的妻子、老父、老母,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周在病床上还与同事讨论科研的进展。哈佛有位教授称赞道,郭博士的行为“保持了一位科学家的尊严”。他在病床上对妈妈说:“这10年来,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当好一名生命科学家努力奋发,刻苦读书和研究。我没有浪费过1分钟,我很开心,活得实实在在……” 郭申元在美国学习生活了10年,一直忙于搞科研,根本抽不出时间回上海一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最后的心愿是:“我想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看看故乡的亲人。我死也要死在中国。”今年3月23日,在多方热心人帮助之下,郭申元在妻子和妈妈护送下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5天之后,他带着一片眷恋离开了人世。 郭申元博士英年早逝令人们惋惜不已。驻美中国工作人员以及华侨、华人、留美学人纷纷表示沉痛哀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徐敦潢说:“郭申元博士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是数以万计在美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波士顿地区中文报纸《波士顿纪事报》发表了题为《为人类做贡献,为科学献青春》的近4万字的长篇通讯,纪念郭申元博士。哥伦布 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 彭加木 关于罗布泊有好多神秘的传说,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艰辛,首次成功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当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彭加木亲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加木的遗体。 26年来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希望能尽快找到他的遗体,给我们的科学家一个隆重的葬礼,也给他的家人一个心灵的安慰。 我们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才有了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 彭加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野口英世 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利赫曼和雷电 郭申元生前的良师益友、哈佛大学医学院吴柏林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申元是一个爱因斯坦、陈景润式的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学者在美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申元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写出了让人敬佩、让人流泪的篇章。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死!”

130 评论

萨瓦底卡Fs

哥白尼 日心说 烧死 布鲁诺 天文学 烧死 利赫曼 电学 雷电击死 邓稼先 核物理 过量核辐射 彭佳木 探索罗布泊 失踪

145 评论

芳宝女郎

1896~1900年在维也纳天文台和慕尼黑天文台工作,1901~1909年任格廷根大学教授和大学天文台台长,1909年任波茨坦天体物理台台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中服役。

249 评论

cc江南小水龟

他是玻尔原子光谱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18岁的时候就进斯特拉斯堡大学,20岁就在慕尼黑大学就读,23岁获博士学位。 一生都非常优秀。是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

241 评论

土匪温柔

16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打 游戏 ?刷抖音?还是懵懵懂懂泡吧喝酒?绝大多数人的16岁可能都没有什么建树,但两位美国高中生,16岁的卡蒂克·平格莱(Kartik Pinglé)和18岁的杰丝敏·赖特(Jasmine Wright),却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石破天惊,一举发现了一颗211光年外恒星周围的4颗系外行星,其中还有一个超级地球,被誉为是最年轻的发现天文学家。 平格莱和赖特是通过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学生研究指导计划(SRMP)参与这项研究的,这个计划由天体化学家克拉拉·索萨·席尔瓦(Clara Sousa-Silva)指导。该项目旨在将当地高中生和哈佛、麻省科学家联系起来,由学生与导师一起进行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每年接收大约十二名学生,优先考虑代表性不足的少数族裔。 平格莱和赖特的导师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夫利天体物理与空间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坦苏·德兰(Tansu Daylan),他们通过美国宇航局(NASA)系外行星凌星测量卫星(TESS)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对一颗质量和半径都略小于太阳的恒星HD 108236进行了研究,分析它的光变曲线,希望发现行星通过它和望远镜之间凌星时产生的细微亮度变化。 结果像是中了超级大奖,两位高中生竟然在这颗恒星周围发现了4颗行星!再加上另外一个团队使用另一种方法发现的第五颗行星,该恒星系中一共已发现了5颗行星。 平格莱和赖特发现的4颗行星,由内到外半径分别为地球的1.6倍、2.1倍、2.7倍和3.1倍,最内侧的是岩石行星,其余三颗为比海王星小的气态行星。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离母恒星的距离都非常近,最内侧的“超级地球”绕恒星运行一周只需3.8天,后面三颗也不过6.2天、14.2天和19.6天,也就是说离恒星的距离只有700万公里、970万公里、1700万公里和2100万公里。 而在我们的太阳系里,最内侧的水星距太阳5800万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88天,而最外侧的海王星则需要165年!如此近的距离,居然还存在三颗气态行星,目前来看实在有些不可思议。按太阳系来说,内太阳系4颗行星,包括2.3亿公里外的火星形成时都是岩石星球,在HD 108236中这四颗星球距母恒星都不足2100万公里,按理说炙热的太阳风早该把它们的气体吹走得差不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准确的结果。 对于他们的发现,18岁的赖特也感到非常兴奋和震惊,完全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发现多行星系统的科学团队中的一员。她和平格莱已参与共同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1月25日的《天文学杂志》(Astronomical Journal)上供同行评审,相信他们未来的科学之路已就此开启。 索萨·席尔瓦认为,高中生很少发表研究,平格莱和赖特的特殊成就是极其罕见的,他们完成了一项活跃的最新天体物理学研究,并成为科学期刊论文的共同作者是非常不同寻常的。索萨·席尔瓦还称他们是“拿薪水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每周完成研究后,可以得到4个小时的研究报酬,以鼓励他们,无论他们未来的最终追求什么,从事学术生涯都是令人愉快和有回报的。 哈佛和麻省的学生研究计划看来意义非凡,通过让高中生接触前沿研究,努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为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尽快做好准备。我又想起了马斯克的教育方式,他为自己的几个孩子及SpaceX创办了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拘一格,定期请SpaceX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授课,开拓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敢想敢做,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来限制和约束他们的思想,才能推动 科技 水平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论文: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TESS Discovery of a Super-Earth and Three Sub-Neptunes Hosted by the Bright, Sun-like Star HD 108236

219 评论

相关问答

  • 25岁中科班天才发表论文

    应该说是特别难的吧,因为这上面对于文章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很少有论文能够通过。

    双鱼0303 1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16岁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您好 ,九品论文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论文帮发表望采纳什么样的刊物?

    快乐Angels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爱因斯坦16岁发表的论文

    爱因斯坦故事 少年时代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

    rachelliu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表sci论文16篇

    举个例子,就是相当于高考,考了三年,年年740(满分750),在他所研究的行业已经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并且年龄还是那么小,在将来的事业、学术这,足以达到更高的水

    时间不等人了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16岁发表论文

    可以,今日头条

    张小天11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