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淼淼淼
植物病理在生产中作用是, 植物由于遭受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使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失调,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甚至死亡的现象。
最爱的mango
研究植物不正常状态和病态的症状、致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措施等的科学。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保护植物免受或减少病害,求得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和稳产。研究范围涉及寄主植物与寄生物和引起病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以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为基础,同时又和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农业药物学、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史植物病理学是人类在与植物病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法国人杜蒂叶最早注意到小麦黑穗病是因小麦种子沾染了某种黑粉所致;同时,法国的普雷沃证实了这种黑粉是微生物,从而提出用硫酸铜对麦种进行消毒防治的建议。但正式确立植物病原学说的是德国人H.A.德巴里。他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发现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发病,从而确证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植物腐烂或朽败是因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发生论”的谬误概念。当时,德国的J.屈恩研究了许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写出了第一本农作物病害著作。早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者多为真菌学者,如法国第一个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负责人普利略和A.米亚尔代。后者在1865年发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学论文,并发明了杀菌剂波尔多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日本也相继开始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证实细菌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1878年美国J.伯里尔对苹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兰的J.H.瓦克发表了郁金香黄化病的病原是细菌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证实了J.伯里尔细菌病原说的正确性。病毒可使植物患病的认识因19世纪俄国人伊万诺夫斯基确认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而被证实。但对病毒病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在美国的W.M.斯坦利于30年代发现病毒为核蛋白结构,特别是4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后,这方面的进展更为迅速。中国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当时,北京农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植物病理学课程,邹秉文为此撰写了国内第一本专著《植物病理学概要》。此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岭南大学曾先后设立了植物病理学系。30年代以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病原真菌学,以后逐渐向其他研究领域发展。1950年后,中国在各农学院中建立了植物保护或植物病理专业,并培养专业研究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重点进行了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对小麦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麦线虫病的大面积防治等。通过对小麦 3种锈病流行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的全面协作研究,明确了小麦锈病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和病原体不同生理小种的特性,并选育了多种抗病良种。此外,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苹果树烂皮病、马铃薯病毒退化病、白菜软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正在开展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将对控制植物病害开辟新的途径国际上较早的植物病理学会组织是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SPP),学会的《植物病理学报》创刊于1911年。欧洲国家以植物病理学会命名的组织成立较迟,但专门学报的出版则较美国为早,如德国创刊于1880年的《植物病理学杂志》。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于1929年,1955年开始出版《植物病理学报》。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于1963年在英国成立,中国植病学会为该学会理事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症状学。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的类型的学科。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2)病原学。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又称病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见植物病害病原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见植物病害)。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等。(3)病理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4)病原生态学。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见植物病害流行)。(5)流行病学。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6)抗病性。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发展迅速(见植物抗病性)。(7)病害综合治理。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病害往往效果不大,防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和前景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数学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使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从分子水平加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工程进行抗病育种。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疗剂和抗性激发剂等
孙先生孙太太
中国植物学家发表的第一个植物新属是秤锤树属,这在我国的植物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秤锤树是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于1928年发表的中国特有植物树种,之前,大多数植物都是由国外的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的,所以秤锤树对中国植物学研究来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秤锤树是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被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
秤锤树属被发现的历史
秤锤树1928年被发现,果实卵形,连喙长2~2.5厘米,宽1-1.3厘米。原野生分布于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燕子矶、浦口区老山及句容市宝华山,70年代调查和最新调查(2005年)发现,由于经济开发开山采石,原生地野生秤锤树已经灭绝,现在都为人工种植,分布在少数省份的植物园。
1998年,秤锤树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濒危EN);1999年秤锤树和长果秤锤树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保护级别为Ⅱ级;第二批讨论稿列入肉果秤锤树。然从实际调查来看,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而且都面临着濒危,因此都应该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濒危植物。
0度空间的鱼
中国植物学家发表的第一个植物新属是秤锤树属。
1927年,有人在南京郊外考察采样,在幕府山采集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植物。这个植物,很快引起了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的注意。
他根据这份植物标本,建立了新属——秤锤树属。秤锤树属也成为中国植物学家发表的第一个新属,在我国植物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冬芽裸露。叶互生,近无柄或具短柄,边缘有硬质锯齿,无托叶。总状聚伞花序开展,生于侧生小枝顶端;花白色,常下垂;花梗长而纤细,与花萼之间有关节;萼管倒圆锥状或倒长圆锥状,几全部与子房合生,萼齿4-7,宿存。
花冠4-7裂,裂片在花蕾时作覆瓦状排列;雄蕊8-14枚,一列,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等长或5长5短,下部联合成短管,上部分离,花药长圆形,药室内向,纵裂,药隔稍突出;子房下位,3-4室,每室有胚珠6-8颗,排成两行,斜向上,柱头不明显3裂。
果实木质,除喙外几全部为宿存花萼所包围并与其合生,外果皮肉质,不开裂,具皮孔,中果皮木栓质,内果皮坚硬,木质;种子1颗,长圆状线形,种皮硬骨质;胚乳肉质。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间有独立、互不融合、不会消失的特征。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3、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在1902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第一篇论文,预言:“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如同受精卵一样,具有潜在发育成植株的能力。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在1902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第一篇论文,预言:“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如同受精卵一样,具有潜在发育成植株的能力。
感觉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
这个刊物是:语丝新文化运动主要表现在新文学革命上,最初的刊物多是诗歌、小说、散文杂错其中,博而不精。后来出现了专门刊登某一种文学体裁的刊物,也就是语丝 由语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