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4

迷茫老男人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能源政策论文发表时间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集庭装饰02

已采纳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能源发展情况概括讲,大致有五个特点: 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国。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2.03亿吨,天然气1027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五和第六。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11亿千瓦。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了13亿人口的能源需求。 第二,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有明显进步。过去的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21%,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3亿吨。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目前,中国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到70%以上,火电每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08克,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速。中国水电装机已超过2.5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核电投运机组15台,装机规模12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6台,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超过5500万千瓦,成为世界风电大国。太阳能发电增长强劲,今年底装机容量将突破700万千瓦。 第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完善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备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设计和制造能力。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井下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全面推广。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80万千瓦水轮机组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制造产业链。 第五,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吨标准煤,人均用电量达到3500千瓦时。过去10年,我们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电网改造,提高了农村居民用电可靠性,同时还解决了35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必须寻找一些既能保证有长期足够的供应量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能源。而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正是: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究竟该寻求一条怎样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业内官员和学者认为,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一方面必须“开源”,即开发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还要“节流”,即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里,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绝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严重制约能源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给能力,缓解压力。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不到发电装机容量的2%,远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技术路线、投资体制、燃料保障等问题,使我国核电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同时,我国的风电资源量在10亿千瓦左右,目前仅开发几百万千瓦,应当对风电发展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用电健康可持续发展。走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大的能源结构来讲,还是要加快发展核电。最近一两年,从中央到国务院,都坚定了加快发展核电的信心,今年以来核电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核电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对快速的增长,规模要在短期内有比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还要逐步向中部地区发展。节能减排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侯云春表示,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缓解能源供需矛盾问题,从根本上就是大力节约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管理节能,大力推广节能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发展,广泛开展全民节能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亿吨油当量,2009年9月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10月24日发表《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其中包含我国能源发展现状、政策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进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几个方面。规划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1.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197 评论

starjing99

发展速度与能源供求,是中国经济现在和未来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现在又处在资源消耗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加之社会生活消费结构迅速升级,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对当前我国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1、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连续5年达到10%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拉动和高耗能行业为主的重工业,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8%。其中,煤炭消费量25.8亿吨,增长7.9%;原油3.4亿吨,增长6.3%;天然气673亿立方米,增长19.9%等,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能源效率低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能创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同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使用效率若能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的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到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必然要出现高增长,尤其是我国的工业化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我国自2003年以来,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占全球的30%,但在这些资源定价方面,我国还不具备主导权。2、节能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污染居高不下:当前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截至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火电达到5544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77.73%,同比增长14.59%;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近70%,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这也决定了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十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计划到2005年比2000年减少10%,但200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烟尘、化学需氧量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减排量均未实现预期目标。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万吨,比2005年又增长1.8%,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431万吨,增长1.2%,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造成三分之一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直接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耕地的安全。2007年,在监测的557个城市中,有38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69.8%;有152个城市为三级,占27.3%;有16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9%。世界银行曾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从我国资源条件和对外贸易结构分析: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近年来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不仅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绩"和成本意识的缺失,还使我国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历年贸易顺差商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能源,即间接能源出口量,1980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14.22%,2005年达到3.3亿吨标油。扣除能源进口量,近几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逐年递增,由1999年的0.77亿吨标油,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油,生态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已造成一些地方经济的慢性自杀。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能源资源并不富余,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1%、1.4%和1.2%,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5%。其次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开采条件较差,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到40%以上。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按14-15亿计算,则需要26-28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人口按15-16亿计算,则需要35-40亿吨标准煤。按专家的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这一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二、落实节能降耗,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标将从2005年的1.22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98吨标煤/万元,降幅20%左右,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将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评价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这是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长远之策。2007年我国全年共关停小火电1438万千瓦,据测算,60万千瓦的大机组和10万千瓦、5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一千瓦时的发电煤耗要差100到150克标准煤。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紧落实"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炼钢能力5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亿吨的任务,鼓励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这意味着每年能节约6000万-9000万吨标准煤,并大大减少污染的排放。另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在能源的开发上,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政府宜鼓励更多的有实力企业投资境外开采石油,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2、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2007年我国水电达到14526万千瓦,约占总容量20.36%,同比下降了0.53个百分点,核能发电量突破600亿千瓦时,但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如今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大量开发,2006年全球新能源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6%,如法国的核电量已占装机容量的70%。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国,以一种能源为主的单一能源供应模式已不能有效保障中国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新路,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同时,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具备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新能源技术由于成本较高,进入市场的竞争力有限,因此国家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国产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推进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调整。据专家推算,每利用一吨可再生资源,可节约原生资源120吨,少生产垃圾废水100吨,增加产值约300元,产生利润500元。3、利用价格杠杆和资源监管,调整产品出口结构:从经济成本上看,随着环境保护和对污染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使原来的外部成本,或原来是由社会承担的成本,转化成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成本,从而加大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同时随着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阶段,全球资源性产品将形成新一轮需求高峰,这在全球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少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全球主要资源供给的情况下,将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呈现长期化趋势,资源约束将伴随我国工业化的整个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架之中,逐步形成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以及长远利益的国际分工体系,禁止能源直接出口和严格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加快将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放开我国紧缺资源的物质进口配额,降低进口税率。在资源监管上,当前尤其需要建立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让价格真实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同时,改变能源税的计量依据,由现在的按企业产量征收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征收,促使企业尽量提高资源的回采率。4、2007年12月26日,我国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节能、减排决不能前松后紧,GDP的增长必须建立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基础上。美国在工业化的100年中,消费了390多亿吨石油,近73亿吨钢铁和大量其他矿产品,我国从来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享有的廉价资源供应量和环境容量,中国已经加入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必须承担起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环境义务。今年4月1日新修订的节能法已开始实施,同时,要加快体现能源战略和政策导向的《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真正把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企。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指标体系,将能源消耗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建立和完善节能信息的发布制度,构建统一、高效的能源监督管理和问责体系。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逐步推动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树立全民节能环保意识,最后,加快建立中国的能源期货市场,力争实现由能源的需求方来制定能源的期货价格,进而引导现货价格,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

118 评论

雨诺喜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六部法律的决定》修改。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扩展资料:能源法(energylaw)是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它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能源法的调整以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的法制化、高效化、合理化为出发点,以保证能源安全、高效和可持续供给为归宿。广义的能源法包括能源基本法、节约能源法、石油法、煤炭法、电力法、原子能法、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有关具体能源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能源法》涵盖国家发展能源经济战略方针、能源开发利用规划、规制、管理、能源安全及节能等内容。《能源法》的制定实施,将解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费,以及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等制约能源发展的三大矛盾,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调整基于能源开发、加工、储运、供应、贸易、利用发生的能源物质利益关系。一切能量来自能源,人类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主要基础。能源科学与技术,能源利用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能源立法。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石油危机,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紧张。有效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能源,压缩石油消费,成为各国最紧迫的问题,促使各国加快了能源立法的进程。日本于1979年颁布《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律》,1974年法国制定《省能法》,1976年英国颁布《能源法》,1978年美国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法》。这些法规的颁布,对缓解能源危机、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十分重视能源管理工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能源的法规。1986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1986年10月29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7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83年9月1日水利电力部发布《全国供用电规则》。

357 评论

独酌邀明月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也都不断改善和提高,对生活中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私家车越来越多,这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文章就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展开叙述,将低碳经济贯彻到汽车产业当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同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对策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为了便利人们的出行,汽车产业涌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经济和生态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2.1关于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及概念概述人类从曾经的农业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等概念应运而生[1]。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之下,相关人员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通过制度、技术、产业等多种手段来推动自然与生态和谐发展[2]。2.2关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意义概述低碳经济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要构造一个“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这个经济发展体系内部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以及低碳产业,其中的低碳技术指的是二氧化碳捕捉及存储技术和清洁煤技术,低碳能源主要是指发展风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低碳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希望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4]。2.3关于低碳经济的面临问题概述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是低碳经济的推行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首先,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个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阻碍;其次,我国本身的油气资源就相对较少,同时煤炭资源较丰富,这种能源富含结构就造成了我国的能源使用现状;再次,工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水平还不高,就会对低碳技术等的发展造成限制;最后,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5]。3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概述3.1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及分类概述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动力来源的特殊,一般来讲,新能源汽车都是应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或者一般的车用燃料的。这就会造成在选择车辆的驱动方式以及动力控制方式的时候一定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完善。新能源汽车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氢发动机汽车等。3.2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进行加油,采用混合动力技术提高环保效益,能够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使用寿命较长;纯电动汽车的特点就是技术简单、充电方便;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是运行平稳,无噪声,同时还可以减少机油造成的水污染;超级电容汽车具有充电时间短、使用寿命长等多种特点。4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概述4.1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风险问题概述虽然低碳经济的推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风险还是存在的,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整车项目多达二百,涉及了巨额的投入资金,这就会造成新能源汽车项目布局过大的问题,容易造成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虽然目前这个状况还不明朗,但是相关人员以就要提高重视程度。4.2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问题概述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严重的专利问题,专利作为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这方面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电池系统等方面,缺乏驱动电机系统的核心技术专利,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很高的专利风险,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技术实力还不够。4.3配套设施不完善首先,充电基础设备仍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中国的车桩比仅达到3.5∶1,随着新能源汽车数目的逐步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扩大,充电这种基础性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2020年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数量约50万个,但是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仍然不匹配。另一方面,充电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在城市中,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小于15%,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存在着运营企业盈利困难和消费者反映充电价格偏高的双向矛盾。其次,核心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从动力电池方面而言,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够强,先进技术的研发、产品的保障性与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整车技术上而言,真正意义上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没有被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5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概述5.1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体系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为了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就应当积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体系,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该标准体系内部进行发展,通过不断的调研和分析,进一步为建立标准体系提供丰富全面的依据,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该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的建立来提升其品质,推动其发展。5.2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进步,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短板,影响着其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同时它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导致其竞争力较弱,因此相关人员应该不断提高其技术,提升电池、电机以及电控方面的技术。例如:对于汽车混合动力来讲,其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了,指的是应用发动机和电动机进行混合应用的方式来共同作用。而目前来讲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曾程动力技术,指的是通过发动机或者电动机中的一种来进行做功的方式进行提供动力。第二种是:并联式混合动力,指的是通过发电机同时进行发电和驱动的两种工作方式来进行共同作用,而电动机仅仅是提供动力而已的一种方式。第三种,混连式发动机的方式,指的是发动机同时进行发电和提供驱动力的方式。除此之外,这种方式因为具有多种的优点,所以目前比较受到大家的欢迎。其主要的优点为:不用考虑电池的原因,只要燃料充分就行了。第二个就是汽车的电池可以直接充电。第三点是对于燃料的消耗程度比较低。但是也有一些缺点,主要体现在能源方式进行转换的时候效率比较低。5.3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来为其保驾护航。首先一点,在汽车行业的创新体系方面,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最为可靠的途径就是根据发展的方向以及市场的情况进行全面把控,从而对其进行全面的创新。除此之外,还要尽快明确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政策延续实施,以稳定市场预期。完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对车辆、充电设施等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水平。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长效机制,做好补贴退坡退出后的接续政策跟进,实施《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研究建立积分交易经济奖惩措施,激活积分交易市场。推进居民区和工作场所建桩工作,提升现有充电桩使用效率,稳妥做好车桩接口升级,优化充电环境。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制定出台《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条例》,健全企业退出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6结语文章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叙述的主体,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其次针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其中包括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概念、实现方式、目的、意义、面临问题以及重要途径等内容,再次围绕新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描述,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之后明确指出了其在布局、核心竞争力、专利以及推广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宏观调控、体系、技术以及方向四方面指出了其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参考文献:[1]侯文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00169-00170.[2]张韦.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3]汪文彬.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策研究[J].高考,2016(27).[4]王蕾.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作者:曹瑞华 刘兆鑫 齐洪磊 单位: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一篇论文: 循环低碳经济与生态开发保护下一篇论文: 低碳经济理念下建筑装饰设计分析低碳经济论文更多>双碳目标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11-02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下的优势04-26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04-26低碳经济下的煤矿企业的发展04-26低碳经济与重塑国际贸易规则04-26中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探讨04-26查看更多文章检索免责声明: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社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工信部备案:辽ICP备2020015853号-3首页打电话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家法律政策论文发表时间

    这需要看当地的规定,有些地方规定不能在同一年,有些地方则没有此规定。请咨询当地职称的评定政策。下面是普遍的评定要求:1.高会评审论文原则上应该在公开发行的,有正

    爱情左面右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德国能源论文发表时间表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丛林穿梭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能源期刊论文发表时间

    叶荣泗79岁享受国务院津贴戴余

    米拉妹妹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能源政策期刊怎么样投稿

    发表期刊论文的整体流程:1.投稿先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期刊,写作后进行投稿。2.三审三校初审责任编辑对已登记编号的来稿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为:

    我的歌声里A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能源政策论文发表

    叶荣泗79岁享受国务院津贴戴余

    潘朵拉的音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