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2

走遍大中华
首页 > 论文发表 > 日本学者评苏东坡论文发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重塑新我

已采纳

生平简介

王水照,浙江余姚人,1934年7月生,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本校(指复旦大学——编者注)中文系任教。现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丘海诗词学会理事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三十多年来,王教授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宋代散文选注》、《苏轼传》、《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等专著及《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等,他还是文学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两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专攻唐宋文学,尤精于唐宋诗词、散文和苏轼的研究,建树甚多,并形成了自己好学深思、辨疑祛难的治学风格。王教授注意研究课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尽可能选择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或难点,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关于杜甫研究的评论、七十年代后期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探讨,由于见解独到新颖、议论深刻精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在八十年代发表的《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是拨乱反正后学术界最早为苏轼正名的文章,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在研究中,王教授还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他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者,曾发表系列论文十多篇。在词学研究方面,他的近作《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等文,尝试用比较方法或历史溯源方法来研究一些词学现象,曾获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近年来,他很重视宋代文学和宋人心态的综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议论更趋恢宏。

王教授的研究,扎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他努力于新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考订。1984年出版的《苏轼选集》一书就是一部资料丰富、工力扎实、学术性极强的选本,被学术界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

王水照教授在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近年来还积极从事中外学术交流。除指导国内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外,他还先后指导过日本等国高级进修生。1984年秋,王教授应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之聘,去该校讲学一年半。在日期间,他与海外学者切磋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和讲演,并努力搜寻国内所佚而存于彼邦的资料及其它典籍。东瀛归来后,他主持编译了《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和《日本文话三种》两书,整理编辑了《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和《校补足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三书,交出版社陆续出版。在学术领域里,王水照教授从不满足,仍孜孜屹屹,潜心学海。1988年他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

(参见高克勤《博士生导师王水照教授》)

学术创获

苏轼研究

这是王先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美国汉学家艾朗诺教授的苏轼研究专着就多次称引王先生的研究成果。早在北大55级编写“红皮”《中国文学史》时,王先生便是修订版《苏轼》一章的执笔人。虽然受制于当时“左”的社会思潮,他还是明确地肯定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后来文学研究所编写的文学史,其《苏轼》一章也是他写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轼研究的这个开端在1966年以后即被中断。

重新进行苏轼研究已到了1978年,王先生在当年《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这是第一篇针对“文革”中“评儒批法”运动对苏轼“投机派”、“两面派”的指控而为苏轼辩诬“正名”的文章。这一论辩实已超出单纯学术研究的范围,但又为此后自由探讨苏轼的历史真面目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然而,苏轼毕竟主要是一位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因此,苏轼研究的重点应当落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的探讨上,根据这种理解,王先生写了一些有关苏轼文学创作的论文,如《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从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谈起》等。同时编选了《苏轼选集》一书。此书选录苏轼诗词文300多篇,分体编年,“注释”中注意把前人的歧见加以归纳整理,断以己意;又设“集评”,努力做到“详而不芜,博而得要”;对一些历来聚讼不明的问题以及有利于理解苏轼作品的相关材料,另立“附录”。是书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曾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钱钟书先生高度赞扬此书,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

事实上,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成为后世文人竞相仿效的一种典型。基于这种认识,王先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这方面的探讨。如在《文学遗产》上先后发表的《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苏、辛退居时期心态平议》等文。前者揭示了苏轼的人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出处”、“生死”两大人生课题,对苏轼一生于大起大落、几起几落之中的思绪变化,儒、释、道思想的消长起伏,作了精细的剖析,并进而分析了苏轼以狂、旷、谐、适为中心的完整性格系统,认为涵泳着这种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的文艺创造,才是苏轼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此文在苏轼研究学会第五次研讨会上宣读后,当即引起与会者高度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王先生概括出的“文化性格”一词,此后也被广泛运用。此文曾被日本《橄榄》杂志全文译载。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作为政治家的苏轼,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再到作为文化型范的苏轼,王先生的治苏过程大致如此。这个过程也反映出国内苏轼研究的发展走向,先生的研究与之同步。有关苏轼的论文集《苏轼论稿》(收文16篇)已在台湾出版,其增订本《苏轼研究》(收文24篇)也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印行。此书曾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着作二等奖)和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散文研究

王先生在“文革”前发表的《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等文把“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确认为宋代散文“稳定而成熟”的风格,此后被广泛引用;在王先生以后的著述中,又谓之“群体风格”。1978年后,他对宋代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宋六大家,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三苏,还编选了《唐宋散文精选》(此书获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等七八种散文选本,系统地研究宋代散文。王先生指出,应当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散文的“杂文学”性质,不宜把古代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理解得太窄。比如北宋六大家中的曾巩,自“五四”以来一直受冷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按照现代文学散文概念观照的结果。如果认真清理和总结我国古典散文的理论成果和写作经验,探明我国散文已经历史地形成的独特概念系统,那些在现代文学分类中不属于文学性散文的说理文,事实上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王先生在《曾巩散文及其评价问题》中详细讨论了曾巩在各种文体上的创作成就,并分析了“敛气”、“蓄势”、“文眼”、“绾联”等写作技巧,揭示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被誉为“目前研究曾文的一篇力作”。应当指出,在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类型中,人们对于诗、词、戏曲、小说等的批评都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术语,而且诗话、词话、戏曲、小说理论批评资料也已基本得到清理,相对说来,“文”的批评术语和批评模式尚未科学建构,遑论熟练运用。王先生认为,今天有必要从美感角度去界定古代散文,而这又首先要对前人已有的批评范畴和术语加以系统梳理,于是全面地辑录和清理古代的“文话”便势在必行。王先生几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从事这项工作,终于编成了卷帙浩繁的《历代文话》。此书收录我国古代文章学专书、专卷共142种,约500万字,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修辞学史、语言学史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文献资料,可望近期出版。

王先生对宋代散文的研究注意将总体把握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注意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如《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一文,以充分的材料辨明所谓欧氏向尹洙学习古文的真相,弄清北宋前期古文家的分流以及欧氏的抉择取舍,更深入地揭示出宋代散文“群体风格”形成的曲折过程及其丰富内涵。

宋词研究

王先生重点围绕苏辛词派和“苏门”词人展开研究。较有影响的论文,一是《苏轼豪放词的涵义和评价问题》,对词学研究中“豪放”“婉约”之争的历史公案,此文跳出以往仅从艺术风格着眼的格套,改从清理这一对概念的历史来由及其涵义的嬗变过程入手,经过周密论证指出,豪放、婉约两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也不是对艺术风格的单纯分类,更不是对具体作家或作品的逐一鉴定,而是指宋词在内容题材、手法风格特别是形体声律方面的两大基本倾向,对传统词风或维护或革新的两种不同趋势。所以,应从词的源流正变上来把握这一对概念的实质,从而认识苏词的革新意义,此文为解决这一长期的学术纷争提供了新的思路或切入口,因而荣获夏承焘词学奖(论文一等奖)。二是《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通过苏、秦词的比勘,揭示出宋代诗词的分合趋势。文章在对照比勘的方法运用上别具手眼,获得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三是《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通过一组和词的分析,认为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元党人对贬窜岭南等地各具三种不同的心态,而这三种对逆境的不同心理反映,大致能概括旧时遭受贬谪的士大夫的一般类型。此文以小见大,受到学术界重视。

专题性的综合研究

王先生近几年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北宋文人集团研究,一是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一书。前者着重研究北宋的三大文人集团:以钱惟演为中心的洛阳幕府集团、以欧阳修为盟主的嘉举子集团、以苏轼为领袖的元“学士”集团。已发表的主要论文如《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嘉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等,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文人集团”这个视角已被众多研究者使用。在这项研究中,王先生试图在详细描述这三大集团的师承、交游、创作等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明文学主盟思潮的成熟及其文化背景,三大集团的成因、属性和特点,它们对北宋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诗文词创作发展的关系,群体形式对各自成员的心态和创作所产生的交融、竞争等多种机制,从而揭示出北宋文学的真实可感的历史内容,从文学群体的特定视角对北宋文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阐述和回答,探讨某些文学规律、经验和教训。

《宋代文学通论》一书以专题的方式组织整体框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宋文学的概貌、特点、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影响。此书有别于通常的“以时代为序,以作家为中心”的教科书体例,而且开辟了许多新思路。兹举王先生单独发表的三篇论文作一说明。《“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是学术界从“宋型文化”的角度探讨宋代文学的较早论文。在吸收“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对举区界说的基础上,王先生进一步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世逐渐走向衰微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由前期转向后期的起点,而从文化上看,唐朝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上升期,宋朝则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成熟期。因此,类型的划分比单纯的朝代划分,更具有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在《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中,王先生再次探讨了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透过宋人“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考察宋代文学的重理节情,从宋人文化整合的恢弘气魄评价宋代文学的盛极而变,皆能新人耳目。《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一文,考察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来由,从“雅、俗之辨”、“尊体与破体”等角度观察宋代诗、词、文、小说、戏曲五大文体的时代特征及其嬗变,皆富于启发性。在评价把宋词当作宋代文学的代表这一流行观点时,王先生在多方考察后指出,这种观点只有在下述意义上是正确的:“即从中国文学诸文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词体文学,宋代无疑已臻顶峰。元、明两代固无更多名家名作可以称述,清代的词学中兴,成就不应低估,但清词之于宋词,略与宋诗之于唐诗相埒,总落第二位。宋词以我国词体文学之冠的资格,凭借这一文体的全部创造性与开拓性,为宋代文学争得与前代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在这一意义上,它与楚骚、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元曲并列才是当之无愧的。若认为宋词的成就超过同时代的宋诗、宋文,则就不很确当。”王先生对宋型文化及其与宋代文学的关系的论述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2000年5月,60多万字的《王水照自选集》甫一出版即广受学界注意。十多年前,中文系著名的学术前辈朱东润先生对王先生的学术论着作过简要而精当的评价,曰:“语无支蔓,体亦纯洁,百尺竿头,不作第二人想。”今天,读过此自选集的人仍深有同感。

178 评论

浪费粮食的满福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不单对宋代及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其声名及作品,很早就已传至东瀛,成为日本人最崇敬的中国文人之一。十三世纪时,苏轼的作品已传到日本,据日本东福寺大道以一所编的《普门经论章疏语录儒书目录》里,就有《注东坡词》二册及《东坡长短句》的纪录。后来,日本的禅僧也学习他的诗文,如高僧虎关师练及义堂周信的札记里曾说自己学习苏轼的作品,当然这是由于苏轼的作品带有禅味,故很受僧人欢迎。在日本的室町时代,僧人写下了不少以东坡为题的诗文,如《东坡先生画像》、《赞东坡》等,当时还有很多人以苏轼为作画的题材,作品较多者如《东坡笠屐图》和《东坡肖像画》,有的更在屏风绘上《赤壁赋》,这种欣赏苏轼的表现在当时非常盛行。日本人很欣赏苏轼的《赤壁赋》,历代文人的诗文酬唱不胜枚举,特别是十八世纪,辛岛盐井、赖杏坪)、万波俊忠等人,皆作诗颂扬《赤壁赋》。藤尾二州(的《题东坡赤壁图》云:万顷茫然一苇浮,清风明月满江流。扣舷不是寻常调,桂棹兰浆千古秋。另一位作者古贺精里的《题赤壁图》云:大江横白露,明月斗牛傍。知彼盈虚者,歌兹窈窕章。洞箫托遗响,桂棹泝流光。素练飞仙迹,山川望武昌。上引诗中,作者只对《赤壁赋》略动手术,意境虽不及原作,但相和酬唱,犹见中国古风。除文学作品外,不少画家仿照《赤壁赋》的意境入画,如富冈铁斋的《赤壁前游图》及《赤壁四面图》。还有一些文人将日本的某个山作为中心环绕,仿效东坡游赤壁的感觉,如柴野栗山就曾举行“赤壁游”,又在“壬戌十日之望”设酒会客,模仿赤壁游。二十世纪初,那些东坡迷举行了五次“寿苏会”,也就是特别为苏轼贺寿的聚会,全订于农历十二月十九东坡诞生日。五次分别是在大正五年、大正六年、大正七年、大正九年及昭和十二年举行,参与者多是有名的学者,如第一次寿苏会,就有罗振玉、罗福苌、王国维、狩野直喜及内藤湖南等。聚会其间,出席者会发表各自带来的诗文,也会即兴和诗欢愉一番,如《寿苏集》中久保雅友的诗:莲烛宠荣花倚风,闲诗兴狱困其穷。却从海外有知己,千古风流寿长公。诗意浅白。未能与会者也可投诗赠兴,如寿苏会主催者长尾甲的好友,国画大师吴昌硕,就赋诗将长尾比作东方的明星,嘉许他举办寿苏会:尾星明历历,刮目海之东。发欲晞皋羽,眉谁介长公。深杯酬故国,同寿坐天风。持逸殷勤意,超过夕阳中。从上可见,苏轼对日本的佛教、绘画、美术、文学及游艺都有深远的影响。自十九世纪开始,日本学者对他的作品的注释也愈来愈多,如赖襄的《韩苏诗钞》七卷、田冈岭云在《支那文学大纲》为东坡立传(一八九七)、土屋弘的《苏诗选详解》,可见东坡的作品,不但为国人喜爱,更为东瀛文士诗酒聚会的一大契机。

296 评论

小托0207

各有说法,因为各个学派不一样的研究方向不同,我同意二楼的观点.

304 评论

柔和的风0751

1、《唐宋文学论集》 齐鲁书社,1984年7月版2、《苏轼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3、《苏轼えの人と文学》 日本东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4、《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报11月版5、《唐宋散文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报2月版6、《苏轼论稿》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7、《苏轼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8、《宋代文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9、《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10、《苏轼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11、《王水照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12、《苏轼传》(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13、《中国 文豪苏东坡》 韩国汉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1、《传世藏书·集库》分科主编,负责《全唐文》(六册)、《王维集、李白集、杜甫集、韩愈集、白居易集》(二册)的标点整理工作,总字数达1545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2、《古代十大诗歌流派》(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全四册166万字3、《中国历代古文精选》(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版,全二册82万字4、《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5、《新宋学》(第一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10月版 1、《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2、《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 “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研究 《海上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 《〈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文艺论丛》第五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1991年12月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1992年4月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12月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5年第5期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论苏轼的高丽观《文史》第46辑苏轼临终的“终极关怀”“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走近“苏海” ——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 摘录自《王水照自选集》) 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浅论之一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2年11月11日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宋代散文浅论之二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3年3月31日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研究》第一辑,1992年5月从《先君墓表》到《泷冈阡表》 ——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例 《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苏洵散文与《战国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2月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曾巩的历史命运 ——《曾巩研究专辑》代序 《曾巩研究专辑》,《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王安石的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苏辙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色《三苏散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13辑,1987年7月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 ——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 香港《中华国学》创刊号,1989年6月《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日本的中国词学研究述评 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记蓬左文库旧钞本《东坡先生年谱(外一种)》《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3月出版。《中国文史论丛》1986年第2期转载记蓬左文库所藏《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辨奸论》真伪之争 《新民晚报》1997年2月15日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读邓广铭先生《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学术集林》卷十五,1999年1月关于《汲古阁未刻词》知圣道斋钞本的通信附:村上哲见教授来函《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唐诗存稿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兼答梁超然、皇甫煃同志 《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1980年10月杜甫思想简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5年8月8日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些评论《文史哲》1964年第3期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日本学者发表论文

    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是要问好的啊,首先得大家好,但是日本是个很讲究礼仪的,所以在说之前得鞠一个躬,大概三十度就可以了,但是在结束的时候还是鞠六十度以上的,表示

    夜雨初晴99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日本学者发表论文用日语

    能。日语系毕业论文应当使用日语来写作,而初稿和中稿可以使用中文或日语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1、选题;2、搜集、整理资料;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毕业论文

    苏州小熊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日本学者发表论文的时间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revivean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山东评选记者职称发表论文

    如下:评职称论文发表是一个比较长且严谨的过程,包括投稿、审核、修改、录用、校样、见刊、收录。网站收录是论文发表的最后一个步骤,而此时的网站,常见的是知网、万方、

    毛毛球英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苏东运论文发表

    经济的不景气和军事对抗

    吴珊珊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