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43

蓝瑟季候风
首页 > 论文发表 > 李白与宣城论文发表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rcury211

已采纳

李白( 701 — 762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 少年时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开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 (744) 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 (755) ,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朝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宝应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在政治上虽未能实现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中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并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达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李白虽然不像杜甫那样和人民有广泛的接触,但他对劳动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在《丁都护歌》中写出了船工的血泪。在《秋浦歌》中写了渔民、冶工的艰辛。在《妾薄命》《长干行》《北风行》等诗中,写出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安史乱后,他发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慨叹,表达了自己“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爱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他用大量的诗篇,歌咏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他爱国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险峻的蜀道,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都显得壮美动人。 无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确有描写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以及宣扬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须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奉为唐人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极为倾服,对他的诗歌曾给予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 有 《李太白全集》 传世,存诗 九百九十余 首。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熙的《李白研究》、王瑶的《李白》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可以参阅。

134 评论

yiliudewendu

满意回答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

202 评论

haihuan1988

..............................

244 评论

KingkonG19870210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215 评论

露丝奢望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226 评论

垚垚姐姐。

李白(701~762) 中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 ,作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 不满两年 ,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 ,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 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怳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李白《上阳台》墨迹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 ,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 ,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 》、《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 》、《 早发白帝城 》、《 赠汪伦 》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 , 说明他能写律诗 ,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 ,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本集和校注版本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 》、《 李白诗论丛 》,王运熙等著《 李白研究 》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171 评论

恶魔小郡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李白(701-762)「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于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诗选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讙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说说李白和陶渊明的"天真" 李白是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集中表现出其他诗人无法企及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在诗中大胆的夸张、雄奇的想像,都让读者叹为观止。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到现在,都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李白能够写出这样令人叫绝的诗句,是和他的经历分不开的。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期不仅文才出众,还是位游侠,后来他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无数名山大川,这些对他诗风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但我觉得,李白诗风的形成,更多来自于他开朗率真的性格,也就是"天真",用"天真"这一词汇来概括李白的性格和诗歌,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人的想像能力,来自于无拘无束,打个比方,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可以画任何的图画。我们现在的很多成年人,经常自叹缺乏想像力,就国为我们思维上有了许多条条框框,使我们无法找到无法调动大脑深处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李白就保持了儿童的率真与任性,写已之所见,言已之所想,抒已之胸臆,丝毫不受外界的束缚。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写天姥山之高:"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说天姥山高得和青天相连,遮断了天空,它高过了五岳,掩住了赤城山;天台山高有一万八千丈,但和天姥山相比,就像倒向东南方向的天姥山。在《蜀道难》一诗中,他这样描绘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犹豫欲度愁攀援",这惊险奇丽的山川,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恐怕只有这大胸襟的李白才能写得出来!我们平时也读过一些想像夸张结合得比较好的诗句,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此恨谁知!"也很耐人寻味,但没有李白的诗句来得自然而不事雕琢。李白的"天真"不仅表现在顺手拈来的诗句上,还表现在他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想做官,也不加掩饰,不忸怩做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仕途不如意,他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愁时就直接大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求同销万古愁。"失望中还带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都是他性格的最好注解。"本质和存在是相同的。"李白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才受到千千万万后学的推崇。李白乐时谈笑,忧时说愁,无一丝矫揉造作,他的这种性格也有许多其他的诗句为证。试想,有几人能像李白一样用"大鹏一日因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来毫不掩饰地自我夸奖呢?又有几人能像李诗仙一样,到别人家作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说到李白的"天真",让我想起了陶渊明,他能够毅然决然地放弃仕途,"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宁可过着布衣粗粝,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的生活,他追求"天真",但他的"天真"却与李白的"天真"完全不同。首先,他白的"天真"是性格上和过程上的率性,而陶渊明的"天真"则表现为一种目标上的追求。他生活在政局动荡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观念根深蒂固,自己出身低微,志向和抱负无法施展,加之受到当时流行的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所以,在遇到不如意时,就更加爱慕和怀念那种自然也隐逸的生活。在他的前期生活中,行动上也是时隐时仕,也曾任过祭酒、参军等职,后来在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解职而归,从此才坚决走上归隐的道路。他的《归去来兮辞》下阐述了他的这一决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说明,陶渊明的挂印归乡,是深思熟虑生的选择,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是心灰意懒的消极与逃避。其次,李白的"天真"表现为诗句语言与手法的信手拈来,思想真情的任意流露,而陶渊明的诗则主要表现为描绘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如他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归田后的愉快心情与乡居情趣跃然纸上。再如他在《饮酒》一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主动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寻求这种平凡朴实的农耕生活,这就是他的生活目标。陶渊明诗的语言也很质朴,但读起来总不如李白诗句的豪放与大气。两者相比,就好象一个是成熟的长者,一个是青春狂傲的少年:一个"把酒话桑麻",一个"举杯邀明月";一个甘心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一个却"俱怀逸兴状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对菊抚松种豆,一个是登山游仙纵酒: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最终,李白的"天真"成就了他杰出的浪漫主义的诗歌的风格,而陶渊明对"天真"的追求也使他的诗文洗尽铅华,把那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后来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就是源自陶诗。

213 评论

桃紅梨白

循着李白的足迹游宣城撰文、摄影:翁欣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近日有网友在李白墓前,拍到一堆酒瓶子的照片,微博一经分享,引来无数感慨。若不是照片后来登上热搜,很少人知道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的青山脚下。在古代,当涂县属宣城范围管辖。李白与宣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其晚年基本就在宣城度过。接下来让我们追随着李白的足迹,去这“宣城自古诗人地”看看吧。宣城,古称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其李白晚年在此留下大量足迹与诗作名篇。从53岁至62岁,李白人生的最后十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可见他对宣城怀有特殊的感情,而这一切主要就是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南朝诗人谢朓。 “一生低首谢宣城”,这句诗说的是李白。李白一生持才傲物,却唯独对南齐山水诗人谢脁推崇备至。谢脁曾经任宣城太守,所以人称“谢宣城”。李白来到宣城后,凡谢脁生前去过的地方,李白一定会三番四次留下足迹。宣城市区有“谢朓楼”,原为谢朓在宣州做太守时的书斋,后改建为层楼,楼取人名。李白多次登临,并作诗缅怀谢朓。他的两篇名作《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都作于此。尤其后者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是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谢朓楼也是传统诗词文学重要的地理标志。来到宣城后,第一站便去了谢朓楼参观。谢朓楼位于宣城市中心,府山广场的一处山坡上,旁边是不大的宣城博物馆,广场上还立有诗人谢朓的塑像。来到这里,发现此地俨然已是本地人的休闲场所,周围很多老年人在此喝茶打牌,环境已不能算幽静。 历史上的谢朓楼据说一直到民国都保存尚好,后在战争时遭轰炸毁为废墟。如今的谢朓楼,是九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旁边还复建了怀谢亭,但并没有完全恢复过去的整体风貌。谢朓楼不高,一共两层,楼盖的朴素雅致,里面简单介绍了谢朓的生平。登上二楼,视线多被居民楼所挡。在古时登上谢朓楼能看到城北的敬亭山,所以也叫北望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如今的谢朓楼早已淹没于城市高楼之中,想在这里找寻李白诗中所描写的“江城如画里,山色望晴空”的景致,亦或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意兴,恐怕都已经不太可能。谢朓融情入景的山水诗风,影响过唐朝许多诗人。而李白对谢眺的仰慕与倾倒,是无人可及的。有人说李白从谢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两人都天才纵逸,都政治生涯不得志,只能寄情山水,寻找慰藉。而谢朓楼几公里外的敬亭山,正是他们彼此精神寄托的交汇之处。 敬亭山也是到宣城的必游之地,位于宣城市区北郊。这座山属于黄山支脉,海拔不高,三百多米而已,东西绵亘十余里。据说当年谢朓闲来无事就到敬亭山游玩,李白不仅来过多次,还在这里筑室小居过。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意思是追随着谢脁我也在敬亭山下安家。虽然谢公已经去世百年,想起他的风采仿佛就在昨天——完全就是一个大写的迷弟。相较名山大川,敬亭山就其景色风致并无特别之处,只因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广为传颂以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等诗人都慕名登临,吟诗作赋,所以敬亭山也有“江南诗山”之美誉。从景区正门入,距登山的台阶尚有一段路程,所幸沿途风光不错。如今敬亭山四周已是茶田环绕,产的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敬亭绿雪。 沿着主路先经过广教寺双塔,据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宋代双塔。快到山脚下时还有两座新建的寺院,往左是广教寺,往右为弘愿寺。若不逛寺院,前方穿过敬亭广场,就开始正式登山了。沿山道没走多远,过古昭亭后,竹林深处有一尊石雕美女像,她就是传说中在敬亭山上修道的“玉真公主”像。不远处还有一眼相思泉,据说是李白与玉真公主相爱的证据。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身份显贵,与李白确实有过不少交集,李白得以到京城翰林院任职,就是她的推荐。后李白得罪权贵,放还出翰林,据说玉真公主愤而放弃公主名号,来到敬亭山做了一名女道士。有传言李白与其相好,于是有了七次来敬亭山的理由。不过此事正史并无记载,不足为信。倒也可能是景区为招揽人气,而故意制造的一段绯闻。 过相思泉后,有石涛纪念馆,和翠云庵,再走一段无台阶的上坡路,眼前出现的就是那宏伟壮观的“太白独坐楼”了。楼名取自李白诗句,四层仿唐建筑,内有宽敞的展厅,展示李白在宣城留下的足迹。这里虽未到最高山顶,站在楼前也可以俯瞰宣城全貌了。《独坐敬亭山》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李白应从弟李昭之邀,初来宣州时。自从他被迫离开长安,已经过了十年的漂泊生活。他一个人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的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连同孤独的云都没有留下来,只有敬亭山默默的望着他,而他也望着敬亭山,仿佛找到了知己。 此刻我也坐在敬亭山,体会着李白的诗句。这首诗表面写诗人在敬亭山中独坐时的眼前之景,却是融情于景,借景写情的手法。到底诗中“相看两不厌”指的是山,还是人?是谢朓?还是玉真公主?恐怕就只有李白自己知道了。宣城与李白诗作的有关的景点主要以一楼、一山、一潭而闻名。楼为谢朓楼,山为敬亭山,潭就是桃花潭。从宣城去桃花潭,先要做车去泾县,再从泾县转车去桃花潭。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产地,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曾三次来到泾县,泾川的山山水水几乎是游遍了的。“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便是李白来泾县畅游时所写下。 桃花潭位于泾县西南,太平湖畔,青弋江的上游。桃花潭并不是真有桃花,也并非真的潭。而是特指青弋江流经镇上的那一段江面,因为水深而名字为潭。桃花潭之著名,源于李白为这里题下的千古绝唱《赠汪伦》。李白来桃花潭,其实也是被忽悠来的。据清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载:泾县名士汪伦,喜爱李白的诗歌,当他得知李白在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是这样写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这封信把又爱玩又爱喝酒的诗仙给忽悠去了。等李白来了后,汪伦只能实情相告,所谓十里桃花,是指本地地名叫“桃花潭”,而万家酒店,是因为村里有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倒也没有生气,反而很感激汪伦的盛情相邀,便在桃花潭畔与汪伦诗酒唱和,流连忘返数日。 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保存有许多皖南特色的古民居。一条青弋江把桃花潭镇一分为二,东岸是翟村,西岸是万村,两岸均有纪念诗仙李白的古阁。站在陈村长桥上看青弋江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远处青山如黛,几名村妇在青石驳岸边洗着衣服,如同一幅桃花源里人家的景象。当地人说,要观赏桃花潭最美的景致还得是下过雨后再来。因为桃花潭的美,多半藏在氤氲之中。夏日雨后,青弋江的水汽升上来,漂浮在潭水上,犹如缥缈的仙境。只可惜我这次来的不巧,没有赶上这样的景象。沿青弋江边的小路,我先去的东岸翟村。感觉村里的原住民似乎多已搬出,很多老房因为无人居住,荒芜许久的样子。拐到翟村老街也是冷冷清清,只有几家古玩店开着,部分临街的铺面写着出租和出售的电话。显然来此的游客不多,属于冷门景点。 翟村老街走向江边渡口的尽头,有一个拱形的巷门,上面就是纪念李白的“踏歌岸阁”。当年李白登舟将行时,汪伦在此率族人踏歌送别,李白感谢汪伦深情厚谊,挥笔题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初读,觉得这首诗写的浅显直白,却也情感真率,可能因朗朗上口,在李白诗作中流传度颇高,也成为日后桃花潭永远的广告词。 穿过踏歌岸阁,来到江边的古渡,从这里可以坐船去桃花潭西岸的万村。西岸的景点主要有纪念李白的怀仙阁,汪伦墓,以及他们喝酒的万家酒店。我觉得在东岸看风景已经差不多,就没有再买票坐船去对岸。踏歌岸阁往北,有始建于明朝的翟氏宗祠。在古祠堂里,我看到十几条花纹不同的龙舟,向下倒扣整齐地摆放,才知道原来桃花潭每年端午有赛龙舟的习俗。心想也许明年端午,可以再来这里赏龙舟,若是遇上一场雨后,兴许还能看到龙舟在云雾缥缈的潭面上穿行,岂不美哉。坐落在泾县以西,距桃花潭十几里路程的查济古村,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村,有“皖南秘境”之称。跟桃花潭属于一条游览路线,于是游完了桃花潭之后,打了部车直奔查济古村。查济三面环山,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村外三溪穿村而过,现存元明清古建筑百余处。据说当初若不是一些画家来此写生,发现了这里,查济可能仍深藏于黄山北麓的群山之中,不为人知。说起查济其实和李白也很有渊源。据说当年李白离开桃花潭后,顺道又去了查济盘桓数日,并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句。这首诗是李白当年游栖于查济碧山时所作,不过因为流传度不比《赠汪伦》,很多人并不知晓。查济的“查”念“zha”,因为村里人大多姓查。查济村这支查姓人氏,是唐朝时候从山东济阳迁过来的,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查姓人群庞大,祠堂众多,据说鼎盛时期这里曾有108座祠堂。金庸也姓查,和这里应该是有些渊源的。如今查济是全国艺术院校的写生基地,还有许多画家纷纷在此建工作室,查济也被称为画家村。来到查济,真切的感受是,这里写真的学生比游客要多多了,艺术氛围浓厚。 在查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村落因整体沿河而建,为便于出行,查济的村民们沿河错落有致地建了许多拱桥、平桥、洞桥。查济的桥,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厚重沧桑,星星点点分布各处,与民居融为一体,也造就了这里的民居开门见河、推窗见桥的意境。查济就像一幅古朴淡雅,韵味深长的水墨画,漫步在村中的青石板小道上,如同走在天然画卷里。难怪李白称这里“别有天地非人间”,并且在此流连忘返,只因查济是一个会让人来过以后不想走的地方。有关李白出生之地至今还有中亚的碎叶城与四川江油之争,仍无定论。但李白在安徽当涂的青山墓地是毫无争议的。当涂县距离宣城市70公里左右,在唐代属于宣州范围,现归马鞍山管辖。从宣城坐车到当涂,大概一个多小时左右,然后再从当涂东站转车去太白墓。李白墓位于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谢朓任宣城太守时,酷爱青山风光,常遨游吟咏,并在山南建有宅院(如今的谢公祠),青山故又名谢公山。李白在当涂时,也是多次登青山,寻访谢公遗迹。 史志记载,李白晚年潦倒,61岁那年不顾年老体衰,仍欲从军参加平叛,后因病未能成行,只好投靠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暂住当涂城南的龙山。一年以后(762年冬),诗人在家中病逝,死后草葬于龙山。李白下葬几十年后,李白生前好友的儿子,任宣歙观察史的范传正经过当涂,找到李白的孙女,得知其有‘宅近青山同谢朓’的遗愿,便出资将李白尸骨从龙山,迁葬于青山脚下。青山是诗人谢朓常游之地,迁来这里等于和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也算遂了李白最后的心愿,这就是李白墓为什么在当涂青山的缘由。 当涂人如今把李白墓扩建成了李白文化园,今天的陵园已是亭台楼阁俱全。内有太白碑林,太白祠,十咏亭,青莲池等景点,每年前来凭吊、游览的观光者络绎不绝。太白祠位于整个陵园的核心位置,祠堂内有李白晚年塑像。两侧壁上镶嵌碑刻若干,刻有范传正撰文的墓志铭,以及李白绝笔《临终歌》全文。太白祠后面,就是李白墓地。墓呈圆形,突起的坟茔上芳草萋萋,四周用石砖相砌。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是杜甫手书。不知道是不是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之意。 我拿出准备好的白酒,却看到墓碑前面早已放着好多瓶了。千百年来,李白的墓前大概从来都不会缺酒,诗人中能有这样待遇的,也只有李白了。我绕墓一圈洒酒以祭,再面朝李白的墓碑合掌三拜,祭拜这位永远的诗仙,酒仙。李白与当涂的渊源十分深厚,除了青山的李白墓,当涂还有还有一座李白衣冠冢。位于当涂县西北,长江边的采石矶,那里是李白写下《夜泊牛渚怀古》的地方。而距当涂西南十多公里处,同样是长江边的天门山,是李白写《望天门山》的地方。那首诗作于盛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即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他乘舟赴江东途中,看到天门山险要之势,不禁随口吟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的绝妙好辞。那是他第一次经过当涂,并没有停留。当时他才26岁,满怀远大抱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穷途日暮之际,当涂是其终老长眠之地。那时正是他最好的时光,他还不需要想到这些。

291 评论

赤影妖妖艾可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李白研究》 李白,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其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以致流传到今天,仍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与此同时,历代诗评家也对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品评和研究,到十九世纪末,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然而,在李白研究史上,二十世纪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无疑最大。这一百年中,学界在传统的印象式的、琐碎的诗歌品评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较为现代的、科学的、系统的诗歌理论来研究李白及其诗歌艺术,取得的成就至深且巨;在李白诗文校注和文集的整理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佳作迭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李白研究的学者自发成立了李白研究会,定期召开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李白研究学术研讨会,连续出版了多种专门刊载李白研究论文的刊物,极大地促进了李白诗歌的进一步普及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了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本世纪李白研究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果,本文拟采取分阶段和分专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介绍。第一节 二十世纪李白研究概述 本世纪上半叶 严格说来,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李白研究,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的。伍非百的《诗界革命家李白作品的批评》,是本世纪较早运用现代诗歌理论对李白进行批评的文章,该文无论是行文的方式还是论述的角度,都与传统的点评、集说异趋,而是从人格特质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对当时诗歌革新的贡献。稍后,又陆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从思想、性格、情感和艺术特质等角度对李白进行较为细致研究的文章,如崔宪家的《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陆渊的《情圣李白》、徐嘉瑞的《颓废之文人李白》、缕启愉的《李白个性的遗传及其儿童期生活》、李长之的《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浩乘的《李白的佛教思想》、萧望卿的《李白的宇宙意义及人生观》等。同时,用类似理论和方法研究李白的专著也不少,如李守章的《李白研究》、汪炳焜的《李太白传》、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维翰的《李白研究》等,其中李长之著视角尤为新颖、分析尤为独到,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具体问题而言,关于李白氏族和籍贯问题的讨论,无疑是本世纪上半叶李白研究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这次讨论是从李宜琛的《李白的籍贯与生地》开始的,他在该文中提出李白应生于西域的说法。此后陈寅恪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又详细考证,亦断定李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而与之异说的文章则有王立中的《〈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 五六十年代 从五十年代开始,学界又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评价李白的思想和诗歌,学界还展开了关于李白的人民性和进步意义的讨论。这次讨论是从林庚发表《诗人李白》一文开始的。林庚在该文中指出,李白并非像过去有些人想像的那样脱离现实,相反,他对政治,对祖国,对人民是很关心的;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某些情况,同时也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些看法,当时许多学者都表示赞同。而他们对林庚提出的李白歌颂"太平盛世"是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李白的布衣感是与农民起义"一而二二而一"的的观点,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五六十年代李白的生平研究,除了对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继续进行讨论,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李白的经济来源。这一问题是由麦朝枢的《李白的经济来源――读李漫笔之一》引起的,他认为李白和他的父亲都是贩运铜铁的商人而李白则"兼涉采冶"之业。该文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相继出现了耿元瑞的《李白是靠经商过活吗?――对〈李白的经济来源〉一文的质疑》、慕荣华的《李白是做生意的?》、李廷先的《为李白一辨――读麦朝枢〈李白的经济来源〉一文后》等商榷文章。 这一时期的李白诗歌艺术研究的新 势是学界开始普遍用浪漫主义的理论来分析其诗。林庚在其《诗人李白》中说"李白从市民阶级萌芽中所得到的主要是独往独来的自由生活,个性解放的要求,自由意志与浪漫主义的精神",后来专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如胡国瑞的《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及艺术特点》、孙殊青的《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谢善继的《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黄海章的《试论构成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因素》等。 文革期间 从1967年到1976年,李白并没有被人冷落,其中最可注意的就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提出的李白生于中亚碎叶说,他在该书中认为李白当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其位置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此说一出,马上得到了学界众多的响应,如余恕诚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又一确证》、殷孟伦的《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等。就是到八十年代以后,也还有人响应此说。文革后期,李白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当时有些人用"评法批儒"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李白,普遍认为李白是法家,说李白具有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思想倾向和战斗精神,而且他们还将之与杜甫进行比较,扬李抑杜。 八十年代以后 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可以说是李白研究的复苏期和高潮期。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学界又重新用学术批评和科学研究的眼光来对待李白及其文学创作,再加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在文革虽然被剥夺了撰写李白研究论文的权利,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李白研究的思考,所以在文革结束到八十年代中期,就出版了将近二十部李白研究专著,论文更是难计其数。 当然,八九十年代李白研究的兴盛局面不只体现在发表成果的数量上,更体现在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上,此时人们发现和讨论的问题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 就李白生平研究而言,人们除了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问题和李白的经济来源等问题继续探讨外,还就李白一生入京的次数和时间、寄家东鲁、长流夜郎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李白思想研究方面,学界则拓宽思路,多角度、分层次地研究李白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盛唐文化之关系,对李白与宗教之关系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和全面。 在李白诗歌的现实性的研究方面,人们对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较之五六十年代更为深入。 在李白诗歌的艺术研究方面,人们也逐渐改变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理论模式来套的思路,开始从意象、结构、语言、声律、诗体、审美观、创作心理、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更新颖细致的探讨。同时人们还将李白与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进行比较,试图寻找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艺术魅力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共同的艺术规律。在具体作品研究方面,此时学界对《蜀道难》作意和主题的研究、对李白词真伪问题的讨论较之五六十年代都更为热烈和持久。 在作品考订和整理方面,八九十年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二十年间,除出版了十几部李白诗选、文选,还先后出版了《李白集校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等三部各有特色的李白全集的新整理本,充分全面显示了本世纪李白作品整理和研究的实绩,同时也为李白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白研究史上,本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李白研究会的成立、李白研究刊物的出版和李白学的初步创建等方面。1985年5月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了"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成立"中日李白诗歌研讨会"。经过有关方面和全国李白研究专家们的共同努力,1987年11月成立了"中国李白学会",并决定出版会刊《李白学刊》(后改名《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秘书处和会刊编辑部都设在马鞍山市的"李白纪念馆"内。到1998年为止,李白研究会共召开了六次年会暨李白研究国际研讨会,先后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一部、会刊九部、相关论文集一部。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建立了李白纪念馆,成立了李白研究所,四川省的江油市、湖北省安陆市、山东省济南市也都建有李白纪念馆和李白研究机构。其中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先后举办李白研究学术会议多次,出版《李白研究论丛》两辑;湖北安陆编辑出版了《李白在安陆》等著作;山东济宁李白纪念馆也出版了《李白在山东论丛》等著作。 可以说,在本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李白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遍地开花,使李白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李白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文学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伟大的传统在唐诗中都发展到新的高度。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到了战国时代,屈原吸取前代文学和文化的成就,在现实斗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诗篇,以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状采的形式,“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和他同时的庄子在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幻想奇丽的寓言,也对浪漫主义传统有重要贡献。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和进步文人创作中不断发展着,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木兰词》等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到盛唐时代更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李阳冰在他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是对他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李白研究》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一)、 诗歌内容的丰富多样 李白诗歌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 , 他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像边塞诗人那样写了不少边塞诗 , 然而他却比边塞诗人更强烈地谴责批判了唐王朝所发动的一些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 , 深刻反映了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如《战城南》、《古风》三十四 ( 相檄如流星) , 同时他也热情歌颂唐朝保卫国境安全的正义战争和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 如《塞上曲》、《塞下曲》 , 希望通过打仗早日结束战争 :“何当破月氏 , 然后方高枕”,“横行负勇气 , 一战静妖氛”( 《塞下曲》其二、其六)他也像山水田园诗派诗人那样描写了祖国山水的自然风光。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都写过的赠别送行、吟唱友谊以及闺情、宫怨、恋歌、爱情, 李白也都广泛地真切地予以表现、描写过 , 并且都有名篇杰构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水沙丘下寄杜甫》等;像《子夜吴歌》、《关山月》、《北风行》、《春思》、《长干行》、《玉阶怨》、《妾薄命》等;像《杨叛儿》、《夜坐吟》等。应该说 , 李白是兼有王孟高岑之长 ,“可算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中国诗史》) 。(二)、内容的独创1、表现个人理想和愤世嫉俗的精神。所谓个人理想是指其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和对个人的自由解放的热烈追求。而愤世嫉俗的精神则是指其轻视功名富贵、蔑视王侯权贵和封建等级、礼法制度。李白的伟大 , 不仅在于他具有这样的理想和精神 , 而且在于他的这种理想比其他诗人都执著 , 他的这种精神比其他诗人都强烈 , 而且这种精神也很少有人有。他拯物济世的理想在年轻时就已确立 , 那就是“奋其智能 , 愿为辅弼 , 使寰区大定 , 海县清一”, 然后功成身退。诗人的一生始终不渝地为这个理想而追求奋斗。即使是在长安从政失败后 , 心情极度消极悲伤时 , 他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东山高卧时起来 , 欲济苍生应未晚”( 《梁园吟》) , 终有一天能“奋其智能”,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 到达理想的彼岸。对统治者的傲岸和不可驯服 , 对功名富贵和权豪势耍的高度蔑视 , 是李白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最鲜明的个性特征 , 也是其诗思想内容上伟大而显著的特色。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早日实现 , 但他不愿为了这个理想而向统治者卑身屈膝:安能摧居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扬眉吐气 , 激昂青云”时 , 是“戏万乘若僚友 , 视优俦列如草芥”( 苏轼《李太白碑阴记》)。凤凰初下紫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 , 谑浪赤墀青琐贤。( 《玉壶吟》 )昔在长安醉花柳 , 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 , 风流肯落他 人后。 ( 《流夜郎赠辛判官》 )其友人任华也说他是“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任半醉” (《杂言寄李白》) 。他在长安从政失败了 , 也仍然傲岸不凡 , 睥睨一切 , 不向统治者摇尾乞怜 , 也不哀伤哭泣 , 而是引吭高歌 :一生傲岸若不谐 , 思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 , 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 ,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 , 英风豪气今安在 ? 君不见裴尚书 , 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 , 见此弥将钟鼎疏。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在李白看来 , 皇帝和他 , 君臣之间不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 , 而是主客关系 , 是平等的 , 严陵和汉光武、商山四皓和汉高祖之间即此。这思想境界已够高 , 他不可能像黄巢那样反皇权 , 也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皇帝轮流做 , 明年到我家”。叶燮《原诗·外篇下》:“观白挥洒万乘之前 , 无异长安醉眠 , 此何如气也 ! ……历观千古 有大名者 , 舍白之外 , 孰能有是气乎 !”其《行路难》、《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将进酒》等也反映了这种精神。诗人的一生多次受到打击 , 但他不是被黑暗残酷的现实所压倒、征服 , 而是顽强地冲破这现实 , 凌跨现实。虽然他最后还是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悲剧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 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直到他临死时仍未减退。他的绝笔诗《临路(当为终) 歌》说:大鹏飞兮振八裔 , 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 ,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读之仍然激动人心 !与愤世嫉俗精神紧密联系的 , 是诗人强烈追求个人的自由解放。但他的所谓自由 , 只是饮酒求仙 , 放浪江湖 , 是“ 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 是“黄金白壁买歌笑 , 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焦郡元参军》),是“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偏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反抗黑暗现实、反抗封建礼法的进步的积极意义 , 但也应指出 , 这条自由之路是不光明的 , 不健康的 , 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我们也应指出 , 李白的思想上、诗歌中也有矛盾之处和消极颓废的东西。他一方面鄙弃功名 , 说“功名富贵若长在 , 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钟鼓馔玉不足贵 , 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但另一方面 , 他也追求功名 , 而且一旦有了功名 , 就不免沾沾自喜 , 洋洋自得。他在长安得意时就曾自我吹嘘道:幸陪鸾驾出鸿都 , 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 , 全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 , 片言道合唯有君。 (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宋代陆游对此就曾讥刺道 :“以布衣得翰林供奉 , 此何足道 ! 遂云‘当时笑我微贱者 , 去却来请谒为交欢 \', 宜其终身坎坛也。”李白于长安赐金放还后 , 也曾低首下气地请求独孤驸马的援引 , 他的《走笔赠独孤驸马》诗就自白道: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酌知己。一别蹉跎朝市间 , 青云之交不可攀。郭沫若说李白与独孤驸马并非“青云之交

188 评论

好心坏丫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证),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李白的墓在今安徽当涂,在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城市发论文

    当前幼儿 安全 教育 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活动,抓好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安全教

    小丸子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宣城期刊发表论文

    你好,你可以给相关期刊投稿,一旦他们录用了你的论文就可以正式发表。

    鵼鵼小舞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白城发表医学论文

    发表医学论文要明白的问题: 医生是一个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比较特殊的。想要成功评职称,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论文是反映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Alex@美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宣城城市分析论文发表网站

    中国知网,也叫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原18号。在百度、36

    aifayewo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宣城城市分析论文发表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浙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

    pollyshen2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