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umauhauha
徐霞客是中国 旅游 第一人,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第一部。《徐霞客游记》关于丽江的记载堪称明代丽江的 历史 画卷,他记下了纳西族的 历史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 科技 、民风民俗等,从而也记载下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 有报道称,由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出品、丽江古城(木府)博物院联合出品、云壹传媒联合CCTV摄制的四集人文纪录片《徐霞客在丽江》开拍。该片讲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与土司木增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徐霞客当年在丽江所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以及汉纳人民的深厚友谊。 徐霞客年轻时就“志在山川”,特别对流经家乡的长江发生了兴趣,看着滚滚滔滔的大江日夜奔流,进入大海,总想弄清它来自何方?源出何地?而《禹贡》中认定是“岷山导江”,世人都认为长江源于岷江。他发问道:按常理江应该比河大,其江源也应该比河源远。而已知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之北,若是“岷山导江”,岂不是长江比黄河短?这显然违反了常理。所以,他西南行的主要目的是想亲自探访金沙江,弄清长江之源。 徐霞客在西南行之前,就曾经写信给在云南的名士陈继儒,表明“决策西游”之事,准备“从夜郎以极石门铁桥之外……从丽江出番界”。为此,他特意请陈继儒给丽江土司木增写介绍信,以方便进入。 徐霞客是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乙卯)正月二十五日,从鹤庆县的逢密村进入丽江地界的,经丽江西哨、七河、邱塘关、蛇山、东元三生桥、八河、南门石桥住丽江城“通事”之家。正月二十九日从通事家经万子桥玉河西侧、中济海与束河之东、白沙岩脚院,住芝山解脱林。二月初一在“解脱林”受到木增土司的热情接待,日记中有“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的记载。 徐霞客到丽江后,知礼好守的木土司热情接待,徐霞客为木土司修改文章、写序,他在丽江几乎每天都有文章记载。也可见当时木氏土司崇文好学、见贤思齐的精神,也反映了徐霞客不拘一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纳西族友人的关爱,他在丽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日记资料、序文、诗文、论文、随笔等。 徐霞客在丽江,就是想亲自察看金沙江,曾经向木土司提出北上中甸和东进木里的要求,因路途艰险而被木增劝阻。根据其日记记载,他在丽江已经确切了解到金沙江从西藏境内南流,到丽江石鼓后转东北,绕过玉龙雪山而南转,再从鹤庆、宾川与永胜之间东转,最后进入长江的情况。 直到告别丽江的那天,他还在邱塘关上询问金沙江的走向,守者告诉他:翻过邱塘关东面的山就是金沙江,半天可以到达。后来,他根据考察结果,写出了著名的《溯江纪源》,系统地论证了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他写道:“发于南(指昆仑山之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他认为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从岷江口到金沙江上游尚有数千里之遥,故长江源应该比黄河源远,他说:“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离开丽江后,徐霞客从鹤庆转剑川,经大理转保山、腾冲,折回凤庆,于当年8月经巍山回到宾川鸡足山,然后为木增修《鸡足山志》,还写下《丽江纪略》《法王缘起》《近腾诸夷说》《溯江纪源》等文章。年底,因风湿病而瘫痪,后由木增派人用竹轿把他抬回江南,“转辗笋舆凡一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岗侯备船,六日而达江口”。于1640年夏天回到江阴老家,连同他的珍贵的游记资料,也一并送到老家,为后来整理保存《徐霞客游记》创造了条件。 徐霞客因脚疾从鸡足山由纳西人抬回江南后,也是他亲口告诉家人,并由吴国华等亲友记下并写进其墓志铭的,从这段史实可见,在当时 社会 动乱,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徐霞客对丽江纳西友人帮助其平安回乡是心存感念的。 当我们重新回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在感叹之余,他那细致求证,据实分析判断,求知求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让我们深受启发。我来说一说:徐霞客是中国 旅游 第一人, 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第一部。 在徐霞客《游记》中,西南行部分共九卷,而“滇游日记”整整占了五卷。这是云南人民与徐霞客之间的友谊见证,也是对《徐霞客游记》以及后来形成的“徐学”的重大贡献。这一段史实,为徐霞客考证长江源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留下了徐霞客与丽江少数民族的深厚情谊。《徐霞客游记》关于丽江的记载堪称明代丽江的 历史 画卷,他记下了纳西族的 历史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药 科技 、民风民俗等,从而也记载下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 徐霞客到丽江后,知礼好守的木土司热情接待,徐霞客为木土司修改文章、写序,他在丽江几乎每天都有文章记载。也可见当时木氏土司崇文好学、见贤思齐的精神,也反映了徐霞客不拘一格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对纳西族友人的关爱,他在丽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日记资料、序文、诗文、论文、随笔等。 徐霞客在丽江,就是想亲自察看金沙江,曾经向木土司提出北上中甸和东进木里的要求,因路途艰险而被木增劝阻。根据其日记记载,他在丽江已经确切了解到金沙江从西藏境内南流,到丽江石鼓后转东北,绕过玉龙雪山而南转,再从鹤庆、宾川与永胜之间东转,最后进入长江的情况。 直到告别丽江的那天,他还在邱塘关上询问金沙江的走向,守者告诉他:翻过邱塘关东面的山就是金沙江,半天可以到达。后来,他根据考察结果,写出了著名的《溯江纪源》,系统地论证了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他写道:“发于南(指昆仑山之南)者,曰犁牛石,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他认为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从岷江口到金沙江上游尚有数千里之遥,故长江源应该比黄河源远,他说:“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离开丽江后,徐霞客从鹤庆转剑川,经大理转保山、腾冲,折回凤庆,于当年8月经巍山回到宾川鸡足山,然后为木增修《鸡足山志》,还写下《丽江纪略》《法王缘起》《近腾诸夷说》《溯江纪源》等文章。年底,因风湿病而瘫痪,后由木增派人用竹轿把他抬回江南,“转辗笋舆凡一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岗侯备船,六日而达江口”。于1640年夏天回到江阴老家,连同他的珍贵的游记资料,也一并送到老家,为后来整理保存《徐霞客游记》创造了条件。 徐霞客因脚疾从鸡足山由纳西人抬回江南后,也是他亲口告诉家人,并由吴国华等亲友记下并写进其墓志铭的,从这段史实可见,在当时 社会 动乱,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徐霞客对丽江纳西友人帮助其平安回乡是心存感念的。 当我们重新回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在感叹之余,他那细致求证,据实分析判断,求知求实、严谨治学的态度更让我们深受启发。 谢邀:徐霞客对(浪穹诏)情有独钟!从丽江到浪穹诏〈现洱源县〉,游记详细记载了进浪穹所见茈碧湖〈碧水耀珠〉,且将茈碧花描写的淋漓尽致!并言风光〈西子而不及之也〉。风景比杭州西湖更胜一筹!后九气台温泉在他笔下生花。在县城休息后至离县城西(凤翔)今凤羽镇,时逢清明寒食节。又写下白族名菜〈生皮〉出处。大约这样描述:时逢清明上坟祭祖,贫者带鸡一只祭祀。富者携猪一只,猪宰杀后用火炎(烤)后加以调料而食之。大约二十余日后,离开县城经(八里箐)今下山口至温泉遍地之处都有详细解读。但至今我也没弄清在县城(何氏家族)及凤羽(土司)后人就竟是何许人家?浪穹县志邓川县志也无从考查!父辈也搞不明白哟。 痴长六七。 云南是徐霞客两次游历的省份,可见徐霞客对云南的热爱。 在云南,徐霞客收获无数朋友。比如,晋宁的唐大来(即担当和尚),丽江土司木增。 徐霞客与丽江土司木增的情谊,堪称生死之交。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五日,应木增邀请,徐霞客至丽江,二月十一日离开丽江,徐霞客共在丽江游历16天。 这16天里,徐霞客享受到他游历生涯中最高荣誉,他是丽江土司木增的贵人,也是丽江的重要客人。他在丽江讲学、校书、写游记,相信丽江居住的这一段日子,是徐霞客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丽江考察16天后,徐霞客留下了中原文墨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印迹,完成了《丽江纪略》《法王缘起》等专文,成为宣扬丽江古城的第一人。 值得尊崇的是,徐霞客离开云南之前,已双脚俱废、无法行走,感觉时日不多、尚在鸡足山的徐霞客,请人送信给木增帮助他。而后,木增派了8个纳西大汉,他们用轿子、滑竿等抬着徐霞客离开云南,回到徐霞客自己的家乡。 回家不到一年时间,徐霞客在家乡逝世,真正叶落归根。 徐霞客与丽江和丽江人民,算是真正生死交融的情谊。 徐霞客在还没到丽江之前,丽江土司,也就是丽江的地方官木增就收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陈继儒的来信,介绍了徐霞客的情况。 在徐霞客到达鸡足山时,木增就派管家前去邀请徐霞客,把徐霞客安排在富国寺,也叫解脱林,这里是木增的私家寺院。 在这里,木增与徐霞客一见如故,木增从各个方面给徐霞客提供了很大方便。徐霞客也为木增写的诗文进行了修改、润色。 应该说,徐霞客在丽江享受了木增的最高待客礼遇。 后来,徐霞客还应木增之邀,为鸡足山写山志,徐霞客一直在鸡足山住了半年多,写出了鸡足山的第一本山志。 过了不久,徐霞客因腿和脚患病,无法行走,是木增安排人一直把徐霞客送回家。丽江也成了徐霞客壮游的终点。 所以,徐霞客与丽江有着极其深厚的情谊。 明朝的时候徐霞客为考证长江之源来到过丽江,据说在丽江逗留了16天左右,饱览了丽江风土人情,还与木氏土司结下深厚友谊!有些人曾抱怨春节没有能够回家,也曾抱怨春节连续加班。可是,在380年前,也有一个人没有回家,他在赶往丽江的路上。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游侠——徐霞客。今天清晨,一场春雨把丽江滋润得清新而湿润。380年前的今天,同样的天气,徐霞客看着玉龙雪山的皑皑白雪,嗅着丽江沿途的花香,经过丽江的门户邱塘关,进入了丽江。 为纪念这个 历史 性的时刻,今天上午,丽江徐霞客研究会组织了一批文化人来到邱塘关、木家桥徐霞客纪念馆等地,开展了相应的纪念活动。那么,徐霞客当年为什么来丽江?他在丽江待了多久?他在丽江都干了些什么? 来听听丽江知名文化人、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夫巴先生的讲述。 夫巴,谈徐霞客进入丽江的故事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探险家,22岁出游,33年里行走了21个省市,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给后人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旷世奇才”,入列40位中国古今文化名人之一。《徐霞客游记》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是代表中国经典文化的杰作之一,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380年过去了,对徐霞客的研究对丽江文化发展有些什么意义呢?来听丽江师专教授、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林军先生怎么说? 杨林军,谈研究徐霞客的意义 作为360年前的一位旅行家、地理探险家,徐霞客走遍了大半个云南。《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占了整个游记的五分之二,而且因其内容的真实可信,成为研究明代云南 历史 必不可少的资料。《徐霞客游记》中的“丽江日记”在徐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晚年“遐征”西南,丽江不仅是考察的最终目的地之一,也是考察成果最丰硕的地方,同时又是撰写反映明末 社会 生活、 历史 沿革、 社会 变迁、山川形势、江河源流等文献的创作之地。到丽江前后,他完成了《溯江纪源》、《丽江纪略》、《法王缘起》等专文和首部《鸡山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徐霞客游记》中的华彩篇章。在丽江他留下了中原文墨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印迹。自滇西游归时双足俱废,55岁的他已无力返回故土,在此情况下,丽江土知府木增派人把他护送回家,演绎了一段汉、纳民族间情同手足般的真诚友谊。目前收集到的已出版的徐霞客游记有14个版本 有关徐霞客的研究,首部专著应推夫巴著的《千古奇人生命的最后旅程——徐霞客与丽江》。该书较全面介绍了徐霞客进入丽江的过程,并对他的行踪作了一些考证。此后夫巴又撰《徐霞客“丽江之旅”的史实与考证》一文,进一步考释了他在丽江的 旅游 路线及其它一些史实。此外,有相当部分文章中涉及到徐霞客进入丽江的前前后后,评价他在丽江考察的贡献等,如:褚绍唐的《徐霞客下云南的考察工作》、卢永康的《徐霞客在云南》、葛季芳的《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贡献》等。由于徐霞客进入丽江主要表现在文化交流上,多数文章通过述评徐霞客与木增的交往,将其提升到民族之间的真诚友谊的高度,如:赵荣的《徐霞客与西南少数民族》,彭小明的《丽江盛情迎霞客》,陈缝湘的《徐霞客对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贡献》,李近春的《徐霞客和木增友好交往述论》,杨时铎的《徐霞客与木生白》等等。元明以来丽江实行土司制度,但有关土司制度的史料记载甚少,故而也有部分论文对丽江土司制度进行研究,如:文庚的《徐霞客对云南土司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施立卓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云南土司制》等。木增是鸡足山佛寺的最大施主,徐霞客曾两次在鸡足山停留,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宗教意识。在鸡足山徐霞客创作了大量的文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孙太初的《徐霞客手书赠鸡足山僧妙行诗稿》,朱惠荣的《徐霞客与创修》,朱惠荣的《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陈友康的《徐霞客与佛教》等。最丰硕的成果应数2004年10月在丽江举行的“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120余人,提交论文近80篇,其中紧扣丽江方面的论文达70篇,都收到《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这次大会是对徐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报,特别是把“丽江日记”的研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促进了丽江地方文化的发展,扩大了丽江 旅游 文化的深度发展。此《论文汇编》被列入2004年全国重要会议论文集。2006年7月1日、15日分别在《丽江日报》周末版连载发表了题为:《中的纳西族文化内涵探析》,文章从记述了徐霞客到丽江所记录的纳西族文化,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徐霞客游记》中所折射出来的深层纳西族文化。2007年5月,笔者出版了学术专著:《徐霞客与丽江》。作者首先介绍了徐霞客家世、其人发迹到《徐霞客游记》的问世,接着萍踪了徐霞客丽江行之路线,用对比的手法,把360年来沿路的文化变迁娓娓道来;作者还专题论述了徐霞客笔下的丽江文化,最后,讨论了丽江与江阴之间割不断的情谊。可谓是“徐霞客与丽江”这一专题的升华之作。木氏土司第48代嫡长木光作为一位文化学者,夫巴对徐霞客详细提到的邱塘关情有独钟,他一直致力于在遗址上恢复和重建邱塘关。现在,邱塘关牌楼已经建迄,那尊他在梦中看到流泪的石狮子,也拄了一根石拐杖重新站起来了,他终于舒了一口气。
有心便是海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关于友谊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11.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 麦
12.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纪伯伦
13.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14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 果
15.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16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7.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
18.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
19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莎士比亚
20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巴尔扎克
21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巴尔扎克
22.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23.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24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25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先生,人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塞.约翰逊,英国作家
26.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马克思
27.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西塞罗,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
28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29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 ——西塞罗
30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说起友谊,俗话说,“为朋友两勒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文人墨客也说,“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陌路相逢,肥马轻裘敝之而无憾”。
俱往矣,如今我们不得不说,这些诗句不再是当代人友谊中的要义。 写友情最为绝顶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可惜了的是,他们“同是宦游人”,一“宦”煞风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盏相送,酒桌上泛泛之交的感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到杜甫的诗句,以为老杜和卫八处士是知己呢,其实二人偶尔认识而已,因诗句而友谊浓 啊。 说起老杜,我们不得不感叹李白不够哥们了。
公元763年,即李白死后的第二年,杜甫出成都,来到梓州,因很久没有李白的消息,八月中秋,写下《不见》一诗,怀想诗友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可见老杜的情深意切。可李诗仙就冷淡了许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得其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以自然为友;“我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情来”,干脆把人轰走了。倒是我们皖南汪伦先生淳朴之情打动了诗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人诗文中有关友谊的描述很多,但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圣经”的《红楼梦》,好像没有像样的友谊出现,贾雨村和甄士隐之间是典型的功利关系,贾宝玉和蒋玉菡的关系就更加微妙了。 人生聚散无常,友情可以带来几许温暖,几多温馨。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的有一知己,才会更多体味人间那点点令人动心的美。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拉法特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钱或一切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 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炼和改进。 ——杰里米.泰勒,美国政治家 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先生,人应当 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
——塞.约翰逊,英国作家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 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德国思想家、哲学家 最长的友谊最能给人以欢乐。更何况还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在一起共过很多 患难的人,其友谊才称得上牢不可破。”
——西塞罗,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 ——高尔基 你的敌人和朋友携手合作,才能伤你的心。
敌人大肆诽谤你,朋友赶忙传给你听。 ——马克·吐温 真正的友谊既能容忍朋友提出的劝告,又有使自己接受劝告。
——西塞罗 友情为人生之酒。 ——杨格 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
——爱比克泰德 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 ——莫。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
1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20.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
2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2、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5、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关于友谊的句子
友谊是你我共同的向往,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宣泄。
友谊是一碗水,君子之交淡如水;
友谊是一壶茶,细品慢咽有滋味;
友谊是一杯酒,让你畅开关闭已久的胸怀;
友谊是一首歌,喷涌出你内心深处的激情;
友谊是辛酸的眼泪,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
友谊是青春的初恋,使你陷入对初恋情人那深深的眷恋。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友情如水,淡而长远;友情如茶,香而清纯;友情如酒,烈而沁心;友情如雨,细而连绵;友情如雪,松而亮洁。
关于友谊的诗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写友情的:(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于骨气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以《题竹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唐)李颀《送陈章甫》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年代:唐
作者:韩愈
作品: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内容: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桑榆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唐.祖咏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行路难五首
【唐】贺兰进明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君不见西郊云,
日夕空氛氲。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徒步归行
杜甫
瞑公壮年值时危, 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 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 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 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 须公枥上追风骠
瓶子好多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然后重点阐述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融合创新;发展理念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得到不断改进与更新,在现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很多现代设计师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找到创作灵感,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浓厚的审美艺术情趣,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设计制作出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人工造型的统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核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能体现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情趣爱好,在视觉上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独特感受,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商业招贴广告设计都注重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
其一,文化的标志性。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国传统的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先进、装饰雕刻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二,技艺的特殊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漆艺,有史料记载的就达数百种,但如今很多已经失传,现存的漆艺水平普遍达不到历史的高度。其三,经济的无价性。无论是彩陶艺术还是佛雕艺术,其精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可以说价值连城。如,中国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与乔家大院、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无价之宝。其四,精神的凝结性。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其物质实体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其造型、色彩、装饰等视觉形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亟须传承的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设计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来充实、丰富,使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具现代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现代社会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现代设计必须引领社会时尚潮流,必须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底蕴更深厚、底气更充足,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能使作品更具灵活性、更富有生命力。此外,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凤翔的泥塑艺术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可以使现代包装呈现出传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1.设计思想的创新
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儒、释、道的思想融入产品的形态、色彩、功能设计,以现代审美观念改造、提炼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追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设计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设计形态的创新
中国古人一向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在钟鼎、器皿的形态设计中都运用了方与圆的元素,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产品设计者要结合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传统精神与传统造型进行深度加工提炼,使设计契合现代美学思想,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高度融合。
3.设计色彩的创新
中国古人运用的色彩蕴含了阴阳、五行、中庸的精神内涵,贯穿了生动传神的美学理念。现代设计师应该先对传统色彩进行深刻感悟,然后进行再加工、再提炼、再升华,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以此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设计在理念、形态、色彩等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娜.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代园艺,2011(5).
[2]王利达.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电子商务,2012(2).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要想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借用品牌理念,确定一个合理的品牌定位,通过不同媒介和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并传递品牌价值,使人们了解该工艺美术品类的故事,进而产生信任感。文中借用科勒模型,对品牌的要素和品牌联想进行阐述,并对工艺美术品牌策略的构建进行讨论。
关键词:工艺美术;品牌;体验;价值;联想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工艺美术是一种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段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生活方式。毋庸置疑,工艺美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批量化不断推动着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被大批量的工业化设计产品所取代。这使得工艺美术不再为少数的达官贵族服务,转而服务于人民大众。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到工艺品制作本身,更应该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将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商品,并通过品牌化的运作被市场所认可,从而起到传播工艺美术的目的。
一、科勒模型
科勒把品牌分为品牌感知和品牌联想两方面,他认为品牌联想是消费者同品牌长期互动所形成的,是人们对品牌认知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品牌联想的分析能够对品牌战略起到引导作用。品牌联想可以分为三大类:产品属性、产品利益和组织利益。
1.产品属性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联想和与产品无关的联想。与产品有关的属性是指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必需的产品要素,也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以及物理属性等。与产品无关的属性主要包括:价格、体验、品牌个性等。
2.产品利益联想是消费大众赋予该产品的价值内涵,利益联想分为三类:功能性利益、体验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功能性利益一般指产品内在的功能性或者服务方面的特性;产品象征性利益是产品的外在特征,一般与产品本身无关;体验性利益则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候的主观感觉,与产品的功能性和象征性紧密相联。
3.组织利益包括:组织规模、社会形象、组织文化、员工形象、组织历史、组织的营销策略。
二、传统工艺美术所面临的问题
1.工艺美术丧失了同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契合点。有些传统工艺美术简单照搬传统工艺和设计,忽略了对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研究,久而久之使传统工艺美术品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工艺美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设计师应该在继承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设计活化,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工艺美术作品。
2.工艺美术传承人待遇较低,传承问题比较突出。工艺美术大师的收入比较微薄很难维持带徒弟、房租、材料等基本开销,徒弟们常常因为生计问题简单学了一些技艺就另谋出路,或者干脆放弃学习该门技艺。个别工艺美术大师开设的工厂规模较小且定位不清晰,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比较保守,使大师们都忙于维持生计很难静下心长期培养接班人。
3.工艺美术产品缺少品牌营销意识。在很多人眼中工艺美术产品离人们日常生活非常遥远,无论从材料还是工艺都不被大众所了解。同类技艺之间缺少雷同性比较强,无论在经营模式还是在产品创新上缺少差异化。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工艺美术技艺,将品牌意识植入到工艺美术的传播中,赋予工艺美术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被更多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的普及。
4.缺乏系统的工艺美术技艺培训。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品基本是靠模仿,严重影响了工艺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对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或者行业再培训。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工艺美术技艺的创新,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后劲。
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构建
1.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品牌的传播。品牌应该具有叙事能力,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作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对该品牌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力吸收该工艺美术品牌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深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让当地的老手艺人和民众参与其中,不仅还原丰富了地域文化,也激发当地民众的保护热情,加快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与发展。
2.强化工艺美术手艺人的品牌意识。首先工艺美术手艺人需要建立知识产权意识,手艺人应该明确工艺美术是极具内涵的文化品牌。为了避免同一品类不同手艺人的纠纷,可以引入行业协会同手艺人所在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必须经过授权才有资格生产和销售某一种产品。
3.传统工艺美术品牌推广要使品牌能够深植于消费大众内心。消费大众因为其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对工艺美术品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尽管工艺美术品牌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品牌若想延续仍然应该往更深层次发展。应该结合工艺美术的品类特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确定不同的品牌营销模式。在确定品牌定位之后,通过适当的推广对品牌进行持续宣传,以培育和发掘潜在消费群体,保持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热情。
4.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应该注意其广度。很多工艺美术品类不被大众所熟知,在品牌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和消费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利用不同的媒介,例如网络、电视等,使消费者认识并产生信任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工艺美术多样化的需求。
5.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品牌定位是在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心理的位置,它与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紧密联系。虽然工艺美术品类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但是将其进行品牌化的打造还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富有感染力的品牌价值的传递。工艺美术品牌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寻找到属于该工艺美术品类的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增加品牌竞争力,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了解所接触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且在和该品牌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品牌的价值。如果该品牌的品牌价值正好能够和消费者产生共鸣,该消费者就会成为这一工艺美术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6.加强工艺美术品牌的消费者体验。消费者大多是通过产品了解工艺美术品牌的,但这不足以建立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品牌。仅仅通过品牌名称和产品所建立起来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不能够使消费者和品牌产生共鸣,消费者更多的是通过服务、环境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品牌的价值。一个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感受越多就越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个多维度的品牌体验能够更有效的架起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工艺美术类的品牌,同样应该注重多维度消费者体验的建立,通过标志、媒体宣传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在工艺美术品牌推广之前,要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感官体验设计传递独特的品牌价值。
7.为工艺美术品牌注入新的元素。工艺美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工艺美术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让其新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四、结语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打造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牌,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品牌意识、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体验来传递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进而扩大广大民众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使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KELLER,KEVINLANE,StrategicBrand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8.
[2]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
[3]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李静,金永生.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商业研究》,2013(21).
[5]张凌浩.基于品牌体验的设计思考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包装工程》,2006(6).
[6]曹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战略研究——以赫哲族为例[J].《商业经济》,2014(9).
[7]舒三峡.如何打造非遗文化品牌[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
[8]谭宏.传统品牌保护模式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0(28).
罗翔老师当过律师。赢的官司多。 罗翔教授主要学术著作四部,包括《刑法学总则》《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冲出困境的罪刑法定原则》《中华刑罚发达史》;在各大期刊发表的主
刑法罗翔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等;在厚大法考主讲刑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
在美国工作期间以课题负责人身份获得美国NIH (3项R01),美国国防部,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等机构共10项、总经费600多万美元的资助。回国工作后获
这个世界上没有独一无二的名字,人可以独一无二。好听和有内涵是个人觉得,没有所有人都觉得好听的名字。
1.霍世诚、舒德干,1982:川西、陕南早寒武世高肌虫化石,古生物学报21:322-329。2.霍世诚、舒德干,1982:陕西古生物地层工作的回与展望,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