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灬小米
重点讨论的是论文和专著。应该说,论文和专著的差别并不在于篇幅大小,不是说论文篇幅小一些,而专著篇幅大一些。两者的区分主要在结构、内容和性质等方面。论文是对一个论题的阐述,是一种问题性的思考:对某一个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将思考成果写成一篇论文。而专著是对一个专题的论述,是一种体系性的思考。论文要确定论点,提出论据,由此展开论证。而专著则是对某一专题的体系性叙述,具有较为广泛的展开和较为深入的论述。因此,专著的深度和广度显然超过论文。现在的问题是,论文不像论文,专著不像专著,缺乏论文和专著的品格与品质。论文像专著,而专著则像教科书。例如学位论文,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应当是一种论文的文体,应该具有论文的特征。即使是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它也应该具备论文的性质。但现在的硕士论文像综述,而博士论文则像专著,甚至像教科书,没有达到论文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们对于论文和专著以及教科书这样一些学术载体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当然,也有一些专著是论文的结集,也就是说先有论文发表,然后把论文编撰以后形成一本专著。这种专著意味着它每一部分都达到了论文的水平,而一本专著的十个章节就相当于十篇论文,这样一种专著的学术质量当然是比一般专著更高的。
一般的专著,并不是每一部分都能够发表的。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资料的梳理或者综述,或者是对本学科问题的一种沿革性的叙述,而没有达到论文的程度。就这部分内容而言,资料价值大于观点,是没办法作为论文在刊物上独立发表的。一般来说,专著的这种水分可能会比较多一些,这也是对一般的专著学术评价较低的原因之所在。而论文则相对来说学术含量要高一些,各单位对于论文和专著在学术评价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单位更注重论文,并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有些单位注重专著,以专著作为学术评价主要标准。而北大可能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把论文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评奖也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奖项注重论文,有些奖项则注重专著。
chen251791802
从职称的角度说,注意这个前提,所以那些作家啥的避让哈。评职称需要的专著有两种,一种专著一种教材,二者其实没啥区别。价格上一样,书号上略有不同,分类上能够看到教材有“教材”俩字,但是!到实际的职称评定环节,出现不同了,具体的不多说,总之就是有的单位只认专著有的单位只认教材。然后说价格,我估计大家关注这个。一个书号4w块钱,现在是2022年初,这个价格估计未来只会上升不会下降。排版校对等等费用总算下来5w能打住,如果你们找代笔我不讨论,现在这个有点收打击。不过书号费用是大头,其他的费用怎么也不能和这个比。这是一本书的成本。然后继续……独著的话就是这个费用了,如果不是独著怎么办呢,一本书有三个主编三个副主编,不管是专著还是教材都一样。三个副主编没啥钱,一个三四千吧,可能有更贵的,但是不会太低。为什么我要强调一下副主编的价格,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副主编的名字并不会在国家出版署有备案,也就是说你拿到手的这本书,这个副主编虽然是你的名字,但是这个副主编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并不知道。如果是真的,那就是说你的这个书跟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留在出版社的那个书是完全一样的。所谓的假的呢就是,比如我是一个造假的人,然后我去出版社拿到这个书的电子版,然后我把电子版上面的副主编改一个,改成你的名字,这样再印刷出来,就你就变成副主编了。但是这样出来的书,他和留在出版社的那个原始版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的单位走点心,打电话给出版社。核对一下,那你就穿帮了。假的价格市场上挺没准的,一般情况下一千多块钱。但是真货我做了几年,一直都是三四千的居多。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吧,如果他只是一个代理,就是你找的这个上边儿只是一个代理,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代理自己做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他都不知道。所以有的时候尴尬就在这里。而且你看我手里比如说有真的,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东西是真的。跟主编完全不是一码事儿,完全靠你找的上面那代理人的良心。然后是主编,主编一二三价格差别挺大,第一主编承担主要费用,三万左右吧,第二三主编一般是一两万。加起来肯定比独著归,有时候有一本书不够这六个人就印刷了,都是需要分摊成本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己理解吧
馋猫爱鱼鱼
专门著作。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系统考察或研究的结果。 专著通常是作者阐述其“一家之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较少单纯陈述众家之说;专著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因此能围绕较大的复杂性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全面论述,具有内容广博、论述系统、观点成熟等特点,一般是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专著出版前,作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先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并展开阐述,从而形成专著。专著通常都附有参考文献和引文注释,包含丰富的书目信息。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当然,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学术专著的字数可能还要更多些。 编撰学术专著比发表单篇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因此,在评定职称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加分和认可。 专著不一定是书,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只要是独自创作的都算专著。
yuxinchen008
学术专著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2008年度)》中明确指出:学术专著是指“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所谓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内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lathermatthaus
论文和专著是学术成果的两种基本载体,如果说还有第三种的话,那就是教科书。但现在学术界对教科书贬褒不一,教科书在我国过去采取主编制,内容几乎千篇一律,是所谓公知,即公开的知识或者公共的知识,这是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知识。因此,对教科书的学术评价较低,认为教科书没有学术含量。当然,最近这些年来对教科书的评价有所改变,主要是出现一些学者个人独著的教科书,而且是学术性的教科书。教科书是对本学科知识的一种体系性的表达,它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学者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因此,对于教科书作者的学术要求是很高的。
像在德国、日本等国家,一个教授只有到了50多岁才开始写教科书。而且教科书反映一个学者的综合素质,对本学科的综合把握能力,因此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我国也应该向这个方向恢复与提升教科书的学术声誉,尤其是要摈弃教科书的主编制。在我看来,主编制的教科书是没有学术灵魂的教科书。
坏坏的小幸福
在一般的情况下,就论文和专著这两种形式而言,我认为注重论文可能更为合理一些。应该把论文作为主要的学术评价标准,而学者也应该以论文作为主要的学术成果载体。因为论文的篇幅不是很大,一般是一万字或者几万字,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而现在的学术刊物一般都是双月刊,还有月刊,论文这种形式可以把学者日常研究的成果及时地发表出来。有些学者虽然也在做研究,一开始就确定其最终成果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的。在专著的写作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对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因此在三五年的专著写作期间,一篇论文也没有发表,只是最后出版了一本专著。这样一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而应该把阶段性成果发表出来,每年至少要有两三篇论文发表。通过每年发表的这些论文,可以把这种学术进展、学术方向及时地反映出来。三五年以后,研究成果成熟了,再以专著的形式发表出来,这样一种做法是较好的。
当然论文也是有长有短的,就一个初学者而言,一开始可能要写一些篇幅较短的论文,比如说三五千字的论文。对短篇的论文能够把握以后,再逐渐地写一万字左右的篇幅较长的论文。最后能够写两三万字论文,基本上硕士论文所要求的篇幅。因此,论文写作是一个由短到长逐渐发展的过程。专著的写作更需要学术积累,因为专著的篇幅比较大。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主要是论文的写作,而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基本上要达到专著的写作程度。就我本人而言,也是从短小的论文开始写起的,例如我发表在《法学研究》1984年第2期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论教唆犯的未遂》,只有四千字左右。及至发表在《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的《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一文,长达六万多字,是我迄今为止在《法学研究》发表的29篇论文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尽管论文和专著这两种学术成果的载体存在差异,但它们还是有共同之处,要求写作者对其中的内容把握好,能够顺畅地将学术思想通过论文或者专著的形式表达出来。
论文发表是怎么划分级别的?,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最新政策,都在下面文章里。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被网上假冒已更名》《河南职称论文大学被网上假冒已
可以。任何时间都可以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后,即使论文中已经记载了专利申请的内容,写成专利时只需要明确一个时间点,这样就不会影响专利授权了。
可以的,你想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呢,可以私我
可以,不同论文不同架构,同一数据不建议多篇使用,但是可以做不同比较不同形式的处理以便表达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 通常作者要想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会把作品直接寄
1. 请问大论文与小论文的区别是什么 大论文与小论文的区别:定义不同、写作过程不同、用途不同。 1、定义不同 大论文是指毕业或者学位论文,这个不需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