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全英英
刘康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国际传播、全球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美学等,是世界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担任首席专家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形象全球民意调查和公共外交项目,研究成果产生很大国际影响。英文著作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1993年)、《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2000年)、《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著作包括《对话诗学:巴赫金文化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陆版1993年;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台湾版1995年)、《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文化·传媒·全球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以及和李希光等合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大陆版1996 年、香港大公报出版公司香港版1997年、台湾申益出版公司台湾版1997年)、《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等。2001年英文节译本在美国出版。刘康在美国、欧洲、日本英文学术刊物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包括具有重要影响的英文SSCI、AHCI期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Boundary 2, New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Text, Rethinking Marxism, Modern China, Positions等,中文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艺争鸣》、《中国比较文学》、《国外文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图书评论》,以及《二十一世纪》(香港)、Tamkang Review(台湾)等。
四合院追糖葫芦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周逵)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作者:周逵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1
页数:327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多位从业多年的著名记者、主编、作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它以极具有吸引力的内容精华和大量案例去安排讲稿,且所选案例多数是行业内*精彩的非虚构作品。它结合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对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了独到的剖析,并在文稿中回答了读者*恳切想问的问题;该书没有停留在如何写一个更好的稿子的技术层面,而是面向新闻传播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和热爱大众文学的读者,尝试告诉他们如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掌握非虚构创作的叙事精神要素。这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尝试用丰富翔实的实战经验代替传统新闻传播教学的教科书,更希望成为广大学子和读者所喜爱的文学读物。本书由十余篇文章构成,从十余个不同角度解构一线记者的行业切片,展示出一个个写的漂亮、讲的有趣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新闻传播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IJC)主任,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周逵副教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由其担任策划与撰稿的凤凰卫视电视专题纪录片《冷暖人生》在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由其担任执行总编导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走进和田》获得2015年“五个一工程奖”。周逵副教授在国内外SSCI、AHCI、CSSCI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译著《群体性孤独》(AloneTogether)获得2014年度文津图书奖。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
主要还是看具体的发表内容是什么,因为论文审查还是有一定流程还是比较严格的要是要准备发表,那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平时不仅仅看老师的名头,还有看实际的内容到底
我之前也是这样也为发表副教授职称论文苦恼,朋友推荐我去原上草职称论文,他们发表速度很快
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CSSCI是国内的。其余的都是国际的。其SCI 、ssci、ahci几个的权重差不多只是领域不同。但是难度相对而言是SSCI 比较高 。EI 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