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羊羊小P
核电站适用涂层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 涂料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核岛、常规岛的钢结构、混凝土、设备管道等部位,是核电站腐蚀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起,国内各涂料研究单位、供应商做了大量研究开发工作,如:兰州应通特种涂料研究所开发的耐高温涂料、上海开林造漆厂开发的核岛内环氧涂料、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开发的NC系列涂料,这些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核电涂料产业自主化起了重要铺垫作用。
0前言
目前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已经运行十年以上,秦山二期、三期、岭澳、田湾核电站也相继建成,这些核电站在涂料的运用方面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比较类似条件,如石油化工、城市管网、海洋船舶、电力等行业的涂料使用经验,我们开展了核电站适用涂料特点及防护分析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对国内涂料供应商、研究院所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核电站环境适用涂层及防护分析
我国现有核电机组均为压水堆,核电站设备可分为核岛、常规岛和辅助系统三部分。核电站涂层防护可分为抗大气腐蚀涂层和抗液体、埋地环境涂层,因此可以结合核电站设备组成分别对不同功用的适用涂层进行分析。
1.1核岛适用涂层及防护分析
核电站运行时,环境温度较高,且存在中子、仅离子、13l离子、丫离子辐射。因此核岛内适用涂层必须具有一定的耐温性、抗辐照老化性。除此之外,核岛涂层还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功能:
(1)去污性能要求,即易于清除涂层表面的放射性污染物,以免检修时对工作人员造成放射性损伤。
(2)LOCA条件附着力要求,即核岛内管道破口时,涂层不剥落。
核岛的环境特点是:正常条件下,’核岛内空气中腐蚀性离子较少,温度保持恒定,涂层劣化的主要途径是人为损伤和辐照作用;异常条件下,如核岛内管道发生破口事件,管道内充满的高温高压蒸汽瞬间能使核岛局部达到约300~C、1 6 MPa。因此更强调核岛内适用涂层满足在异常条件下的使用要求。此外,根据ALARA原则(所有辐射剂量应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水平),核岛适用涂层还应具备较低表面处理条件下的可维修性。
1.2常规岛适用涂层及防护分析
核电站常规岛涂层主要用于:设备外表面的抗大气腐蚀防护和去离子水储存罐的内部腐蚀防护。
核电站常规岛设备通常温度较高,一般来说当温度达到60 0(2,表面都会覆盖绝热层,而绝热材料中总存在一定的Cl一、S042一类腐蚀性离子,如果有水渗人绝热层,在局部形成微酸性溶液。因此常规岛设备外表面涂层必须具有足够的耐温性和一定耐酸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常选用的含锌涂料,在高于60℃时,会发生锌与铁构成电偶对的极性转换,造成涂层与水对金属的腐蚀,必须禁止使用。
与常规电站不同,核电站去离子水更为“纯净",渗透性更强。因此,在常规岛去离子水储罐钢基体、去离子水及涂层半透膜三者之间,对核电站运行管理存在如下的风险:
(1)由于渗透压的不同,促使去离子水通过涂层向钢基体渗透,从而使涂层出现鼓泡或脱落,最终影响二回路水质。
(2)涂料中的卤素、硫等离子通过涂料向去离子水扩散,从而使二回路水中腐蚀性离子含量超标。
1.3辅助系统适用涂层及防护分析
核电站辅助系统涂层主要包括:酸碱盐飞溅条件下的涂层、结露设备及钢结构表面的涂层、电器设备表面涂层、燃料储存箱内表面涂层、海洋大气和海水环境下的涂层等。其中结露设备及钢结构表面涂层、海水环境下涂层与其它工业领域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
核电站冷冻水系统设备及流速较大的冷却水管道外表面,普遍存在结露现象,似乎对这些设备外表面涂装并不难,但问题在于核电站一旦开始运营,这些系统的检修时间常常不到24 h,因此这些设备外表面涂层的修复施工、固化条件往往很难满足要求。
海水环境下涂层与其它工业领域有着某种相似性,却始终为核电站管理者的关注焦点,如:含泥砂海水对涂层的冲刷破坏、海水管道内焊缝处涂层补口、含盐高湿度环境中涂层涂装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核电站海水环境下涂层选择还要考虑涂层脱落后堵塞下游设备造成其功能下降和潜在腐蚀风险增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核电站涂层的选择及管理要求
2.1核电站涂层的选择
商业运行的核电站机组一般均为大功率、连续运行,核电站涂层的施工时机一般选择机组换料大修期间。基于核电站运行的经济性和设备的可靠性,核电站涂层必须选择已成熟运用的可靠产品,并且至少能够满足所在设备一个或几个大修周期的防护要求。
核岛适用涂层的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
(1)耐120℃、400℃温度试验,200h以上。
(2)达到EJ/T 1086-1998中规定的涂层在模拟设计基准条件下的附着力要求。
(3)达到EJtr 11 11--2000、EJ/TI111-2000中丫射线辐照、去污性的要求。
(4)涂料中的各种成分应尽可能降低卤族元素、硫元素的含量。
(5)为避免对金属材料析氢过程的影响,涂膜应不含铝粉,尽量不使用含金属锌的涂料。
常规岛适用涂层的选择:保温层下管道涂层除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外还应有一定的耐酸性。
对于去离子水环境下的涂层,涂料中各种成分应尽可能降低卤族元素、硫元素的含量。
辅助系统适用涂层的选择除满足涂层所处环境的耐蚀条件以外,还应重点考虑满足要求施工条件下的全面防护。这部分涂层量大面广,根据涂料的特性和电站管理方便,要求户外设备禁止使用环氧面漆。
2.2核电站涂层的施工要求
与核电站涂料的选择一样,核电站涂层的施工单位也应具有核电或同类型施工的业绩。为尽可能提高涂料的防护周期,一般新建核电站设备要求表面处理达到Sa 2.5(近白级)、选择配套的底、中、面漆涂装方案,对于运行中的`核电站,多为St 2级情况下的涂装。
涂层防护的好坏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密切相关,如:涂装前表面处理,要求磨料干燥无油;鳞片涂料的涂装方法、底漆涂装前的表面清洁度;两道面漆涂装间隔;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涂层养护时间等。为保证施工质量,核电站涂层施工均设有独立的质量QC,负责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
2.3核电站涂层的检查要求
由于核电站涂层的选择策略、严格的施工要求,新建核电站在运行初期一般不会出现由于涂层缺陷而发生的较大质量事故。但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和核电站管理的精细化,涂层问题还时有发生,因此核电站涂层的检查和评估就非常必要。
核电站涂层的设计寿命一般在1 O年以上,但由于设计、施工、检修因素的不理想,3~5年后涂层失效会逐渐表现出来。因此,在核电站投用1。2年后,定期对核电站涂层进行检查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失效涂层并采取修补措施。提早检查的目的是尽可能多掌握涂层变化的趋势,为随后的涂层方案优化提供建议。
3 核电站涂料的发展要求
为适应我国“十一五”加快发展核电的产业方针,及时总结核电站涂料的适用特点和进行涂料防护分析以及借助于国内外涂料应用的成功经验和国内核电站涂层的应用实践,我国核电站涂料的发展应围绕以下要求进行开发和研究。
(1)假想事故工况下,安全壳内涂层须满足附着力要求。
(2)安全壳涂层的耐温、耐辐照、去污性的改进和提高。
(3)严格进行核岛涂层、二回路液体环境中涂层成分的控制,如降低卤素、硫元素的含量。
(4)借鉴国内其它行业在核电站辅助系统类似环境中的成功经验,如:低表面处理涂料、湿固
化涂料的应用经验;海水管道涂层焊缝涂层补口施工工艺的技术改进等。
(5)核电业者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定期检查涂层。
参考文献
l陈济东,等.大亚湾核电站系统及运税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2 C-TS/MAT/401.核电站产品及材料化学成分规范
3 许莉莉.核电站安全壳内钢结构防护涂料的性能与应用[J].上 海涂料,2001,39(2):27-29
哈啰辉辉
简单说说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吧。
核心期刊有两个版本,一种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每四年评一次;另一种是指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即CSSCI收录期刊,南京大学评选的,每两年评一次。两者有很大部分重复的收录期刊,每个学校要求不同
。还有些学校根据研究方向、单位科研领先的相近专业,又划归为A类,次之B类,再次之C类期刊。
一般来说,单位能够划分A类、B类、C类的,基本上都要求是比较高的单位,A类、B类、C类这些刊物,多数都是从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里面遴选出来的,也有极个别把不是核心的报纸刊物划在A类、B类里面,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等。有些学校博士的科研成果奖评选就是根据你发表论文的级别来评定的,比如说,你发的是A类期刊,核定的级别和奖项要比其他期刊高些。只是,A类期刊很难发表。
言归正传,怎样才能发表核心期刊呢?
一、论文准备
发核心期刊,首先你得有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才行,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那接下来就是,拿得出手的论文,即高质量的论文该如何撰写了。
(一)选题有新意,科研需创新。
如果你写的论文主题没有新意,或者早有人写过,那么,肯定发不了核心。所以,在你确定主题后,你一定要上网搜集相关书籍、相关期刊论文,特别是该领域权威期刊和知名学者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 认真研究和分析写过的相关内容,或者类似的文章。在深入了解后,你要分析比较你的文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创新点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撰写阶段。
论文主题的确定:
1.某一领域的研究综述,也就是把某一专题的相关研究(国内外著作、论文等)作一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着重分析该专题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的角度、方法、欠缺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2.如果你已经确定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题方向,并且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那么,可以选择某一小节的主题作为要发表论文的内容,这样还可以作为以后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内容,一举两得。我曾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就是与我博士论文主题相关的一部分内容。
3.根据读本科、硕士时自己做过的相关内容来确定,这样可以保证研究内容的连续性,同时更能展现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主题,因为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兴趣,会促进你主动搜集资料;有了兴趣,才会有研究热情,带着兴趣和热情做科研会轻松许多。很多著名学者就是把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成就了自己。如比尔·盖茨从小就对数据、编程、软件特别感兴趣,最后成为著名的微软公司董事长。
5.把某科的期末作业作为内容来整理发表。因为文科的期末考核,大部分是上交一篇论文,所以,你可以花些时间,用心完成这份作业,这样既可以取得该科期末评定的好成绩,还可以把这篇论文进行深加工(请导师帮忙修改),作为准备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
(二)专业知识要积累,知识结构需完善。
选好主题后,下一步就是撰写。有质量论文的撰写是知识不断积累,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学术论文一定要体现出专业性和创新性。专业性的知识依靠课堂教师的传授、课下自己的阅读、以及刻苦的专研。创新性在于平时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掌握相关专家的学术动态(学术会议、最新著作及文献),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
如果你是在读本科或硕士,以后有考博的计划,那么,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就是你现在要做的。知识是要慢慢积累的,等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创新点自然会有。我有个本科同学,硕士毕业后考博士,后因家庭、孩子等因素耽搁至今,今年考上了。考上后,她和我说,听说博士毕业很难,毕业论文、核心期刊都是难题,怎么办呀?对于她,之所以难是因为她中间有空档期(本科毕业工作两年、硕士毕业又工作五年),欠缺专业知识,没有扎实的根基,考博时的专业成绩完全是现学现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检验的,所以,我给她的建议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没有捷径。
(三)论文格式和排版要符合要求。
论文的格式和排版相当于产品的外包装,为什么有些商品卖的就是包装,因为包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产品的价值,论文也是如此。论文的撰写除了专业的内容外,还需要标准的格式。你可以网上搜索每家杂志社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其要求来操作完成。论文的排版也是个技术活,排版过程不容忽视,以后毕业论文也会用到,这需要多学习、多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二、论文投递
等你有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后,接来下就是寻找投稿渠道了。文科论文要发核心期刊,相对难些,一是因为相关期刊少,如哲学类期刊;二是需求多,竞争激烈。全国各高校、各相关研究所、全国的人文社科类博士、硕士大都要求发核心,需求量很大。
投稿渠道:
(一)导师帮忙联系:有些博导是某核心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或有合作关系、或认识熟人等等,这个就是机会。也就是说,如果导师资源丰富,发表核心期刊相对方便些。我师姐的核心期刊就是导师帮忙推荐发表的。
(二)学长帮忙介绍:平时多与学长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有些学长会直接告诉你他们投稿的技巧、方法、以及相关期刊的联系方式,这个会使你少走好多弯路。
(三)自己寻找途径:你可以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相关的期刊一一投稿,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也就是盲投。我有几个同学就是盲投成功的,只是这个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要提早准备。
我自己发表的核心论文是在读博一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期末作业用心写好,后来请导师帮忙修改后,在一家以前(以前在一所学校任教,负责该部门的教材选购,认识出版社的人)有联系的出版社(出版社与有些核心期刊有业务上的合作)的帮助下发表的。
三、核心期刊发表优势明显
如果你手里有一篇或几篇核心期刊,你就可以参加学校级各种奖学金(科研成果奖、国家奖学金等)的评定,评上后会有一定的奖金;你可以把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也是提前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你可以在毕业后找工作中增加优势,有些单位的招聘就是看你发表核心期刊的数量。我有一个师兄,在职读的博士,他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读研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为读博做准备,包括读博士时的论文主题,核心期刊的发表,等等。后来,他凭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如学术新人奖、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最近还听说,他又跳槽到一所更好的学校任教。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发表的核心期刊。
总之,发表核心期刊,你需要有意识地积累专业知识,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mujiontheway
1、投稿要对路
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办刊方针以及刊文方向。在投稿之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了解刊物的发文方向,如果刊物是社科类的sci期刊,那么你发数学、物理、生物这些就有点不太合适了。最后,在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
2、注意把握时机
发表就像是新闻报道,越新的选题越近的时间越容易被录用。但是学术期刊毕竟不是“日报”,就出版周期而言,滞后性太强,你投稿的时候还是一个热点,等到出刊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话题度了。
3、注意格式要规范
现在大部分都是邮箱投稿,需要形成电子版文档,建议投稿之前先观察一下刊物的排版习惯,最好能够将格式调整成刊物的标准格式。如果刊物没有提供参考格式,也一定要整理一下,最起码要美观、可读。
4、适当控制字数
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
小巴布2016
责任编辑:韩声江
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几百米的深山里,潜伏着世界上最好的中微子探测器。它本是用来确认中微子的第三种变身模式的,几年前已经完成任务。如今顺手取得另一项引人瞩目的成果——解释核反应堆为何产生那么少的中微子。
近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论文《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流强和能谱的演化》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同时配发法国科学家法罗的文章《弄清反中微子反常》。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为啥不够多?
实验探测到的反应堆中微子数目总比理论模型预期的少,这就是近几年物理学家困惑的“反应堆中微子反常”现象。2011年发现,计算方法与实验结果相差了6%。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曹俊研究员在博客中介绍说:大部分核反应堆使用铀235、铀238、钚239和钚241,中微子来自它们裂变产物的后续衰变,大约带走5%的能量。现在主要采用的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实验测得几种裂变材料释放的电子能谱后推出的中微子能谱。这种模型不符合实验结果。
之前物理学家倾向于所谓“惰性中微子”假说,即中微子变化成难以探查的形式。而大亚湾实验的新论文则给出了更简单的解释:我们对核燃料产生多少中微子的计算错了。
曹俊说:“反应堆一般以恒定的功率发电。每次裂变时,这4种同位素释放的能量都差不多,但释放的中微子数目和能量则不一样。因此,随着核燃料成分的演化,反应堆释放的中微子数目和能量分布将会发生变化。”
科学家监测了长时间周期内,大亚湾反应堆中4种同位素对能量的贡献比例。曹俊说:“大亚湾实验4年的运行积累了超过200万个中微子事例。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核燃料成分时的中微子数目,从而推算各个同位素的中微子产额。实验发现,核燃料中最主要的成分铀235产生的中微子数目与模型预期不一致,主流模型的预期比实际观测高了8%。而第二重要的成分钚239则与模型预期一致。”
曹俊说:“如果中微子反常是普通中微子振荡到惰性中微子所致,那么不同燃料成分应该具有相同比例的中微子缺失,因为中微子振荡与产生它的是铀还是钚无关。实验数据看上去不符合这项假设。”据此大亚湾实验的新结果认为,反应堆中微子反常很可能是铀235的中微子产额计算不正确,而不是有“惰性中微子”。
中微子的质量怎么就测不出?
虽然“反应堆中微子反常”现象似乎被破解了,但关于中微子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中微子是隐士,它很少跟别的粒子反应。捕获不易,所知甚少,就连它的质量至今都还没搞清楚。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公认的基本粒子标准模型里,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但戴维斯检测到太阳中微子,小柴昌俊发现超新星中微子时,都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标准模型绽开一道裂口。
既然有质量,那么中微子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中微子根据与外界作用方式不同,分3种味道——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而中微子的质量和味道不能同时测准。
大亚湾实验测出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
振荡的意思是中微子在奔跑时从一种味道变另一种味道,奔驰变宝马,宝马变奥迪,奥迪变奔驰。这意味着如果测“奔驰”中微子的质量,能得到3种不同结果,按照概率随机出现。
曹俊介绍,之前的中微子振荡实验研究只能测出中微子的质量平方差,不能给出绝对质量。现有的直接测量以及宇宙学测量只能说明中微子的质量不足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这些研究结果还不足以求得中微子的质量。
中微子绝对质量的测量,要通过中微子非振荡物理研究来得出结论。曹俊介绍,这种研究可以通过精确测量衰变的电子能量端点,或者测量无中微子双衰变(假如存在这类衰变的话),或者通过宇宙学测量。这样可以得到中微子质量的另一个关系式,结合上述已知的条件,就能解出3种中微子的质量。不过,无论哪种情况,要算出中微子的质量,都必须先知道中微子的质量顺序。
但目前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也还是一个谜,科学家知道中微子的3种质量状态不同,但是却并不知道哪个最重,哪个最轻。而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的目标就是找到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更多证据,希望未来它能帮我们解开中微子质量之谜。
中微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己?
在科学家看来,中微子跟电子是近亲,只是不带电荷,这也让它免受宇宙间各种电荷作用的羁绊。
已知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是电荷,比如电子带一个负电荷,其反物质带一个正电荷,两者相撞会湮灭并放光。中微子不带电荷,那么中微子可能会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吗?如果中微子并非自己的反粒子,那么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就不止是电荷,也许是一种未知的对称性。
“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或许可以照亮迷雾。该实验的理论基础是:两个中子同时衰变为质子,会产生两个电子及两个反中微子;如果中微子是其自身反粒子,产生的这两个反中微子就可以发生湮灭,从而只有电子从衰变中产生出来。
一些建设中的实验将搜寻“无中微子双β衰变”,例如加拿大SNO+实验、意大利的CUORE实验、美国位于废物隔离试验厂的EXO-200实验、美国矿井中的MAJORANA实验等。
暗物质候选人“惰性中微子”真存在?
在解释“反应堆中微子反常”现象时,科学家们猜想这种现象与“惰性中微子”有关。什么是惰性中微子?惰性中微子是否存在?
惰性中微子性情孤僻,不参加除引力之外的任何相互作用。天文学家曾经认为,宇宙中有引力效应却看不着的暗物质,或许就是中微子。但实验显示,中微子质量太微不足道了,不到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怕是担纲不起暗物质的量级。而假设中的惰性中微子足够重,是暗物质的“理想人选”。
超新星爆炸会射出大量中微子,如果惰性中微子存在,它的反作用力能够推动超新星残骸,而天文学家的确观察到了超新星残骸的加速;惰性中微子还可能衰变成X射线光子,有些天文台发现的X射线就暗示存在比电子重100倍的惰性中微子。
但现有证据还远远不足。为此,科学家们还要研究短距离运动的中微子。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将利用3种探测器搜寻惰性中微子,包括短基线中微子探测器、MicroBooNE和ICARUS。意大利也将启动SOX实验搜寻惰性中微子。
(原标题:谁偷走了核电站的中微子 大亚湾新发现:也许我们算错了核反应)
文章转载于澎湃新闻
对于评职称、评先进或者其他科研评价机制,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和质量要求,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
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彭士禄院士先进 事迹 2021心得感悟 范文 5篇,希望能帮助
核电站适用涂层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 涂料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核岛、常规岛的钢结构、混凝土、设备管道等部位,是核电站腐蚀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自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
北京市 《北京青年报》IT版 需要大量关于网络、IT(信息产业)方面的漫画。通过网络投稿,电子邮件: 或 《家庭中医药》杂志 自千禧年第一期起,新设“甘草园”
针对海棠湾景区开发与管理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做法步骤。首先,要深入了解海棠湾景区的资源环境,包括景观、地质、气候、植被、水文等,以便更好地利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