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nwendy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 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古今中外的编舞者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在舞蹈创作中要巧妙恰当的使用道具,充分发挥道具寓情于物与借物抒情这两层艺术效果,使道具避免沦为游离于主题思想以外的“物品”,使其在作品中起到丰富表现手法、营造舞台氛围、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显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形态和肢体的表演,塑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来展示主题和演绎情节,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然而,舞蹈创作者在舞蹈的不断发展和总结中,日渐意识到当某种情感单凭肢体难以完全表达的时候,有时必须借助道具的功效才能帮助舞者增强舞蹈的表现力,使舞蹈作品塑造的形象更丰富、更生动。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时发现:如果不借助道具,会觉得舞蹈会略显单薄,难以拓展表演的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道具。道具的应用在舞蹈创作中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标志,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说明。舞蹈创作者的巧妙安排,加上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就可能完成单一人体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编舞者们,都广泛运用道具来表达单一肢体语言表达不了的情绪和思想。 然而,道具的使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恰当的使用会使作品更充实、丰满,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反而变成累赘破坏舞蹈美感。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所谓道具,就是表演中所借助的工具和物品。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它有着不同的特点。舞蹈道具不同于其他戏剧、舞台道具,不能单纯地作为舞台摆设,舞蹈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特点决定它只能是小型、多样、轻巧、灵活的,是肢体与物体相配合的物品,是需要与肢体产生舞蹈关系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应该为“舞”这个字而服务的舞蹈道具作为人体以外的部分,使得舞蹈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重视与运用。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正因为这样,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者还是舞蹈表演者,要想塑造好舞蹈形象、充分体现作品的主题,在道具的使用上一定要根据舞蹈和剧情的需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切都要围绕主题的需要与剧情的需要。例如,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的红绸带,鲜明地表述了老艺人的身份。绸带成为联系美好记忆的纽带,绸带帖附老艺人的脸颊,轻抖、甩动,就是这样一条红绸带,细腻地再现了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再如林怀民很久以前的经典舞剧《薪传》。该舞剧是以台湾历史为背景,讲述开台先民渡海拓荒建设自己家园的开拓史。之中有一出精彩的段落,叫做“渡海”,在这个片断里,林怀民设计使用了一块大绸子,四边有人用力地抖动,形成大海波涛汹涌的视觉效果,非常逼真。这个舞蹈场面在中国舞剧艺术的创作历史上是经典性的,它最成功之处是用简单的道具,却极大地改变了舞台空间。编者正是以这样的场景设置,突出而集中的展现了人与海、人与命运的搏斗,极好表现出了舞剧剧情的重要部分。我们不得不感慨,这块大绸的使用成为了该舞剧的点睛之笔舞蹈道具在舞蹈中不仅仅标志出角色的身份、对典型环境加以说明,同时还包含了高超的技艺性,体现出了舞蹈与技艺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舞蹈道具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做到人与舞蹈是人们在自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生产劳动、娱乐等动作的加工提炼,是通过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艺术。所以,舞蹈道具作为舞蹈的辅助手段,也就成为了舞蹈表演者身体的一部分,是情绪倾泄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舞蹈道具的使用必须与所要渲染的环境、塑造的人物以及舞者的角色和身份相协调,不管是道具的大小还是色彩等,在选择上都应与舞蹈作品的主题和剧情相协调。除此之外,我们在舞蹈创作进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同舞种中道具的协调性与人们的欣赏习惯不能相悖离。道具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通过道具的准确运用表达内在的精神、情感舞蹈创作者要准确而形象地创作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但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使用并不是原物自然形态的照搬,必须经过符合编导塑造艺术形象的夸张与艺术改造。 道具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决定了它在舞蹈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虚拟的手法。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从劳动产生了舞蹈的那一刻起 ,道具也就和舞蹈联系在了一起,于是 ,舞蹈中就有了道具的运用,正如人们用石器或木器击节而舞,所以,我们在舞蹈创作时选择的道具也往往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器具。这样,舞蹈的编排者需要就道具的作用的要求将其物化与虚拟化,围绕作品的主题需要,合理地、有效地运用道具。编导从选择某一物品作为舞蹈道具开始,这个物品就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物品,经过舞蹈编导的巧妙编排,舞蹈创作已经将其用途改变,它已超越生活原型 例如,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舞蹈《咱爸咱妈》就以一条扁担为道具,塑造了一对饱经生活沧桑依旧能相互鼓励相互依存的夫妻的形象,这里所运用的扁担已不再是生活中普通工具那样简单,而是由其引申出的象征着夫妻肩上所背负的重担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寄情于物,借物抒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表达舞蹈编导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道具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舞蹈创作作品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特点,并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使舞蹈创作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内容更加集中、形象。舞蹈道具和舞蹈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虽然有音乐、服装、灯光、等手段的辅助,但是创作者和舞者如果要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其舞蹈作品,有时必须借助道具才能准确地完成角色的定位与环境的提示。一个斗笠、一把扇子、一条丝巾等等都反映了编创者增强作品效果的意图,也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情,烘托出编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例如在舞蹈《咱爸咱妈》中,编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了一条普通的扁担,通过扁担的举、扛、立、牵等动作贯穿于整个舞蹈作品当中,成为一种情感的概括。细腻地再现这对夫妻相互扶持、不畏艰辛的生活经历,舞蹈中的扁担承载着两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重担。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运用为主题的烘托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神韵在强调舞蹈动作是舞蹈创作基础的同时,道具则是舞蹈动作辐射面的扩展,是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暗示,是舞蹈形象的强化,舞蹈常常需要借助道具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舞蹈中道具往往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延长了人体的线条,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拓展身体的动态表现内心世界以完成感情的表达。在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舞者以自己的形体为基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进而完成艺术的创造。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善于结合情节需要充分利用道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创作中,如果将塑造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与舞蹈道具相结合,通过主题动作的发展变化出新的动作,挖掘出新鲜的舞蹈动作,为舞蹈动作的产生创造条件,能大大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
德古拉之吻~
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花瑶人有语言无文字,肢体语言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能歌善舞,常年傍山而居,受环境和先辈流传的风俗影响,花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朴实、洒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花瑶舞蹈特有的风格动律,且每一个舞蹈动律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分析了湘西南花瑶舞蹈类型,对花瑶舞蹈动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动律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花瑶;舞蹈动律;文化内涵(成因);
引言:
《风俗通义》中记载的“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展现了花瑶人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小生长在隆回,将湘西南花瑶舞蹈的舞台化作品创作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对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源流、动律、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舞蹈作品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整理和研究,相对花瑶山歌及服饰等研究而言,几乎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正因如此,目前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花瑶舞蹈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动律特点模糊。应该说,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本体研究迫在眉睫。笔者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拟就湘西南花瑶舞蹈的动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湘西南花瑶舞蹈及其基本类型
花瑶是湘西南腹地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隆回和溆浦两县交界之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地处高寒地区,依山而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舞蹈动律。花瑶舞蹈多以民俗习惯动作和生活生产动作为主,表现了花瑶人朴实、豪爽的性格特点。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湘西南花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一)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
花瑶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挑花是花瑶女子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花瑶姑娘们一生的必修课。民间有传言,不会挑花的女子嫁不出去。由此可见挑花在花瑶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花瑶姑娘们引以为傲的花瑶服饰,例如筒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无一不是花瑶姑娘自己挑出来的。挑花,主要是花瑶姑娘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结合先辈传承下来的缝制手艺,在黑色筒裙上挑出形状不一的隽美图案。图案可以是花鸟鱼虫、碧水蓝天、神灵野兽等等。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记录历史的花瑶人来说,花瑶挑花裙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的.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其图案繁杂古朴,左右对称,体现出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台化舞蹈作品有:《花瑶女》《花瑶帽》等,其中典型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例如穿针引线、环绕手、拉线、扯线等。花瑶挑花,挑的不仅仅是图案,更是花瑶姑娘心中的向往,是花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花瑶女》就充分挖掘运用了花瑶的传统挑花技艺及“女儿箱”题材,作品以“矮”“颤”为舞蹈创作、发展的元素,展示花瑶女热情、奔放、勤劳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花瑶特有的“讨僚皈”节日中,舞蹈《挑花情》是必演节目。花瑶人通过舞蹈展现自己民族特色服饰,展现其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
我国各民族的特色节日代表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历史文化悠久的花瑶,也有其特有的民族节日。花瑶虽为瑶族分支,但不同于其他瑶族分支,他们不过传统的瑶族“盘王节”,只认自己民族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一次“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节日当天,花瑶男女都会穿上最为隆重的花瑶服饰从四面八方赶到虎形山瑶族乡赴盛会,白天在相约的地点赶集看戏,夜晚家家户户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极其热闹。原创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便是取材于花瑶“讨僚皈”节日主题,是体现浓郁花瑶节日风情的经典代表作,展现了节日中男女对歌传情、欢歌热舞的场景。
花瑶的婚俗也尤为特别,被称之为花瑶婚俗三部曲的分别是:“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滔”。民间传统舞蹈《打滔》便是运用花瑶婚俗“打滔”这个有趣的风俗元素创作的。“打滔”也被称为“蹾屁股”,是花瑶婚典庆祝的一种娱乐方式。新婚夜晚,送亲的宾客们为了消磨漫漫长夜,花瑶男子排坐在篝火边,一群花瑶姑娘唱着歌,用屁股依次从坐着的男人大腿上蹾过去。姑娘如果在哪个男子大腿上蹾得重或是蹾得久便是喜欢这名男子。三两个姑娘可以轮番蹾一名男子的大腿,蹾得越重,表示这名男子在姑娘心中分量越重。
(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花瑶人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一辈子与大山相依为命,在花瑶人心中,山在人在,大山就好比孕育滋养他们的母亲,包容他们,养育他们。他们对大山的情感比天还高、比水还深,所以勤劳智慧的花瑶人创作了很多跟“瑶山”相关的舞蹈,例如舞台化舞蹈作品《瑶山情》《瑶山月夜》《瑶山竹韵》以及笔者通过采风创作的舞蹈《呜哇喊山》,这些舞蹈描写的虽是瑶山景色或瑶山风情韵味,但表现的是花瑶人寄予大山的希望和对瑶山妈妈的敬仰和崇拜。
二、湘西南花瑶舞蹈基本动律
在舞蹈风格形成过程中,舞蹈动律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瑶族舞蹈动律以长鼓舞动律为主。而因民族自身地域条件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花瑶舞蹈并没有运用常规的瑶族传统舞蹈动律。笔者再三探访花瑶古寨后,发现并整理出以下几项花瑶舞蹈动律:
(一)上下“颤”动律
上下“颤”动律主要体现在花瑶舞蹈步伐上,是指舞者在走动时膝盖部位的上下颤动,其动作在舞台表演中呈现为舞者上身向后微仰,脚下踮步出去,全脚踩回,踩回时膝盖呈弯曲微存状态,膝盖随着脚步的替换进行上下小幅度屈伸,重拍向下,弱拍向上,舞者膝盖随时保持富有弹力颤动状态,在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中,女演员出场时就运用了此动律,这是花瑶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动律。
(二)摆胯动律
在花瑶民间舞蹈中,胯部动律是极具独特民族韵味和风格的动律之一。摆胯动律主要指舞者的胯部跟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进行左右摆动,可以在行进中摆胯,在原地舞动时摆胯,或依照舞蹈结构要求变换不同节奏、幅度进行摆动。一走一摆的花瑶姑娘从绵延群山间走来,如同山中精灵,格外娇艳动人。
(三)“下蹲”动律
笔者在研究花瑶舞蹈动律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认为花瑶的“下蹲”动律可以称之为花瑶舞蹈最为鲜明的代表性动律。“下蹲”动律,主要指舞者在舞动时,臀部发力,往下坐蹾,再站起。下蹲时,膝盖随之屈伸,大腿与小腿之间呈九十度。花瑶民间传统舞蹈《打滔》就是通过发展“下蹲”动律而创作形成的,它将花瑶人热情奔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花瑶独特的“打滔”风俗。
三、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上下“颤”动律来源于花瑶人居住的特殊环境。花瑶是靠山而居的民族,人在下山时,蜿蜒陡峭的山路让行走的人们不自觉形成膝盖的“颤”动律。
(二)服饰因素
爱美的花瑶姑娘,在其腰带的左右靠后区域会挂颜色各异的流苏。摆胯动律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源自其服饰的特殊设计。每当花瑶姑娘胯部左右摆动时,垂摆在臀部后的流苏也会随之舞动。这将俏皮、可爱的花瑶姑娘形象体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节日风俗因素
“下蹲”动律源自于花瑶“打滔”风俗,“打滔”也称之为“蹾屁股”,这一风俗是花瑶人特有的婚俗习惯。对于母系氏族的花瑶,其民族意识里对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最为宽慰的包容和理解,“蹾屁股”也是女子追求男子,在节日中表达其心意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花瑶舞蹈展现了花瑶人民的风格特点和追求信仰,除了笔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上下“颤”动律、摆胯动律、“蹾屁股”动律外,传统的花瑶民间舞蹈动律还未被完全梳理出来。但在其他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花瑶舞蹈的重视和不断研究下,笔者相信花瑶舞蹈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新媒体时代,花瑶舞蹈也会得到更好保护,实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阳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110-111.
[2]梦姣论湘西地区苗族仪式性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5)-110.
[3]朱江宏简析湖南花瑶舞蹈特征及其民族生态文化[J].北方音乐,2019,39(02)-237+239.
[4]王茜湖南花瑶民俗舞踏的发展研究[1.明日风尚,2020.(17):113-114.
[5]周妙湖南花瑶民俗舞蹈的价值面向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7):223-224.
[6]田露,谭建斌.湘西地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J]明日风尚,2020,(20)119-120.
[7]李洁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19,(09):90-91.
[8]权翠,闫岩.湘西侗族舞蹈在排舞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2019,40(05):81-82.
还是那句老话,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是哪个期刊就要针对性的介绍。毕竟不同造成不同。建议来自壹品优刊请谨慎参考。
网址:只是有点长,但稍作删改就可以了!还有简短点的,但是我想单独成段还是可以的。时而豪放、时而羞涩。时而激情、时而端庄……藏族舞蹈像一只开在雪山上的白莲花,让你
(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去做。 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 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写出草稿,写作时从
舞蹈生毕业论文写3000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