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69

twinkle100
首页 > 论文发表 > 同济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为何不信2013

已采纳

竟然看到了自己,稍微更正一些细节,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本组已经4年!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因此效率相比传统环工出数据更快,这是毋庸置疑!好几篇论文,特别是前期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成果有点水,后面才慢慢入了门,开始发表一些更高的成果,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吧。

一、只能说很厉害了,这(论文水平)已经逼近优青 的水平了,单纯说代表作,一作+通讯总数至少要40 篇才有戏。 但是呢一般博士期间能发个1-2篇WR EST都属于开香槟庆祝的节奏,这个直接5篇起步,只能说博 士与博士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本身同济 就属于国内环境学科顶级梯队,清华-哈工-同济都是顶级的。一个是平台本身就很屌,发 WR EST也是家常便饭,再一个研究的课题也容易出文章。 我前面夸是针对论文水平,因为WR EST在环境领域就是顶刊。

看着题目是搞电化学的,这种做起来试验周期短,反应器又小,噱头比较足,再配合材料学科的各 种表征一顿操作,相比于你做传统环工当然是更容易发文章。有些电化学做的更屌的人已经不屑于 发WR EST了,他们一般会冲化学或者材料的顶刊,甚至子刊,相较而言发WR EST对他们来说已经 是次级选项了。 只能说,环境或者说给排水的领域太大而且交叉学科,很多人只能看到WR EST是顶刊,发了顶刊 就是流弊,却看不到这后面不同赛道的难易对比就是天壤之别。

二、我有朋友他们纯搞催化的,一堆 WR EST代表作甚至连青基 都申不上,至少要ACB起步~但是你拿5篇WR EST来卷传统水处理领域 绝对就是降维打击。当然,我甚至还有个师兄最好的代表作仅仅是BT和JCLP,结果人家居然一次就 中面上了。 说实话我这种老老实实做反应器的贼羡慕这种搞电化学搞催化的,一个是搞反应器费时费力费钱, 而且反应器偏工程,idea和novelty又不好找,论文也不容易发,吃力不讨好贼tm不爽,环境专业 的谁不想疯狂灌WR EST呢。 同济那边的大牛组里一般会有几个分工,比如有一波人专门帮大牛跑业务干实事,还有一波人专门负责写文章。

三、现在学生也不傻,我一个哥们就在同济当老师,某杰青老板门下,跟我吐槽那边硕士生博士生又不 是傻子,都抢着去跟电化学、催化的小老板混,WR EST随便发,谁特么愿意本本份份搞传统环 工,让你辛辛苦苦做一个中试,你自己实验没做完,你同门都出2篇WR了。怎么说呢,也的确是科研密码。你说他水,他发的文章全是WR EST环境高质量顶刊,他博士毕业直接去211个副高都够了。 你要说他不水,他这个研究就是个偏材料的花头精,说得难听一点,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现在WR 已经不是当年Mark执政那个看重工程应用的WR了,现在各种材料催化的也疯狂收,占了赛道优势。

能发10篇以上的那种,如果不是灌水,你真的无法解释,一天就24小时,如果每篇都是干货满满, 那我就想问这试验是啥时候做的?雇人做的?那最后的大论文不得写个10万字。但是你会发现即使 博士期间发10篇SCI的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不过150-160页,博士都是恨不得把自己做的全 写进最后的博士论文,那为啥发那么多小论文,最后博士论文总量也还是那个量?那就只有一个可 能,就是每篇小论文的干货其实真没多少!

四、一个博士,3-4年的科研时间,做出支撑2-3篇小论文的实验量是正常水平,你再努力姑且算你能做 出5篇的量,那最后怎么就能发10篇SCI,那不就是把本来一篇文章的试验量,拆成两篇或者三篇论 文来写嘛!这不就是灌水嘛,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据我观察,身边的博士其实水平都大差不差,拉不开明显的差距,但是博士的偏好不一样!

有的博士喜欢冲顶刊,恨不得穷尽整个博士只为出一篇science 和 nature,而有的博士则是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凑点儿数据就发,1区中不了投2区,2区中不了投3区,3区中不了投4区,4区中不了投开 源,开源中不了投EI期刊,EI期刊中不了投EI会议,EI会议中不了投中文核心。 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选第一条路的大多数铩羽而归,选第二条路很多都是春风得意!

五、一样的努力 一样的付出,结果的差距让人唏嘘不已。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如果你打算博士毕业去企业,那你就 选第二条路,在一些HR眼里,你心心念念的顶刊在他那就是一个杂志,有很多HR根本不知道啥叫 SCI!即使你打算留高校任教,我也推荐你走第二条路,因为发顶刊真的很吃设备和资源,去一个一 般的学校,你再有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家学校招你来就是来发文章的,你跟领导说,你这 设备不行我写不出来好文章,那领导就会请你走开!

还有一个误区,是博士生经常犯的错误,总是等着试验全做完了,数据都处理好了,才开始写论 文,实话说,当今卷到飞起的年代,你如果还是这个套路的话,真的是前途堪忧。没有实力,没有学术的追求,你就灌水吧,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篇文章拆成两篇投!车轮战,让 你的所有论文一直处于审稿状态!灌水不可耻,毕不了业天天被导师骂,被师弟师妹看不起才可耻!

107 评论

sys19818888

他的科研研究方向简单介绍就是废水资源回收,在环境领域不算是一个新方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是针对人类尿液中的氮磷,通过电化学法实现资源的选择性回收,希望从其中回收一些高附加值的资源。

192 评论

精灵酱酱儿

周颖,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主任、教育部地震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ILEE)副主任,主要从事高层建筑抗震与减震研究。2006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里海大学从事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研究成果获国际学术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4项,著有《建筑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与技术》等3部。

283 评论

莉莉安c

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名)等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者,应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或国际学术期刊的通讯作者,且申请人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论文”是为在国内外有正式刊号的期刊或有正式刊号的会议论文集。

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有申请者个人获奖证书,获奖单位署名同济大学),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名),相当于前述1篇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参照此规定执行,申请专业学位者按有关规定执行。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的相关要求规定:

1、申请理学、医学学科门类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论文发表在SCI或SCIE收录期刊源上,或已被SCI或SCIE检索(或有2篇发表在EI收录期刊源上,或被EI检索 )。

2、申请工学学科门类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论文发表在SCI、SCIE、EI收录期刊源上,或已被SCI、SCIE、EI检索。

3、申请哲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学科门类,及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学术论文发表 SSCI、A&HCI、CSSCI 期刊源上,或全国性学科专业指导机构认定的学术期刊上。

参考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78 评论

Pocky小豆丁

牛刚(1978-),男,山西太原人,博士,副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9年2月毕业于韩国釜庆国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机械电子工学博士学位,师从韩国机械工程学会副主席及振动与噪声学会主席Bo-suk Yang教授。同年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故障预测与系统健康管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合作导师为美国马里兰大学CALCE中心主任、IEEE/ASME Fellow, Michael G. Pecht教授。2010年8月进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协助开展“某型战机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总体架构”国防973重点课题和总装电子信息部“十二五”预研项目方案规划及相关标准规范编制等工作。2011年4月加入同济大学,现主要从事飞机、轨道交通装备的系统状态监测、信号处理、综合诊断、智能维护、多源信息融合、测试性设计与综合系统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过去5年累计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核心收录9篇(包括第一作者7篇,第二作者2篇),EI核心收录13篇(包括第一作者10篇,第二作者2篇,第三作者1篇),作为合作者参与编写英文论著一部。并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执行委员、分会主席、特邀主讲等。Dr. Gang Ni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ongji University in China. He graduated from Beihang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his M.S. in intelligen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in South Korea.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fields of information fusion for PHM/CBM and intelligent algorithms, etc. He has written over 27 papers mainly foun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like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various IEEE conferences, etc. Before joined Tongji University, he formerly worked as a research fellow scientist at the Centre for Prognostics and System Health Management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China Aero-polytechnology Establishment (CAPE). He is now addressing on the researches of PHM/CBM application for Aerospace and High-speed Railway.学术任职/Academic Actions● 机械与制造科学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 香港城市大学PHM研究中心名誉技术顾问● 国际期刊审稿人, 主要承担期刊包括:《Mechanical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Nondestructive Testing &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研经历/Projects Experience(1)“集成先进技术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通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2005年度中韩合作项目NSFC/KOSEF,韩方主要完成人,2005.04-2007.05;(2)“感应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多类信号分析与性能比较”,合作方:韩国电力科学研究院(KERI),项目负责人,2006.03-2007.10;(3)“基于无线智能传感器的复杂关键设备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性能退化预测集成系统开发”,合作方: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KOSEF)、韩国标准化科学院、CMR株式会社、KENT株式会社,主要完成人,2007.01-2010.01;(4)“AE声发射技术和LS-SVR算法在核电站管道裂纹生成预测方面的研究”,合作方:Rectuson核能株式会社,前期项目负责人,2008.06-2009.06;(5)“钢板冷轧机在线监测与先进信号处理系统开发”,合作方:韩国浦项制铁集团(POSCO)STS研发中心,前期项目负责人,2008.06-2009.06;(6)“基于马氏距离和韦伯决策标尺的电子系统健康监测技术”,合作方:美国马里兰大学CALCE中心、美国通用汽车(GM)研发中心,项目负责人,2009.08-2009.12。(7)“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方案”,总装十二五预研项目,项目编号:HK30120101ZL06,项目负责人,2010.01-2010.12。(8)“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和测试平台”,科技部支撑项目,“可靠性安全与健康管理”子平台建设,负责人,2009.8-2012.8。此外,过去一年参与申请立项的科研项目还包括:(9)“航空电子系统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合作研究”,科技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1-K2002, 2010.01-2012.12。(10)“基于装备综合诊断和故障预测的测试性技术研究”,国防科工局质量与可靠性技术基础计划项目(科工技[2010]1425号),2011.01-2014.12。(11)“先进战机PHM系统构型与设计优化”,国防973项目“先进战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基础问题研究”子课题, 2011.01-2014.12。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Publications and Citation Rates

329 评论

洁博利郑少波

陈银广 教授 简 介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8月生,1998年12月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1999年4月至2001年3月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12月作为国外引进人才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并被聘为教授;2004年12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等国外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是Water Research、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9种国外SCI期刊的审稿人。2005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领域 环境生物工程与技术 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物资源化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等项目。联系方式 Tel: Email:

269 评论

甜心小葡萄499

周颖同济大学教授周颖,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国际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学会(ASSISi)副主席、教育部地震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ILEE)副主任,主要从事高层建筑抗震与减震研究。2006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校任教,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里海大学从事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研究成果获国际学术奖励4项、国内学术奖励5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4项,著有《阻尼墙减震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建筑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法与技术》等4部。主要学术组织兼职: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副秘书长等,另兼任国际SCI期刊《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编委、《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领域编委、《建筑结构学报》编委等。

131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大sci论文发表数量

    11.67万篇 9.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

    双鱼0303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同济大学在cell发表的论文

    口碑非常不错,而且他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教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的认真严谨,而且也非常的敬业,在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口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而且也非常的自律,值得人们敬

    fantienan002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同济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

    竟然看到了自己,稍微更正一些细节,本人18年毕业后申请同济大学没录取,在导师的帮助下在实验室当科研助理,等了一年再上的同济,因此至今在本组已经4年!电化学实验可

    twinkle100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大连理工发表的sci论文数量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考研的相关信息 一、考研分数线 二、计算机考研科目 1、英语 2、政治 3、数学 4、计算机专业综合基础——含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

    佼佼猪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吉大二院发表sci论文的数量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

    小东菇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