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9

小林绿子UUU
首页 > 论文发表 > 用不同笔名发表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魔羯女悠悠

已采纳

鲁迅平生用过一百多个笔名,是现代作家中笔名用得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曾经有所说明,例如他二十年代中叶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过:“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连料也没有料……我所用的笔名也不止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这大批的笔名中有些仅为谐音,如“虞明”、“余铭”,用浙江、上海一带的口音念起来,同于“愚民”,“康伯度”则是英文的买办(Comprador)之音译;但更多的笔名另有深义。例如后来最为通用以至取代了原名的“鲁迅”开始用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小说之时,而同时发表新诗与杂文则署名“唐俟”。他当年曾经与一度离别的老朋友许寿裳交谈过这两个笔名的含义,许先生在《鲁迅的生活》一文中写道——他说:“……(署名鲁迅)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至于唐俟呢?”“哦!因为陈师曾(衡恪)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对他说,你叫作槐堂,我就叫俟堂罢。”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涵义,那时部里的长官想挤掉鲁迅,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两个字颠到过来,堂和唐这两个字同声可以互易,于是成名曰“唐俟”。周、鲁、唐又都是同姓之国也。可见虽然即使是临时使用的笔名,其中也很有些典故,颇有意思的。而且这一课题似乎尚非题无剩义。试举三个例子来看。即如“唐俟”及其简化的用法“俟”,乃是五四时代鲁迅的重要笔名之一,鲁迅用这一笔名发表了若干新诗、随感录和论文。据当年的北大学生孙伏园说,那时“青年们常常互相询问:‘唐俟到底是谁呢?谁的文章有这样深刻呢?’”“‘唐俟’和‘鲁迅’会不会是一个人?唐俟大抵写论文,写新诗,写随感;鲁迅则写小说,也写随感,而两个人的用词选句和思想内容又很有相像之处,也许这两个人只是一个人的笔名吧?”一直到《热风》出版后,“唐俟”与“鲁迅”确为同一人才大白于天下。李允经先生说:“‘唐’这个字,也含有‘中国’的意思。唐代盛时,声誉远及海外,后来海外各国便称中国人为唐人。这样,‘唐俟’便可以理解为‘中国等待着’或‘中国人期待着’的意思”。鲁迅让中国等待什么呢,这恐怕属于求之过深了。鲁迅的著作尚且不可以过度诠释,笔名更不宜从中寻求过多的微言大义。既然“唐俟”为“俟堂”之倒文,则“唐”只是一个姓。又例如,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用过一个“黄棘”的笔名,高信先生解释为“黄帝子孙所居住之地布满了荆棘”,此说恐亦不确。我们知道民国元年(1912年)时的鲁迅对形势的看法比较乐观,“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国人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途非常光明,所以他这一笔名的含义或不至于那样悲愤。按“黄棘”典出屈原的《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王逸《楚辞章句》云:“黄棘,棘刺也。枉,曲也。己愿借神光电景,飞注往来,施黄棘之刺,以为马策。”可知“黄棘”乃是用棘刺当作鞭子,打马快跑。这与《〈越铎〉出世辞》大声疾呼的“纾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等等,完全合拍。解释鲁迅的笔名应顾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而不宜望文生意,作脱离实际的联想和发挥。鲁迅笔名中用典故最见曲折的大约是“杜德机”。这三个字出于《庄子·应帝王》,其中说,季咸是一位会相面算命的神巫,预卜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无不灵验。列子把这个人的情况说给他的老师壶子听,壶子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灵验与问卜者跟他积极配合有关,如果不配合,季咸就无能为力。于是壶子让列子把季咸带来给自己相面:明日,列子与之(季咸)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巾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壶子明明活得很正常,而季咸却以为他马上就要死,其原因即在于壶子故意示之以假象,让季咸看到某种预示着死亡的迹象,而这种假象其实乃是壶子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故意 “杜”其“德机”制造出来的。“杜”是闭塞之意(即“防微杜渐”、“杜绝”之“杜”),“德机”就是生机,在庄子的语汇里,“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壶子故意闭塞(“杜”)自己的生(“德”)机,季咸据此做出判断,结果大大失误。庄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一个人要站得住脚,就要“立乎不测”,让别人摸不到自己的底,臣下对付帝王得用这个办法,帝王对付臣下也得用这个办法。庄子貌似一味旷达不问世事,其实却极端深于世故。鲁迅极熟于《庄子》,借用这“杜德机”三个字作笔名,大约是有不让对手了解到自己的底细之意。当年鲁迅不断地更换笔名,也确实把那些拼命施行文化“围剿”的国民党御用文人弄得昏头转向。鲁迅还有一个笔名叫“齐物论”,更直接地源出于《庄子》中的篇名。在《百家姓》中确有“杜”、“齐”这两个姓。“齐物论”讽世之意比较明显,而“杜德机”则含蓄得多,可以说是鲁迅笔名中的一份精品。

283 评论

初夏红豆冰

鲁迅的笔名朗轩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巨坛上的泰斗名人,但凡能够细细地读过他的文章,都会对于先生文笔之犀利和思想之深刻留下经久难灭的印象。鲁迅原名“周树人”,因为他发表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文作多以“鲁迅”署名,遂致天下皆以此名而认其人。鲁迅先生自从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4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种寓意或象征,有的虽然仅使用过一次,也有些曾不断地被重复应用,但每一个笔名的取定则都是经过了他的深思熟虑。这是由于鲁迅身处的时代、环境因素之影响以及受到他个人心态、情绪而决定产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可谓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鲁迅认为一个战斗作者不值得“以真名去招致无聊的麻烦,”应当利用笔名来钻过“文网”。时至今日,历史早已翻过许多篇章页码,但是,鲁迅先生众多笔名的使用及其潜存于内的深沉涵义却依然吸引了我的目光、引起了我的勃勃兴趣:“戛剑生”------这是1898年鲁迅第一次以文入世而采用的第一个笔名(《戛剑生杂记》)。戛,击也。此名意即舞剑、击剑之人。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渴求战斗的热烈激情。“令飞”,用于1907年12月在《河南》月刊第一号上发表的《人间之历史》一文。“令飞”亦即“奋飞”之意,先生以此来作自勉自励。“黄棘”,1912年发表《〈越铎〉出世辞》时首次使用,而后发《哀范君三章》、《张资平氏的小说学》、《考场三丑》、《刀“式”辩》等诗文均以之为缀。屈原《九章●悲回风》中有句云:“借光景之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黄棘”含有以棘策马,驱驰迅行之意。“鲁迅”,首见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众所周知,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笔名,这一名称符号业已和鲁迅先生的个人形象、文化精神汇为一体,不可分离。先生在对友人解释自己这一笔名含义时,曾自说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遂致其后进而简化、派生、衍变出来“迅”、“L.S”、“L”、“旅隼”、“荀继”、“倪朔尔”、“崇巽”等等笔名。“巴人”,是为小说《阿Q正传》的发表所使用的专用笔名。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署名‘巴人’是取‘下里巴人’,并非高雅的意思。”“俟堂”,俟,等待;堂,官府办公处之称。当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任职,有个长官想挤掉鲁迅以安插亲信,鲁迅有感于“君子居以俟命”而取名“俟堂”。意谓:本人正拭目以待,端坐在教育部的办公室里等着呢!“隋洛文”则是针对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一事所起的笔名(事因鲁迅在2月份参加发起了中国自由大同盟)。鲁迅即以敌人送与的污蔑性“头衔”稍加改动用为自己的笔名,真不失为大师对于敌手的反手一击。幽默而痛快!而后又由此衍生了“洛文”、“乐贲”、“乐雯”、“洛”、“乐文”等。“它音”,是为发表于《十字街头》旬刊之杂文《沉滓的泛起》所用。鲁迅属蛇,亦爱蛇;他认为对敌斗争必须持一种韧战精神------“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何家干”,鲁迅曾以此笔名发表杂文24篇,猛烈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游光”,首用于杂文《夜颂》(1933年)。鲁迅夫人许广平说:“在《准风月谈》里用‘游光’笔名所写的文章多半是关于夜的东西。如《夜颂》、《谈蝙蝠》、《秋夜纪游》、《文床秋梦》”。“游光”含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之意。“旅隼”,隼是一种飞行迅疾的小型猛禽。“旅隼”,比喻士卒劲勇,武器锋利,能够深攻入敌且神速勇猛。“公汗”,迅翁以之为笔名发表了12篇杂文,其十篇写作于1934年5至10月间,南方天气炎热,他“汗流浃背”,“痱子满身”地为公众挥汗写作,由之可见先生精神品格。“华圉”,仅见于《门外文谈》(发表在《申报》副刊《自由谈》)。许广平女士曾说:华圉“是出自孟子,始舍之圉圉焉,所谓圉圉,意盖困于中华也。”圉又与狱同音,以“华圉”作笔名,是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抗议和控诉。“越丁”,即“越地一丁”的意思。鲁迅是浙江人,浙江为古代越国之地,故有用此笔名写文之举。“晓角”,是1936年的杂文《立此存照》使用的笔名。“晓角”即是黎明前吹奏的号角。许广平女士说:“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半月刊)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鲁迅笔名的使用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他的思想变迁的历程,印证了一位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骁将在其一生斗争中所具有的韧性精神和灵活艺术。[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作者简介之二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136 评论

为食猫88

这万一以后有网友想继续看你的小说,根据的你笔名查不到你的小说怎么办。不是签约应该没关系的。只是个人意见而已。

178 评论

幸福家居

可以用不同的笔名在不同网站发同一篇文吗?没有签约。当然是可以的,只要是自己的原创,想叫什么都可以,这个网站是没有规定的,笔名可以有很多个,只要东西是你自己的。

294 评论

、人生海海

这个问题很很好回答的,用两个不同的笔名然后再两个网站上发表的书都不一样 是不违约的。

293 评论

致远……

你所发表的书不一样就可以。网站买的是你的一本书是版权,而不是你所有著作的版权。你只要别用一本书到处去签约就行。

170 评论

悠然1968

如果并不是发表一样的作品,楼主是完全可以这样做的。我记得原来有一个青春言情小说的作者就是这样。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同名论文可以发表不

    可以稍作修改 反正作者都是你 论文嘛 一种方向的多了 你稍作修改就可以了 反正只要不和原来一样 就行 换个数据 就ok、

    空气精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用不同笔名发表论文

    鲁迅平生用过一百多个笔名,是现代作家中笔名用得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曾经有所说明,例如他二十年代中叶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过:“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

    小林绿子UUU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发表是不是不能用笔名

    2015毕业论文署名写作格式 1.单位署名: 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

    小不点儿淘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发表论文可用笔名吗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

    注定孤独终X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可以用笔名发表吗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当然了,你这是论文不是小说或散文啊,不可以用笔名的.你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你自己的观点!一定要用真名

    叶子晓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