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小J
基层副高级职称主要针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只要达到条件就可以了:获得中级职称两年以上,中专生学历,长期在农村工作累计20年以上,或者专科生学历,长期在农村工作累计16年以上,或者本科生,长期在农村工作累计12年以上,或者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中级职称二年。达到这个条件,可以直接取得基层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不需要什么条件。
难得明白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一则通知,针对“高校SCI论文指标使用”提出了10条意见,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三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简单称之为“三不”,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和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可直接一句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我觉得这既是对近年来高校种种论文造假的回应,也是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论文发的一些论文高产大户的一些警示。
漳南一邺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当我们问“教学的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问“学生经历数学教学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可以找到答案。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描述了一大堆,其实简单地说,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行业术语”,透过事物的表面解释其背后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同时借助数学的“行业规则”进行处理,让自己能够更加简单地认识和改变世界。举个例子,你去逛超市,买了20块钱的排骨、35块钱的纸巾和65块钱的饼干,逛完后你去买单,你会怎么付钱呢?其实每个价格本质上是一个数字,你要付的钱,就是20、35和65相加,也就是说,你只需要直接付120块就好,不必分别找出20块、35块和65块来买单。数学中的加法,让你可以把买单这件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对学生来说,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算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但细究下来,其实学生要做的,无非是打磨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助他们一臂之力。理想的结果,是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三年来要学的所有数学知识点。这个显然只是理想,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所取舍。一个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能把每个知识点学完,又能把每个知识点学好,这样的学生肯定有,但不会多,如果过半的学生能够做到,那说明知识点要么不够多,要么不够深。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先学好一部分,剩下的能学好就学,学不好就学完,学不完就只能这样了。课程标准也很体贴,它会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只需要学生了解,还有的甚至只要学生感受一下就行!课程标准对知识点的要求,实际上已经帮我们做了一轮筛选。可是,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实在不行,很有可能连课程标准选出来的核心知识点都学不完,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第二轮筛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做两三件事:第一件是评估学生的实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底”在哪里;第二件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知识点的“底”在哪里;第三件是学生学习的底层机制,了解知识点是怎么被学到手的。除了教学内容以外,另一个需要取舍的,是对学生的关注。全面跟进一个学生的学习,或许不是难事;可是如果手握两个四五十人的班级,要全面跟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有点为难我们了,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都不尽相同。解决的一个办法,就是分层教学。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数学成绩水平的高低,分成优秀层、及格层和后进层三个层次。对同一个层次的学生,采取同一个教学策略,必要时做些微调。优秀层的策略是“超前学习”,后进层的策略是“做有用的事情”,而及格层是我们核心关注的焦点,它的策略是“脚踏实地”。比如课上布置了一个任务,优秀层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我会立马批改,然后让他们寻找更难的题目去做;后进层的学生可能会对着题目发呆,我会时不时地提醒他们找到有用的事情,或者直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及格层的学生可能起伏不定,我会留心观察他们犯下的错误,分析背后的原因,寻找纠正的好办法。由此看来,教学最好的结果,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终点来衡量,更好的选择,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一个进度条,所谓最好的结果,其实就是有更多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学习进度。
花的姿态zqr
奥数---------小学生头上的紧箍咒 “紧箍咒”三个字,妇孺该知,人们一下就会联想到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念咒语,聪明、活泼、可爱的美猴王就会头痛的在地下打滚。如今现实生活中的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简称为奥数)却成了本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头上的紧箍咒,绝大多数小学生是越读越烦,越读越厌恶数学。奥数是一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设立的国际大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组织学生参加,但只限于高中生和数、理、化、生、信息技术5个学科。小学和初中从未搞过类似的比赛,现在小学生们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上与奥赛的内容差异很大,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奥数的内容体系。奥数热的成风实际上是打着奥数的牌子搞应试教育。更为可悲的是昧着良心为自己赚黑心钱,不少学生也在奥数热中无法及时调整心态,一旦遇到挫折就受不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本人就我市小学生学习奥数热及市场上出现的奥数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如下几种看法以飨读者,供参考。一, 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学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其实是适合尖子学生读的,不应该被大面积铺开,否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奥数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适合去读,因为这只会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但是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奥数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提高的机会。在学生中约有3%的人智力超群,对这些尖子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去向一些有趣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学习奥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最好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开始为好。我在数学奥林匹克小冠军书上看到几道三年级水平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规律填空:1, 3, 6, 10, ( ), 21, 28, 36, ( ).其实,这几道填空题涉及到高中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虽然三年级学生凭观察、猜测也能填出来,但其体现的数学知识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抽象思维的发育有一个年龄的起步期,过早地被唤醒并不是件好事情,现在有许多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孩子就是被过早地拔高了。二,奥数书上怪题、难题、“毒题”多在小学奥数书上有这么一道题: 有6个人都生于4月11日,都属猴,某年他们岁数的连乘积为17597125,这年他们岁数之和是多少?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本科生无解。求教一理工名校硕士,他智商高达140分,仅0.5%人群能及,却也费了好些时间才解出。就是这道题,在那些铺天盖地的小学奥数培训班里,被用来折腾大批年仅10岁左右的普通小学生。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专家怒斥: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对小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有人借以在孩子身上赚钱!用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来衡量的话,奥数题都属于偏、难、怪题、毒题,严重违背课改精神,有很多内容其实是建国以来多次课改被删掉的内容,对孩子学习数学并无实际益处。奥数是数学里的杂技,是极端重思维轻技能的“旁门左道”,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偶尔玩玩是可以的,开拓一下思路,但如果成天钻这个,那就是在钻牛角尖,只对偏才、怪才有意义,而对于大量的普通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盲目从众钻奥数,非但连边都摸不上,还有可能钻出神经病,还会误了孩子,因为让孩子钻那些连大人都觉得困难的难题,会让孩子总处于失败的心理中,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会严重受挫。
我叫德卢衣
数学教学论文论文一: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分类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 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 整数、 分数 正有理数 零 负有理数 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分为: 有理数 有理数 为下一步分类讨论奠定基础。 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让学生对数a 进行分类,得出正数、零、负数三类。 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得到如下分类: 通过对正数、零、负数的绝对值的认识,了解如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习理解数学概念。 又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结合“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反复渗透,强化数学分类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分类的意识。并能在分类讨论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如把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整数,就是犯分类标准不一的错误。在确定对象和标准之后,还要注意分清层次,不越级讨论。 二、 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 例1,化简解: 这是按绝对值的意义进行分类。 例2、比较 与 易得 的错误,导致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数 可表示不同类的数。而对数 进行分类讨论,既可得到正确的解答: 〉0 时 ,= 0 时 ,< 0 时 ,2、根据数学的法则、性质或特殊规定进行分类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 根的判别式时,对于变形后的方程 用两边开平方求解,需要分类研究 大于0,等于0,小于0这三种情况对应方程解的情况。而此题 的符号决定能否开平方,是分类的依据。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三种情况。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ax+3>2x+a 分析通过移项不等式化为(a-2)x>a-3的形式,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a-2>0,a-2=0,和a-2<0三种情况分别解不等式。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左边=0,不等式的右边=-1 因为01-1,所以不等式的解是一切实数。 当a-2<0,即a<2时,不等式的解是x< 3、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例如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底边长为a,则其腰上的高是 分析:本题根据图形的特征,把等腰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类作高CD,如图,可得腰上的高是 或从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类 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由于圆心的位置有在角的边上、角的内部,角的外部三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讨论证明。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这种最容易解决的情况,然后通过作过圆周角顶点的直径,利用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的这种情况来分别解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这两种情况。这是一种从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图形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解决的方法。教材中在证明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也是如此分圆心在弦切角的一条边上,弦切角的内部、弦切角的外部三种不同情况解决的。 三、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合理解题的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例4、已知函救y=(m-1)x2+(m-2)x-1(m是实数)。如果函数的图象和x轴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值。 分析:这里从函数分类的角度讨论,分 m-1=0 和 m-110 两种情况来研究解决问题。 解:当m=l 时函数就是一个一次函数y=-x-1,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1,0)。 当 m11 时,函数就是一个二次函数y=(m-1)x2+(m-2)x-1 当△=(m-2)2+4(m-1)=0,得 m=0. 抛物线 y=-x2-2x-1,的顶点(-1,0)在x轴上 例5、 函数 y = x6 – x5 + x4- x3 + x2 – x +1,求证:y 的值恒为正数。 分析:将y的表达式分解因式,虽可证得结论但较难。分析可发现,若将变量x在实数范围内适当分类,则问题容易解决。 证明:⑴ 当x ≤0时 ∵ x5 - x3 - x ≥0 ,∴ y≥1恒成立; ⑵ 当0 < x <1时 y = x6 + ( x4 – x5 ) + ( x2 – x3 ) + ( x – 1) ∵x4 > x5 , x2 > x3 , 1> x ∴ y > 0 成立; ⑶ 当x = 1 时, y = 1 > 0 成立; ⑷ 当x >1时 y = ( x6 – x5 ) + ( x4 – x3 ) + ( x2 – x ) + 1 ∵ x6 > x5 , x4 > x3 , x2 > x ∴ y > 1成立 综上可知,y > 0 成立。 例6、已知△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CD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BC和△ACD拼成一个凸四边形ABCD.(1)画出四边形AB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ACD中我们可以把AC作为斜边、AC作为直角边二类情况来研究。如图1是以AC为斜边和等边三角形ABC拼成的四边形ABCD(DDAC=30°和DDAC=60°这两种图形算出的四边形ABCD面积相同的,故归纳为同一类)。AC为直角边又可分为二种不同情况如图2和3.从图1,S四边形ABCD=;从图2,可算得S四边形ABCD=;可算得S四边形ABCD=3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论文二: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教会学生解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 内容提要: 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联想等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能迅速把握数学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能解出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的关键。 关键词: 解题技能 联想 把握问题实质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 “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 “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 “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 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例1 如图,在⊙O中,C是弧AB的中点,D是弧AC上的任一点(与 D C 点A,C不重合),则( ) A (A)AC+CB=AD+DB (B)AC+CB
研究生毕业因为杂志社没发表论文,学校没发学位证这种情况不用担心,学位证这个只是拖延给你,不会不给你发的,但你得去抓紧满足毕业要求,不然对你影响也很大了。 许多过
提供一些教育方面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4、学习困难
教师论文写作技巧及发表办法 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
你又不是被学校记过什么的,写在档案里这个当然不会。既然学校已经把你的学位证做好了,可能要求你把论文完善,不然学位证就不发给你
学前 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和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