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yanhei
一、基础心理学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黄希庭教授。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些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时间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61年,是国内时间心理学的研究中心。在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统计赋值、信号检测论、多因素实验运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时间表征三成分模型,有三项发现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心理时间的分段性、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领域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成果被国内外多种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引用,其中一篇被国外学术刊物全文译载;28篇论文被PA收录,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时间认知、时间管理、时间人格维度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黄希庭教授、李伯约教授、张志杰副教授等。人格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82年。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等运用于人格研究。最先将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青年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并对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开创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本研究方向曾先后主持过l个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专向项目、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3个重点项目),出版专著14部、论文140余篇,其中16项研究被PA收录,5项成果被国内相当多的教科书引用。出版了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获教育部一等奖)、《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等。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国人的人格理论与评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我国西部民族心理与教育、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等研究。该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张进辅教授、郑涌教授、赵伶俐教授、陈红副教授、黄希庭教授等。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 始于1986年,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其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因果推理、归纳推理、条件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类比推理、比例推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顿悟的“概念驱动理论”、条件推理的“命题语意加工的问题空间理论”,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思维策略转换理论”,以及汉字识别的“多层次双向格式塔加工模型”;结合思维策略训练研究开发了学科领域思维能力训练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和六阶段思维训练模型。该方向主要从事四方面的研究:思维与创造、认知发展研究、审美认知研究、汉字认知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李红教授、赵伶俐教授、范蔚副教授。人工智能及工业心理学研究方向 是本学科近10年来不断努力发展较快的研究方向。已承担2个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教育部科技项目及重庆市科技项目,对自动推理和神经网络、组织形象设计和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在学科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对交叠作业瓶颈干扰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认知、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本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邱玉辉教授、秦启文教授、李永建教授、朱策教授、李伯约教授。在新的世纪里,黄希庭教授率领的我校基础心理学科全体成员正在努力把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理学科,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该学科对发展与教育心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习与创造心理、教育心理和儿童发展心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造就了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学校梯队,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迄今为止,学科组成员已在学科级和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71部,有近30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习与创造心理研究方向 该方向能紧跟学科前沿,对创造性思维、罗辑推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主要进行了顿悟、假设检验、类比迁移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研究,并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策略的发展和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形成的源事件激活理论”,该理论为深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开创了新的视角。出版了《创造性研究手册》、《创造性心理学》等专著,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2)在逻辑推理方面,比较注重对知识的有效学习、思维发展与元认知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训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建树。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学科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等,并开发出了《思维训练》系列教材(共30本)、《学科研究性学习》教材(共4本),出版了理论专蓍《元认知与主体教育》、《高效率教学》、《学习策略》等。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在《心理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19部。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价为国内“比较领先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受到好评。该方向还和国外建立了比较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学科带头人张庆林教授两次赴美,与耶鲁大学教授、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R.J Sternberg合作研究创造性智力,并合作出版了专著。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杨东副教授、徐展副教授、赵玉芳博士、曹贵康博士、史慧颖博士。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在教学心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上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1)教学心理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体表现为:对教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等都有深入系统的探讨,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较系统的《教学心理学》专蓍,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重庆直辖后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组织编写了《教学心理学丛学》(共10本);研究成果《教学心理学研究》获教育部19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了《幼儿心理学素质训练》(共10册)、《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共15册)、《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共4册)、《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共8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共5本)、《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等系列丛书。(3)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系统研究基础上,以大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为“经”、意识性和社会性发展为“纬”,建构了大学生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心理学本土化的成功尝试”。其代表性专著《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已经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含重点课题)16项,在《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教材5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关20多项。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大均教授、陈旭教授、郭成副教授、余林副教授、冯维副教授、吴明霞博士、刘衍玲博士等。儿童发展心理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对儿童认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儿童动作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发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儿童高级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动作起源、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儿童解决问题的成功思维策略、学习策略及其教育对策,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幼儿园课程开发、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在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上,探讨了幼儿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差异,异常心理现象的成因、表现及矫正。主持了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形成了《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专著、多媒体课件、学习使用指南等重要成果,相关的成果已经发布在“中小学教师网”上,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3)在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早期发展与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著。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人员已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了《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三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等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该方向的带头人李红教授与加拿大共同协力组建的“中国—加拿大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本方向的研究向国际化迈进。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刘云艳教授、陈安涛博士、高雪梅博士、胡兴旺博士。
甜甜的daisy
道路材料工程系道路材料工程系现有教师10人,工程技术人员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2名,讲师5人,高级工程师3人。10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4人有博士后经历。该系与公路学院共建省级精品课程《道路建筑材料》,重视学科建设,拥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体系。该系科研实力雄厚,研究特色明显。主要研究方向是路面材料、路基材料、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在道路材料结构与性能、道路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新型环保路面材料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路面结构与材料、路面新材料开发与改进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有国家、省、部委重点课题和广泛的横向合作项目,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5项,省部委纵向重点课题1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目前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有: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化学腐蚀荷载疲劳耦合作用的道路混凝土力学响应与寿命评价、干旱寒冷地区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等。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近三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近60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现有教师12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已招收学生30届,毕业生800余人。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获得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系承担了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任务,建有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材料》,同时还承担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硕士及摩擦学材料专业博士培养的教学、科研工作。材料加工工程系设有金相实验室、热喷涂实验室、铸造实验室、腐蚀实验室、热喷涂实验室、表面处理实验室等,拥有一类固定资产200多套,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手段。通过“211工程”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内较完整的“磨损实验”、“腐蚀实验”、“表面涂层制备”等实验设备和手段,并使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并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1)材料表面改性及长效防腐蚀研究;2)耐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3)材料表面的功能涂层研究;4)材料表面冲蚀磨损机理研究。材料加工工程系在表面工程和耐磨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2项,省级及以上技术成果鉴定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5部,教材7部。
绿兮衣兮
生物物理重点学科一、基本概况本学科点于1996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批准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所依托的实验室为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安徽省教育厅“生物质改良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学研究人员32 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4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其中博士16人,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的学术梯队。近年来主持国家 “863”、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攻关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10项,发明专利15项, 出版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20多名。科研工作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科研经费较充足。其低能离子和激光农业生物学及中草药有效成份的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在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环境生物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与分子育种、应用生物物理”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二、主要研究方向(1)环境生物物理该方向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和各种辐射源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技术。重点研究低能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低能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和诱变育种技术,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有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利用,开辟了低能离子农业生物学研究新领域。将突变体创建和理论应用研究相结合,凸显优势和特色。(2)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化学,主要研究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代谢、分离提取技术、结构和生物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开发新产品。(3)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育种主要开展动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和转基因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预测和进化分析,开展分子群体遗传学、分子进化和微生物、作物的重要性状的分子设计研究。(4)应用生物物理主要进行细胞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农产品无损检测、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改性和农业生物优质高产安全调控的应用研究,拓展生物物理学科与农业、材料和食品的交叉研究。三、科研条件本学科和所依托的生命科学学院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较好,与中科院等离子所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联合建有中科院和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同步辐射农业实验室,并拥有全国林业辐照中心(装源100万居里)和生物质改良与转化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基地。四、科研成果学科点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Bacteriology,Protei.Expre.Purif,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和《科学通报》、《微生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作物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共收录15篇,主编和参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8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申请和授权的专利19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转基因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40余项,近五年总经费约2000余万元,获得新品种权9项。五、对外合作交流本学科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墨尔本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本国立岐阜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等国外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与国内中国科学院等离子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植物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世界一流的专业情报机构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日前公布了全球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CitedResearchers2015”,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本杰明·李斯特和大卫·w·c·麦克米伦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
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