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野丽Q
有过研究生经历的同仁们,自然会对上学期间要求硬性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几篇论文作为能否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没有按时按量发表到制定标准的期刊文献上,你连参加毕业答辩的机会都没有。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严格尊重这条规定。而清华大学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不再硬性要求上学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可以说是给所有的清华硕士研究生解绑了。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之中,不要求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性随意的毕业,最后的毕业学位论文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成绩是否合格的终极考量标准。
也就是说清华大学不要求学生发表期刊论文,但学位论文还是要求非常严格的,要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字数、格式、参考文献等具体要求按时完成,方能成功毕业。中国高校现在普遍一个问题在于唯论文主义,教师要论文才能有课题,才能升职称,才能涨工资,学生有论文才能顺利毕业。高校每年产出论文的数量巨大,但论文的质量太低,原创新不足,基础研究不够,课题前瞻性不足,这都是主要的问题。
最可气的是,学校将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考核一名老师是否称职,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高校作弊现象不断,学生在校外请枪手代笔,甚至有些老师的论文也是由枪手完成,更奇葩的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作弊,老师替自己的学生完成论文,自己进而能获得职称的晋升。在这种唯论文论英雄的大学教学环境的之中,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研究成果的,这也极大程度上拉低了我国高校的总体研究水平,唯论文论这一毒瘤必须铲除。
清华大学可谓是在这个方面走到了全国高校改革的前面,清华大学大学早几年已经去除了博士申请学位必须要求发表论文的规定。现在进一步将这一改革扩展到硕士研究生领域,可谓是大快人心,引领高校改革浪潮,不愧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清华还是要探讨一下是否能为教师松绑的话题,这才能进一步激发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nanaxuanku
去年三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 上,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引人注目——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信歌。从两次高考失利,到在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斐然成绩,张信歌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已在顶级期刊发帖多篇。他的多项科研荣誉曾被新华日报、中国光学专门报道,受理、授权国家专利多件,各种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
张信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82.48。其中1篇为电气电子领域排名第一(1/266)的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IF=27.5)、2篇为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 Advanced Science(IF=15.84),均被选为期刊封面、1篇为国内领军期刊 Science Bulletin(IF=9.511),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更是荣获无数荣誉奖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3次“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
研之路,虽苦却甜。在科研方面,张信歌主攻的是智能电磁超表面领域,面对艰深难懂的学术问题,张信歌没有表现出畏难心理,而是把其当作一种“超能力”来培养。从隐身器件到到通信系统,超材料的应用正显现着很强的潜力和广大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亟需当代优秀青年填补的科研空缺。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获得了很多成就,但获得荣誉的背后并不是一帆风顺,只有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纍、无数次的尝试,在后退与前进之间来回甚至跌倒,才有可能窥见成功的曙光。
在学术道路上,导师蒋卫祥教授给予了张信歌非常多的帮助。2018年元旦,得知张信歌有科研困难,蒋教授冒着大雪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为张信歌答疑解惑;生活上,蒋教授也对他关怀备至,通过组织户外活动的方式尽量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这些,都让张信歌印象深刻。蒋卫祥,1981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应用数学专业,再到博士开始研究电磁波,三跨专业后又成为年轻的80后博导。曾在201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次年被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
张信歌在实验室与导师讨论
张信歌说,“蒋老师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科研学术方面,总是以高标准来要求我,并不断鞭策我前进,我感到受益匪浅,成长许多。"张信歌在与导师蒋卫祥教授进行了多番交流与探讨之后,他大胆创新、另辟蹊径,着力于开发一种全新的光调控智能电磁超表面,在该平台上可用不同光照图案实时远程调控电磁功能,创造性地解决了以往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物理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Nature Electronics ,“News and Views”栏目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评述,国际著名科技媒体Tech Xplore、新华日报“最前沿”专栏、中国光学官微及东南大学主页等进行了专门报道。
因此,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科研之美在于科研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也正因如此,于我而言,科研是件‘根’虽苦但‘果’却甜的事。"不受局限,成果落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技术并服务于生产,就必须不断地科学研究。现实的生产力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科研成果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张信歌正是如此,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而是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在进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张信歌在国际会议上与外国学者交流
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Nature electronics,3,165-171,2020),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目前已有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以及难以实现非接触式远程调控的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5G/6G战略技术发展。
选择热爱,且行且歌
张信歌曾表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清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纍的过程,我们应把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把它当成全部,求成心切,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无暇顾及其它事情。每天我们既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也能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张信歌会经常去游泳锻炼,并且每周都会参加2次组内的羽毛球活动。此外,他还会定期约几个好友,一起去探寻美食、闲谈、享受生活。“我非常喜欢剧情类电影以及舒缓型音乐,这些都能给我平时的科研生活解压。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科研达成和解,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学着去享受科研,这样才能达到内心平和。"
谈及日常生活,张信歌直言自己非常感谢父母家人对他的支持,是一路上家人的陪伴与鼓舞,让他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他感慨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张信歌坦言,自己非常热爱科研,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做出科研成果,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国家。
L趣多多
对此我觉得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就我国的学科设置来说,我国的硕士生其实是不具备发表论文的条件的。因为发表一篇论文,我觉得其最大目的还是去探寻一些新角度新观念,告知大众一些自身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我国的硕士,其实他们还停留在一个对人类已探寻到的知识的吸收过程之中,无法在短期内就提出一些更新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写的东西价值没有那么大。
当然,换句话说,你也许会问,但是我们现在的硕士已经发表了硕士论文,这又做如何解释?我想说,不仅硕士有硕士论文,连本科生都要写论文。而这样的论文,大部分质量是不高的,要达到毕业要求,被迫而写的。
我们都在说论文的抄袭事件,而我们也该思考一下论文抄袭事件的频发,其实也有其背后原因。比如大部分根本没有达到论文写作硬性条件的人,偏要去写论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当然是很希望我国的所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以积极努力的去探索这个世界哲理层面以及物质创造层面的真理,但是真理的创造是需要时间的,研究生们只有短短的三年时光,这三年时光一定要出一个成就,其实这还是比较难的。
我想与其让学术泰斗们看着他们手下的硕士研究生写出的幼稚至极的文字,还不如暂时思考一下这个硕士论文这一硬性条件的存在的必要性。我国发论文都是要向学术期刊交费的,因为像学术性的文章一般都是内部生产,内部消化的。我想那高昂的版面费以及硕士研究生投入在这些论文背后的时间与精力,是不能完全与这片粗糙的论文的价值相等同的。
钱小小小疯纸
这个难度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因为对于化学博士生来说,要想发表自己的SCI论文,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而且要得出具体的数据,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飘零雨迹
sci论文的发表可以看作是作者学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证明,sci论文发表是对作者科研成果、写作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此,发表sci论文是国内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但sci的发表是有很高难度的,sci发表有什么条件要求?从作者自身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英语写作能力水平,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写作sci论文。
发表SCI论文跟学历没有绝对的关系,跟能力的关系比较大。想要成功发表SCI论文,优秀的英文表达水平必不可少,很多作者写论文的时候还是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有的对于专业名词的使用也很不准确不严谨,甚至对于时态的使用也是一堆错误。这样就会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审稿人看得很是头痛。发表成功率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SCI论文的署名顺序肯定是以贡献多少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贡献最大的作者排名为第一作者,其次为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一篇SCI论文里面受益最大的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的时候当贡献比较一致无法平衡的时候,也会出现共同一作这样的分配。要求论文使用英文来进行表达。如果是原作者的英文水平有限,就需要更高水平的英文编辑来帮忙翻译并母语化润色了。
要求论文的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能否成功发表在sci期刊上,它的创新性很重要。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对其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不同论文专题当然会有差异。所以在后来的科研学者要想把自己的论文发表在sci里,就必须要留意论文的创新性。另外,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专题比常规性论文专题更易被收录。
她想让自己的研究被别人肯定,为国争光,她非常的厉害,很多偏文章都被别人肯定了。
sci论文的发表可以看作是作者学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证明,sci论文发表是对作者科研成果、写作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此,发表sci论文是国内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
清华化工一老师要求博士生五年发表8篇一作SCI论文,其难度如何?我觉得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像很多朋友说的一样,你可以这么做,但你必须得在招生的时候,把这
科技和艺术,其实也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浪潮中,寻找新的可能。
学术造假各行各业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