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2

chaorenxiaoling
首页 > 论文发表 > AHA期刊投稿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二2004

已采纳

说到花生,您会想到什么?是许地山先生的那篇散文《落花生》,还是花生制作的各种 美食 ——油炸花生、盐焗花生、水煮花生、花生酥……

花生这种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不仅满足着人们的口舌之欲,还对 健康 有益。之前已有研究显示,适量吃花生与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水平降低,以及慢性炎症减少相关,从而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AHA)旗下期刊《中风》( Stroke )的研究,为常吃花生有益心血管 健康 添加了新证据。研究结果显示, 每天吃4-5粒花生,与中风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 。

研究第一作者、日本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Satoyo Ikehara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在亚洲人群中发现,适量食用花生与缺血性中风发病风险降低相关, 然而食用花生和树坚果的习惯在亚洲国家仍不常见。 在饮食中添加少量的花生,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

研究人员对日本JPHC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74793名年龄在45到74岁之间的受试者,53.4%为女性。

研究开始时,统计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 健康 信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家族史和治疗史信息;以及吸烟状态、饮酒量、体力活动,包括花生在内的138种食物和饮料的食用量、食用频率等信息。此外,还收集了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信息。

统计发现, 花生食用量较高的受试者,往往更年轻,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低,不吸烟,经常进行身体活动 。

在平均长达近15年的随访期间,共新发中风3599例(出血性中风1376例,缺血性中风2223例),缺血性心脏病849例。

调整其它混杂因素影响后,研究发现较高的花生食用量与中风风险降低相关,尤其是缺血性中风。

相比于不吃花生的受试者, 平均每天吃4-5粒花生的受试者,中风风险降低16%、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20%、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 。而吃花生与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之间,并未有显著关联。

研究人员分析, 花生中还含有多种对心血管 健康 有益的物质 ,如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单不 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有助于改善血脂,降低血压水平,控制血糖,抑制炎症 ,从而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花生中含有的其它营养素,如镁、膳食纤维、叶酸和维生素E等,对降低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可能也起到了有益作用。

由于该研究是观察性研究,只是显示了适量吃花生与中风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的关联,并未表明因果关系。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花生食用量依赖于受试者回忆;未考虑花生的加工方式,是油炸还是水煮,有无添加糖等;可能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未来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探索 花生的不同加工方式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吃无盐坚果,除了花生,其他 健康 坚果还包括无盐腰果、核桃、巴旦木和榛子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推荐适量食用坚果,作为日常饮食的有益补充,并建议每周最好食用50g-70g。

研究最后强调, 花生虽有益 健康 ,但不应过量食用 。花生中含有的油脂较高,过量食用会增 加痤疮、肥胖等疾病的风险。此外,预防中风的发生,并不能仅仅依靠吃花生这一种方式。

中风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针对可改变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及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中风的发生。

具体来看,想要预防中风的发生,日常生活中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控制血压 。通过药物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将血压降至140/80 mm Hg以下;30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 mmHg或舒张压80-89 mmHg)应促进 健康 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

控制血糖 。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并及时治疗;糖尿病患者要改变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低于7.0%。

控制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中风高危人群可定期(3-6个月)检测一次血脂;遵循医务人员建议,按时用药控制血脂。

预防心脏病 。建议成年人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疾病;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时,应及时找医生进行确认、治疗。

戒烟 。吸烟者应通过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等方式戒烟;不吸烟者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不饮酒 。饮酒的人应戒酒;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降低中风风险,因此最好是滴酒不沾。

健康 饮食 。膳食种类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物、豆类、薯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减少钠摄入量,增加钾摄入量,食盐每日摄入不超过6g。

减轻体重 。超重和肥胖的人,应通过 健康 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运动等措施减轻体重,将体重控制在 健康 范围内。

规律运动 。 建议进行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强度为中度及以上(运动时心率达到120次/分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项目,并辅以肌肉强化(抗阻)训练;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建议每坐1小时,应进行短时间(2-3分钟)身体活动。

保持心理 健康 。进行压力管理,舒缓过度工作和生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减少消极情绪,必要情况下可采取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缓解焦虑和抑郁。

来自32个国家的Interstroke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90.7%的中风与以上10项可干预危险因素相关;在中国,上述10项可干预危险因素与94.3%的中风发生有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做到上述措施,将大大减少中风的发生,促进 健康 水平的提升。

91 评论

翔雨lollipop

许多人晓得,医师会用菸酒使用程度,以及年龄等标准,来推测一个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近期有研究显示,用双眼的眼后血管健康度也可以。

血液情形影响视网膜明显

大家都听过眼睛是灵魂之窗,但它其实也是观察心血管健康的指标。瑞士巴塞尔大学预防医学学系教授Henner Hanssen表示,双眼将是未来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观察重点。他们针对健康的6到8岁儿童作观察,就看出血压高低,引起的血管改变。他认为这项研究可延伸至成人,观察类似变化已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与发病率。

在过去眼睛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中,这项研究是规模最大的,并已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高血压》期刊上发表。

研究指出,他们从英国生物库中提取350万血液切片的资讯显示,如视网膜动脉的曲率愈大,暗示血管压力较高,收缩压也高。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动脉硬化与视网膜血管变窄之间有关系。

伦敦圣乔治大学Rudnicka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将是一个标竿,让视网膜的研究能进入临床。目前医师评估一个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因子有年龄、性别、血压等。在此研究后,可能会将眼睛纳入评估行列。

眼中风造成眼睛有黑影病因与中风病因相关

事实上,心血管疾病有时会影响眼部,很多人都晓得。高医医讯说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正是俗称的「眼中风」。患者通常有突然间发生的单侧视力模糊,但没有痛感;影响仅局部区域,若黄斑部未受到影响,视力可以保持得不错,有些人并没有明显症状,到眼科检查眼底或偶然遮一眼看东西才意外发现,可能的症状有某个区域的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看东西感觉有暗影。

当视网膜静脉受到邻近硬化的动脉压迫,或者血管内部产生血栓,造成血液无法流通,原本负责供应血流的区域就会产生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可看到视网膜静脉扩张扭曲、视网膜出血及水肿等情形,若为较严重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因组织缺血情形较严重,一段时间后可能产生虹膜或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成青光眼及其他眼部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危险因子包括年纪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青光眼、抽菸及肥胖等,其实这些也是造成其他中风的警讯。因此患者应在日常控制三高,一有视力模糊情况,就立刻找眼科医师做检查。

315 评论

清香薄荷amy

大家都知道吃水果、蔬菜对身体好,但到底“吃多少”“怎么吃”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AHA)旗下期刊《循环》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吃果蔬在降低疾病风险、延长寿命方面,有个最佳摄入量和组合。

《生命时报》结合该研究采访专家,告诉你每天果蔬的最佳食用量,并通过一组关键词让你明明白白吃果蔬。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 张片红

哈佛大学:每天5份果蔬最延寿

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近200万成年人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果蔬的高摄入量与较低的死亡风险有关。

为了确定每天果蔬的最佳摄入量,研究团队先对美国护士 健康 研究(NHS)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108735名受试者,随访时间长达30年。

同时,研究人员还汇总了其他26项研究中有关水果、蔬菜摄入与死亡风险的数据,这些数据覆盖了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1892885名参与者。

综合以上200万人的数据,在调整了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

总的来说,这项大型研究确定了每天果蔬的最佳摄入量,即每天食用2份水果和3份蔬菜(每份80克),在预防疾病、减少死亡风险及延长寿命方面是最有益的。

果蔬吃不够,身体发生5大变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世界各国居民死亡的前十大高危因素之一。

2019年,美国营养学会年发布全球饮食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全球每年有近300万人可能因为没有吃足够多的果蔬,而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果蔬吃少了,“变丑”可能只是第一步:

1、损害皮肤

发表在营养学杂志《Nutrients》上的研究发现,水果和蔬菜摄入少的女性,患脂溢性皮炎的风险增加47%。

2、体重上升

美国 健康 网站Livestrong刊文表示,在饮食中增加蔬菜和水果与体重减轻有关。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果蔬中纤维和水含量很高,且热量较低,可以让你保持饱腹而不会提供过多的热量。

3、影响心脏 健康

医学期刊《国际分子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饮食中多摄入水果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一种叫做“植物化学物质”的特殊营养素,有助于减少人体全身的炎症。研究指出,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抵抗这种慢性炎症,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关。

4、肠胃失常

肠道中细菌数量和类型的增加,对于免疫系统至关重要。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纤维似乎是影响肠道多样性的第一大指标。

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种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促进肠道有益细菌的生长。

5、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

《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最低。

研究指出,果蔬的纤维含量高,有助于调节血糖。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会让你减少其他含糖食物的摄入。

一组关键词教你吃对果蔬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科学吃果蔬呢?以下关键词或许可以帮到你。

重 量

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通俗一点说,也就是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这个数量对预防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都有好处,对骨骼 健康 也是有利的。

午餐或晚餐吃蔬菜,大家可以遵循 “321 模式” 。

“3” 指的是 3 两 (150 克) 叶菜类,主要为绿叶菜,包括小白菜、油菜、卷心菜、菠菜、苋菜、茼蒿等;

“2” 指的是 2 两 (100克) 其他任意蔬菜,但不包括土豆、山药、藕等;

“1” 指的是 1 两(50 克) 菌藻类食物,包括香菇、金针菇、海带、紫菜、木耳等。

可以家庭为单位,比如,一家三口一天购买约3斤蔬菜、1斤半水果,并在一天内吃完。

种 类

每天蔬菜 5种,水果 2种

从种类上说,每天应至少吃5种蔬菜+2种水果。

颜 色

越丰富越好

不管吃蔬菜还是水果,颜色都应该尽量丰富一些。

一般来说,综合营养价值最高的蔬菜是菠菜、小白菜、茼蒿等深绿色叶菜,应占到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一半。

另一半则要留给其他颜色的蔬菜,比如黄色的胡萝卜、红色的番茄、紫色的甘蓝等,颜色越多,摄入的营养成分越丰富。

并且,深色蔬菜(如绿色、红色、紫色和黄色等)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B2 、维生素C含量,往往较浅色蔬菜高。

来 源

首选本地、应季果蔬

在同一种果蔬中,本地、应季的产品往往最好。

这些本地产品不用长途运输,不需要保鲜处理;另外,这些产品可长到最佳成熟度后采收,品质和口感更好。

建议不必追求那些不合时宜的果蔬,比如春天不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7月再吃。

烹 饪

营养损失要减少

蔬菜中很多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水溶性的,加工过程中容易流失。

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现吃现做、适量加醋、出锅前勾芡、少打果蔬汁、适当生吃蔬菜等方法,均能减少营养损失。

水果和蔬菜营养各有优势,不能互相替代 ,应当尽可能多地摄取不同颜色的蔬果,并做到天天有水果,顿顿有蔬菜。

227 评论

相关问答

  • 如何寻找aha发表的论文

    一般从中国知网下载论文时,知网会自动提供记录正确的所有参考文献,在论文的下方点击相应的参考文献链接就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的参考文献记录上去。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跳至论

    2014兔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期刊投稿投稿

    1,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着电子产品,相较于以前的投稿方式的匮乏,现代社会中的投稿方式不可谓不多。首先使用的投稿方式就是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投稿。 2

    风荷丽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期刊期刊投稿

    向期刊投稿论文步骤如下: 1、投稿期刊的等级区分: 大家经常说的省级和国家级期刊,其实就是他们的主办单位不同,国家级的期刊主办单位就是由国家机构或者中央机构主办

    后果你在哪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投稿投稿期刊

    可以投稿的杂志有《中国青年》、《作品》、《东方文学》。 1、《中国青年》 这是一本95岁的杂志,永远和青年在一起,笃信思考的力量,澎湃生活的热望。有坚守,有改变

    傲慢的猩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投稿期刊投稿

    1,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着电子产品,相较于以前的投稿方式的匮乏,现代社会中的投稿方式不可谓不多。首先使用的投稿方式就是通过电子邮箱进行投稿。 2

    唯一20131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